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雨巷教案一等獎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語文課本第一冊詩歌單元的第二課。學習《雨巷》,體會典型意象所營造出的優美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實現多方位情感的體驗,從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 朗讀品味,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② 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整體基調,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多方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探究詩歌內涵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雨巷》,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詩人的正確認識,對作品的共鳴。
三、教學重(難)點
⒈通過朗讀與鑒賞,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整體基調;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礎上了解其象征意義,提高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感悟詩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
①.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做感情上的鋪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②.朗讀感悟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份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③.交流探討法: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疑,
發現和創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難點,在意象和象征意義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梁。
④.拓展遷移法: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法
①.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煉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
②.聯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于閱讀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是個有效而簡單的方式。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⒈ 同學們,上課開始之前,我們先看一段視頻好嗎?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視頻
⒉ 同學們,《小城雨巷》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呢?
生答:煙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優美····
(二)走進詩人戴望舒
對于江南、對于雨巷,無數的作者、詩人都曾經描寫過、抒發過對她的濃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詩人,因為一首描寫雨巷的詩被稱為“雨巷詩人”。這位詩人就是戴望舒。 介紹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筆名戴夢鷗、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8年發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現代》雜志的創作,并成為30年代“現代派”詩人群體的領袖。
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誠摯。
《雨巷》最初發表在1928年《小說月報》上,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
(三)體味全詩,整體感知
⒈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感知詩人的內心世界。
播放《雨巷》配樂朗誦
⒉欣賞完了這篇詩歌,那么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呢?或者說,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生答:低沉幽怨傷感
⒊同學們分析的很正確,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誦,邊朗誦邊體會詩歌中所呈現的低沉、幽怨、傷感的感情基調。
⒋請一名同學作示范朗誦,讓同學們再次感受詩歌的基調。
(四)分組討論,尋找意象
⒈下面老師要給同學們分組,咱們班一共有42名同學,分為7組,一組6名同學并設一名組長。
分組完畢
⒉同學們,我們知道詩歌是由意象組成,一個個特殊的意象營造出詩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讓我們回到課本,走進《雨巷》的情節里,找出你所認為的這首詩的意象,并說出這些意象給人的感受和象征意義。各個小組內部成員進行討論,派出一名同學對小組的觀點進行總結。
小組討論完畢
⒊每一小組進行發言,并把他們的觀點寫在黑板上,指出學生討論中疏忽、遺漏的部分,最后形成板書。
生答:明確意象有六個: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我、姑娘。
①.“雨巷”, 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 滿了朦朧美。象征著作者的寂寥、憂郁的心境。
②.“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③.“丁香”,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要選用丁香?這是源于中國人的“丁香情結”。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
④.“籬墻”,這個籬笆墻是頹圮的,就是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⑤.“我”,詩人自己的化身。像丁香般的姑娘一樣彷徨、迷惘、寂寞 。
⑥.“姑娘”,詩人心目中戀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美麗的。但這種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樣,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詩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戀和無限的惆悵。
(五)板書設計
意象 感受 象征意義
雨巷幽深、寂靜心境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籬墻 哀怨、凄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 美麗、憂愁、惆悵 戀人、理想 我彷徨、迷惘、寂寞 詩人
(六)深入文本,具體分析
⒈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回憶這篇詩歌的主要情節
時間: 暮春凄婉傷感
地點: 小巷悠長 幽深 寂靜 頹圮
情景: 細雨空蒙 迷離
道具: 油紙傘復古 懷舊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著一個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美麗 憂郁 哀怨 凄婉
我喜歡你彷徨中的美麗,
丁香先生
我銘記你遺憾時的憂傷
主題: 盡情地抒發著自己的傷感憂愁和迷惘
⒉ 逐段進行解說,充分把握詩歌的整體概念。
撐著油紙傘, 獨自 /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
表現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這個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表面上是說姑娘,實際上是在說詩人自己。他因為理想難以實現,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悵的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嘆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這位丁香姑娘處在一種凄婉迷茫的狀態。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丁香般的姑娘就在細雨朦朧中消散了。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詩人繼續追尋著丁香一樣的姑娘。
⒊ 同學們,我們對這首詩已經有了大體的把握。有哪位同學能說一說這篇詩歌故事的發展脈絡呢?
