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克己復禮》教學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通過分析重點句和完成相關練習落實文言詞句;
二、通過根據每章內容,對各章節進行歸類,及討論練習來了解孔子的“仁、禮”思想;
三、聯系社會現實,鏈接元明清的禮教思想,學會正確合理地對待孔子的“禮”,探討孔子“禮”的現實意義和不足。
教學重點:理解孔子的“禮”“仁”
教學難點:如何在翻譯、注解的情況下落實文言詞句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中國這個“禮”字是無法用英文中的一個字表示。在狹義上看,這個字的意思是“典禮”(Rtiuai),也是“禮節”(Proriety),但從廣義上看,其含義只是“禮貌”(Good Manners),在最高的哲學意義上看,則是理想的社會秩序,萬事萬物各得其宜。
一、疏通文本
1、同桌合作,疏通文本,要求左邊同學翻譯,右邊指正;右邊同學翻譯,左邊指正。翻譯過程中圈畫疑難問題。
2、答疑:學生擺出翻譯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解答,若不能,教師予以點撥。
3、檢測:投影每章節的重點字詞,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通假字:
監通:借鑒;
希通稀:稀少;
錯通措:放置;
女通汝:你;
弟通悌;與通歟
詞類活用:
觚不觚:名詞作動詞,像觚。
必也正名乎:使動,使名正,糾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二個“君”、“臣”、“子”均為名詞動用
食夫稻,衣夫錦:均作動詞。
文言句式
主謂倒置: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有是哉,子之迂也!
野哉,由也!
總結:感嘆句中,主謂倒置便于表達感嘆語氣。
賓語前置
子將奚先?為“先奚”
未之有也。為“未有之也”
玉帛云乎哉?為“云玉帛乎哉”
狀語后置:
八佾舞于庭:于庭舞八佾
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于父母之懷免
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予也于其父母有三年之愛
4、歸納每章節的內容
§1、要約束自己(克己)
§2-3、推崇周禮
§4、要嚴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
§5、反對禮崩樂壞、名實不符
§6、主張政治有道。
§7、要“正名”(糾正與禮樂制度相違背的各種名分)。
§8、要各守本分。
§9、孝悌是仁之本
§10、敬愛、順從為孝。
§11、要為父母守喪三年以報恩
§12-13 :“仁”是“禮”的內核
二、探究文本
(一)什么是禮?孔子為什么要推崇禮?為什么要推崇周禮?
1、什么是禮?
《禮記·禮運》所載:“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解題:克己復禮:克,約束,克制。復,回歸禮,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主要指周禮)
2、 孔子為什么要推崇禮?
“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禮記•哀公問》)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為“自諸候出”,再降則“政在大夫”,三降則“陪臣執國命”,“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完全亂了套。
春秋末期的禮樂崩壞有哪些例子?
(1)(大夫)八佾舞于庭(2)觚不觚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
2、 孔子要回歸的是什么禮呢?那里看出來?
推崇周禮:“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為什么要推崇周禮?
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矩、儀節。其特征是將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化、擴展化,成為一整套習慣統治法規(“儀制”)。作為原始禮儀,它們的原型本有其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政治作用。遠古氏族正是通過這種原始禮儀活動,將其群體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按著一定的社會秩序和規范來進行生產和生活,以維系整個社會的生存和活動。因之這套“禮儀”對每個氏族成員便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它相當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這套作為習慣法的“禮儀”就逐漸變為替氏族統治服務的專利品了。政統與血統的密切結合的等級制度,是周代統治制度的突出特點。
實踐仁德的細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二)孔子理想中的社會秩序是什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秩序的最高境界,這實際就是周禮所規定的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和以貴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
思考:宋代儒學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綱”,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克已復禮是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行為而回歸于禮,其目的和基礎是“仁”;“明天理,滅人欲”則是將克已復禮趕向了極端,無視人的存在,是無“仁”可言的。孔子講君臣父子關系是確實強調了臣下和子女的義務,強調了臣下對君主的忠誠,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同樣也強調了君主、父母的義務:君要行君道,父要有父道。但是后世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片面強調了君權和父權,這種極端化的主張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極致。
魏征的 “十思”: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是在承認個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礎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約束自己,達到“禮”所規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還是正名分,定等級,而漢代統治者則發展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宋以后,又將維護統治者的意志強化為“天理”,特別是明代后,更絕對否定了個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實行封建專制統治。文后有一則“相關鏈接”,從婦女守節的一個角度進行了深刻探索。
(三)孔子主張周禮,從國家的大局看要做到:有道、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個人看要講孝弟。
1、孝與禮的關系:“孝”“弟”不僅是維系血緣關系的道德準則,也是維系等級關系、避免犯上作亂、維持政治穩定的基本保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
2、那么怎樣做才算“孝悌”?請看第10、11章。(朗讀第10、11章,翻譯第10章,解釋重點詞語、句子。)
孔子提出了為孝的兩個主張:
(1)色,有事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酒食時讓父母吃食,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終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2)守喪三年。對于守喪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結合這則文字,你認為宰我是怎樣一個人?對于守喪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的?
宰我:不注重表面形式;他敢于對師長提出自己的建議,思維活躍,好學深思,是一個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的人。
守喪三年:
不贊成。因為真正的懷念應該永載人的內心,有時候流于形式的東西常常表示人將要遺忘;再說盡孝道更應該在人活著的時候。
贊成。父母撫養子女辛勤付出何止三年,從懷胎十月,到哺育周年,再到上學求知,父母的付出可謂多矣,我們守喪三年完全應該;雖然人死無魂,但是我們只求安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父母將離你而去。父母辭世后,守喪三年,是一種愛的回報。
3、儒家對孝的闡述。
孝者,畜也。——《禮記》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子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為政》
孝者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曾子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孟子》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于禮有不孝者三事: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孟子》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 《論語·里仁》
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于曾皙曰:“向也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聞之,知其體康也。
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皙自以為無罪,使人請于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孔子家語》
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中庸》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
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 ——《禮記》
(四)探究: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系?
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制度、規范,而“仁”則是“禮”的基礎和體現。對統治者來說,要實行“仁政”;對個人來說,要以“仁”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出發點和準則。離開了“仁”,也無所謂“禮”了。
“仁”是“禮”的內核(3.3);“禮”是“仁”的目的與外在表現(12.1)。
“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仁”是“禮”指導下的“仁”,是以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1.2)(2.8)(17.21)
三、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寫作
孔子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與現代教育主張張揚和尊重個性是否矛盾?請聯系社會實際談談看法,不少于200字。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念,但為什么有的人能成為大家敬仰的人,而有的人卻成為大家鄙視的人呢?《書經》里兩句話:“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這里“狂”是按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釋,普通一般的凡夫俗子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頭克服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換過來,一個人放縱自己的思想、情感、觀念,就成為普通人。怎樣成為“圣”,孔子告訴我們一種具體的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方法——克己復禮。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學會克制、加強修養,做一個有禮有節、心靈平靜、志向遠大的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