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論《燈下漫筆》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燈下漫筆》全文貫穿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充分表現了魯迅前期的革命民主義思想。魯迅站在為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立場上,猛烈地抨擊了幾十年來中國的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文明”,批判了繼續傳播這種“文明”的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向青年發出了響亮的號召。全文的結尾這樣寫道:“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在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青年的使命。”
《燈下漫筆》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
它飽含著強烈的反封建思想。1918年5月魯迅發表了著名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小說。時隔七年,魯迅發表了這篇充滿戰斗力的雜文《燈下漫筆》。兩篇寫于不同時期的文章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吃人的封建社會。在《燈下漫筆》一文里,魯迅用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實戳穿了一小撮封建買辦文人的無恥賴言,一針見血地指出:所謂中國的數十年的文明史,只不過是“人吃人”的歷史,中國人不過經過了兩個時代,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文章的第一部分,從親身經歷,眾目共睹的小事談起,層層深入,從“中國人生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的實際情況出發,指出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奴隸地位。文章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揭露很有見地和深度。它由《狂人日記》的形象說理上升到理論概括,理論性更強,說理更透徹。
同時,《燈下漫筆》又是一篇反對帝國主義的戰斗檄文。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魯迅著重揭露了帝國主義者贊頌中國舊“文明”的目的,不過是要使中國人民永遠做奴隸。魯迅例舉了《北京魅力》中白人的故事,例舉了外國人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和一切不平等的現象,嚴正指出“我們的古圣先賢既給了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國的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好材料,到現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詡的。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將曾經獻于北魏,獻于元,獻于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他有力地指出,“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宴筵的廚房”。號召青年起來“掃蕩這食人者,掀掉這筵宴,毀壞這廚房”。從而揭穿了帝國主義的丑惡嘴臉。
魯迅寫這篇文章有著復雜的時代背景。1925年,一批封建買辦文人,為了對抗革命運動的潮流,竭力鼓吹“尊孔讀經”,“整理國故”,在思想文化戰線上掀起了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魯迅寫這篇文章,正是對他們的猛烈開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