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6
這是《文明禮儀》班會反思,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3月19日,觀摩了一次主題班會,很有感慨,寫了一則《千道理萬道理,學生的狀態是硬道理》的觀后感和《從研究內容開始吧》的博文。
今天下午觀摩一節主題班會,又引發了一些思考,不僅僅是對于這一課的,仍然是對于“主題班會”本身而言的。
這次主題班會的主題是“文明禮儀”。兩位學生“主持”(念主持稿),整個過程是類似于一臺“節目”。包括五個環節:一是欣賞兩位同學表演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三字經”;二是三位同學“介紹”相關的禮儀知識,三個同學上來分別讀了升國旗、學校內、公共場所要做到的禮儀;三是通過液晶投影儀播放歌曲“見了老師敬個禮”;四是小組比賽,比賽四幾個內容:文明禮儀知多少(寫3分鐘出禮貌用語)、回答相關的問題(主持人描述問題情境,指名小組發言)、表演唱的比賽;五是教師總結。
——我的直覺,與我們看到的絕大部分主題班會一樣,是一個幾乎程式化的東西的再現。我并不反對程式,但仍持“內容決定論”,不要為了程式去設計內容(填充內容),而要為了內容去尋找形式!
由此,我產生了三點想法:
首先,關于“主題班會”的“主題”。“主題”是“主題班會的靈魂”,是整個班會過程中回旋的東西,是真正要植入學生心中的東西。“主題”可大可小,因人而異。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文明禮儀”四個字作為“主題”,似乎太大了,而我們的“班會”在推進的過程中又是那樣地很難把握“文明禮儀”的龐大內涵。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很小的一些主題來開“班會”的,就比如“公共場合的輕聲細語”,就比如“文明用餐”,都足以成為我們主題班會的“主題”,主題大了,不容易做實;主題小了,容易做深。
第二,關于“主題班會”的“內容”,有了“主題”,就要尋找“會”的內容。當然,如果我們用的是“大主題”,如“文明禮儀”,那么,“文明用餐”、“公共場合的輕聲細語”本身就是“內容”;但如果說我們選擇了更細小的“主題”,那么,我們仍需要在“主題”之下尋找“內容”,這樣的內容需要從學生的身邊去找,從教師的學識中去找,從相關的資源庫去找。
第三,關于“主題班會”的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也是為“實效”服務的。有一些“形式”,看似一樣的,但其實質是不相同的。同樣一個節目,組織得好與不好,其實效性是完全不同的。在主題班會中,教師千萬不能置身于“會”外,而任其發展,不顧其班會的真實收獲。——主題班會為什么一定要讓學生“主持”,這是我一直很困惑的問題,有人說那叫做“尊重主體”,但是我認為,沒有發展學生的“形式”,就不是“尊重主體”的形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