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聲聲慢》公開課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詞作之一,感情深婉細密,耐人尋思、品讀。因此,我把《聲聲慢》的教學重點定位為:通過朗誦、探究等讓學生品味這首詞的情感,理解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首先,通過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這首詞的情感;
接著,在朗誦的基礎上加深對這首詞的理解,真正走向《聲聲慢》的更深處。此處是本課的重要環節,通過探討《聲聲慢》中學生不理解的問題以及鑒賞學生喜歡的句子來實現。
然后再聽錄音帶范讀,總結這首詞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關系,使學生對《聲聲慢》這首詞有一個整體把握。
最后,為了讓學生對李清照的詞風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我設置了拓展延伸環節,比較鑒賞她后期的代表作《聲聲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想,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
討論—探究這一授課形式可以較好地使學生戰勝學習的心理障礙,激活思維,主動學習;還可以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語文活動的機會,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上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強烈的表現欲使學生戰勝了被動、依賴、害羞的心理,他們不知不覺參與到《聲聲慢》的鑒賞中。在整個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或問或答,或思或記,大部分學生都主動、緊張地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同時,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師的神秘感和權威性,學生可以向我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樣就能在友好、親切、和諧的氛圍中實現真正的師生互動。
當然,這一教學模式也存在著不足,比如會削弱對詞的把握的整體性。它要求教師課前要作好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中要有較強的概括總結能力。在上課過程中,我自己覺得,在總結這個環節中做得不夠,還不能讓學生對整首詞有個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導學生方面也存在較大的不足,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充分,而且急于給學生提示,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另外,課堂節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學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識。
[點評] 這堂課在設計理念上體現了新課標下學生自主探究的特點,重在培養學生自我提問、相互解答的習慣,教師從旁相機引導、點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是以學習的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習、討論,并起到引導、組織的作用。課堂教學的重心是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通過生生、師生相互探討和老師的適當引導、啟發,在幫助學生理解全詞內容情感的同時完成了對詞的品讀。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獲取了知識,也訓練了能力。
重視誦讀是本課教學的一個特點。教師能根據詩詞的特點采取學生自讀、全班齊讀、聽范讀錄音等多種形式強化讀的環節,并通過語言的揣摩更多地讓學生自主品讀、感悟詞的妙處。
“于無疑處有疑”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如,品讀“三杯兩盞淡酒”一句,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是“淡酒”,而不是“濃酒”?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懂得,“淡酒”不一定是真實,不一定合符情理,進而明白是愁情重,故而覺得酒味淡,這樣一品,既是教給學生品讀的方法,對全詞情感的理解也很有幫助。
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注重師生對話,教學語言富有啟發性,較有激情,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
從教學環節的設計上看,注意到課文內容的深入品讀,也能通過比較閱讀進行遷移,加深體會。
從這堂課中我們也聽出了教師的教育機智,如,由于課件的緣故,阿炳的《二泉映月》沒能播放,但教師能巧妙地處理而不受影響;對突如其來的問題,也能快速作出反應,從中可見出備課之細致。
當然這堂課也有個較明顯的不足。那就是,問題提出后留給學生思考發言的時間、空間不夠充分。也許教師是怕冷場而急于給學生提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削弱了學生的話語權。但作為剛走上講臺不到一年的新教師,有這樣的駕馭課堂、處理教材的能力已屬不易了。個人認為,如果整堂課的節奏放緩些,把比較鑒賞的環節處理成課外延伸;提問時不急于提示,而是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作適當的提示,效果更好,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