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陳情表》教學教案優(yōu)秀案例,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誦讀――畫屑深淺入時無?
學習這篇文本之前,我布置的預習要求是:1.朗讀文本,參考注釋并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掃除誦讀障礙。2.初步讀出感情。上述兩個要求,實際上體現(xiàn)了誦讀的兩個層次。檢查預習時,-我發(fā)現(xiàn),由于預習充分,第一個要求已經(jīng)比較到位了,但是學生還沒有進入角色,絕大部分學生的朗讀對感情把握不準確,甚至是無感情地讀。我在備課的時候,曾聽了好多種示范朗讀磁帶,感到《千古流韻》系列的誦讀對李密異常復雜的感情把握得最為到位,但依然存在值得商榷之處。我先讓學生傾聽欣賞,主要借鑒朗誦者對感情的把握,看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把握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怎樣處理更好。要求聽讀時注意做好標記,并認真體會,然后進行評點。他們預習時已經(jīng)讀了很多遍,有些地方正苦于不知怎么把握,正處于“憤悱”狀態(tài),所以聽得很專注。聽完后,大家有豁然開朗之感,但也對個別地方提出了異議,對此先在小組內(nèi)進行評議,再自由誦讀、體會,而后由幾名學生朗讀,大家做了一些評點,全班又齊讀了一遍,基本達到了第二層誦讀的要求,但對文章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對作者感情的深層把握,尚需進一步的引領(lǐng)、開掘。
二、品賞――淡妝濃抹總相宜
一節(jié)誦讀指導課,使學生對全文的內(nèi)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對作者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把握,接下來我沒有講解文本,而是設(shè)計了一個學生自主進行的個性化鑒賞活動:要求學生反復誦讀文本,選取文中自己感受較深的一處描寫――一個場面、一句話、一個詞、一個細節(jié)均可,自行設(shè)置一定的情境,展開想象,進行生動的描述。學生積極性很高,有的選“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有的選“烏鳥私情”,有的選“夙嬰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湯藥,不曾廢離”,有的選“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等等,想象、描寫得很精彩。下面僅舉兩例。
1.烏鳥私情
祖母安詳?shù)刈谠鹤永铮T前的柳絲依依在微風的撫摸下輕舞,斜暉穿過柳絲,籠罩著祖母,仿佛是一層迷離的紗。
我望著慈祥的祖母,不禁淚意盈然。
天空中飛過一只年輕的烏鴉,它一定是為父母覓食歸來。我輕輕走到祖母身邊,像幼時一樣依偎著她,跟她一起看天邊絢麗的晚霞疏淡著殘陽。那一刻,我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
2.郡縣催遁
詔書又一次下達了,李密卻只是把它藏在枕下,絲毫也沒有對祖母提過。州官嚴厲而焦急地督促他趕緊上埠,州官嚷得那么兇,李密希望州官的話祖母都沒有聽到。
昏暗的小屋,李密掀起破舊的門簾,捧著藥來到祖母床前。劉氏聽到有人來了,微微睜開眼,見到是孫子李密,臉上不禁浮起一絲虛弱的微笑,問道:“上午,家里來客人了嗎?”李密捧著藥碗的手不禁一顫:“沒……沒有。”劉氏又說:“又有人催你去做官了吧?”“祖母你放心,我不會離開你的。”牽密放下藥碗,悄悄擦了擦濕潤的眼眶。 ’
“孩子,我老了,不能再這么耽誤你。你去吧。”
她使勁支撐著自己坐起來,雙手緊緊握暑刊,兒的大手。
“祖母……”李密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劉氏慢慢地搖了搖頭,躺下,眼角緩緩地流下兩行濁淚。
三、探究――不畏浮云遮望眼
盡管學生的個性化鑒賞文字,有感情,有文采,小作者朗讀時壓抑不住由衷的喜悅,同學傾聽時流露出陶醉與贊嘆,但我發(fā)現(xiàn),學生幾乎都是從親情這一角度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解讀較為單一。為此我設(shè)計了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質(zhì)疑。學生提出了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但依然對李密所陳之情停留在親情這一層面。鑒于此,我適當?shù)匮a充了一點背景知識,予以點撥,讓學生結(jié)合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重新審視題目中的“情”,通過反復誦讀,學生的認識終于有了突破。有的談了對“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理解,有的在第三段內(nèi)容中讀出了李密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恐懼之情,在此基礎(chǔ)上,學生對第一段所陳“孝”情又有了新的認識:作者將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情狀寫得如此懇切,是為了獲得晉武帝的體恤,這種親情的背后纏繞著他的難言之隱和無限酸楚。李密的內(nèi)心里不只有對祖母的孝心,也許還有對舊朝君主的忠心,還有對司馬氏政權(quán)的戒心,或者經(jīng)歷朝代更迭風雨滄桑之后對官場的厭倦之心,以及這一切除孝心之外其他都不能直接言說但必須找出足夠的理由來保全自身的尷尬與無奈。而這些,需要老師引領(lǐng)學生反復誦讀文本,從整體上品,從整體上悟,從整體上解讀、鑒賞,時時刻刻都注意扣住具體語境來把握。
四、誦讀――書聲瑯瑯惹人醉
有了上述對文本的深層的多元的理解與感悟,要求學生進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是,學生們再次走進文本,反復誦讀,真正做到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葉圣陶語),而且懷著極其復雜的心情與李密進行心靈的對話,對文本的解讀也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有的同學聯(lián)系人間百相,世道滄桑,真切地體會到血濃于水的至愛親情是多么的珍貴;有的同學動情于民族文化中亙古不變的孝敬之情以及這種情在家庭民族國家中的凝聚力;有的同學對社會轉(zhuǎn)型期人的生存危機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有的同學陶醉于作者平實而生動、整齊而錯綜、流暢而婉轉(zhuǎn)的語言藝術(shù)……
