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俄狄浦斯王》主要內(nèi)容總結(jié),是優(yōu)秀的教學(xué)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
6月6日,放完最后一張PPT,至少在我看來,一切總算圓滿而順利,之前焦灼也釋然了。
這次讀書會于我是一次冒險的嘗試,底稿是大一下學(xué)期的選修課“西方文化概論”的課程論文,而那個揮之不去的念頭則源于高三暑假開始的,對于明明知道不會幸福卻不得不生活下去的俄狄浦斯悲劇命運的惦念……
三年前,《俄狄浦斯王》是我關(guān)于古希臘閱讀的起點,也是一部直到現(xiàn)在也找不到終點的作品……三年的時間在不知不覺間消逝,一如水消失于水中那般了無痕跡,看著自己大一寫下的文字,稚嫩而粗陋,仍然可以窺見當(dāng)時那個激昂而狂妄的自己——興奮而又自以為是的扮演著“解釋的上帝”……
感謝隱形人給我的這次機會,感謝那個下午所有的聽眾,包容了我的莽撞與任性,真的很謝謝各位。
前幾天忙于應(yīng)付作業(yè),一時疏忽,忘了發(fā)布總結(jié)。在學(xué)校陸續(xù)收到幾個同學(xué)的郵件,詢問PPT和《俄狄浦斯王》的相關(guān)書籍問題,因而在上傳PPT同時,特整理上傳幾篇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158935.html),供各位有興趣的同學(xué)繼續(xù)研讀參考。
由于最近考試迫近,各種事情的拖累比較多,因而暫時將之前的課程論文貼出,代總結(jié)。以下是幾點說明:
1.當(dāng)時考試時間迫近,基本是一氣呵成,有些倉促,初稿超過6000字,限于考試字?jǐn)?shù)和體例的限制,只得大幅刪減,引文概括的比較精當(dāng),故放棄了很多過渡性與闡釋性句子,可能會顯得不大流暢。
2.在講解中涉及的啟蒙-宗教問題的部分,當(dāng)時由于時間倉促、思考不成熟、敏感問題等多種原因未進入正文,但大意和框架已經(jīng)納入,在當(dāng)天的講解中有詳細(xì)補完。
3.初稿,原想套用古英文史詩《貝奧武甫》(Beowulf)詩句,題作《“他選擇了上帝的光明”》,符合俄狄浦斯的命運選擇,但古希臘早于盎格魯-撒克遜,希臘也沒有所謂的“上帝”之說,顧及考試分?jǐn)?shù),作罷。
4.引文采用插注形式簡寫與文中,版本附后。
5.此次發(fā)布,未作改寫,僅進行了部分文字的訂正,見諒。
6.限于當(dāng)時的條件和材料所限,引用版本為羅念生全集中散文譯本,行碼標(biāo)引可能不夠準(zhǔn)確,文獻定位也未據(jù)西文本校訂,今后會據(jù)譯林詩體新譯本和西文本重訂。
2233
2010.06.10
(《蘇格拉底的申辯》時的2233)
生之重與死之輕
——俄狄浦斯悲劇命運的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俄狄浦斯 悲劇 命運 人的意識
曹曉龍(caoxl2233)
引言
每次回歸《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下文簡寫為OK)的文本,我都會被俄狄浦斯的悲劇命運牽引,卻始終無法確信自己是否真的把捉到了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用意……現(xiàn)代知識結(jié)構(gòu)使得我們將其作為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jié)”(Oedipus Complex)代表而“過度詮釋”,而俄狄浦斯的生之沉重與死之輕盈的本質(zhì)則有意無意的被忽略了。于是,“本來具有深刻意涵的生存事件”(劉小楓)就此隱沒于一個心理符號的暗影……
索福克勒斯借由這樣一個獨特的命運個體到底想要向我們訴說些什么?為什么他在《俄狄浦斯王》中讓俄狄浦斯體驗到了生命切膚的痛苦與沉重,卻在自己晚年的壓卷之作《俄狄浦斯在科諾羅斯》(Oedipus at Colonus,下文簡寫為OC)中給予了俄狄浦斯一個“輕盈”的死亡?這一切的一切背后的意蘊到底是什么?
