日期:2022-06-01
這是《桃花源記》教案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知識點梳理
1、文學常識:作者,陶淵明,朝代:東晉詩人,散文家。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有《歸園田居》(其三)《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2、文章知識:(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后
3、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
〔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
[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
[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5、一字多義:
[中] 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志] 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
[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
[舍]①(shě)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儼然)
[作] 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6、重點詞:欲窮其林窮:窮盡。 具答之:詳盡。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來問訊:都。 黃發(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樂,都。
7、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8、成語:
(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后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后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9、理解背誦;(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 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0、翻譯
⑴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芳香的野草鮮艷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⑵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⑷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⑸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⑹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了。” 這里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⑺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⑻后遂無問津者。 此后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⑼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⑽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⑾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11、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
(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3)從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內容是虛構的:
從“桃源世界”,結果“不復得路”,而后“無人問津”可知。
(4)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5)作品意義:盡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⑹“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或: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⑺漁人離開桃源后,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后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12、課文分析:本文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借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13、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
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表現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
由于"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么內容?
初極狹,才通人。
5. 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
自然環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④精神狀態:自由快樂。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蕩,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飽受戰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
11.為什么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
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對美好生活向往,對黑暗社會批判。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
(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三)遷移拓展
1.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
豁然開朗。
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3.漁人是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
漁人背信棄義、不守諾言。
寫漁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好客形成對比,加深了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識,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4.針對第二段語句作簡要評注。
本段駢散結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連貫流暢,精煉有意境。"黃發垂髫"又運用借代修辭,增強了語言表現力。
5.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
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你以"桃花源美在……"領起,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環境的優美,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寧靜。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爭。(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國,你的理想王國是怎樣的?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來。
(自我做答)
二、直通中考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①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②阡陌交通(田間小路) ③尋向志志(尋找) ④尋病終(隨即,不久)
2、陶淵明在封建文人中屬特立獨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為最能表現他這一性格特征?
厭惡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祿為耕。
3、"自云先世避秦時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三句話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
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亂而出走,明曰"秦時",實為東晉,戰亂頻仍,不堪重稅,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漁人就桃源人的"問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個"亂"字了得,從聽者的"皆嘆惋"既與"秦時亂"相呼應,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種囑咐、叮嚀,如與"外人道",這塊靜土何以獨存,再一次表現出對外面的時局的恐慌。
4、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那么陶淵明為什么要"荒唐"地虛構出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模式?
圍繞"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賦役沉重,民不聊生;從陶淵明追求無富無貴,無君無臣的社會思想,少有大濟蒼生之愿望,現實的黑暗使他難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理想社會"來考慮即可。
6、第①段描寫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場景,表現他們怡然自樂的心情。(用文中的話回答)
7、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平社會的向往之情,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8、文中描寫“世外桃源”自然環境美好的語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用簡潔的文字寫出“漁人”的行蹤。
發現桃花源—→訪問(探訪)桃花源—→離開(辭別)桃花源
10、請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原文:黃發垂髫,并怡然白樂。 譯文: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遙快樂。
11、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繪出了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請想一想并寫出作者寫作的意圖。
一是表達對黑暗社會的不滿。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個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理想社會中。
12、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熱情好客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
13、(漁人)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自己發現桃花源的)這番經歷。
14、桃花源讓作者向往的是:
一、環境方面(優美);二、物質方面(富足)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樂);四、能避亂,無戰亂(沒有壓迫、剝削)。答三點即可。這道題是分點的,不要簡單地答:幸福。
15、成語皆言簡意賅,許多成語都語出有典,如成語 ,就是濃縮本文的故事而來,意思是 。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脫離現實的美好場所或境地。或環境幽美的地方。
16、.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并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和“嘆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17、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18、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9、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什么樣的愿望?
圍繞“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20、本文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簡練的文字寫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將桃花林的美景描繪出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
圍繞第一段中描寫桃花林景色的語句,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即可。
21、請你用自己的話,說出桃花源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內容。
要點:①桃花源人問漁人從哪里來。②挑花源人向漁人說明自己來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④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要向別人提起這里的情況
22、你認為桃花源人過的是一種怎樣的生活?你喜歡這種生活嗎?為什么?
桃花源人過的是人們和睦相處、與世隔絕的生活第二、三問略。
23、陶淵明《飲酒(其五)》詩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描寫了自己恬淡、閑適的田園生活,選文中同樣能表現桃花源中人這種生活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4、中華文學史上留下了許許多多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樣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時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豐碑請你寫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例如:《紅樓夢》曹雪芹
25、 “黃發垂髫”分別指代什么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
答:“黃發垂髫”分別指代老人和小孩“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和諧安寧、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圖景。
26、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朗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27、文中最后寫劑子驥“規往”,“未果,尋病終”,后無人“問津”,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個虛構在當時條件下無法實現的理想社會 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28、請你用自己的話,說出桃花源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內容(3分)
答案要點:①桃花源人問漁人從哪里來②祧花源人向漁人說明自己來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④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要向別人提起這里的情況
29、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熱 情 好 客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他 們 害 怕 世 人 來 破 壞 他 們 與 世 隔 絕 的 和 平 安 寧 的 生 活 。
30、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
31、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32、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3、為什么“桃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桃源人與世隔絕久遠,對陌生人到來感到很驚異。
34、文中寫到“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請你說說村中人,為什么“皆嘆惋“?
嘆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變化之大,嘆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嘆惋外面的人們一直過著痛苦生活。
35、 “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會理想,請談談你對作者這一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的認識。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寄托了作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觀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點“對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36、千余年來,中國的讀書人,一直把桃花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這是為什么?
桃源社會衣食住行樣樣不缺,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不涉世亂、戰禍,不受人世政權管轄的世外桃源;人們精神境界怡然自樂。
37、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說明了什么?
說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38、漁人穿過山洞,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請你談談漁人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圍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們生活,社會風尚”等回答。或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答也可。
39、盛世少有隱者。面對當時的社會,作者在不茍且、不同流、難釋懷的復雜情感下,隱居山林并描繪出儀真儀幻的“桃花源”。請你說說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對黑暗現實的否定與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愿望。
40、請你發揮聯想與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展現的畫面。
例: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印入眼簾。
41、你認為作者在《桃花源記》和《飲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和諧美好的社會。
42、上海世博會湖南館的展示主題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請結合文意和本屆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談談你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例:城市可以為生活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問題提供創意性的解決途徑。
43、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并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和“嘆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桃花源記》復習學案
一、知識點梳理
1、文學常識:作者,陶淵明,朝代:東晉詩人,散文家。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有《歸園田居》(其三)《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2、文章知識:(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后
3、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
〔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
[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
[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5、一字多義:
[中] 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志] 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
[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
[舍]①(shě)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儼然)
[作] 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6、重點詞:欲窮其林窮:窮盡。 具答之:詳盡。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來問訊:都。 黃發(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樂,都。
7、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8、成語:
(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后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后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9、理解背誦;(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 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0、翻譯
⑴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芳香的野草鮮艷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⑵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⑷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⑸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⑹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了。” 這里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⑺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⑻后遂無問津者。 此后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⑼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⑽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⑾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11、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
(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3)從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內容是虛構的:
從“桃源世界”,結果“不復得路”,而后“無人問津”可知。
(4)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5)作品意義:盡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⑹“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或: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⑺漁人離開桃源后,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后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12、課文分析:本文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借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13、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
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