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小蝸牛》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小蝸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話。課文通過小蝸牛與蝸牛媽媽的三次對話,向我們介紹了小樹林里一年四季的變化,同時巧妙地告訴我們小蝸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點。課文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很適合一年級小學生閱讀。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已經被這個小故事吸引,被媽媽的愛吸引,被小蝸牛的韌勁吸引。盡管小蝸牛一次次空手而歸,但學生能感受到小蝸牛的快樂,能感受到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本節課我本著這一原則,在教學中把圖畫及角色朗讀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學生在美麗的圖畫和豐富的想象中學習知識,了解自然,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提高了學習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所以,課堂上我非常重視詞語的積累和語言的表達。抓住“碧綠碧綠”引導學生積累ABAB式的詞語,抓住“旁邊”“已經”訓練學生表達。通過讓學生模仿課文對話練習自己眼中的四季,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對話。
總之,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