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課《春》評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春》教了好幾回了,回回不同,從這個過程中,很能看出我的教研足跡。
今天揀幾回重要的說說。
第一回,沒有什么印象。大概年輕的我也很難擺脫固有的教學定式:恐怕全中國的老師都教得一模一樣:迎春——繪春——贊春,外加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春人圖等等。我現在一看到這個模式就頭暈眼花。一想到全中國的學生都說著完全一樣的話,記著完全一樣的筆記,我就頭皮發麻有負罪感。
第二回,開始有點兒創新意識了。不再滿足于那生硬的講法,想突破,想超越。怎么辦?絞盡腦汁,轉換了一個角度,設計了一系列“愛就一個字”的咬文嚼字的課堂品析活動。方法就是讓學生精讀各幅圖畫,選擇一個最最恰當的字來說說:草 春,花 春等,以此類推。這個小問題激活了全篇,推動了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孩子們深深地進入文本,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尋找“那最合適的一個詞”,老師點撥推進。課上得高潮迭起!這是我早期很得意的課堂設計了。預設和生成,都體現得極充分。在臨場即興點撥的研究上,這堂課,也幾乎可以算濫觴之作。那樣的一詞激活全篇的問題設計,余映潮老師后來給它命名為“主問題設計”。
第三回,不想走老路。正在愁的時候,老天爺送來了一個“調皮的孩子”。他不喜歡《春》,很較真地來抗議。他一本正經地問我:“王老師,如果這文章隱去作者名字,混雜在我們的作文中,你會給他多少分?!”咄咄逼人的孩子反倒促成了一個新的創意,我豁然開朗,決定搞一次怪味上法——我們給朱自清評分。于是課上課下忙得不亦樂乎,把孩子們分成好幾個組,分別從構思、主題、結構、語言等等來給朱自清評分。不僅要評,還要有理有據。最有意思的一個環節是“向朱自清挑戰”,自己需得寫出一篇題目也叫《春》的文章來打擂。那時候的學生真是厲害。現在看他們留下的文字,我依舊拍案叫絕。
這個案例后來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新學習”論文大賽的一等獎。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方面,當時的我確實還算是有想法的。
再后來我把這兩次教《春》的實踐整合為了小論文《從春>的教學看語文課的“抓人”和“放人”之道》,發表在《語文教學通訊》上。
第四次,返璞歸真,什么都沒有講,就是讓學生美讀美背。這樣設計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教的兩個班非常喜歡誦讀,水平也很高。我“一不做二不休”,決定成全孩子們。那堂課,童聲如天籟,至今憶起來,依舊醉人。我因此寫成了教學后記《讓朱自清來評課》。那種大道至簡,回歸語文教學原點的上法,很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勇敢的有擔當的人。
第五次,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甚至把講課的季節也改變了。講《春》總是在冬季的。我“做了手腳”,把這課文提前到了初春季節。因為帶的是未來班的緣故,我要求孩子們持續觀察初春的校園,持續給一棵樹的萌芽,一束花的開放拍照。總之,引導學生留言早春校園中最最微小的變化。他們最后的作品是制作一個數碼作文:要有圖片、文字、音樂、解說等等,總之像一個MTV樣子,但更要突出語文味兒。
這些數碼作文異常精彩。可惜是用蘋果的軟件制作的,無法上傳網絡。
這些活動其實是以朱自清的《春》為觸發點的一次綜合性實踐活動課,學生得到了聽說讀寫方方面面的鍛煉,非常鮮活,非常靈動。我也跟學生一起“活動”著。那段日子,我晨跑的時候就堅持給一株花拍照,從它的蓓蕾初結,一直拍到它開謝。我也好多年沒有這樣仔細地觀察過早春景色了,那種新嫩的美麗讓我一次次驚艷,以至于后悔這么多年來的懈怠和麻木。
現在想想:孩子們是多么需要這樣的課呀!對自然,還有多少人保持著高度的敏銳呢?孩子們需要被喚醒。我自己,也需要。
最近的一次上《春》,是最最樸素的一次。
