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記念劉和珍君》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師:第二段話中的“生活艱難”是指劉和珍,還是作者自己?請結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生1:當然是劉和珍了。
師:為什么?
生1:劉和珍是學生,學生靠家里供給學費、生活費,自然“艱難”。
師:大家能從課文中找到根據嗎?
(全體學生思考后一致說“找不到”。)
生2:文章中根本就沒有關于劉和珍“生活艱難”的具體內容,如果“生活艱難”是指劉和珍,那么它前面的定語“這樣” 指代什么就落不到實處。
生3:如果“生活艱難”的陳述對象是劉和珍,那么“然而”后的分句就變成:“劉和珍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這個句子不通。
生4:只有說成“劉和珍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才通順,但是作者沒有這樣說,可見“生活艱難”不是指劉和珍而言。
(全體學生認同生2、生3、生4的看法。)
師:那么“生活艱難”就指作者自己了。哪位同學能給大家解釋一下?
生5:“這樣的生活艱難” 指上句中的“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作者的意思是說,“我”編輯的期刊因為往往中途被查封,所以一向銷路不好,訂數很少;這對以辦刊物來維持生計的“我”來說,確實是“生活艱難”。所以,“生活艱難”指作者自己。
師:本段第一句話“這是我知道的”中的“這”指代什么?它和下文是什么關系?
生6:指代上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就是程君說的“劉和珍生前就愛看先生的文章”。
生7:下文“凡我所編輯的期刊……”是對本段第一句話的解釋,意思是說,在“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這種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從訂單里發現,在“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人中就有劉和珍,因此我知道她愛看我的文章。
(全體學生認同生5、生6、生7的看法。)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言很好,現在我來總結歸納一下。“生活艱難”是指劉和珍的說法,與文意相抵牾,簡直可以說是捍格不入。理由有二:其一,如果是劉和珍“生活艱難”,那么“生活艱難”的定語“這樣”指代什么就落不到實處——因為文章中根本就沒有關于劉和珍“生活艱難”的具體內容。其二,如果“生活艱難”的陳述對象(主語)是劉和珍,那么“然而”后的分句就變成:“(劉和珍)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指劉和珍)。”顯而易見,這個句子是不通的。只有說成“劉和珍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才通順,才符合語法。但是作者沒有這樣說,可見“生活艱難”并非指劉和珍而言。
“生活艱難”應該指作者自己。理由是:本段開頭的“這是我所知道的”中的“這”,無疑是指代上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即程君說的“劉和珍生前就愛看先生的文章”。以下“凡我所編輯的期刊……”一句就是對本段首句的解釋,意思是說:我編輯的期刊因為往往中途被查封,所以一向銷路不好,訂數很少;這對以辦刊物來維持生計的我來說,確實是“生活艱難”。然而,就是在這種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從訂單里發現,在“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人中就有劉和珍,因此我知道她愛看我的文章。這樣理解,順理成章,文意貫通;同時,指代詞“這樣”具體有所指,即指“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
(二)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師:作者先說“劉和珍是我的學生”,接著又說“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么?
生1:當然不矛盾了,魯迅寫文章怎么會出現這樣的笑話?
師:對。但如何解釋呢?請大家注意魯迅說話的不同角度。
(學生思考。)
生2:說“劉和珍是我的學生”,是從形式上的師生關系角度說的。當時魯迅是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劉和珍是該校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確是師生關系。
生3:說“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從劉和珍犧牲的意義角度說的。劉和珍為愛國而獻身,而自己卻“茍活到現在”,就此而言,她不是“我”的學生,而是我應當尊敬的先生。
師:大家同意這兩位同學的意見嗎?
(全體學生一致贊同,教師肯定。)
師:這段話中的“云者”如何解釋?
生1:課本下面有注釋:“助詞,表示提頓,以引起下文。”
師:“提頓”意思就是提示、停頓。如果這樣解釋“云者”,那么“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如何理解?
生2:“云者” 如果表示提示和停頓,那么“學生,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不成話,根本無法理解。
生3:句中的兩個“這樣”也落不到實處,無可指代了。
師:大家想一想,這兩位同學對“‘云者’表示提頓”的質疑有沒有道理?
(全體學生思考后認為有道理。)
師:“云”“者”是文言語氣助詞。常常用于句末,表示提示和停頓。但是,一個語氣詞,除了其基本用法之外,還往往在不同的語句中表達不同的語氣(如《師說》:“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思)。這就要求我們在解釋某個語氣詞時,不只考慮它的基本用法,還必須結合具體的句子乃至整段文字去揣摩。否則,就可能解釋不通或解釋不準確。現在請大家思考,“云者”到底應該如何解釋?
