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語文四下 《23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鄉村四月》教學反思
(1)《鄉村四月》表現出詩人對鄉村景美人勤的贊美。品味、感悟古詩之韻,實現有效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較好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反思本課教學,我認為有三大亮點:
亮點一:讀中品味,詩意盎然。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授本課時,我結合本單元“走進田園”的特點,帶領學生領略古代江南鄉村的美景。在詩歌文字不深奧的前提下,如何領略詩人描繪的意境呢?我采用“以讀代品”的教法,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圍繞讀準確、讀通順,讀懂,再有感情吟誦、背誦,讀出詩的節奏美、語言美、詩境美、詩情美。例如當學生抓住詩眼“遍”、“滿”品味詩句時,就讓學生帶著豐富的想象讀出遼闊的境界!當學生讀懂農民們的緊張忙碌時,我就順勢引導學生逐層遞進的誦讀,想象豐收的情景,明白此時農們耕作的心情!正如朱熹說過:“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逐層深入地吟誦,詩歌的意境就躍然于胸。
亮點二:品中感悟,詩情畫意。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古詩教學也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詩的國度,潛心學文,會心涵詠,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因而我緊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展開教學,利用悅耳的古箏音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仿佛看到什么畫面,再拉近鏡頭、轉化鏡頭,把“綠原、白川、子規、煙雨”的意象巧妙串聯,變抽象為具象,“披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圖畫呈現眼前。“多誦讀、看注釋、抓詩眼、想畫面”的學法指導也在不經意中得以強化,這不正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嗎?緊接著放手讓學生品味三四句,體現學生能力的遷移,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閱讀古詩的能力。這樣,從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感悟古詩,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曲曲優美的旋律,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亮點三:縱橫千里,詩猶未盡。
課伊始,我鋪陳引入,從回味現代迷人的田園風光到欣賞古代鄉村四月,我充分進行資源整合,采用一詩帶多詩,用舊知引新知,適時拓展了相關的綠樹成蔭的詩句、雨景的詩句、田園的詩句,增加了信息量,使課堂更有厚度!學生在詩歌的王國里縱橫千里,領略詩的魅力。這首古詩雖學完,但意境未盡,所以我巧設“古今對照”的小練筆,讓學生把對自然的感悟用現代文來抒寫,為學生描繪詩情畫意般的景色打下基礎,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再次讓學生享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實現語文學科本位的回歸。
綜上所述,我在課堂上始終倡導有效的教學,力求教學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扎實地獲得大量的知識,并形成能力,為今后學生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是一門追求完美的藝術。我對學生的調控還有待加強。今后,我會不斷總結,縱使“為伊消得人憔悴”,我也“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謝謝大家!
(2)《鄉村四月》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來。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聲有色。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緊張、繁忙。詩人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課后的“討論”題,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通過運用字典等工具書,查找古詩中字詞的意思,然后再體會詩句的意思。給出的四幅圖畫,對應的是文中的四句詩,指導學生先觀察圖畫,說說圖意,然后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把相應的詩句寫在下面。借助圖畫學習古詩,也是感悟詩意的一種方法。引導學生邊看圖畫,邊讀古詩,進而體會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這道題學生們很快就把詩句題寫完畢。我想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喜歡看漫畫類的書籍,喜歡畫卡通畫、漫畫、簡筆畫。何不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對古詩意境的感悟,創造性地來配畫。內容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形式也可以多樣。于是,我宣布:“同學們,我們這次為古詩配畫的要求是:想怎么畫就怎么畫,一定要大膽地畫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們頓時歡呼雀躍,我從來沒感受到學生們這么喜歡做作業。結果交上來的古詩配畫豐富多彩,頗有創意。有的學生在“子規聲里雨如煙”這句詩的圖畫中子規的嘴邊寫到“咕咕咕,加油種地吧!”有的學生在“鄉村四月閑人少”這句詩的圖畫中為雞、鴨、鵝、狗組織了一次有趣的心靈對話或是溫馨的各盡其責的工作圖(母雞下蛋,公雞打鳴,鴨子戲水,白鵝進食、狗兒看家護院)......真乃“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1)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蘊,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詩境,自己必須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開放周我與同學年老師進行深入的故詩教學的研究,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及《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在與備課組的教師討論后,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借助注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四年級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并能遷移運用。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 手讓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了解古詩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墒浅龊跻饬系氖牵谇耙还澒旁娊虒W中,由于學生的預習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經批注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于是學生在自學時已經了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后,還是處于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經過備課組教師討論后,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學生預習充分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如果學生說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學生基本會說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說,還缺少什么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么!讓學生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等說得更加具體,說得流暢。然后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扎實了,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么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后遷移運用借助注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弦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揮想象。”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稍谠嚱讨邪l現,學生說來說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捉動態的信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后,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么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學生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己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如,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學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課堂也時時充滿著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2)《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根據學生的情況,我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我的教學。
一、直面經典,反復誦讀。
朱熹說過:“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或多或少地接觸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詩,因此我設計了問題:你學過哪些描寫農村的詩嗎?引導孩子說農村,領略農村生活的多姿多彩。過渡到范成大看到的農村是個什么樣的呢?這節課,我指導學生讀詩,圍繞讀正確了、讀通順了,完成對詩的初步感知。引導學生通過看注解、看插圖的方式讀懂詩的意思,從而再讀詩,讀出層次,讀出感情。
二、品出詩味,想象詩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個性完全相同的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范成大這首詩只是截取了農村生活的幾個畫面,猶如剛剛揭開農村畫卷的一個小角,我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是一個活脫脫的農村田園連環畫甚至是連續劇。
三、學以致用,多元表達。
我們學語文的目的就是為了用語文。教學中,我關注學生個性的表達和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讓他們通過“耘田”的親身體會,充分的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并能夠創造性的改寫詩句。達到快樂語文,快樂成長。正如詩人所看到了“也傍桑陰學種瓜。”學中有玩愉悅,玩中又有學長進。
希望這些詩的語言能夠在孩子的精神生命中扎根、發芽、成長,就如同這季節綿綿的春雨,滋潤著每一個人的心田,能膩得流出水來。
教學是一項有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不足之處也歡迎朋友們指導,謝謝大家!
