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六國論》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了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
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認識蘇洵關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弊在賂秦”。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但它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不同于純粹論史的文章如盧照鄰的《三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可以確定:
教學重點是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協政策。
教學難點是它的史論內容,這是因為史論必須以史實為據,而它的敘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定困難。
2.教學方法。
課文后的練習規定要背誦全文,自以采用誦讀法為宜。但這種誦讀不是機械般反復進行的。根據本文內容和布局的特點,除了應有的誦讀準備如正音、疏通文義、品味語氣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記誦的速度,并給學生的自行領悟創造條件;其次,教師還要講述一點必要的史實,用來撥疑解惑。這樣的指導和講述應當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學生練習誦讀的時間。
一、 導入:
在高一學習必修三時,我們學過賈誼的《過秦論》,賈誼通過回顧秦王朝的興衰歷史,總結了秦王朝迅速覆亡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諷今,規勸漢文帝實行寬松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以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今天我們學習與《過秦論》相輝映的一篇史論---《六國論》。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
名散文家。相傳“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達到通六經百書、下筆頃刻數千言的程度。學成后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也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注》。
三、解題: 、
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政論和史論兩種。
政論:主要用于發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
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四、寫作背景:
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輸多勝少。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統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預習指導。
1.關于課文的“預習提示”。這是我們質疑的鑰匙。“預習提示”共四小段。首段介紹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為對此加深理解,請認真閱讀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介紹。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了解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系北宋實際的。
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構。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容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構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一與之對照,細加體味。
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讀時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進步性和今天可借鑒的有哪些方面。
2.預習提綱:
提綱力求體現課文“預習提示”的內容,但側重于字詞,未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面加粗字的讀音,并與以前學過的字詞作比較。
①六國互喪( ),率( )賂秦耶
②暴( )霜露 暴( )秦之欲無厭
③洎( )牧以镵( )誅
④勝負之數( ) 數( )呂師孟叔侄
⑤從( )六國破亡之故事 從( )散約敗
(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恰當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與( )而不助五國也
②( )糧而景從
③悉使( )兵負草填之
④革滅( )盡之標
⑤( )然自得 ( )笑大方(《風景談》)
(3)有些文言詞(或短語)與現代漢語常用的意義不同,翻譯時要注意其區別。看課文注釋,做課文后“思考和練習”四和以下的補充練習(提示:其現代漢語常用的意義可查《現代漢語詞典》):
①六國互喪
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禍焉
④至于顛覆
(4)辨析加粗字的意義: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常需要補出。試補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在括號中),然后翻譯。
①較秦之( )所得( ),與戰勝( )而得者,( )其實( )百倍。②( )奉之彌繁,( )侵之愈急。③至丹以荊卿( )為( )計。
譯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說說如何改變。
①趙嘗五戰于秦。
②其勢弱于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