就這樣,從第一步到第四步,誦讀貫穿其中,而且在反復的品讀中,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逐層深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把握逐漸準確,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咀嚼逐漸到位,這幾方面都呈螺旋式上升狀態(tài)。實際上,中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有著不同的層面,誦讀的逐層深入依賴于內(nèi)在的生成而絕不是外在的模仿,而內(nèi)在的生成又依賴于對文本的自主或合作的品賞與探究。由此,我和學生有了一個很深的體會:摯情之文,非讀無以學也。也從具體實踐中得到了一個啟示:誦讀不再僅僅是語文學習的手段,而且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 《陳情表》教學設(shè)計
一、教學目標
中國1.賞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勸諷藝術(shù)。
2.研討李密內(nèi)心深沉的哀痛。
二、教學重難點
1.解讀作者的復雜情感,體會本文悲惻動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的陳述層次,體會情之深、理之透。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點撥法、歸納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步驟
【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對《陳情表》這篇古文從字詞的角度進行了疏通和歸納,今天我們將從文章的情感表達以及勸諷藝術(shù)兩個方面來繼續(xù)學習這篇傳世名作。
我們以前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燭之武退秦師》等文章,都是以臣子和君王面對面對話的方式成功地進行勸諷,而李密則是以撰寫《陳情表》的方式來說服晉武帝使自己得以辭官終養(yǎng)祖母。作為“陳情”的載體,“表”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文體?又有哪些文體特色,或者說這種文體對作者的寫作會預先產(chǎn)生哪些要求?
(溫故知新,同中見異,順利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
明確:“表”又稱“奏議”,是古代臣屬給帝王所上的陳述己見的文書。內(nèi)容多是勸進、辭免等,常含有訴說心曲之意。既然是臣下對君上的上書,并且希望得到準許,那么在書寫的內(nèi)容以及方式上需要滿足以下三種要求:1.所陳內(nèi)容必須真實無誤,不可虛假欺君;2.態(tài)度要恭敬,語氣要委婉;3.理由充足,邏輯性強,有說服力。
【過渡1】
在把握了“表”的文體特征之后,我們首先就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李密對晉武帝都“陳”了什么“情”?是不是真情?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文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分類分條進行歸納,并形成發(fā)言提綱,確定主發(fā)言人。(10分鐘)
(抓住“表”的文體特征,由形式到內(nèi)容順利實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間的轉(zhuǎn)換,富有邏輯性。)
明確:(1)苦情:文章先以“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營造出凄苦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接著敘述了自己苦難的身世,并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來刻畫自己的孤苦形象,引發(fā)晉武帝的憐憫同情。(2)親情:文章先寫“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體現(xiàn)出祖母對自己的大恩大德,又寫祖母病篤,“無臣無以終余年”的孤單無依,體現(xiàn)出母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濃濃親情,從而引出自己乞求終養(yǎng)祖母的濃濃孝心。(3)恩情:自己作為一個“亡國賤俘”“至微至陋”,卻“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表達出自己受寵若驚的感激。(4)忠情:面對“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恩情,李密表示將“盡節(jié)于陛下”,“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用錚錚誓言展現(xiàn)了自己摯誠的忠心。(5)為難之情:忠孝如何選擇,確實讓李密感到進退兩難。
無論是苦情、忠情還是親情、孝情,作者都用了充滿感情的筆調(diào)去書寫,并且毫無虛言,都是真情。正是因為作者所言都是至性至真之言,所以才產(chǎn)生“悲惻動人”的效果。
(語文是語言的,也是人文的,是實踐的,也是立魂、立人的,因此語文課須和學生的生命以及靈魂對接。可喜的是,該教學設(shè)計在此處扣住“情感”內(nèi)核,調(diào)動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尋找有用信息、歸納各種現(xiàn)象的主動性。如果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能夠?qū)⒆髡叩那楦泻蛯W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形成一種有效互動,必將令人耳目一新。)
【過渡2】
然而,僅用真情動人或許有些冒險,因為要面對的畢竟是皇帝,而皇帝更關(guān)心的是臣子是否發(fā)自內(nèi)心地忠心事主。“忠臣不事二主”又是古代儒家為官者的基本原則,李密的辭官舉動很可能會引起晉武帝對他并非真心歸順的懷疑,李密又是通過何種策略來打消晉武帝疑慮的呢?
