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2
這是賣炭翁課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2、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賣炭翁和宮使兩種人物形象。
3。感受賣炭翁可憐的遭遇,體會詩人對他的深切同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品析、積累詩句,把握詩歌內容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通過感受賣炭翁的遭遇,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賞讀入境
(一)情境導入
白居易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作的詩歌——《賣炭翁》。(板書課題)
(二)預習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在文學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
2、簡介寫作背景,了解“宮市”。
《賣炭翁》是白居易創作的組詩《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詩人有自注云:“《賣炭翁》,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時,是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被他們搶了過去,常有數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他對宮市十分了解,又對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
(三)字詞積累
1、給加點字注音。
輾冰轍( ) 翩翩( ) 口稱敕( )
[答案]niǎn piān chì
2、重點詞語。
(1)薪:木柴。
(2)蒼蒼:灰白。
(3)營:謀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價格。
(四)初讀古詩
1、范讀詩歌并指導學生自由讀兩遍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借助注釋疏通詩意,小組之間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讀品味
1、詩歌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被宮使用“半匹紅紗一丈綾”掠奪一空。
2。全詩圍繞“炭”寫了哪幾個層次的內容?
明確:燒炭、運炭、賣炭(炭被掠奪)。
3、詩歌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明確:賣炭翁、宮使(黃衣使者白衫兒)。
4、在詩中畫出描寫人物的具體語句,并從語言表達(人物描寫、修辭手法、詞語運用等)的角度,談談你最欣賞的一句詩。
指導:抓住人物的肖像、動作、心理來分析,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詩句。
5、通過這兩種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本詩通過賣炭翁艱難謀生但橫遭掠奪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市”、封建統治階級對百姓的殘酷剝削,表達了詩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詩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請找出文中有哪幾處對比,并談談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詩中將賣炭翁的悲憤無助與宮使太監的驕橫無禮對比,將伐薪燒炭的艱辛不易與宮使的巧取豪奪對比,揭露了宮市掠奪的殘酷,以及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與不幸。
三、精讀積累
1、背誦默寫全詩。
2、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用原文語句填空。
(1)詩中勾勒賣炭翁的肖像,表現燒炭生活艱辛、痛苦的詩句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2)詩中揭示賣炭翁的悲苦處境和矛盾心情的詩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3)詩中極言搶占賣炭時機、急切賣炭的詩句是: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4)詩中描寫宮使的囂張氣焰,表現其直接掠奪的詩句是: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四、美讀運用
從終南山中到長安,路那么遙遠,又那么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賣炭翁餓著肚子回到終南山時,又會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樣的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
五、課堂小結
這首詩運用對比手法,前一節寫賣炭翁的貧窮艱辛,后一節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的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目標】
1.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對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樂府詩的句式、用韻等方面的特點。
3.品味詩中的精彩描寫。
完成以上教學目標,計劃使用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了解“新樂府詩”的相關知識。
2.理解“宮市”的剝削實質,感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體會作品中對賣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作品中對賣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為了很好地落實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將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的教學,誦讀極為重要。本節課將通過齊讀、自由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詩歌內容,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2.比較閱讀法:通過與《錢塘湖春行》的比較閱讀,理解新樂府詩在句式、用韻等方面的特點。