第一部分:知識與命運
——人的力量與“神”的意志
什么動物有時四只腳,有時兩只腳,有時三只腳,腳最多時最軟弱。
——斯芬克斯之謎
我們在《俄狄浦斯王》的開場看到:“最可恨的帶火的瘟神降臨到這城邦”,“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滿了悲嘆和哭聲” (OK,L31-32,羅念生譯,下同)。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困苦壓抑的時刻,當(dāng)“人人知道的俄狄浦斯”出場時,我們感覺到的卻是人類的豪邁與力量。
乞援的人們甚至刻意提到了俄狄浦斯的偉大功績:“你曾經(jīng)來到卡德莫斯的城邦,豁免了我們獻給納殘忍的歌女的捐稅”(即俄狄浦斯答出斯芬克斯之謎),于是,人們把他“當(dāng)作天災(zāi)和人生禍患的救星”。
這無疑將每一個聽眾的思緒引向了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謎——俄狄浦斯或者說人類的功績——然而,俄狄浦斯不曾想到的是,這個謎底本身也就是他悲劇命運的開始。
按照黑格爾在《歷史哲學(xué)》中的說法,謎底“人”
“是對人的獨特本質(zhì)的意識。因為這個謎底,俄狄浦斯顯得有知識,但是,也因為他給出的這個謎底,使他遭受了兩重巨大的無知:關(guān)于他自身以及關(guān)于他所做的事的無知。”(轉(zhuǎn)引自伯納德特/Seth Benardete,《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也就是說那一刻,人已借由斯芬克斯之謎的暗示,意識到了人之為人的獨特本質(zhì)。因而,俄狄浦斯“成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人的代表”(Jochen Schmidt),但不幸的是,具有了自我意識的俄狄浦斯并卻陶醉于自己的知識與力量之中,而沒有繼續(xù)探尋、追問“人”或者說“自己”到底是什么,因而最終陷入關(guān)于自身最根本的無知之中。于是,索福克勒斯“描繪了相信自己的知識和自己的力量的人如何遭到了存在意義上的失敗”(Jochen Schmidt)。
這樣的人的力量(知識)與“神”的意志(命運)間的碰撞,在俄狄浦斯與作為神之代言人的盲先知忒瑞西阿斯(Teiresias)的沖突中被表露無疑:
忒瑞西阿斯:我說你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和你最親近的人可恥地住在一起,卻看不見自己的災(zāi)難。
俄狄浦斯:你以為你能這樣說下去,不受懲罰嗎?
忒瑞西阿斯:是的,只要知道真情就有力量。
俄狄浦斯:別人有力量,你卻沒有;你有瞎又聾又懵懂。
忒瑞西阿斯:你這會罵人的可憐蟲,回頭大家就會這樣回敬你。
俄狄浦斯:漫長的黑夜籠罩著你一生,你傷害不了我,傷害不了任何看得見陽光的人。
(OK,L365-375)
俄狄浦斯直接的問道:
“你幾時證明過你是個先知?那只誦詩的狗在這里的時候,你為什么不說話,不拯救人民。”“直到我無知無識的俄狄浦斯來了,不懂得鳥語,只憑智慧就破了那謎語,征服了它。”(OK,L389-403)
就這樣,俄狄浦斯/人借由自己的力量——知識——向神的意志/忒瑞西阿斯發(fā)動了進攻。作為一個已經(jīng)具有了自我意識,同時相信自己知識與力量的人,他無法相信先知的知識(神意)的正當(dāng)性,可是俄狄浦斯沒有注意到
“盲先知可能看不見漂浮在這個世界表面的關(guān)聯(lián),可對本質(zhì)的關(guān)聯(lián)卻洞若觀火。俄狄浦斯雖有雙眼,看到的卻只是表面而已,對本質(zhì)的東西他如同盲人一般看不見。俄狄浦斯自認(rèn)知曉一切,末了卻是一個無知者。所以,當(dāng)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時,他必須刺瞎自己的雙眼。”(施密特/Jochen Schmidt,《對古老宗教啟蒙的失敗:〈俄狄浦斯王〉》)
于是篤信人類知識的俄狄浦斯最終卻迎來了“殺父娶母”這一命運的悲劇,這正應(yīng)驗了忒瑞西阿斯的話:“你罵我瞎子,可是我告訴你,你雖然有眼也看不見你的災(zāi)難”
索福克勒斯借由斯芬克斯之謎的化解讓人類意識到了自身的力量,然而,卻在最高點,讓人的力量敗于“神”的意志。
第二部分:生與死的抉擇
——悲劇的接受與人的意識
