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7
這是圓錐的體積運用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習了圓錐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一部分,復習圓錐的特征和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反思:復習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便于運用已學知識推動新知識的學習,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第二部分,便于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先讓學生用轉化的思想大膽猜測,能否把體積計算方法轉化成已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推導圓錐體積公式呢?學生猜測之后,讓學生拿出手中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然后同桌討論得出結論,全班交流。再進行第二次實驗,同桌交換圓柱或圓錐倒進沙子之后,同桌討論,全班交流,老師引導學生兩次實驗的結論有什么不同,經過學生的討論,師生歸納出:圓錐的體積等于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強調V=3SH的前提條件是等底等高。
反思:這一環節讓學生用轉化的思想猜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緊接著讓學生兩次動手實驗,親自體驗知識的探究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實驗,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得出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否則這個結論不成立。
全課反思:英國教育家思賓塞說過:“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真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這節課,我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放手讓他們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突破教學難點,理解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看著孩子們聽到老師的稱贊,他們那開心的笑臉,我想:只有讓孩子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只做引導者和合作者,引導得當,合作愉快時,那我們就真正起到了教書育人的作用,還有誰不想學習數學這門有意義的課程呢?
對于《圓錐體積》的教學,我前些年按傳統的教法:用空心圓柱、圓錐裝沙的實驗,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確有不妥之處,其一用“容積”偷換“體積”的概念,淡化了學生對“體積”的理解。其二在實驗中,把“容積”看作近似地等于“體積”有失科學的嚴密性,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利。由于自己的守舊,一直沒能突破,沒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發我的進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提醒學生,學習不能死守書本、不知變化、人云我云,要不拘泥、不守舊。那么我們教師自己更應該打破條條框框、突破教材、創造性的靈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導“手腦聯盟”,他說“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就是要學生手腦并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能給學生創造人人參與,既動手又動腦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不同的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3、實驗后的交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力的催化劑。在交流中,學生通過比較、思考,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系,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
反思:我們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和揭示數學原理和方法,我們的數學課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利用轉化思想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3、學會合理猜想,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我們都學過哪些立體圖形?
2、誰能說出它們的體積計算公式?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圖形的體積(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3、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是如何得出圓柱的體積公式的?(利用轉化思想,我們把未知的知識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種辦法非常好。這節課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探究圓錐的體積呢?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
1、老師手里有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誰來驗證一下。
2、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等底等高”(師板書)既然這兩個物體等底等高,那么我們就和求圓柱體積一樣,用底面積乘以高來求圓錐體積行不行?為什么?
3、你能估計一下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間是怎樣的倍數關系嗎?(二)實驗探究圓柱圓錐體積之間的倍數關系
1、出示自學提示:小組設計實驗方案,注意操作中要注意什么,匯報
2、指名上前面演示實驗并說出實驗結論。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圓柱體積是圓錐的體積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師板書)
3、是不是任意一個圓柱體積都是圓錐體積的3倍?換一個小一些的圓柱體與原來的圓錐體再次進行實驗。得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4、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圓錐體積=1/3圓柱體積=1/3底面積×高
V圓錐=1/3V圓柱=1/3sh
5、反饋練習
練習一
圓錐的底面積是5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體積是(
)
圓錐的底面積是10平方厘米,高是9厘米,體積是(
)
練習二
一個圓錐,底面直徑是9分米,高是6分米,體積是多少?
(三)教學例1
1、例3 工地上有一堆沙子,近似于一個圓錐體,這堆沙子高約1.5米,底面直徑是4米,體積約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5噸,這堆沙子約重多少噸?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反饋練習:闖關游戲
三、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從兩個方面談:圓錐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應用)
師總結:大文學家雨果曾說過:數學,文學,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大門的鑰匙,今天老師想說,找到好的方法就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鑰匙。今天我們就找到了一個好方法,利用轉化思想,得出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老師相信,只要同學們認真思考,不懈努力,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一定掌握在你們手中。
【板書設計】
圓錐的體積
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
等底等高的
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V圓錐=1/3V圓柱=1/3sh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后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
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在六年級(6)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的。
思維也出現了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于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讓他們去幾經碰壁,終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于啟發性的。學生做數學題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懂得這個解法的來歷。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勇于、樂于為學生創造時機,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樂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