3.自主學習法:引導學生自讀,進行探究式學習。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從直接體驗出發,分析寫作技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本課教學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學生自讀為主,以教師點撥為輔。
4.讀寫聯動法: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以寫促使學生仔細閱讀、深入理解作品,同時,通過借鑒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老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熟讀詩歌,借助工具書注音,解釋字詞,疏通文意。
(設計意圖:詩歌朗讀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熟讀作品,在讀中對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習慣。)
2、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懷揣著他的詩作及治國安邦的夢想來到京城長安,他
去拜訪一位當時的文學前輩名叫顧況,或許是因為見過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薦的年輕人,顧況對他頗為不屑,他一面漫不經心接過年輕人奉上的詩作,一面隨口說到:“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可當他看了那首詩,尤其是讀到那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贊嘆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夠寫出這樣的詩來,你就不怕長安米貴,容易在這都市居住發展了。這個年輕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頗負盛名的詩人。
(設計意圖:用這個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加深對白居易的印象,也引發他們對白居易詩作的好奇心。)
(2) 比較閱讀,了解“新樂府詩”句式、用韻的特點。
我們學過他的什么詩?一起來背一下。
學生齊背《錢塘湖春行》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白居易的《賣炭翁》,齊讀,說說這兩首詩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學生活動:背誦、朗讀、探究及闡述探究結果。
教師活動: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錢塘湖春行》與《賣炭翁》,引導學生從字數句數、用韻、對仗三個方面比較,了解古體詩的句式、用韻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兩首詩的比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具體形象。讓學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鑒于學情,用多媒體展示兩首詩,并通過字的顏色區分,及韻腳注音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
(3)看視頻,全面了解“新樂府詩”,尤其注意它內容上的特點。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大型紀錄片《唐之韻》中關于新樂府詩的介紹。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了解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使學生對“新樂府詩”,以及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的重要地位及影響,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了解“新樂府詩”“為國為臣為民為事”的特點也為下一步理解《賣炭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礎。)
(4) 朗讀詩歌,初步了解詩歌內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師活動:展示《賣炭翁》的朗讀停頓,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
學生活動:二讀作品,概述內容。
教師指導:先要求學生一句話概括內容。找準人物及中心事件。(為什么說
是“苦宮市也”? )
“賣炭翁的炭被宮使強買走了”
在此基礎上補充,動筆概述情節。分析哪些是關鍵情節?這種買賣方式不
合理在哪?
“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大車炭,被宮使用一點兒沒用的絲綢強行掠奪走
了。”
(設計意圖: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對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所以要求學生概括、概述情節,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要讓學生總體把握詩歌內容,更是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詩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讀,找出打動你的詩句朗讀并分析。
學生活動:1.自由朗讀詩歌,找出最打動你的詩句,批注。
2.將你找出的句子朗讀給同學聽,并且說說你的理解。
老師活動:1.對學生的朗讀予以指導——重音、語氣語調、感情處理。
2.對學生零散的分析及時歸納與整理,保證教學目標的落實。
肖像描寫:可見其蒼老與生活之艱辛。
心理描寫:反常的心理真實地反映出老人悲慘的生活境遇。
環境描寫:極其寒冷的天氣狀況“一尺雪”,而老人“可憐身上衣正單”“泥
中歇”,烘托出他極其悲慘的 生活境遇,宮使掠奪的行為也就更令人憤慨。
宮使的動作神態:橫沖直撞、趾高氣揚、仗勢欺人、專橫跋扈
“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的強烈反差,體現出“宮使”的
掠奪本質。
(設計意圖:教學要從學生的閱讀體驗出發,老師要對學生的文學感知能力充滿信心,所以讓學生自由的讀,說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動了學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們要重點分析、理解、借鑒的內容。同時,培養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圈點批注、學習過程中討論交流的好習慣。)
(6) 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進一步充實文章內容。
教師活動:設置問題
1.賣炭翁如此年邁,為何還要如此辛苦的燒炭、賣炭?
2.宮使出現時,百姓會是什么反應?
3.賣炭翁的炭被掠奪走了之后,會是什么情形?