索福克勒斯在劇本的前部已經(jīng)借由忒瑞西阿斯之口很明顯揭示了俄狄浦斯就是那個罪人,并且“殺父娶母”(見《俄狄浦斯王》第一場)。而深諳戲劇技巧的索福克勒斯為什么要會放棄這樣一個營造“巨大悲劇”的機會,而讓“謎底”過早的曝光呢?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索福克勒斯在意的并不是“殺父娶母”或誰是兇手這樣一種偵探小說式的結(jié)局本身,而是如此悲慘的命運之于人的意義,或者說是人之于這個事件的態(tài)度,如何承負(fù)這一命運,才是索福克勒斯眼中真正的謎底。因為,悲劇的快感本身就是一個接受的問題: “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不在于劇中人物在干什么,而在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干了些什么。”(吉爾伯特•默雷/Gilbert Murray,《古希臘文學(xué)史》,P184)
“發(fā)現(xiàn),如該詞本身所示,指從不知到知的轉(zhuǎn)變,即使置身于順達直徑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rèn)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亞里士多德,《詩學(xué)》,P89)
注:發(fā)現(xiàn)、無知、知三詞在希臘文中拼法分別為anagnorisis,agnoia,gnosis
當(dāng)相信并且崇拜自身力量的人類認(rèn)識到了“神”的意志,也就是命運的力量,面對命運,人無能為力。在被猛烈的挫敗之后,俄狄浦斯會做出怎樣的抉擇才是《俄狄浦斯王》真正的核心。
當(dāng)然要思考俄狄浦斯如何承付自己的罪責(zé),必須首先了解俄狄浦斯所犯的“罪”到底是什么?
首先,這并不是我們現(xiàn)實意義,即當(dāng)時的法理上的罪。
“即使按照公元前621年雅典立法家德剌孔‘用血寫成的’嚴(yán)厲法典來判斷,他也是沒有罪的,因為他不是蓄意殺人。”(《羅念生全集•第八卷•論古典文學(xué)》P64)
但是,荷爾德林卻用一段晦澀的話語在暗示我們,
“他作為自然力量的監(jiān)督者踏入命運之途,而自然力量悲劇性地使人脫離他的生命范圍、他的內(nèi)在生命的中心,迷逐另一個世界,卷入死者的離心的領(lǐng)域。”(《荷爾德林文集》P263)
“悲劇的表現(xiàn)首先基于這樣一種駭世驚俗之舉,神與人如何結(jié)為伴侶,自然力量與人的至深情致如何在憤怒中永無止盡地相與為一,從而領(lǐng)會到,無際的為一是通過無際的區(qū)分凈化自身。”(同上P269)
也就是說俄狄浦斯的罪責(zé)是“以原始宗教為背景的有關(guān)血污(blood pollution)的觀念”而這種“罪”和與其相伴的痛苦都是無疑來源于人的意識本身——只有人,具有了人之為人的意識的我們,才會具有血污這樣之中倫理意義上的罪的意識。這也是作為有人之意識的俄狄浦斯竭力逃避殺父娶母的命運的原因。
而俄狄浦斯之所以陷入悲劇命運,也正是由于他想逃脫神之意志的束縛,于是人的這種自我規(guī)避的意識和脆弱天性所導(dǎo)致的人與神的關(guān)系得脫節(jié)——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罪。
悲劇“接受生活,因為它清楚地看到生活必然如此,而不會是其他的樣子。” (伊迪絲•漢密爾頓/Edith Hamilton,《希臘精神:西方文明源泉》P190)在駭人的悲劇與罪孽已然發(fā)生,俄狄浦斯必須面臨接受與抉擇。
俄狄浦斯想死也不得,他的命運是瞎著雙眼流浪天涯。在災(zāi)難面前,人甚至不能以死來逃避。即便是有限生命是苦楚,也無從逃離。所謂悲劇精神,恰恰來自這種無從逃避的苦楚:知道自己不會幸福仍然不得不生活。(劉小楓《“這女孩兒的眼睛為我看路”》)
同樣是作為人的意識,驅(qū)使俄狄浦斯接受了這種悲劇的命運以及其痛苦的后果,而人類的勇敢與獨特之處正在與這種意識。
第三部分:生之重與死之輕
——人類的超越
按照伯納德特(Seth Benardete)的說法:“俄狄浦斯乃人的原型,其代表了人類僅僅借助自身的力量拜托命運的努力,因而實乃取代諸神的行動;俄狄浦斯的這種取代體現(xiàn)了對神諭的逃避和否定。”(轉(zhuǎn)引自肖厚國《人,能否自救——讀〈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王》書寫了人的意志與命運的沖突,俄狄浦斯的下場似乎也預(yù)示了人與神抗衡的必然結(jié)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俄狄浦斯選擇的自我懲罰的方式。
俄狄浦斯與忒瑞西阿斯的對話,讓他了解的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并不是真正的本質(zhì)。“他自行戳壞眼睛,也就是使自身走出光明” (海德格爾《形而上學(xué)導(dǎo)論》P107) “在此一形象中希臘人的根本熱情勇于深入最遠(yuǎn)與荒漠無邊之處,也就是揭露在的熱情,也就是為這個在本身而奮斗。”(同上P108)
