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葡萄溝》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說教材:
《葡萄溝》是二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愛祖國、愛家鄉的專題來組織的。通過這組教材的學習,進一步了解祖國的遼闊、美麗,并激發學生認識家鄉的渴望和贊美家鄉的感情。本課是一篇充滿濃郁風土人情的文章,課文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為主線貫穿全文,主要介紹了新疆葡萄溝的葡萄品種多,產量高,老鄉熱情好客,葡萄干顏色鮮,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點。葡萄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水果之一、“愛屋及烏”的情感遷移會激發孩子們對葡萄溝的向往和熱愛之情。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實際,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畫圖、朗讀、視頻、品嘗、舞蹈等方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自主賞析,在各種語文活動中提升審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說學情:
二年級學生感性認識較強,可以采取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畫圖、朗讀、品嘗、舞蹈、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自主賞析,在各種語文活動中提升審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教學時,以讀為主,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在反復的朗讀、品讀中感受葡萄溝葡萄的特點,葡萄溝不僅葡萄好,而且老鄉熱情好客。在情境的創設中,孩子們的學習一定會興趣盎然。
說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詞句或段落。
2、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詞語意思。
3、在閱讀中充分感悟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產生對葡萄溝及維吾爾族的熱愛之情。
學習重點:在閱讀中充分感悟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學習難點:了解葡萄干的制作過程。
說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復習鞏固
課伊始,從興趣入手,緊緊抓住孩子們“好奇、愛玩”的心理,把孩子們引向“玩”的目的地——葡萄溝,讓孩子們躍躍欲試,有點坐不住了!認讀生詞和課文內容的回顧為下文的順利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參觀體驗,入情品讀
1、通過畫圖形象和直觀地理解“山坡、梯田、茂密”。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直接解釋“茂密”一詞的意思,而是立足課本,先讓孩子們回到課文,以文為本,把孩子們的關注點集中于“茂密”一詞,引導孩子理解“茂密”的意思。引導過程中,我不是簡單地問“茂密”是什么意思?或直接向學生描述,而是調動學生積極性,請同學或在黑板上畫,或在模擬作畫,通過師生共同繪畫,一直畫到學生理解了詞的真正含義。讓學生的感悟有一定的過程。這是師生間無拘無束的平等對話,教師的語言是親切平和,極具感染力。同時,我們也從中領悟到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上的“主導”與“主體”關系。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到了適當的攙扶和點化的作用,學生的參與度及參與率極高,每一個學生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相機比較區分、指導書寫“密、蜜”兩字,把寫字教學有機地融入了閱讀之中。
2、指導朗讀句子: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先讓孩子想象著鉆進涼棚,是什么感覺,然后帶著“涼快”、“涼爽”、“舒服”的感受反復朗讀。只要意境的營造恰到好處,孩子們的朗讀就會如情入境。
3、教學第二段的第三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先理解詞意,再讀出感受。采取了認葡萄顏色、掛葡萄等一連串的感知活動,讓孩子們對“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的理解逐步深入,詞語“五光十色”與“五顏六色”的比較也讓孩子們對葡萄有了更多的認識和喜歡。
4、老師扮演新疆老鄉,和學生進行對話,口語交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感悟老鄉的熱情好客。
5、在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任務完成后,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葡萄溝。至此,語言的積累、背誦、運用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6、了解葡萄干的制作過程,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采取先讀文、后看錄像、再講一講的方法,以簡單的教學環節突破了這一難點。
三、回歸中心,升華感情
1、動動筆,把對葡萄溝之行的感受寫下來,此環節既是對課文的總體認識,又是感悟、交際的訓練。
2、宣布作業:
(1)當小導游,把葡萄溝介紹給爸爸媽媽。
(2)我們的家鄉也是個好地方,老師希望小朋友課后調查一下,家鄉為什么是個好地方?有機會小朋友像介紹葡萄溝一樣介紹自己的家鄉,好嗎?
作業的布置是本課學習的延續,也是一種思想感情的升華。
說教后反思:
本課是學習新大綱感悟新大綱的基礎上設計的。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情感。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么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里,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葡萄溝的喜愛,甚至到依依不舍。一句話,讓語文煥發生命活力。
2、交際。交際是新世紀人們生存與發展的本領。語文的性質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可見交際性要處處體現在語文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各個渠道之中,不一定專門設置交際課。所以這堂課里首先做到教師和學生語言的融合,教師的語言是談話式的,不是問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親切的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其次創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老師扮演新疆老鄉,和學生進行對話),把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感悟。“悟”從左邊看是思考的我,從右邊看是我的思考。感悟的過程正是理解和發現的過程。教師要適當的攙扶和點化,讓孩子“感”一定有個過程,“悟”一定有個過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訴,而是激勵、喚醒、刺激、探究、體驗。首先從整體上感悟,沒有把課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講解,而是以導游的形式走進去,走出來。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特點,采用演示、表演節目、畫圖、朗讀、比較,即看、讀、聽、想、吃、唱、演等手段讓孩子感悟詞語、句子、意境……也許給了孩子感悟這個支點,孩子就能撬起語文這個地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