(3)《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節上的是《四十田園雜興》,之前學生已經拿出半節課按照預習提綱的提示進行了預習,師生在課堂上輕松高效地完成了兩首詩的教學,上完后自我感覺較好。這節課學生的收獲是:通過學生匯報,小組,同位交流等形式,在預習的基礎上和老師的補充點撥下進一步了解了作者,弄清了詩意及作者表達的感情,簡單想像到了兩首詩所描繪的畫面,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了解作者,詩意,體會作者對田園的喜愛之情。
2、學生能根據詩意想象畫面,并能說說自己田間勞作的情境,為單元習作初步做好鋪墊。
學習重難點:體會詩意,感悟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反思后認為有些環節的處理存在以下問題:
1、在最后拓展時,點出了“田園之樂”古詩所表達的一這主題后,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為這一單元主題作文做鋪墊,我問大家:誰能介紹一下自己在田間勞動的經歷?孩子們積極性很高,我指了2名同學說,第一個同學說得是摘草莓的事,時間、地點、過程、感受都說得很好,由于沒有小結進行梳理板書(時間、地點、過程、感受),第二個同學說時條理不太清楚,雖然個別用詞描述不準確的地方老師及時地給予了糾正,但是說得整體水平不夠高。這時還有同學舉手想說,我讓同位小組間進行交流,但這時忽略了說前的指導。
2、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古詩畫面時,學生想象還不夠豐富。比如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對話等描寫和優美詞句的運用上還有所欠缺,在下一節課可以進行古詩想象畫面的小練筆(片段)
3、備課還應再充分些,不要憑借已有經驗。在處理“雜”字的形近字上,我以為有一個字“上面部分與雜相同,下面是木”,其實沒有這個字,但我以為有,還讓學生查字典。有些疏忽,以后保證不再出現這種失誤。
總體來說,我感覺這節古詩教學課預習和展示及老師的點撥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以前擔心預習完了,展示和點撥如何結合使教學環節如行云流水般進行,而不至于那么生硬組合在一起。但是閱讀課上怎么去落實?繼續學習實踐。
《漁歌子》教學反思
(1)《漁歌子》教學反思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那么再和《憶江南》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感受會大不相同。不過,讓學生直接去比較異同,對五年級剛接觸詞的學生來說,太理性化,難度也大了。不如換個問法:白居易和張志和筆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幅呢?這樣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觸及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詞的初步鑒賞能力。
其實,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教師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2)《漁歌子》是唐代詞人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所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漁翁形象,贊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中,我緊抓情感主線,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詞的意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發現美景,體會詩中美景
詞中所描繪的江上漁舟,兩岸紅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鷺,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所以在教學時我通過圖片、錄相充分地讓學生進入到景美人愛的意境,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師生互動,營造輕松氣氛
課堂是師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個領域,而學生學習的精神面貌又取決于課堂的氣氛,因此我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學生也在笑聲中、沉思中、感動中一起領悟。
三、談話交流,拓展加深體會
以往教學詩詞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通過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這樣顯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讓學生讀詞圈出景物,理解了詩歌的基本內容,再通過想象畫面對詞入座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再讓學生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內容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而結尾的拓展,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地抓住重點的字詞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比也更加深對該詞的理解。
四、悟寫結合,拓寬想象空間
一篇教材要盡量大的發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而該詞就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從單調的字面表達到色彩明麗的直觀畫面,從枯燥的文獻資料到詞中對話的深刻體會,這都是學生發揮想象,讓思想深入其中的過程。為此,我在課上積極讓學生圖文結合,充分展開想象,使每幅生動的畫面內化為語言,很好的鞏固了內化語言的功效。 轉發至微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