學生基本功很弱。不說制作各種各樣的數碼作文的能力還差得遠,就連誦讀,班上也找不出來幾個學生稍微懂得些抑揚頓挫的道理。這撥孩子,原生態得好像沒有經過什么語文熏陶,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在課堂上玩花樣暫時還不是時候,那就從零開始吧。
于是向余映潮老師學習。用的是他的板塊式教學法。帶領學生老老實實地去尋美:課文的結構之美好——漂亮的畫面并列式結構,嚴謹的總分總式前后呼應結構。課文的語言之美好——詞美、句美、段落的搖曳生姿。課文的情懷之美好。我是希望在第三個板塊學生能夠說出些啥來的。結果呢,小孩子就是小孩子,除了景色美,他們還真說不出其他來。這很符合他們平時的思維水平。真正的孩子就是真正的孩子,他們很本真,不用追求深刻。
事實上咬文嚼字部分推進得也很艱難。一個“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鉆”字的多角度咀嚼就需要我使出渾身解數進行引導點撥。和學生艱難地對話——這是我前段時間的一個專題。現在對此理解地越來越深刻。課堂上,教真正的孩子,我們需要的還是耐心。寧愿慢點兒,再慢點兒,少點兒,再少點兒,等等孩子,盡可能讓更多的孩子多積累多理解一些。
板書是必須的。幾乎所有重要的筆記,我都和孩子們一起寫。這段時間的粉筆字,真是突飛猛進了。
現在想來,各種教法都有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沒有哪一種探索和實踐不是美好的。我沒有什么理論水平,但是個還算有想法的人。我有行動力!這些課,從我現在的“文本特質和課型研究”的課題角度來審視,都是一個教師很自覺地對自己的超越和創新——回歸也是一種創新不是!其課堂形態是豐富的,學情把握是人道的,教學反思是有效的。就算是那些破綻和缺漏,于我個人而言,也極其珍貴。
為自己一直在思考著喝喝彩吧!
[附舊文]
從《春》的教學看語文課的“抓人”和“放人”之道
語文課要“抓人”——要把學生的注意力抓得住,智慧抓得牢,情感抓得緊。不“抓人”的語文課,沒有凝聚力。
語文課還要“放人”——要讓學生的思維放得開,想象放得美,回味放得久。不“放人”的語文課,沒有爆發力。
試從傳統篇目朱自清的《春》的教學說明之。
“抓人”要抓得快抓得準抓得久。
一堂課四十分鐘,分秒是金,如何切入是關鍵。切入點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學習,要能奮力攪動學生的思維。我的做法是“愛就一個字”,在傳統的教材分析上變了一個角度,激發學生細讀全文,深刻地巧妙地創新地去鑒賞“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春人圖”。我要學生去尋找一個最好的詞語,去詩意地表達:
草 春
花 春
風 春
雨 春
人 春
請看一個教學片斷:
師:請在“雨 春”的橫線上填上一個詞,表達你對這一段意境的理解。
(生讀書,然后紛紛上黑板填空,填出了:唱、幻、潤、沖、籠、淋、織等詞)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來評一評,議一議,你最欣賞哪個詞語,或者你認為哪個詞語不太恰當?
生:我喜歡“唱”,多么美的詞語啊,很有詩意。
生:“唱”是很優美,可是和文中的意境不和,“唱”必然是有聲音的,可春雨圖分明渲染的是“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生:我也贊成,“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春夜怎么可能唱呢,一唱出來反而就破壞了安靜和平了。
師:那可不可以換一個詞,既能表達唱的美,又不破壞靜謐呢?
生:用“吟”吧,也是很美的一個詞語呢!
(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老師在黑板上作了修改)
生:我喜歡“潤”字,他和像“一層薄煙”的春夜很相配。
生:我也喜歡,我想起了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掌聲)
生:我想起了“渭城朝雨挹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是的,“潤”字很安靜也很溫情。
生:我覺得“沖”字有問題,牛毛一樣的春雨怎么可能“沖”呢?
生:“淋”也是犯了同樣的毛病。
師:“沖”和“淋”完全相同嗎?