學生活動:就這三個問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一方面希望學生在閱讀中能聯系自己學過的內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聯系時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比如賣炭翁的遭遇絕不是個例,是有普遍性的。這樣的掠奪給賣炭翁這樣掙扎在生死邊緣的老百姓打擊是極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礎上做片段描寫,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大家讀的過程中都能體會到,一篇敘事的文章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具體描
寫,才能深深地打動讀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們寫作文時也要有這樣的具體的描寫。下面我們就來動動筆,學著在敘事中加入一些描寫。
學生活動:分組寫賣炭翁的肖像、心理,環境,宮使的神態、動作描寫。
老師活動:學生寫完后交流,老師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落實到寫上,調動每個學生品讀作品,也通過寫后的交流、點評,讓學生理解何為人物及環境描寫。在敘事中加入描寫,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學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讓學生練筆并及時予以指導,并將在課后作業中繼續強化訓練。)
(8) 拓展延伸,理解歷代中國知識分子關心百姓疾苦的這種情懷。
學生小結本課主題:通過記敘賣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本質,反
映了中唐以后統治階層直接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社會現實,同時也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師拓展:展示多媒體上屈原、杜甫、張養浩、鄭板橋關心百姓疾苦,同
情勞動人民的詩句,并總結:“中國歷朝歷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擔當的知識分子,關心百姓疾苦,用他們手中的筆為人民大聲疾呼,正是這濟世的情懷讓他們創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這些詩作的代代傳誦中,讓“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我們學習寫作,要學習寫作的技巧,更要學習他們的核心思想,將我們關注的目光從閃耀的明星身上轉移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中,轉移到那些更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的人身上,寫出更有深度的文章來。
(設計意圖: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能深化這節課的學習深度,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業:
背誦《賣炭翁》。
結合課堂上各組的小練筆,將本文改寫成一則小故事。
教學目標
1、在自讀的基礎上,借助相關工具書,領會詩所表達的中心。
2、通過討論,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3、反復誦讀,領會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讀懂課文,把握作品所表達的中心。
2、難點:領會人物形象,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
說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體會作者對老人的同情,對“宮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學生雖然距離那個時代比較遙遠,但在教師的指導下,應該能有所把握。而對于“對比”這一重要寫作手法,學生在辨別,特別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本課將對比作為學習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誰能介紹一下“白居易” 結合自己的文學常識,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風格。 使學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結合工具書,自己通讀全文。有疑難字詞,作好標記。
班級交流。 學生自讀。
學生對自己沒有把握的字詞進行交流。 養成學生主動學習習慣。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詩中刻畫了2組人物,請分別用一個詞概括人物形象。
對于這樣的人物,文中是如何進行描寫的?
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既有賣炭翁自身的對比,又有賣炭翁與宮使的對比,請分別找出,并說說各自作用。
學生回答。
圈劃批注,學習文章。
學生在課文中圈劃,并組內交流。
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大致定位。
明確要使人物生動,需要運用描寫。
學習對比的寫法,理解對比的作用
作業 通過閱讀學習后,請你分別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學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脈絡,中心。
思路點撥
從文章的描寫入手,通過學習對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課的教學思路。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完成。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富實效。結尾的表格可以作為作業,也可以作為課堂練習。
練習舉隅
1、 解釋加點詞:
(1)伐薪燒炭:(2)何所營:(3)心憂炭賤愿天寒:(4)手把文書口稱敕:
(4)回車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頭充炭直:
2、本詩中哪些方面表現了賣炭翁生活的貧苦?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內容,領會詩歌所表達的中心。
2、通過朗讀領會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領會人物形象,把握詩歌所表達的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白居易詩進長安》視頻導入,了解其人其事。
師:(順勢導入)白居易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PPT),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
這首詩歌的體裁叫做樂府詩,什么叫樂府詩呢?我們一起看大屏幕,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指生讀)
(樂府是指自漢代以來收集和整理創作詩歌的官署,后也指自樂府流傳出來的詩歌。叫樂府詩)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請同學個讀課文,教師從旁指導。
3、播放PPT,教師范讀課文。
4、學生齊讀課文。
5、默讀課文,思考:這首詩講述了什么內容?
三.再讀
指生讀。(一人讀)
請同學們注意這個字“裳”(板書),這個字在這首詩里的字音讀做cháng,(板書標音),同學們和我一起讀一下,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練習讀一讀,把字音讀準。(生讀)
指生匯報讀。(一人讀)
同學們注意,這首詩里,共有幾句話?(五句話)
那么我們再讀的時候注意,一句話之音的停頓要短一些,而二句話之間的停頓要長一點,并且注意把問句讀出來。再練習讀一讀。
指生讀。(一人)
相信大家這一回一定能讀的更好,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齊讀)
四、讀讀品品
課文是怎樣描寫這賣炭的老頭呢?
再讀詩歌,圈畫詩中描寫賣炭翁的詞句,簡單說說這位老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個字概括一下這位老人的生活狀況?(其間穿插朗讀)
“苦”:
燒炭苦: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外貌描寫:年老體弱、勞動艱辛)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為貧苦生活所迫)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心理描寫:艱難無奈)
請同學們拿出筆來,自己在下面默讀課文,結合詩下面的注釋,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詞、句用筆在書上標出來。
同學們請做好,誰愿意把自己畫出來的地方和大家說一說呢?
