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陳情表》課堂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整體閱讀,立足文本
師:《陳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委婉真摯地傾訴出來,獲得了讀者最大限度的同情與共鳴。摯情是《陳情表》的生命。李密的一腔衷情是敬奉給誰的?他又是對誰傾訴的?當時那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的人聽了他的訴說之后有沒有動心?你本人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李密的一腔衷情是敬奉給他96歲的祖母的,祖孫二人間的深情厚誼就像一片冷漠中的微火那樣暖人、動人、感人。
生:當李密言辭懇切地向晉武帝盡訴衷腸時,那溫情脈脈的絲帶便牽動了皇帝的同情。
師:武帝讀完奏章,仿佛看到李密泣涕零落地站在自己面前,便喟然而嘆:“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誠款,賜奴婢兩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特批了他的辭職請求。
生:老師,我覺得這就是真心真情付出的回報!正如《古文觀止》所言:“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
師:有人說,《陳情表》在感情的外衣里面包裹著一顆理智的心。在以情動人的同時,作者又以怎樣的“理”服人?你有沒有被李密打動呢?請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學習。
小組①:我們認為,文章要說的“理”,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它是如此鮮亮奪目。
小組②:作者正因為詳盡而委婉地敘述了作者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處境,由此生發感情,才使“情到理成”,情理相融。
小組③:我們認為,放“我”的真情在“你”的手心,固然可以將凄苦、誠懇、惶恐的思想感情曲折地表達,但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肯定說服不了皇帝。李密的文章入情入理,委婉懇切,直達人心。
師:情感的表達依賴得當的語言形式。本文中,作者創造、改造、運用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成語,增添了語言的魅力,豐富了情感的表達。誰能舉些例子加以解說呢?
生:“形影相吊”,作者用來表現自己孑然一身、無依無靠的景況是十分妥帖形象的。
生:“日薄西山”由揚雄《反騷》中的“恐日薄于西山”演化而來,而“朝不慮夕”則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朝不謀夕”的表達,它們一起渲染了祖母病情的危急和作者的憂心。
生:我覺得,運用成語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因為成語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成語本身是用比喻、夸張、形容等手法構成的。
師:你們體會得很好。作者在強烈的情感的支配下,賦予了語言新的生命力,創造了“煢煢孑立”“氣息奄奄”“人命危淺”“零丁孤苦”等成語,這些成語以多姿多彩的情感樣式牽動著人們內心柔弱敏感的部分,直到今天都充滿了生命意義。
二、建構整合,創造文本
師:我想提一個大家也許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陳情表》全文475字,大家找找看,作者一共用了多少個“臣”字?這樣的措辭可能會產生怎樣的表達效果,你能體會到嗎?(學生獨立閱讀)
生:全文一共用了29個“臣”字,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榮”中的兩個“臣”字指朝臣外,其余27個“臣”字均是李密自稱。
師:這樣的措辭產生怎樣的效果呢?你沒有說明。請其他同學補充。
生:一口一個“臣”,心意切切,誠惶誠恐,卑微謙恭,將“聽話者”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既感激皇恩之浩蕩,又感謝武帝之寵幸,巧妙地拉近了與對話者的心靈距離。
師:這就是說,對自我地位的清醒認識和對皇帝拳拳敬意的溢于言表,使這一奏表的讀者——皇帝如沐春陽。我還想問一個問題:寫《陳情表》的真正目的是辭官不就,可在開篇部分李密傾訴了些什么?你覺得,他這樣做的用意可能是什么呢?
生:尋常家事見真情。開頭部分是凡人俗事的家境鋪敘。
生:拉家常是人際交往中溝通思想、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我們學過的《觸龍說趙太后》也是這樣。人皆有情,帝王也不例外。
師:這是對武帝進行情感誘導:祖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自己對祖母存報恩之心,中間維系的還有“孤”與“獨”構筑的親情通衢和“相依為命”凝結的惺惺相惜,祖孫之情經歷了近半個世紀歲月的積淀,實現了從血緣相連到心靈相通的逐漸演進。親情的滋養成為生活的慰藉,在經歷了人生種種不幸之后,特殊的祖孫之情更成為了李密精神世界的一炳光輝的燭照。
生:這也許可以看做是作者深諳曲徑通幽的道理的“有意”為之。
師:我贊成你的看法。古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推讓的表文以三次為限。《文心雕龍·章表篇》說:“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去,以之為斷。”雖然有這樣的歷史背景和不成文的慣例,李密卻敢于突破常規。李密突破常規的底氣在哪里?請同學們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文章內容,看看李密有沒有打破這種規定?你又是怎樣看待他對常規的超越的?能寫一寫嗎?
小組①:我們認為李密打破了這種規定,具體的表述如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此為一、二;“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此為三;“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此為四也。
小組②:我們補充一下。前三次是對地方官的拒絕,寫得較為干脆利索,而最后一次可是對皇帝的拒絕,寫得委婉曲致,充滿惶恐與感激。
師:大家還是沒有涉及核心問題——李密打破以“三”為限的成規的勇氣來自于哪里呢?
