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18.齊桓晉文之事》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詞類活用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能根據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2.掌握本文的論證技巧和說理方法。
(三)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闡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張。
(四)美育目標
欣賞孟子散文的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以及善設機巧,引人人彀,先縱后擒,用比喻說理,論辯是非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體內容;
3.體會文章磅礴氣勢及形象的說理;
4.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5.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教學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課前結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二、關于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
1.民本主義思想。
2.邦國的主權在民。
3.對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從的。
4.政事以民為歸宿。
5.用人以民意為準。
6.國家應以保民為職責。
7.國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樂業。
8.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善辯,在論辯時又善設機巧,先縱后擒。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三、課文誦讀、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文章的結構如何劃分。
明確:
1.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主要內容的實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據第一部分內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1.學生朗讀第一層,抓住重點詞。
“是以”屬固定詞。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的“臣未聞之也。”
(書下注釋中重點詞語)
教師點撥思路: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向談論“王道”。
2.學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習孟子論辯技巧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將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
(同步練習)
(一)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無以,則王( )乎 將以釁()鐘 ”碩瘢 )知之 予忖度之() 語人曰:“我不能。”()”沔圓蛔閿謔沽鈑誶壩耄浚) 吾惛( ), 不能進于是矣 放辟()邪侈( )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蒞()中國 謹庠( )序之教
(二)解釋下面加點詞。
1(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
2(1)無以,則王乎?( )
(2)則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類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無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
(4)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與?( )
(6)其若是,孰能御之?( )
4(1)然,誠有百姓者也( )
(2)然則一羽之不舉( )
(3)物皆然,心為甚( )
5(1)抑王興甲兵( )
(2)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進于是( )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說明一哪個字通假。
(1)無以,則王乎?( )
(2)王說,曰:…… (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4)蓋亦反其本矣( )
(5)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7)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
(8)及陷于罪,然后從面刑之,是罔民也( )
(四)解釋下面加點詞。( )
(1)牛何之( )
(2)不知有諸( )
(3)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
(4)齊國雖褊小( )
(5)彼惡知之( )
(6)則牛羊何擇焉( )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
(8)于我心有戚戚焉( )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10)輿薪之不見( )
(11)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
(12)百姓之不見保( )
(13)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
(14)權,然后知輕重( )
(15)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
(16)猶緣木而求魚( )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19)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
(21)奚暇治禮義哉( )
(22)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
(五)翻譯下面句子。
(1)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內容分析。
(一)整體把握。
1、《齊恒晉公之事章》是什么體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心是什么?請概括(不超過2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認為國君要怎樣才可以“王天下”?為什么?(兩個問題回答不超過5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內容探微。
1、可不可以實行王道。(開頭至“王請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釁鐘的事例。
①齊宣王如何解釋他“以羊易牛”釁鐘做法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齊國百姓對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又是怎樣看待此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長者折技”這一設例,旨在說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詩經》一段話,旨在說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應當不應當實行王道。(“抑王興甲兵”至“孰能御之”)
這一部分實際上圍繞“應當不應當實行王道”寫了兩個層次的意思,請填空。
其一:實行王道的( )。
其二:不實行王道的( )。
3、怎樣實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
這一部分詳細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請從兩個方面概括。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一)Wàng xìn wū cǔnduó yù piánbì hūn pìchǐ yì lì xiáng(二)1(1)稱道、稱贊(2)方法 2都用作動詞,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行王道統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這樣(3)這樣 5(1)難道(2)還是6(1)在這樣的事上(2)到這樣子(三)1同“已”,止。(2)同“悅”(3)(三)(1)已,止(2)悅(3)途(4)蓋,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6)同“型”,榜樣(7)已同“矣”(8)同“網”,張開羅網,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詞(3)吝嗇(4)狹小(5)怎么(6)區別(7)這樣(8)心動的樣子(9)視力。纖細(10)車(11)區分不同(12)被,表被動(13)“之于”合音詞(14)用枰稱(15)還是,表選擇連詞(16)順著,沿著(17)恐怕(18)憎恨(19)樂歲,豐年;兇年,災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經常(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3)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三(一)1《齊恒晉公之事章》的體裁是用對話形式寫成的議論文 2、闡述“保民而王“的觀點。3孟子認為國君要愛護百姓關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為國君以德服人,才會得到百姓的擁護。(二)1(1)①宣王說他這樣做的原是見到牛臨死時恐懼發抖的樣子,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場處死而產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釁鐘。②齊國百姓認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嗇,因為這樣做是以小換大。③孟子認為齊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嗇,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見牛未見羊,才會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沒有考慮到兩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這一設例,旨在說明于齊宣王雖然具備不忍人心,但沒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為,而非不能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害處、益處 3、第一,民有恒產,才能治禮義;第二,合理地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齊桓晉文之事
