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人生的境界》教學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為一個生活在新年時代的中學生,我們又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哲學和哲學家對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紹: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家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
三.預習檢測:
1.選詞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③中國哲學總是強調,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嚴肅趨向B.程度嚴格傾向
C.水平嚴肅傾向D.水平嚴格趨向
2.作者所認為的哲學的任務概括地說是什么?其具體內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認為中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學要使人覺解道德原理,從而達到道德境界。哲學要使人了解宇宙,從而達到天地境界。
1.作者劃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據是什么?分為哪幾種境界?
提示:作者所說的人生境界是根據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覺解程度來劃分的;分為自然境界(一種蒙昧狀態,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義)、功利境界(心胸狹隘,他做事只知道對自己的功利意義)、道德境界(明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社會的利益做事,事事講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義)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體,他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覺的天民,是圣人,他與宇宙同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