生:“沖”的氣勢太大,“淋”有一種狼狽不堪感覺,這和溫馨的春雨圖都是不相配的。
生:我還非常欣賞那個“織”字,她是課文中的原詞,很輕柔,也很有動感而且特別富有詩意。
生:“雨幻春”也很有韻味兒,它把那“一層薄煙”外的朦朧世界表達得形象深刻,讓人浮想聯翩啊。
……
師:那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幾個詞語批注在文段的旁邊。
圍繞著“愛就一個字”的追求,這樣的讓人回味不已的片斷還有很多。為了證明自己尋找的“詞語”是最好的一個,同學們深入文本,咀嚼剖析,引經據典,入木三分。“愛就一個字”的提問,簡單、清爽但又有彈性和磁性,它既是我上《春》這一課的“彈指神通”,也是我讓《春》之教學的語文味兒純正又醇厚的“百花錯拳”。這一問,抓得快,抓得準,抓得久,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爭先恐后要求發言的學生人數創造了歷史新高。《春》的第一課時于是被上得搖曳多姿儀態萬方。
“放人”則要放得有角度有高度有力度。
“放”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拓展遷移。放,是堅持立足原文本同時俯瞰原文本,試圖有新的發現新的共鳴和碰撞。這里的“放人”,是放飛學生的個性放飛學生的創造力,是鼓勵學生在進一步地理解作者和文本的基礎上,掀起文本學習的“第二次高潮”。這時的“放”,是對“抓”的回應,是對“抓”的解放。它具有批評性閱讀的一些特點但批判性閱讀并不能全部概括它的內涵。“放人”的目的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創造。
比如,為了掀起《春》教學的第二輪高潮,我設計了“假如朱自清是話題作文《春》的作者,你給朱自清評多少分”的“放人”環節。請看部分學生的評分和給朱自清的點評:
立意組
亮分:70分
評語:朱先生是寫景抒情的高手,在立意上卻只能列位中游。其可惜之處在于寫春而僅僅囿于寫春,整體立意追求并未超脫前人之視野。
請看我們的立意:從這次我組所批改的同學作文來看,相當部分作文的立意已明顯超過朱老先生。請看以下幾篇有代表性的考場習作:(略)
和朱自清先生探討:
在你的眼中,最燦爛的春天就只屬于春草、春花、春雨嗎?你可知道,還有多少人和事的背后藏著春天俏麗的身影。
“春天”難道僅僅就只是美好希望的象征嗎?你是否想過春風中的疾病,春雨中的困惑。
你屬于你的那個時代。如果你用你那個時代的眼光透視春天,你一定會有更加獨到更加深刻的發現。
構思組
亮分:70分
評語:“盼春、繪春、贊春”三個板塊的組合還是有一定創意,但整體形象依舊是大眾面孔,缺乏鮮明個性。
請看我們的構思:
——我喜歡熊虹的構思。她用幾十句和春天有關的古詩詞名句連綴成篇,以此表達對人生對生活的思考。老師說她的文章很有文化底蘊,我們都很服氣。
——我欣賞王彥的記敘文,他表達的是老人對親情的向往。他聊家常般的記敘很樸素很動人,原來并不是只有散文才可以一往情深的。
——我喜歡劉燕茜的《尋春啟示》,以尋人啟示的文體表達尋找春天的主題,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這次不少同學都大膽應用了比較難以把握的議論文體,而且大都能舉重若輕。他們剖析春天、審問春天、構思春天,議論文在他們的筆下變得萬紫千紅。
——有關春天的童話、科幻、寓言、小小說也很多,各領風騷也!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有一篇《寫給春天的信》,真是起筆不凡,讓人佩服。
——你們一定忘不了龐振寰的《千年春雨》。比他還妙的是李霽月的《春之詩》,除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他還同時寫了王維創作《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創作《錢塘湖春行》,三個故事同扣一個主題,更豐富,更有韻味!
——還有那道證明題:春天在哪里?雖然出人意料的最后無解,其實卻是“無解勝有解”,其證明過程和結果都讓人拍案叫絕。
——你信不信我還讀到了一篇說明文,李蒙同學豐富的科學知識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了盡情展現,同學們的評價也不低啊!
——岳曉菲同學更巧,她的文章形式整個兒是一網頁設計,標題叫《春之頁》,表達的是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真是絕了!
——有誰能比盧容的更新穎嗎?她代春天記日記,好細膩,好深刻。
——有,盧容自己還有一個創意你知道嗎?她用幾則廣告構成了自己的作文。這些和春天有關的廣告經她一組合,真是意味深長,溢彩流光。原來最精彩的作文材料就在我們身邊啊!
……
和朱自清老先生探討:
我們這個社會提倡包裝,你們那個時候呢?