南山:指長安附近終南山
煙火色:煙熏火燎的顏色。(用圖片來解讀)
何所營:營:用處,有什么用處。
怨:盼望(相對的方法)
好了,同學們,大家現在的疑問都解決了,現在請同學們前后桌為一個小組,試一試,能不能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說呢?(要注意,小組分工要明確,有人說,有人記錄)
(注意巡視)
指生匯報,(2人)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發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同學們,我們明白了詩的意思,那誰來說一說賣炭翁長的什么樣?(生讀: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還有哪個地方描寫了賣炭翁的樣子。(生讀:可憐身上衣正單)
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呢?(生: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發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
在描寫人物中,這些描寫叫什么描寫?(外貌描寫)(板書)
剛才同學們讀的都是賣炭翁的外貌描寫,通過外貌描寫,你覺得賣炭翁的生活過得怎么樣呢?(生答:這個地方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注意,如有可憐,請及時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書中的一個詞來形容呢?(生:可憐)(板書)
對于賣炭翁生活的可憐,你從剛才的那些外貌描寫中找出來嗎?(生:滿面塵灰煙火色)
從對面部的描寫,可以看出賣炭翁生活很?(艱苦)(板書)
還有哪句話可以看出賣炭翁生活的可憐?(生:兩鬢蒼蒼十指黑。)
你找的真準確。這句話中,兩鬢蒼蒼說明賣炭翁的年齡怎么樣?(大)
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這些“兩鬢蒼蒼”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飯等)
你們平時觀察的可真仔細呀!但文中的賣炭翁卻在年齡很大的時候在自己“伐薪燒炭”,說明賣炭翁生活怎么樣?(引導說出“困苦”)(板書)
同學們再找一找,還有哪一句說明賣炭翁可憐?(生:可憐身上衣正單)
找的太準確了,就是這一句,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燒炭的季節都在什么時候呀?(生:秋、冬季)
那個時候天氣冷不冷呀?(冷)
在這么冷的天賣炭翁卻穿一件單薄的衣裳,說明賣炭翁生活很?(貧困)
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來說明,(指前二個板書,引導說出“貧苦”)
我們來看賣炭翁的生活,(指板書)生活可憐,表現在(指板書,齊讀:艱苦、困苦、貧苦)
看到賣炭翁的這樣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嗎?(生:同情)那么,誰能帶著這種同情來讀一讀這三句話。(一生讀)
他讀的我覺得有一點同情,那么誰能讀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覺?(一生讀)
我相信集體的力量是最偉大的,讓我們一起來讀這三句,注意一定帶著同情的心情去讀,(齊讀)
(二)心理
課文除了描寫賣炭翁的外貌,還有哪些句子描寫賣炭翁的?(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透過這種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們能夠感受到老者的處境十分艱辛。
我們知道這是一種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誰能通過讀來把這種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讀出來呢?(一生讀)
我覺得他讀的確實反應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夠突出,誰能說說用什么方法可以讀的更好呢?
(生:讀的時候要聲音緩一些,慢一些,才能讀出矛盾的感情)
再讀,齊讀
(三)讀
現在,讓我們一起把整篇課文一起來讀一讀,注意要把“可憐”讀出來。(齊讀)
五、升華
賣炭翁盼望天氣寒冷一些,好讓自己的炭賣一個好的價錢,那么,賣炭翁賣炭得來的錢要干什么用呢?請用課文中的話來回來。(生匯報)
生齊讀“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簡單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這么一個簡單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實現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賣炭翁》的全文。(這里面有全文的錄音)
思考:賣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賞完后,賣炭翁尋個簡單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實現了嗎?
賣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實際這“半匹紅綃一丈綾”對于賣炭翁來說,是一點用處沒有的,即不能當吃,也不能當穿,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就這么沒有了,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們說道:白居易主張“歌詩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通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決定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長大以后,為建設祖國發揮自己的作用。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業
1、抄寫并背誦《賣炭翁》
2、用自己的話把賣炭翁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