俄狄浦斯因為刺瞎現(xiàn)實的雙眼,而多出了一只眼,這只眼不是看,而是思,思存在的真理。“誰的幸福不是表面現(xiàn)象,一會兒就消滅了?”(《俄狄浦斯王》第四合唱歌第一曲首節(jié))這“是神靈借歌隊唱的命運之歌:神靈讓凡人的生命成了一場空,幸福是虛幻的表象。”(劉小楓《“這女孩兒的眼睛為我看路”》)希臘人的在的真理就是關(guān)于神靈的真理,“希臘人的知與學(xué)的熱情”就是對莫名的命運的體認(rèn)。
俄狄浦斯知道了自己的去處是無際的苦楚:“我這不幸的人到哪里去呢?我的聲音輕飄飄地飛到哪里去了?命運啊,你跳到哪里去了?”(OK,L1307-1310)
所有人都知道“最好死去,勝過瞎著眼睛活著”,但是,俄狄浦斯選擇了承擔(dān)。
之后,他用二十年的時間去漂泊,用刺瞎雙眼而得來的一個思考存在的“眼”思量著自己的整個命運,于是,他獲得了神的寬恕“得到安身之所,能在這里走完我辛苦一生的最后一程。”(OC)
他得到了自己一生的答案“只需一個字就可以抵消一切的辛苦。”(OC,退場歌)
俄狄浦斯借由20年的“苦修”悟出了關(guān)于自身的命運的內(nèi)涵,這無疑是對于人類自身的超越,因而他獲得了幸福的死。他走到了銅階門檻前迎來自己生命的終點,而這門檻深深的扎根于大地(OC,L1590-1591)——按照赫西俄德的說法即大地與海洋的盡頭——這是神的意志對于人自身超越的認(rèn)可。
唯有經(jīng)歷苦難并且能夠透過現(xiàn)象完成人類自身的超越,獲得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結(jié)語
索福克勒斯是典型的雅典人,他滿意的接受了奧林匹斯上的正統(tǒng)的等級觀念,“他試圖去理解天堂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的是任何健忘的頭腦也不會忘記的純潔的、值得尊重的律法,神也因此成為偉大的、永生的神。”“雅典對他來說是一個遵守正義的法律,對上天無比敬畏的城市。”(伊迪絲•漢密爾頓《希臘精神》P194)
面對命運,人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人們可以求善,可以高貴的忍受痛苦,接受死亡。
因而,《俄狄浦斯王》并不是一部否定人存在意義的作品,恰恰相反,索福克勒斯借由俄狄浦斯這一生命個體肯定了人類存在。
悲劇的命運只是表象與經(jīng)歷,惟有經(jīng)歷并且超越的自身,人類才能獲得幸福——這或許才是索福克勒斯真正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啟示。
參考書目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羅念生譯,載《羅念生全集•第二卷》,世紀(jì)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羅念生譯,載《羅念生全集•第二卷》世紀(jì)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伯納德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漢廣譯,見《索福克勒斯與雅典啟蒙》,華夏出版社,2007
肖厚國,《人,能否自救——讀〈俄狄浦斯〉》,同上
(德)施密特,(Jochen Schmidt)《對古老宗教啟蒙的失敗:〈俄狄浦斯王〉》,盧白羽譯,同上
(英)吉爾伯特•默雷,《古希臘文學(xué)史》孫席珍,蔣炳賢,郭智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美)伊迪絲•漢密爾頓,《希臘精神:西方文明源泉》,葛海濱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德)海德格爾,《形而上學(xué)導(dǎo)論》,熊偉,王慶結(jié)譯,商務(wù)印書館,2007
劉小楓,《“這女孩兒的眼睛為我看路”——紀(jì)念羅念生先生逝世十周年》,見《這一代人的怕與愛》,華夏出版社,2007
《羅念生全集•第八卷•論古典文學(xué)》,世紀(jì)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荷爾德林文集》,戴暉譯,商務(wù)印書館,2006
幼兒園學(xué)習(xí)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