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高二語文第三課《蜀相》公開課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導入
四川原是古代蜀國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即帝位,史稱蜀漢,而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所以人們稱他為蜀相。
生當安史之亂的杜甫,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熱情,因此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十分推崇。這首七律詩大約是在上元元年(760)的春天,詩人初謁諸葛亮祠時寫的。
律詩形成于唐朝,分國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在格律上比古體詩嚴格許多。
首先,從音韻的方面看:律詩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韻。
其次,從對仗方面看:首聯、尾聯可能不以對仗,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2、學生自讀,明確詩的內容
前四句寫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圍的景色;后四句寫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史實,歌頌其豐功偉績。
——討論:詩題為“蜀相”,應重在寫人,為何用了一半的筆墨寫祠堂及其周圍的景色?
首聯一問一答,自開自合,展現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蔥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頷聯寫巍峨殿宇、凜凜塑像來寄情為好,而詩人卻轉向寫“映階碧草、隔葉黃鸝”,似為閑筆,可傳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黃鸝好嚦嚦,無人賞聽,荒涼之情無限,寂寞之心難言,可見,寫景實為傷情,為下文寫心志作鋪墊。
——有人說:該詩是一首懷古之作,借古人事表達詩人的理想,你看如何?
關于末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所指何人?歷來說法紛紜。詩人一生許身社稷,志在匡國,當為“英雄”,可又絕不僅此,詩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當世良材。可見,借古人寄情較顯。
3、鑒賞
杜甫寫過多首懷念諸葛亮的詩篇,充分表達了他對歷史上這位杰出政治家的景仰之情。 這首吊古七律是千百年來頌揚諸葛亮的最為膾炙人口的詩篇之一。這首詩懷古喻今,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強烈懷念,對其盡忠報國的歌頌和功業未成的惋惜心臟身后寂寞的慨嘆,表現了詩人愛國憂民的精神。
詩的聯自問自答,指出祠堂所在地。細細體味,詩人之“尋”決非尋常“游玩找尋”之意,而是寓凝重之情于提筆之中,為后文抒情打下伏筆。頷聯描寫神祠內景物,目的是即景抒情:因為自己景仰的人已不得見,碧草映照石階不過“自”為春色,詩人無心賞玩;葉中黃鶯也不過是“空”作嬌音,詩人無心傾聽。此聯環境描寫精致,有聲有色,追懷先哲的代傷感之情寄寓寂寞之景中。頸聯言簡意賅,高度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把諸葛亮一生的遭遇、抱負、功業凝練為精辟之句。而景仰之情的后面清晰可見杜甫的身影;詩人以歷了玄宗、肅宗兩朝,但功名未就,空有報國之志,卻不得施展。因此,這一聯是寓憂國憂民之精神于對諸葛亮的懷念之情,詩人渴盼能有像諸葛亮這樣的忠臣挺身救國,為天下計。尾聯是憑吊之語。淚滿襟的英雄,即為國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杜甫自己。“長使”二字,讀來極富感染力。此聯惋惜、慨嘆之情抒發的摯誠而淋漓,成為后人引用的名句。
統觀全詩,凝重之情,景仰之情,惋惜慨嘆之懷情,層層推進,全詩以厚重之筆墨傳遞出詩人憂國憂民的飽滿情懷,也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的內心感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