(結(jié)合陳情對象的身份、立場,有意識地將問題的思考引向深入。)
明確:(1)以理服人:作者緊緊抓住“孝”作為自己的立足點,援引晉國的治國思想作為自己的理由,指出自己的做法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如果準許自己去盡孝,就會帶來一定的政治影響,進而鞏固晉國統(tǒng)治。(2)直面現(xiàn)實:面對可能存在的懷疑,李密并不回避。你懷疑我會反對新朝,我就稱其為“圣朝”;你懷疑我心念舊主,我就稱蜀為“偽朝”;你懷疑我“有所希冀”,我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即使是“亡國賤俘”,也“沐浴清化”。句句都體現(xiàn)自己對新朝的悅納和熱情洋溢的歌頌,對舊主決絕的忘卻和自己甘愿竭忠盡智的拳拳之心。(3)化解矛盾:在“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的現(xiàn)實境況下,提出先盡孝后盡忠的解決方案來化解矛盾。(4)語言運用:李密在整個文章之中,用詞極其謙敬、恭謹,充滿敬畏之情。通過層層鋪墊,直到最后才提出“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的要求。
總結(jié):縱觀全文,李密正是恰當?shù)剡\用了“表”這一文體,“陳情”真實、委婉而有說服力,從而徹底打動了晉武帝。
【過渡3】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經(jīng)歷、思想以及時代環(huán)境有著密切關(guān)系。只有在了解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傾向以及時代環(huán)境的基礎(chǔ)上,才能客觀、正確地把握作品復雜的思想情感內(nèi)涵。所以,在品味過李密的勸說藝術(shù)之后,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文章的寫作背景。
(發(fā)揮思維的發(fā)散性,由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過渡到李密其人、其世,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文章的情感內(nèi)涵。)
(1)展示背景資料。
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公元265年,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以威逼魏帝“禪讓”的方式篡得天下,建立西晉。然而內(nèi)部矛盾重重。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安撫蜀漢舊臣,以減少滅吳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在這種情況下,李密上《陳情表》,乞求終養(yǎng)。
呂安以“非湯武而薄周孔”被司馬昭所殺。向秀眼見好友被殺,只得膽戰(zhàn)心驚應詔入洛,連寫《思舊賦》也“剛開了個頭就匆忙結(jié)束”,而劉伶只好喝酒寫酒度日(只留《酒德頌》一篇傳世)。山濤被拉攏而“非吏非隱”,剛正直率的嵇康寫下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后,也被司馬昭所殺。“竹林七賢”中保全性命者只有阮籍一二人而已。
《晉書》記載李密“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曾出為溫縣令、漢中太守等職。并最終因調(diào)動不成而發(fā)牢騷,被司馬炎免官而終老于家。
(2)通過閱讀背景資料,引導學生結(jié)合當時國家政局的高壓變動、知識分子的艱難處境以及參考李密本人的最終結(jié)局,思考李密在《陳情表》一文中透露的更為隱秘的深層情感。
點撥:作為封建時代的士大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強權(quán)勢力面前,在亂世之中,想要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實現(xiàn)自己“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是何等的艱難。當我們感嘆于《陳情表》高超的寫作技巧的時候,你是否也能觸摸到李密寫作《陳情表》那顆徘徊于亂世而隱伏著悲痛的心靈呢?
(引導學生感受亂世文人李密的復雜心態(tài),視角新穎,能夠從常人忽略的地方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使課堂在有限的時空中迸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使文章的情感主題得到多維、深層的呈現(xiàn)。)
【結(jié)語】
讓我們帶著復雜的情感,合上書,穿越時空,和李密一起向晉武帝“陳情”吧!(齊背結(jié)束)
(整體點評:該教學設(shè)計的最大亮點就是,它以富有吸引力、銜接緊密的問題為中心,思路清晰,層次深入,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牢固樹立“教學服務”意識和“思維引領(lǐng)”意識的理念。在教學設(shè)計的基礎(chǔ)上,希望授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自主創(chuàng)新的空間,激發(fā)學習主體的參與意識,優(yōu)化學習主體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主體的協(xié)作能力,對現(xiàn)有的教學設(shè)計進行不斷的修補和完善。)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