(學生思考。)
生4:從“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來看,“學生云者”應該是對學生做出的某種判斷。
生5:“學生云者”,作者“向來”有這樣的看法,不僅“這樣想”,而且“這樣說”,現在卻對它發生懷疑了;懷疑之后,便徹底改變態度,認為不應該那樣看待學生,對劉和珍等進步青年是應該“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的,不可一概抹殺青年學生,學生中間也有值得“我”學習的人。可見,“學生云者”表達了一種與“悲哀與尊敬”相反的看法,即輕視,瞧不起。
生6:我同意上面兩位同學的分析。“學生云者”是對學生有所判斷,表達出作者對學生的輕視、瞧不起這種看法。那么,“云者”就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語氣詞“而已”“罷了”,有把對象往小夸張的意味。
生7:“學生而已”,言下之意非常明顯:他們幼稚、單純,閱歷淺,人生體驗不深,參不透現實人生,覺悟不高等等。
生8:我認為這可以作為魯迅一貫嚴于解剖自己的一個例子。在這里,他把自己低估學生的想法和盤托出,毫不掩飾,并且進行深刻地反省批判,實在令人肅然起敬。
師:呂叔湘《文言虛字》解釋“云爾”,其中有“而已”這一義項。
生9:我以為魯迅在這句中所用“云者”意思相當于“云爾”,或者是作者筆誤,把“爾”寫成“者”了。
(全體學生認同生4等同學的分析。教師肯定。)
師:第三句的引號有什么作用?
生1:引號有一個作用是強調引用部分。
師:對。那么在這里就是強調“我現在的茍活”。作者為什么要強調它?
生2:強調“我現在的茍活”,能更加突出作者對劉和珍的“悲哀與尊敬”之情,這是作者與烈士比較后的自我反思。
師:好,很對,理解得很準確。此外,還有什么作用?
生3:還有消除歧義的作用。它明確表示引號內的文字共同作“學生”的定語,而不是“茍活到現在”和“我”分別作“學生”的定語,亦即“茍活到現在”是修飾“我”而不是修飾“學生”。
師:大家想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
(學生思考后表示認可。教師肯定。)
(三)
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師:這句話如何理解?首先我說明一下,“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指段政府屠戮劉和珍她們,“八國聯軍”并非指1900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而指日本糾合的八國軍隊,他們在背后指使段政府屠戮劉和珍她們,所以懲創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人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學生。下面大家思考:“偉績”“武功”如何理解?試從修辭角度加以解釋。
生1:是反語,實指“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犯下的滔天罪行,因為魯迅不會認為“屠戮婦嬰”和“懲創學生”是“偉績”“武功”。
生2:這兩個詞語在表達上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師:兩位同學的理解很對。請大家再思考,整句話的意思是什么?指稱什么呢?
(學生思考。)
師:首先看“這幾縷血痕”指代什么?
生3:我覺得它指稱三個女子的流血犧牲很恰當。這句話承上文,仍以三個女子為陳述對象,旨在用“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在屠殺過程中暴露出的虛弱、渺小,來反襯中國女性在“三·一八”慘案中表現出的勇毅、偉大。
生4:我同意。“幾縷血痕”,何其少,又何其小,然而,正是從“這幾縷血痕”中,可以看出人民力量的強大,中國女性的偉大。而中外殺人者卻自以為屠殺就能嚇倒人民、征服人民,殊不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屠殺愈兇,愈暴露出他們的卑怯、虛弱和渺小。
生5:中外殺人者屠殺人民的所謂“偉績”“武功”,在三個女子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面前,簡直渺小到了極點,以至于“被抹殺”了。然而他們卻意識不到這一點,“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生6:通過上面幾位同學的分析,我認為把“這幾縷血痕”理解為三個女子的流血犧牲,不僅指稱適當,而且文意貫通。
(全體學生肯定以上同學的分析。教師小結。)
(四)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于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師:“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生1:可能是總結上面兩句。
生2:我認為是由上述事實做出的結論。
師:總結了什么?作出了什么結論?“意義”在哪里?
(生1、生2回答不出來,大家思考。)
師:請大家注意“意義”的定語“對于將來”和“此”。
生3:我認為這句話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其中“此”應該指第三段:“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正是“對于將來”的“意義”。
生4:簡單地說,“對于將來”的“意義”就是喚醒“茍活者”,激勵“猛士”。
(大部分同學表示贊同。)
生5:我也同意這樣理解,可是有一個問題,如果這樣理解,那么這句話后怎么用句號而不用冒號或破折號?用冒號或破折號,意義不是更明顯嗎?難道魯迅會用錯標點?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請大家繼續認真思考。
生6:“人無完人”,魯迅也會有錯的。
生7:你說魯迅在其他方面有錯我可能還相信,但你說他會把標點用錯我不敢茍同,因為這太不可思議了!
(學生七嘴八舌,爭論不休。)
生8:老師,請您說說您的看法。
師:好吧,我來說幾句。我認為這個問題應當歷史地看待分析。按照現在標點符號的標準用法來衡量,用句號的確不合適,應該用冒號或破折號才意義明顯,不致使讀者發生誤解,到上文去找“意義”。但是,如果歷史地看,在魯迅寫此文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使用標點的時間還不算長,偶爾不規范也應視為正常現象。事實上,在早期現代白話文著作中這種現象是極為普遍的。因此,我們在閱讀早期現代白話文時,應該主要從文章的內容入手去分析理解。
(絕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師:同學們誰能在本節文字中另外找一個例子,以資佐證?
(學生找例子。)
生9:第一段就正好有這種情況。依現在標點符號的規范用法,“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句之后該用冒號,作者卻用了句號。可是誰也不會到上文去找那“幾點”,因為下句的三個“一是”的提示非常醒目。
師:很好!因為你注意到下句的三個“一是”的提示,所以不會受這句話后的句號的干擾,到上文去找那“幾點”。那么同樣,我們如果能留意一下“意義”的定語“對于將來”,也就不會產生錯誤的理解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