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春江花月夜》優秀淺解,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人”的造字源是一個人的側影,但隸定后的一撇一捺也可以想象為男人、女人結成家庭,互相支撐,完成最基本的社會責任:生存和繁衍。
孟子要求做丈夫的要能上贍養父母,下畜養妻子。這個費用不算小,難免有外出打工之類,于是有了離別,產生了思夫和思婦。想念是雙方的,否則是單相思,就有婚變的危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馬克思也指出,愛情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感。
所以,愛情雖然不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西方文學把愛與死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中國也是這樣,對愛情的歌詠從遠古到如今還沒有、也不可能停歇。由愛情引起的悲歡離合占據著文學舞臺的大半天下。我們只有帶著高尚的情感,去體味愛情的高尚,才能感受到愛情的真諦,去做一個高尚的人。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表達愛情的思婦詩。
在初唐特定的情況下有許多戍邊的戰士,還有許多被征發的徭役,這都使大量的男子離開家庭。由于難以通訊,雙方很長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對方的死活,于是就把所有的盼望都寄托于思念之中。
“緣事而發”的《春江花月夜》是從初唐開始到盛唐之前,詩壇上一株早放的梅花,她以自己俏麗無比的芳姿迎接盛唐詩壇百花盛開的到來。
張若虛留下的另一首詩作是《代答閨夢還》,風格接近齊、梁。但有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夠了,前人評價這首詩是“以孤篇壓倒全唐”。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中,稱贊這首詩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從這回頭一看,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在內容上,這首詩觸及到封建社會中男女兩地分別、長久相思這類極具普遍性、又有一定社會意義的問題。作者在詩中,以畫家的筆觸描繪了秀麗的祖國山河,以哲人的遐想探索了有限的人生與無窮的宇宙之間的聯系性,以滿腔的同情刻畫了人間相思離別之苦。特別巧妙的是詩人把上述一切內容藝術地概括于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之中,致使這首詩產生了驚人的藝術效果。她是語言、色彩、意境、格調等多種美的綜合的結晶。
這首詩一共36句,4句一轉韻,一共9韻,每韻構成一個小小的段落,賞析時應注意。
第一韻。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江春無月明!
第1句先點出“春、江”,但是視野并不局限于此,已經把大海也包括進來了。這立刻使場面變得恢弘不已:海潮漲起,灌入江口,江水、海水在春江里連成一片。第2句點出“月”,暗含著“夜”:一輪明月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詩人在這里用“生”而不用“升”,一字之別,別有情趣。用“升”不過是一種常見的景象,比較平淡;用“生”就摻入了詩人主觀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是一對姐妹共同生長,隨著海潮的涌來,明月也漸漸地出現了。或許,那江水、海水是孕育明月的羊水嗎?
第3、4句: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口深處,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隨到哪里,哪一處春江會少了月光的閃耀呢!
這一韻展現出春江月夜廣闊的背景,包孕了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文思飛動,還用了慨嘆句以引起下文,實在是不凡的開頭。
第二韻。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這4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春、江、花、月、夜”聚首了。前兩句是說江水繞著長滿鮮花的郊野曲折地流去;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它的光輝散布在花草樹木上,仿佛給它們撒上了一層雪珠,都鍍上了閃爍的金屬般的光芒。
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和雪花飄落相似,所以叫“流霜”。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飛霜在同樣色調的大背景里就看不見了。(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對“白沙”來說也是這樣。后兩句是說:皎潔的月光之下,天空中的飛霜和江灘上的白沙也不容易分辨了。
天上、空中、地下,溶為一體,整個世界都染上了明月的銀輝,仿佛都被凈化了一樣。在這樣的境界里,很自然地聯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
第三韻。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連一點兒PM2.5也沒有,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看見這輪明月的?這江月又是從哪一年開始把它的光輝投向人間的呢?
