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二年級下冊《16、雷雨》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文是一種意外的收獲,是在與學生談話間產生的新課。下午的課,孩子們沒多大精神,課前我用“你有……我也有……”的句式和學生進行交流,激發興趣。
還靈,坐前排的一小女生戴著眼鏡,我取下自己的眼鏡說:“我也有眼鏡。”小女生指著自己的小眼鏡說:“我也有眼鏡。”我笑了說:“哈、哈……我們都有眼鏡。”這下沉悶的教室活了,都爭著和我說話。我借機打開擴音器,聲音大了些,孩子們更來勁兒了。我依次和學生說了一圈子,什么:雙手、眼睛、眉毛、嘴、書、衣服還有看不見的家等。最后我轉話題了說:“我會讀18課。”孩子們一起說:“我們也會讀18課。”我又說:“我知道要下雨了蜻蜓飛不高是為什么”。
這下,孩子們爭著舉手說了許多,雷雨前的天氣變化。如、狗伸出長長的舌頭、蚊子結成群阻擋眼睛,樹葉一動不動……我又說,這種現象一般在“春天”出現多一些。這下我著批評了,一男孩站起來說:“老師說的有些不對,夏天的雷雨前最多。”我高興極了,板書課題《雷雨》。
孩子們讀書的欲望熱切,情不自禁地讀起課文來,我也借機在黑板上出了些閱讀要求。如、勾畫生字帶詞,優美的句段,課文以優美的文筆描繪了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后的哪些景象,勾畫出相關的自然段,結合圖文,勾畫景物變化的詞。本文是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語言精練,生動易懂。描寫了炎熱的夏日,驕陽似火,一場雷雨送來了一陣涼爽,激發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針對本課的特色,文筆優美,本人在教學思想上以默讀為主,理清文章思路,再輔以想象感受雨前、雨時、雨后之美,最后在理清文路的基礎上,以朗讀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景的喜愛,放下書本回憶自己的教學,抓住了如下幾方面:
充分利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材料。讓學生能在課堂上走進生活,并把生活中的細節放大以形象化,細細感受并熱愛生活。促進學生把生活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課堂上引領學生在具有生活情趣的語文綜合活動中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在閱讀中感悟寫法,使其習作妙筆生花。讓學生感悟寫景文章如何做到條理清楚。(寫景時要合理安排寫作順序,就像一盤散亂的珍珠只有用線穿起來才能成為一條閃光的珠鏈,為此點撥,根據時間變化來描寫景物,表現出景物在不同時間的不同特點。)如、本課是按“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后”三個不同時間的景物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將蜘蛛在雨前、雨后的活動情況理解“垂”“坐”生動地描寫了蜘蛛在雨前的“慌張”與雨后“悠閑”兩種不同心境。另外,以地點為線索,隨著地點的轉換,變化來描寫景物。當然也可以以文章的中心,景物特點,功能等為線索來描寫景物。根據低段學生,引導景物描寫適應按時間順序。如、春、夏、秋、冬、等。(便于圖文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通過畫面聲音激發學生想象,發有話可說)
圖文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通過畫面,聲音、激發學生想象,展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如、課文為什么先寫閃電,后寫雷聲,為什么會打雷。(點撥,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出的,但由于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快,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見雷聲,所以課文先寫閃電,后寫雷聲。雷雨天氣,厚厚的云層在空中翻滾,由于氣流的摩擦分別帶上正、負不同的電荷,這些電荷聚集在云層的兩端,并且隨云層負電荷中和時,會放出大量的熱量,使空氣迅速膨脹發出巨大的響聲,這就是雷。)
激發學生對原有生活經驗的回憶。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動物們在干什么,這一環節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應是一個知識點的拓展。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時,借助文中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描寫,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從而產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的效果。(例如、在讀雨前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視覺想象眼前仿佛看到滿天的烏云翻滾著,樹葉一動不動,蟬靜靜地趴在樹干上,忽然一陣大風把樹枝吹得亂擺,一只蜘蛛慌亂地逃跑,一道道閃電從你面前劃過。從而體會出:一場大雨即將來臨。再如、讀雨中的景象時,我們除了運用視覺想象,還可以運用聽覺想象。如、讀到了“嘩、嘩、嘩”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聽覺體驗,想象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的聲音,從而體會出雨下得大,下得急。)鼓勵學生平時去觀察,去發現。
簡潔的板書表現作者寫作的順序及描繪的景象。雨前、雨后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在寫,雨中的重點表現雨的變化過程。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想讀、愿讀、才會把語文當成一種需要和樂趣。這樣讀語文就自然不是一種痛苦,只有學生自愿的情況下,才會有意識地去不斷積累,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語文學習的風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