習題精選
A層級檢測題
一、知識積累
1、為下列加粗的詞注音
胡龁()無以,則王()乎彼惡()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蒞()中國商賈()皆藏于市 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贍()殆()有甚焉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都是通假字,請寫出其本字,并解釋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蓋亦反其本矣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D、將以釁鐘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并試加解釋
A、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C、然后從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指出其各屬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B、何以異?C、樹之以桑。D、臣未之聞也。
6、《齊桓晉文之事》節選自《-----------------》。它的主要內容是寫----------勸說------放棄-----------,采納“------------”的主張發政施仁的經過。生動準確地闡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張,鮮明地表現了《孟子》因勢利導,善于---------的寫作特點。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勢利導,說服齊宣王采納“保民而王”的主張的過程。請根據課文,梳理文章思路,體會《孟子》的論辯特色,填寫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導:引導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內容要點:“無以,則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導方法:抓住宣王想統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術也。”引導方法:舉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不忍之心”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導方法:-------------A--------------------。
第四步引導:為宣王進一步說明沒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為”。內容要點:“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引導方法:-----------------------B------------------。
第五步引導: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為”則“大欲”不能實現。內容要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后快於心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引導方法:----------------------C------------------------------。
第六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行霸道必敗,行王道必勝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張。內容要點:-----------------------------D--------------------------------------。引導方法:舉鄒楚之戰說明行霸道必敗(以小敵大,以寡敵眾,以弱敵強是自取其敗);再舉“天下歸心之狀”說明行“王道”必勝。
第七步引導:闡述“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內容要點:-------------------E----------------------------------------------。
B層級檢測題
1、《孟子》善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結合課文,簡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齊宣王的心理因勢利導,讓他采納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張的。
答:
2、《孟子》的語言言近旨遠,生動詼諧,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簡單的短語形式總結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成語,流傳至今。請指出下面的語段分別被概括為什么成語。
A、“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概括成語為:-----------------。
B、“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概括成語為:---------------------。
3、閱讀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練習題。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乙]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兇: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鼓:戰鼓
C、謹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學校
D、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反復教導
(2)與“直不百步耳”的“直”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B、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C、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D、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3)與“寡人之於國也”中的“于”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C、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D、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們就丟下武器跑了。
B、兵器剛接觸,士兵們就丟下盔甲拖著兵器逃跑了。
C、兵器剛接觸,士兵們就丟下武器隨著部隊逃跑了。
D、兵器已經握在手,士兵們就丟下武器跑了。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A、頭發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東西了。
B、頭發花白的人,不必用頭在路上頂東西了。
C、頭發花白的人,就不會肩扛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D、頭發花白的人,就不會背著或頭頂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說明什么道理?
答:
4、小作文:以“批評要講究藝術”為題,采用比喻或寓言故事等方法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檢測題答案
A層級檢測題:
1、hé wàngwūbiǎncǔn duó bǒ lì gǔ hūn shàn dài
2、A、恐懼發抖的樣子 B、贍養、奉養 C、憎恨、痛恨 D、等到;通“網”,活用為動詞,:張開網羅捕捉,引申為“陷害”
3、A、途--道路 B、盍--何不(為什么不),返--回到 C、型--作出榜樣 D、臖--殺生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4、A、使動用法:使秦楚來朝見B、名詞活用為動詞:以王道統一天下C、名詞活用為動詞:施以刑罰D、名詞活用為動詞:穿
5、A、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B、介詞的代詞賓語前置C、介詞結構后置D、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6、《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齊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論辯
7、A、引《詩經》“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說明“推恩”與“保民”的關系。B、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為喻,說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實“不為”。C、以“緣木求魚”為喻D、“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E、“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B層級檢測題:
1、第一,把自己的“保民而王”的主張與齊宣王“王天下”的心理結合起來,使他對“保民”的主張產生興趣;第二,以宣王本身的事為例,由大及小、由近及遠地言及為政的大事,使之對“保民而王”產生信心;第三,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使齊宣王辨明是非利害,知所取舍。
2、明察秋毫/緣木求魚
3、B、A、C、BD、答——說明移民種粟皆非為國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為國治本之策。
4、提示:比如,可以用這么一個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賽,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吹脫,北風猛吹,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緊,南風溫暖地吹著,行人終于敞開了襟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