這真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問,也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后,盛唐的李白,宋代的蘇軾也發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時,作者已不僅僅是寫景,幾乎是探索宇宙的形成、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韻。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由上韻的疑問轉為感慨:人類靠一代一代的繁衍得以延續,而江月年復一年沒什么大變化。月亮總是生于海上,懸在空中,好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可是總沒等到;江水不停地流淌,什么時候才能把她(月亮)期待的人送來呢?
詩人的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發出來的——由月的孤單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就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了:宇宙是永恒的,可人生是短暫的;月亮可以無限期地等待,可人卻不能,青春稍縱即逝,人生轉眼就是百年啊!
這一跳躍,因有前面的鋪墊,所以雖是跳躍,卻是那么自然。
第五韻。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第1、2句是回憶分手時的情況。白云一片悠悠飛去,行蹤不定,也身不由己,這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了,更何況分手處是遙遠荒僻、陰冷潮濕、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的水邊了,身冷心更涼啊。青綠的楓葉是夏季的落葉,不祥之兆啊。
第3、4句是分別后的情況。月光之下,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他那在家的妻子(女友)又是在哪座月光之下的閨樓里想念著他呢?一句寫游子,一句寫思婦(李清照:“一種別緒,兩處閑愁”)。
在這一韻中,明確地點出了“夜”里的人,完成了文字表現上的“春江花月夜”的烘托作用。以下,作者集中筆力專寫思婦。
第六韻。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也似乎對思婦的情思挑逗,總是變換角度照著她的閨樓不肯離去。想必也照到了她的梳妝臺——女為悅己者容,悅己者又在哪里呢?梳妝臺早已不用了,何時能再用呢?月光照在門簾上,卷起門簾,可月光依舊;月光照在搗衣砧上,幾次嘗試拂去它,可總也拂不走。月光是那樣的依人,又是那樣地惱人,這使思婦雖然想盡辦法暫時淡忘卻也終無法忘懷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第七韻。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像我想念你一樣,你也一定在望著明月思念著我,我們雖然同望這一輪月亮,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見的。我想追隨著月光投入到你的懷抱,可這是多么天真幼稚的幻想啊。我們相距太遠了,那善于長途飛翔的鴻雁也飛不過這片無盡的月光,那善游的江中魚龍也只能激起層層波紋,都難以完成捎書、傳素的任務,我又怎能夠和你聯系、相見呢?
我真有點失望了,心如止水,但我還是心有不甘。
第八韻。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情不自禁,又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安靜的水潭里落下許多花瓣。這夢境一方面激起我感情的漣漪,一方面感到今年又春已過半,我的青春韶華也像落花一樣漸漸逝去,可惜、可嘆,我的丈夫(男友)還不能回到家中。江水不停地流淌著,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這一整夜,我又是白等啦。
第九韻。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月亮西斜,隱沒在濃濃的霧氣之中,月光下特有的景象也漸漸地消失了,你我天南海北,都是整夜的相思,如夢的相思啊!
我不知道,今夜天地間有幾個有福氣的女人等到了丈夫(男友)乘月歸來。而我繚亂不斷的情絲,伴隨著月光的余暉,散落在江邊的樹間,不停地向你招搖。
我只能期盼著月亮的再度生成。
詩人把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這良辰美景就使離愁越發顯得濃郁。
這首詩雖然帶著一點兒傷感和凄涼,但總的來看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之美,表達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愛情的忠誠,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江花月夜”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中心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詩從月“生”開始,最后以月落結束,構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了美妙的藝術境界。
文中注有(括號里的)的詩詞句子,正是根據“春江花月夜”思想而產生的展發。以體現后來的“都是過程了”。
一個學生說:“老師,我還是聽得迷迷糊糊。”
我說:“將來你可能離開家庭,也可能和戀人分別,或許到軍營。當你對‘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還有‘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有所感悟時,能想起《春江花月夜》,那我們現在的學習就不算白學了。”
十幾年后,QQ聊天時,他說:“老師,人生跳不出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可我當時怎么也沒弄明白。”我和她開玩笑:“這不奇怪,你生長期長,屬于晚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