生答:這首詩剛開始詩人表達了他想遇到丁香姑娘的愿望。后來,他真的遇到了一位凄婉、哀怨的丁香姑娘。他與丁香姑娘擦肩而過。詩的最后表現出詩人想再見這位丁香姑娘。
⒋不錯。這位同學已經說出了這篇詩歌的段落。
一 (1) “我”希望遇見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見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見丁香姑娘
(七)、溫故知新、品味音樂美
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探討分析《雨巷》的藝術特色
⒈變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
例如: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散文)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詩歌)
效果:通過切割散文式長句,渾然天成地組成了神形兼備的現代詩。
⒉復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節 “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
如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效果: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⒊詞的重疊運用
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
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使《雨巷》在音節運用上顯得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樂烘托氣氛。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在學生朗讀、范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朦朧詩的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義(包括“我”、“油紙殺、“雨巷”、“丁香”等)”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見,然后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后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于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松散。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說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教學設想】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掌握詩歌意象,體會詩人內在情感
【教學目標】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3.積極引導學生如何面對青春的迷茫。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工具】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三、詩歌賞析:
步驟一:【感悟詩歌,整體把握】
師: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教師示范配樂朗誦。
全班集體朗誦。(教師點評)
師:讀完之后,你對這首詩最強烈感情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從文本中找出能表達本詩情感的詞。
生1:
生2:……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好,基本上都能準確地把握住詩歌的感情基調。我們可以歸納為:憂愁、苦悶。
步驟二:【解讀文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師:同學們在心情憂愁、苦悶的時候選擇怎么樣的宣泄方式呢?
生1:……
生2:……
師:那么詩人在這樣憂愁、苦悶的時候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呢?可不可以從詩中找到相應的詩句呢?
生1:……
【教師總結】:同學們了解一下詩歌的創作背景:《導與練》材料P6
明確:詩人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的又寂寥的雨巷。這句話交代了什么?
生:交代了詩人所處的地點、環境等。
師:這個環境的特點?有哪些來組成?
生:環境特點:凄涼,哀愁。有油紙傘、雨、巷三個景物。
師:很好,在詩歌中,我們把這些景物稱作是“意象”,詩歌通過一定的意象營造一定的氛圍、環境從而為詩人抒發感情提供了空間。我們來研讀一下戴望舒所選取的這些意象。比如大家學過的《天凈沙.秋思》就通過10個孤獨、寂寞的景物來營造一副游子的羈旅愁思情景。
師:油紙傘給你的感覺是什么呢?
生:……
【明確】:(美)復古 懷舊 神秘
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但是傘卻又突出了一個自我的天地,外面是籠罩天地的榆木,耳邊是雨的滴答,是自己寂寥心靈的聲音。這時的我是孤獨的,深深地沉入了自我內心的苦悶天地的。當然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
師:大家想一想,這里的雨是什么樣的雨?
生:小雨,細雨。淅淅瀝瀝,像綿長的傾訴。
師: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
為了營造一個符合自我內心與“姑娘”相逢的場所,詩人可謂是用心良苦,選擇在小巷,撐著油紙傘,在雨天。為什么選擇在小巷呢?
生:……
師:小巷的特征:狹窄,寧靜,隔離了喧囂的人群;青石板,帶著一種不染纖塵的唯美。我們用一組語言來形容一下這個環境:
細雨斜飛,暮色蒼蒼,雨聲淅瀝,煙雨朦朧中的雨巷悠長悠長,它遠離喧囂熱鬧,幽暗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濕漉漉的,透著寒氣,靜寂,蕭條,而又冷清……為浪漫的遐思做好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的準備。這樣的意象,充滿著孤獨的暗示。
師:這樣的雨巷與我的心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明確:從色彩的基調來看,雨巷屬于暗色調,而且是在雨中,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灰暗、陰沉的。
雨巷:黑暗而沉悶社會現實的特征。
【小結】詩人選取油紙傘、紛飛細雨、狹長小巷通過這些意象營造出了一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圖景,詩人在雨巷中獨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分明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
詩人在獨行同時抒發了內心的獨白:希望逢著一個姑娘。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2、理解詩歌中意象的象征作用,體會詩歌低回動人的意境美。
3、感知詩人內心的彷徨痛苦,以及對美好希望的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內涵,引領學生走入詩境,品味詩意。
2、培養學生準確傳達情感的誦讀能力。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感悟法
3、情境激學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導入新課
1、請一位同學給咱們讀一首詩,你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請一位學生作答。
明確:雨巷中伊人遠去,我獨自撐著油紙傘失落惆悵,彷徨迷惘。
2、導入:很好!你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雨巷圖景,事實上詩人戴望舒就作有一篇《雨巷》而因為此文,戴望舒也被稱為“雨巷詩人”,那什么詩能有這樣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呢,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原名戴夢鷗。被稱為‘雨巷詩人’,葉圣陶評價他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課前大家已經充分預習了本文,請大家聽老師朗讀全詩,讀后說一說,這首詩究竟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暗潮濕,兩邊是高聳的屋檐,寂寞的人家,失落惆悵的“我”撐著油紙傘在雨巷里徘徊不前,渴望遇到一個像我一樣彳亍著的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2、這些優美的圖景主要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的?(詩中主要書寫了哪些意象?)