小組③:那是因為李密被逼入了兩難的困境,是盡忠與盡孝的矛盾。我們小組還沒有完全討論好。
師:在必須作出二選一的抉擇面前,李密突破了“三”的勢力圈,在成為一個“忠臣”之前,先做好一個“孝孫”。他對常理的突破是以對祖母的至愛至孝為精神的底子的,情切理直,于是充滿了合理的因素。
師:皇帝的地位與特權決定了他們往往聽不得不順耳的聲音,君臣相諧的主要條件是臣子的屈從意識和主體需求的“退隱”。李密卻這樣“固執”地越矩而行,你認為會觸怒龍顏嗎?請大家進行二度文本閱讀,試著從文中找到確鑿的依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生:為了避免觸怒龍顏,李密將“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儒家倫理作為說理的起點,這是對政治十分機敏而成功的切入。
生:是的。“忠孝”是封建政權賴以鞏固和延續的最高準則,而“孝”又是晉武帝的治國綱領,具有無可置疑的權威性,以此為理由,皇帝就無法駁辯。
師:而且“以孝治天下”這句富有政治色彩的話,對特定的說話對象武帝來說,表現出了感情色彩,這是下屬請求的矜憫,而這種請求又處處從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出發,“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這稱得上是說話藝術的一箭雙雕。
生:大家的讀解給了我啟發。我突然覺得,李密侍奉劉氏之舉恰恰成為了武帝“孝政”的經典楷模,而創國之初當然不能或缺垂范的意義。
師:你的讀解有深度了。這對于武帝而言,毫無損失,僅僅是以一個好官的暫時缺席換得了對全國臣民持久的精神鼓舞之源泉,這樣好的機會任何一個有頭腦的國君都不會輕易放過。我想追問一句:李密是如何在名節問題上表明自己的態度的?你覺得他為什么會對這個問題如此在乎?
小組①:作者寫道,“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這種自怨自艾的表述,是晉武帝非常希望看到的降臣的心理狀態。
師:同時,適度的自責也是一種真誠。一種坦率,一種心靈的深層剖露,容易使對方感到親近并產生信任感。其他小組可以聯系李密寫作《陳情表》時的背景談談嗎?
小組②:我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李密寫《陳情表》時,正處在改朝換代的非常時期,曹氏的天下變成了司馬氏的天下,蜀魏兩國舊臣中的不少人,為了保全名節而不愿同司馬氏合作,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飲酒,常常處于醉醺醺的狀態,從不過問政事,以此來曲折地表示不合作的態度。嵇康則公開表示不同司馬氏集團合作,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最終在李密寫《陳情表》的前四年,被司馬氏集團所殺。
師:這些資料找得好。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晉武帝懷疑李密辭官是為保全“不事二主”之類的名節,那么,非但辭官不成,可能還要遭到殺身之禍。因此,李密必須在名節問題上表明自己的態度,以打消晉武帝的猜疑,掃清獲準辭職道路上的障礙。為九十有六的祖母終養余年,是人倫之常情,盡孝之情足以使武帝為之動容;不矜名節的表態以及對新朝的忠敬感激溢于言表,又足以消除武帝的疑心。具有超乎平常的說服能力的李密保持的不僅是作為一個孝孫的心意,更是一個謙臣的風度。
師:品讀文章第四段,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意。思考李密是怎樣解開忠孝不能兩全的死結的?哪些語句委婉地表達了先盡孝再盡忠的兩全態度?
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氏之日短也”,“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師:這樣看來,《陳情表》不啻一紙即將兌現的“賣身契約”,一紙死心塌地的“賣身契約”,李密似乎隱隱表明了祖母故去后的全部心愿。(生笑)這樣的忠懇即便是鐵石心腸的帝王也會掬同情之淚、哀憐之淚。此可謂信誓旦旦,忠情可嘉。
師:全班討論一下,從晉武帝的角度來看,試著揣摩一下,如果答應了李密請辭的奏章,可以從哪些方面樹立一個君王的威信?
生:數番征召已經表現出自己的求賢若渴。生:樹立李密這一典范可以表明自己以孝治國的恩德,準許李密的請求顯示自己的體察民情、寬容大度,還得到了李密“生死隕首,死當結草”的保證,還怕他日后不來做官嗎?
師:真是個順水推舟的人情。(生笑) 蘇軾曾說,“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文中李密用至孝之心編織的款款深情確乎是動人心魂的。再次品讀文章中你最有感觸的部分,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文章“萬世撼人心”的真情魅力。
(學生自由選擇文段進行品讀)
三、意義再造,跳出文本
教師投影提供以下課外資料和問題:
1.一介文臣李密固然文采出色,有握椽之力,但他從哪里來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將皇帝說服?除了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奧秘?
2.以下是史書對晉武帝司馬炎的評價,請談談你對這位國君的基本看法,并從中揣測他接受李密懇請的原因。
①聰明神武……明達善謀,能斷大事。
②帝宇量弘厚,造次于仁恕,容納黨正,未嘗失色于人……權得撫寧萬國,緩靜四方。
——《晉書·武帝紀》
3.“忠孝節義”是封建統治者的為政綱領和為人臣者奉行的準則,而事君主以“忠”顯然是第一位的。想一想,面對武帝,李密為何不剖一片忠心呢?(張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