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更衣記》主題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一個大變革的時期,一切問題與矛盾都凸顯了出來,張愛玲將這些細細看來。
從清末到民國,很多東西被舍棄,也有很多東西被追逐。這些東西中大到制度,信仰,小到衣服,鞋襪。隨著西方思想的漸入人心,西方服飾也被很多國人所接受,在民國建立后,曾與封建等級相關的服飾,紋樣,色彩都退出了歷史舞臺,來自西洋的摩登女裝開始在上海等大都市流行。西方的服飾一直很強調結構,強調人體自身的線條美,服飾的每一個細節都在為人體自身服務,因此西方的女人們都穿著緊身衣,墊著臀墊,架著裙撐,借此以突出她們身上的每一條曲線;中國的服飾正好相反,“只注重詩意的線條,于是女人的體格公式化,不脫衣服不知道她與她有什么不同”,于是,那些極具美感服飾細節就成了純粹的裝飾,做起來繁瑣,欣賞起來也同樣繁瑣。
兩種服飾的不同恰好反映了兩種文化,兩種思想。西方的思想突出自由,民主,平等,當這些傳入還處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國時,勢必要引起人們的天翻地覆。平等不僅僅是上下層之間的平等,同時也是男女之間的平等。女權興起,女子要求一切與男子平等,拋棄“三綹梳頭,兩截穿衣”,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我認同張愛玲的說法,這是種細微的差別,穿一件與穿兩件真沒什么不同,不過,也許也像張愛玲說的,“一九二○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
在女裝日新月異的同時,男裝稍顯平淡,不僅以前是,現在也是。正如老師所說,男性的身體很少成為被關注的對象,更多的是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征,因此,對身體的修飾不及女子那么重視。我個人認為,男裝的平淡也是相對女裝的繁復而言的,自古以來,女性多作為男子的陪襯出現,既然是陪襯,多花些心思在外表上也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多養在深閨女子,大多同時具有從眾和出眾的心理,不斷變化服飾正好可以滿足她們。
專制的時代,人們嚴守穿衣規則,不敢越池,自由的時代,人們爭相創新,力求不同,衣袖長了,又短了,衣領高了又低了,款式松了,又緊了,時代在不斷變更,服飾也在不斷變化,由此可見,時代精神的改變直接影響著時裝,同時,時裝也在體現著時代的精神,不僅僅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穎與創新,還體現時代精神的呆滯或退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