教師介紹意象的定義: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我之境皆有我之顏色,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觀物時把自己的感情付諸在外物上,外物也有了自己的感情顏色。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姑娘、籬墻、我
著重描寫的是:雨巷、丁香姑娘
三、品味意象,走進詩境
1、這個丁香姑娘具有怎樣的特點呢?結合全詩,找出具體描寫她的詩句,并朗讀出來。
主要集中在2-5節(找出關鍵詞):丁香一樣,愁怨,顏色,芬芳,憂愁,哀怨彷徨,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飄過,夢囈般的凄婉迷茫,走盡雨巷。
明確:這是一個憂愁迷茫,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像夢一般出現又消失的姑娘。
2、詩中多次使用的修飾這個姑娘的是“丁香一樣的”,那丁香究竟是怎樣的呢?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學生課前準備,回答)
丁香,又名紫丁香。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
唐代詩人李商隱《代贈》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紗》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戴望舒吸取了古典詩詞的婉約余韻,將這種惆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3、全體齊讀描寫丁香姑娘的2-5節,指導學生要注意停頓、輕重、節奏(沉穩舒緩)、語速(較慢),讀的時候要讀出這個姑娘的美麗含愁的特點以及我對她的追尋向往之情。
4、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美麗高潔,結著愁怨姑娘,那作者寫這篇雨巷是不是就是表達了對這樣一種姑娘的傾慕追求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朗讀全詩,讀完后與同學小組討論。
明確:顯然沒這么簡單。從詩中的“雨巷”“愁怨”等詞可以看出,本文不只是一首愛情詩,更是一首抒情詩。引入對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紹。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戴望舒曾經留學法國,收到法國象征學派的影響,尤其是魏爾倫的影響,其創作常具有象征主義的特點。
5、通過對背景知識的了解,大家還覺得戴望舒的雨巷是光指江南雨季的小巷嗎?作者創設的這么些意象還只是蘊含對愛情的思慕惆悵和追求嗎?這些意象究竟指什么?
明確:雨巷:(悠長悠長又寂寥)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
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和雨巷結合,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
我:在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
丁香姑娘:我在孤寂中的美好的希望理想,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
籬墻:社會黑暗困頓的大環境。
教師小結:所以說這首詩不僅是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愛情理想也表現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雖然這個過程是痛苦惆悵的。
6、既然明白了詩意,那老師就想請一位同學試著讀一讀全詩,看看能不能讀出低沉幽怨的情感。讀得怎么樣?學生討論注意點。
對于文中出現了很多重復的地方,同學們該怎么讀?
明確:①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比如說“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出現,而且用ang;②第一節和第七節除了個別詞語不同,其他完全一樣,這樣首尾呼應,重章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詩的抒情色彩非常濃厚,更好的表現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③重章復沓是我們在《詩經》中最早接觸到的,可見戴望舒不僅運用現代的象征方法,而且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手法,使他的詩具有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五、欣賞誦讀,布置作業。
1、閉上眼睛,想象畫面,一起感受雨巷所承載的深情。
2、小結:在優美的畫面中,我們走進了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孤獨的彳亍彷徨。他在孤寂中渴望遇見 “丁香一樣的”姑娘。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希望通過學習本文,大家都能學會用心品味詩歌,學會詩歌朗讀的方法,感受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布置作業:
挑一個你最喜歡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語言加以描述。
示例:
雨巷
細雨,如幕,籠住了這長長窄窄、窄窄長長的石巷,駁落的檐頭,刻進了多少的歷史滄桑?濡濕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盡頭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還是冷徹骨髓的幻滅?小巷無語,靜默的站著,站著……雨,越發的細密了。
姑娘
一襲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長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滿了空氣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結著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細雨微寒,那撐起的油紙傘能否為你抵擋此刻的風雨?漫漫長途,誰能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我”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這悠長的窄巷,暮風吹寒,吹亂了漫天的雨絲,也吹亂了我如潮的`心緒。千萬個日夜的期盼終于窺得你美麗的容顏,但,還未欣喜,你已離去。留給我的是你滿巷流轉的淡淡的芬芳。就讓我這樣獨自固守下去吧,終有一天,我會用我的熱情解開你心中的丁香結,會讓你冷漠的臉在我的掌心綻開如花的笑顏。
《雨巷》教學反思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生成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為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論知識的講解,以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對于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復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占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后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