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1 草原》教學反思總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注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學生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在第一課時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在范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