語言組
亮分:100分
評語:在語言上,朱老先生表現出了最為突出的創造天賦。動詞形容詞的選擇精煉而傳神、排比句的應用流暢多姿、比喻擬人的點染出神入化、意境的創設活潑而自然。《春》的語言清新、優美,確有大家之風范。
請看我們的學習成果:
別致的標題:
《守望春天》
【點擊】:“守望”一詞比之“盼”,更有動感更富深情。
《別把你的春天弄丟了》
【點擊】:很俏皮,反復咀嚼,味道越豐
《駛往春天的地鐵》
【點擊】:用一部當紅電影的名字,好不靚麗。
《春天的煩惱》
【點擊】:一語雙關
《春之死》
【點擊】:擬人的手法震撼人心
我們的精彩段落:
還有多少人在守望春天啊,比如在哥本哈根街頭賣火柴的小女孩,甚至在春天遙想長安城的杜甫……
我也在守望春天,當爺爺躺在醫院冰鐵一樣的病床上時;我也在守望著春天,當在西藏當兵的哥哥因大雪封山而吃不到菜的時候;我也在守望春天,當山里的孩子淌過刺骨的河水去上學的時候。春天意味著老人和孫子一起在公園里散步,春天意味著吃一口不算新鮮的大白菜,春天意味著嬉著河水快樂地上學……所以,我替他們守望春天。
―――謝秦川
【點擊】:從這些流淌著摯情的“守望”中,我讀到了小小的中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不僅僅美在排比,他們更美在對生活的關愛。
80年代出生的我們肆意揮霍著春天,我們一笑就流出青春,淚流滿面,青春年華的我們忙著起舞翩翩。我們早已忘記春的責任就是要讓秋天艷陽滿天。
有一天,當華麗的春天已不在,是不是我們還能喝著咖啡打開電腦上線,在家聽歌不用去賺錢?還能不停地哀求春天再來一遍?
——李可然
【點擊】:這哪里是在寫春天,這是對花季的反思,對青春的懺悔。這是最真誠的對生命之春的膜拜與渴望。
和朱先生探討:
你用生命和激情在組合文字,我們一定能夠學到你的精髓。
這次“放”,不是讓孩子們去批判朱自清,而是鼓勵他們更有自信去客觀地面對名作。放膽、放權、放心、放手才會有出現“放人”的高境界。放有規范,放有良方,放有氣度,放有高標。放得及時,語文教學才會柳暗花明海納百川,放得巧妙才會出現石破天驚豁然開朗的教學境界。
只抓不放,是固步自封畫地為牢,鼠目寸光的語文會捉襟見肘。只放不抓,是凌空蹈虛筋脈逆行,城門失守的語文更會方寸大亂。
一抓一放,語文教學之道。
請朱自清先生來評課
每遇經典和名篇,心中總是惴惴然。怕講不好,褻瀆了先賢。
比如《春》,比如《濟南的冬天》,比如《夏感》。
見到《春》我就想跑,因為怕躲閃不及被朱自清先生瞟見,然后逮住,然后憤怒地詢問:你們怎么把我的《春》講成這樣?
朱老先生早就作古,我擔憂他不會含笑九泉。為著被我們這幫子語文老師糟蹋了的《春》,他會突然有一天從墳墓中坐起來,顫抖地摩撫著自己的文字,痛心得老淚縱橫。
我 的擔憂由來已久。從我的讀書時代開始,到后來做了語文老師,幾十年過去了,一遇《春》,便是“盼春——繪春——贊春”加上“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 ——春雨圖——迎春圖”,按部就班或者稍作變式講來,似乎所有語文老師的頭腦全被格式化過,齊整整一個模樣。這讓我很羞怯且恐懼。我感覺不對,雖然上有天 皇老子般的教參罩著,連“全國教育看海淀”的海淀區進修也脫不了這個模子,但我還是感覺不對。
以前我做過不少嘗試。比如“我們給朱自清評分”的挑戰式教學,當初挺火,還得到了不少同行的吹捧。現在看來真是慘不忍睹,只求那些發表了這文章的雜志全部都灰飛煙滅,千千萬萬不要有一絲一縷飄到朱老先生的墳頭上——那可是要遭天譴的事啊!
