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第25課《杜甫詩三首》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區別。初步了解詩歌格律常識。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詩歌鑒賞基本方法和步驟,訓練誦讀詩歌四步法:解題、
釋句、入境、會意。
3、引導學生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并體悟詩歌情韻,了解詩作者的創作風格。
二、過程與方法:朗讀,背誦,品讀,賞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大自然的美。
2.體味詩人的人生際遇。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4、樹立對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古體詩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字數、乎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唐代詩人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二、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等。
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共有四個弟弟。最小的杜占,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后世影響深遠。
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2、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3、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4、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名作。
三、《望岳》賞析
1、望岳:望東岳泰山。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這首詩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2、翻譯:泰山到底怎么樣呢?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氣層出不窮,讓人心胸搖蕩;目送歸鳥入巢,眼角幾乎要裂開。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群山看起來都會顯得矮小。
3、主要內容:
遠望:巍峨高大。
泰山的整體形象
近望:神奇秀麗,遮天蔽日。(虛寫+實寫)
望
細望:心胸激蕩,眼界開闊。
詩人的感受
愿望:登上頂峰。
4、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5、主題: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人生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第二課時《春望》賞析
1、寫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叛軍攻陷潼關和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唐肅宗。杜甫聞訊,前往投奔,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押送至長安,第二年春天,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2、翻譯:
①“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都殘破,山河依舊;春天的長安城滿目凄涼,到處草木叢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有兩種解釋。A以詩人為主體:感傷時局,看見花而落淚;傷心離別,聽到鳥鳴而驚心。(觸景生情的手法)
B以花鳥為主體:擬人修辭,花也因為感傷時局而落淚,鳥也因為傷心離別而驚心。)(移情于物的寫法)
③“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連綿,幾個月不停,一封家信抵得上萬兩黃金。
④“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白頭發越撓越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3、前四句:寫景(憂國) 后四句:抒情(思親)
4、主題:憂國思親。
5、參考: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詩中表現憂國思親的句子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第三課時《石壕吏》賞析
1、寫作背景: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公元759年春天,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于是根據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就是《三吏》《三別》。
2、翻譯: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晚上來抓人。老翁越墻逃跑,老婦出門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兇狠!老婦啼哭多么悲傷!
我聽到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我的三個兒子都在鄴城防守。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最近剛剛戰死。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的完結了!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一個還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在,所以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但出出進進連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請讓我今晚跟你一起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服役,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飯。
到了深夜,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有人低聲地哭。天亮登程趕路的時候,只同那個老頭兒告別。
3、主要內容:
(1)開端:點明時間、地點、事件、人物。
探究:為什么晚上抓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2)發展:寫差役的兇狠和老婦的凄苦。(對比)
(3)高潮:哭訴遭遇,被迫服役。
(4)結局:獨與老翁別。(暗示老婦人已經被抓走)
4、主題: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5、作業布置:背誦,默寫。
板書設計:
遠望:巍峨高大。
泰山的整體形象
近望:神奇秀麗,遮天蔽日。(虛寫+實寫)
《望岳》
細望:心胸激蕩,眼界開闊。
詩人的感受
愿望:登上頂峰。
前四句:寫景(憂國)
《春望》 憂國思親
后四句:抒情(思親)
開端
發展 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石壕吏》 高潮 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結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