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記念劉和珍君》優秀教學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時段:第二課時
一、設計思想
新課程倡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過去我們總是把工具和人文截然分開,導致米是米,水是水。新課程應該在對課文語言分析的基礎上貫穿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得到語言訓練的同時得到美的熏陶和善的教育。
二、教學內容分析
《紀念劉和珍君》是現代文學史上一篇極其精彩和深刻的文章,也是魯迅先生藝術水平最高的散文之一,同時,也是在教學中被認為比較難教的文章。魯迅先生的語言是出名的奇崛艱深,比較難懂,但又蘊含了非常深刻復雜的情感。如果一味地灌輸對魯迅先生思想的分析,或者是做一些表面文章的點評,讓學生說說了事,我覺得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是學生無意中的一句話提醒了我,他說,魯迅文章中怎么全是病句?這一句話讓我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魯迅先生的文章全是病句嗎?答案顯然不是。那么為什么學生會這樣認為呢?在魯迅先生看似病句連篇的文章里,究竟在傳達什么?為什么魯迅先生的語言那么復雜?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魯迅先生的情感是很矛盾的,全篇的一個基調就是“欲言又止,欲止又言”。魯迅先生時非常深沉絕望的,但是他又執著的進行著“絕望的叫戰”。在魯迅的很多散文中,尤其是以《野草》為代表的散文中,就是糾纏著這種令人驚心動魄的力量。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兩種截然相反的力量一直在進行著殊死搏斗,真是這種搏斗然魯迅先生的文章看來比較晦澀難懂。在魯迅先生中經常出現對立的意象或者情感,在本文中就有“真的猛士”和“庸人”,以及“死者”和“后死者”的對立。魯迅先生善于使用長句表達復雜的的情感,這也在課文中多有體現。“魯迅式的長句”情感表達異常豐富,值得讓學生反復玩味。
三、教學目標分析
1、 理解魯迅先生“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行文方式,體會其中表達的情感
這是魯迅先生常有的行文方式,也是貫穿他一生的主題之一。在他的一篇小說《在酒樓上》中說過,呂緯甫“像蒼蠅一樣飛開去,繞個圈,又回到原來的地方”,魯迅是極不相信自己的,“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野草》),魯迅先生不相信文字有起死回生的力量,卻又不得不寫下去。終其一生他都在說謊騙人和說真話之間徘徊,以致臨死之前還寫下了“我要騙人”。這是魯迅先生思想上的矛盾,課文中要注意讓學生體會其中中深沉絕望卻又反抗絕望的情感。
2、 通過對文中精彩語言的分析與點評,了解魯迅先生的語言特點,并體會這種語言風格所傳達的思想
魯迅先生的語言的風格非常明顯,本文非常突出體現了魯迅先生語言的一些特點。我把它總結為這么幾點:(1)否定性的語言,更能體現深摯復雜的情感;(2)語言的緊張對立,如“真的猛士”和“庸人”;(3)反復,增強情感的表達效果;(4)多用整句,長句,利于表達甚至復雜的情感;(5)反語,諷刺,顯出鮮明的戰斗性。這些特點都要在講解之中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最終歸納出來。并且在語言特點的背后挖掘其中魯迅先生特有的思想內涵。
四、課前準備
1、《記念劉和珍君》的第一課時,介紹必要背景,梳理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我把它總結為“說與不說之間的驚心動魄的偉大”。
2、作為學生擴展閱讀的一部分,在課前,利用早讀等其它時間,給學生介紹了魯迅先生的《野草》,并選擇其中的精彩篇章請學生朗讀玩味,具體有《題辭》《死火》《墓碣文》《立論》和《這樣的戰士》。學生大致能夠了解魯迅先生所慣用的一些語言,沒有陌生感。
3、在《阿Q正傳》的學習時,著重介紹了魯迅先生的生平、思想,尤其是他絕望的叫戰、疾虛妄等思想。
4、課前布置學生回家對課文每一部分的精彩語句進行點評,并在摘抄本上進行摘錄。
五、素材推薦
魯迅先生的《吶喊》和《野草》
六、課后反思
1、 本課時著重以語言帶思想。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就是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并且消除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隔膜和陌生感。但是在點評的時候我還是覺得指向性有些不明確,學生可能操作上有些困難。
2、 本文著重在語言的分析,通過與語言串思想,但是可能學生的精力過分地集中在語言上了,思想反而講得不明顯,可能最后還要再有一個課時對課文的思想內涵通過幾個具體的問題進行探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