還 是跟以前一樣凌晨四點起來開始讀文本,同時讀《濟南的冬天》和《夏感》,幾個小時讀下來,并沒有新的思路。只是越讀越感覺美。就連以前并不喜歡的《濟南的 冬天》也讀出了萬般滋味兒。而且越讀越心酸:想想聽了那么多的課,無不是扭著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不放,動輒就是讓學生品味“最喜歡的句子”。如此萬能教學法,用在如此美文上,真真是太“鬧”且顯狹促了啊!
連續兩個凌晨的素讀沒有找到新路子,我便調整思路:為什么如我般在教學技藝上已經相對比較嫻熟的老師會沒有靈感呢?是沒有路子,還是走錯了路?一番自我反思下來,悟出了門道:
錯!完全錯!這般字字珠璣口齒含香的精美散文,想走解析的路子本就是旁門左道。這般神仙文字,還講什么呢?讀!朗讀!美讀!只有美讀才是正途。
這個想法嚇了自己一跳!
我自己也早就被“體制化”了。一堂課,如果不講點正正經經的東西,便覺得腰桿挺不直,好像對不住文本,更對不住學生一樣。但其實沉下心來一想,文學作品真的就全需要我們去講嗎?
回想我自己的學生時代,是不是有同樣的苦悶呢?有不少好文章,不講還覺得值得一讀,但是老師一講,立馬就興味索然。當初不明底里,現在恍然大悟:有太多的文字,只需要朗讀即可得其精髓。水平不高的講,或者自作多情的滔滔之講,反而如蠹蟲,一點點吞噬了文本之美。
不講就心不安,其實還是應試的思路在作怪。試想想,如果不考試,誰會覺得對于《春》這樣的美文,“比喻排比”是至關重要的事兒,誰會忍心在行云流水詩歌般美麗的語言中去穿插那些大煞風景的修辭知識呢?
我們可不可以不功利?我們可不可以以最文學的方式親近文學?我們可不可以還文學課堂以最原初素樸的方式?我們可不可以跳脫應試的陰影去擁抱文字?我們可不可以在某些時候把情感濡染和知識教學略略分開以保持課堂的純美境界?
把自己嚇了一跳之后我決定聽從內心的呼喚:擯棄一切冗雜,朗讀《春》吧!朗讀《濟南的冬天》吧!朗讀《夏感》吧!朗讀,只朗讀,把所有的負載都交與朗讀,讓春夏秋冬在朗讀之船上載著孩子們靈魂走向詩意。
于是我開始下載音樂。
于是我躲開繁瑣的比喻排比著力于朗讀設計。
于是我思考著如何把最最簡單的拓展和點睛也化為朗讀。
……
走進課堂前,我有意識地看了看教室后方。這學期帶了一批小老師。所以我的課堂上常有聽課者。我下意識地希望這節課他們都不會來。我的課平時已經是太出常規了。而今天,將會是常規更在常規外。
還好,沒有聽課者。
但是,當下課鈴響起的時候,我卻一聲嘆息:
啊!要是今天有聽課的老師就好了!
我無法用文字再現這樣樸素本真的語文課的美妙。連續三天,我們的語文課,就只有讀——朗讀——美讀。
一堂課下來,只能讀一遍。
我讀,孩子讀,女生讀,男孩兒讀,小組讀,反復讀,重點讀,輪讀,跳讀,齊讀,串讀……輕音樂環繞的課堂,童聲如天籟。
我們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的聲音唱讀《春》,我們用慈祥從容的老奶奶老爺爺的聲調嘮嗑《濟南的冬天》,我們用渾厚深沉的壯年之音去演繹《夏感》……我們用古詩詞點評去“譯讀”春,我們在讀中分辨明快清新之美從容淡恬之美和熱烈激昂之美……
這三節語文課,完全屬于朗讀,完全屬于我和孩子們的或童稚或深沉的嗓音。
我很陶醉。 五年前,曾經上過一些被我自己稱為《絕唱》的語文課,比如《岳陽樓記》美文誦讀課,比如《黃河頌——民族的精神》詩歌整合誦讀課,這一次,乃是以散文為載體的純粹的美文誦讀,我為自己的創意和勇氣喝彩!
我想,如果要評課,我最想請的是朱自清——多么希望他醒過來,聽一聽,90后的孩子們,在課堂上,用最美的聲音演繹他的《春》。
我相信,老人家一定會開心得老淚縱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