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二單元《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教學內容分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派詞的代表作品,它不如詩歌易讀易懂,所以要反復誦讀,層層設疑,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運用聯想和想象,探究它曠遠深沉的意境,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學會鑒賞方法,能夠獨立分析宋詞。
2.教學對象分析:
本校學生差生面比較大,在學習過程中有效調動其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開頭的音樂視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對本詞意境的分析采用問答式,可有效降低思維難度,達到通過問題,引導其了解分析意境的方法的目的。思維創(chuàng)新必須有一個契入點,質疑討論部分正是為此設計的,相信學生可以百家爭鳴,各抒己見。
3.教學策略設計:
①重視誦讀
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二單元說明中寫著“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詩歌意境”,可是聽過多少節(jié)課,很少有老師引導學生誦讀,充其量是有節(jié)奏地讀,很難想象這種整齊劃一的讀念中能不能品味到詩歌的意境。還有一種教法就是老師們常采取的津津有味地評析,這種辦法也的確能引導部分同學進入詩境,如游歷夢境一般賞析一番。但也常會遇到并沒有能跟隨老師進入詩境,反倒如同聽催眠曲一般進入夢鄉(xiāng)的同學。可見這種被動的接受或者簡單的讀念都不能替代誦讀,也難以達到誦讀主體心理體驗的深度。鑒于這點,教學設計側重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了解格律常識,發(fā)揮聯想和想象,通過聲音感受詩歌的韻律美,通過誦讀走進詩的意境。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真正激發(fā)大家誦讀詩歌的興趣,變評析被動接受為賞析主體主動體味和表達。
②巧設疑、善誘導、多層次啟迪思維
引導學生反思求知過程,總結鑒賞詩詞的一般方法:探究(合景與情)意境,通過想象、聯想體味景物描繪虛實結合的特點;通過知人論世,把握詞人的思想感情;質疑討論,創(chuàng)新思維。
③多媒體設計
自制多媒體課件,插入圖片、動畫、音頻、視頻,增加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品味、理解、感悟。尤其是調整了《三國演義》片頭視頻的視幀順序,并加入了本詞內容作為字幕,經“Studio MP10”重新壓縮后,用于教學最后一部分配樂朗誦與歌唱,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
④比較賞析
“有比較才有鑒別。”其實本課最好還是進行比較教學。比較易于形成課堂教學的興奮點,活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比較設計可以有橫向比較、縱向比較。縱向可以不同時代的婉約——婉約、豪放——豪放派作品相比,如柳永《雨霖鈴》——李煜《虞美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橫向則可婉約——豪放之間比較。也可以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比較。
4.學生學習策略設計
課堂教學中間過程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互相激勵,共同進步。
5.教師成長與教學創(chuàng)新
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fā)的意識與能力,善于挖掘課程資源,并結合自己的特長靈活地教,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實踐,不能怕出丑,不能自己不會的就不去讓學生體會。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生活場景與欣賞者的人生體驗,才會被真正挖掘出來,并通過鑒賞活動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進入一種新境界。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善于啟發(fā)點燃他們的智慧火花,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體驗中開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潛能。詩歌的講評和賞析,幫助學生把握重點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動起來“活”學,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課本和教案,那么最好的課本和教案也會成為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和教案的奴隸。課堂適當地靈活一些、放開一些,或許更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出學習的潛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