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小農場大收獲,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園的小農場里種著常見的山芋、南瓜、黃瓜、花菜、蘿卜、棉花等,水培著具有蘇州特色的“水八仙”(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菰、荸薺、莼菜、菱角)、水稻和睡蓮。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自主、自由、自發地開展各項活動,演繹一個個成長故事……
故事一:不放棄的小螞蟻
虎虎和方方對蘿卜地旁的螞蟻和西瓜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抓住以后放在手心里玩著。方方說:“我們把它們放在水里吧,看看它們會不會游泳。”這個提議得到了虎虎的支持,他倆將手中的螞蟻和西瓜蟲放進了養殖睡蓮的低矮水缸中。不一會兒,方方便大叫著:“快看,西瓜蟲沉下去了!我再去抓一只!”虎虎認真觀察著水缸中的螞蟻,只見螞蟻不停地用腿腳劃動水面,不久也沉入了水底。
過了一會兒,他倆再次將捉來的螞蟻、西瓜蟲放入水缸中。這一次,西瓜蟲和螞蟻仍快速地沉入水底。虎虎對方方說:“你抓螞蟻太用力了,螞蟻都被你捏死了。”
虎虎和方方第三次去花壇搜尋西瓜蟲和螞蟻,這一次,他們的動作非常輕,以免捏死西瓜蟲和螞蟻。他倆輕輕地將西瓜蟲和螞蟻放入水缸,只見西瓜蟲沉入了水底,螞蟻則拼命地用腿腳在水面上劃動,不時地打著圈兒,眼見就要被水淹沒了,螞蟻仍用力劃動腿腳,拼命向一片蓮葉劃去。在水面掙扎了半分鐘后,螞蟻終于劃到了一片睡蓮葉邊,并借助蓮葉離開了水面……
看到螞蟻安全了,方方和虎虎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虎虎一本正經地對我說:“我總結出了兩點:一是西瓜蟲和螞蟻是不會游泳的;二是只要不放棄,就一定能成功救活自己。”
故事二:會游泳的潮蟲
孩子們把剛抓到的西瓜蟲攤在手心里來到了管理農場的爺爺面前:“爺爺你看,這是我們抓到的西瓜蟲。”爺爺看了看說:“它像西瓜蟲,但不叫西瓜蟲,它叫潮蟲。那邊的磚頭下有很多。”孩子們順著爺爺手指的方向來到了花壇邊。方方立刻開心地搬開花壇邊的磚頭,用相機拍攝磚頭下的潮蟲。其他幼兒見了也紛紛用放大鏡或相機對準潮蟲。我問:“潮蟲都在哪里?”逸逸說:“潮蟲都在磚頭下。哇!好多呀!”我又問:“磚頭下的泥土看上去都是怎樣的?”“有點濕濕的。”方方說。逸逸說:“原來潮蟲喜歡濕濕的地方呀。”
方方抓起一只潮蟲,丟進了種植睡蓮的水缸里,潮蟲快速沉入水底。他低頭看了看,自言自語:“看不見了!”我走近一看,原來,水缸里有黑黑的淤泥,由于光線原因,當潮蟲沉到水底時,身影很難被發現。
方方捉來第二只潮蟲想丟入水缸,遭到了小宇的反對。小宇生氣地說:“方方,你不愛護小動物!”方方笑著說:“我想看看潮蟲會不會游泳。”小宇大聲說:“你要愛護它們,它們是小動物!”方方噘著嘴,轉身離開了。不一會兒,他跑到農場入口處一只里面只有清清雨水的水缸邊,把潮蟲丟了進去。只見潮蟲快速沉入水底,并不停地用腿腳在水底滑行。方方像發現新大陸似地急切地跑來告訴我:“老師,它沒有死,它會游泳,會在水底走路。你快來看!”他拉著我的手,跑向水缸邊,并用相機對準游動的潮蟲拍照。
看著他認真觀察的模樣,我想起小宇的話,便提議:“既然你已經知道潮蟲會游泳了,我們把它撈出來。好嗎?”方方點點頭,準備伸手撈潮蟲,卻發現水的深度超過了手臂的長度。他轉身低頭尋找工具,先找了一根手掌長的樹枝,比劃了一番,發現有點短,便扔掉樹枝,從不遠處找來一根差不多有手臂長的樹枝。他將長樹枝放進水缸,讓樹枝的一頭慢慢靠近潮蟲。當潮蟲碰到樹枝時,他抬起樹枝并放在草地上,讓潮蟲自己離開。
故事三:數了又數的黃瓜
秋季,農場里的小黃瓜成熟了。管理農場的爺爺對孩子們說:“黃瓜熟了,你們可以摘了,但是不能用力扯,否則,藤條斷了,就不會再生小黃瓜了。要用剪刀順著黃瓜的莖剪下來。”
晨晨拿著剪刀,就近剪了一根手指長的小黃瓜。爺爺連忙說:“這根黃瓜太小了,不要摘。要找像這樣的黃瓜。”爺爺指著一根又長又胖的水果黃瓜,示意晨晨剪下來。
晨晨彎著腰,剪下這根又長又胖的水果黃瓜。好朋友森森已經找來草編花籃等待晨晨手中的黃瓜了。晨晨開心地將黃瓜放人森森的花籃中,不一會兒,花籃里就裝滿了十來根黃瓜了。“老師,裝不下了。怎么辦?”森森捧著花籃問我。“哦,裝不下了,那可以怎么辦呢?”我重復著森森的話。森森說:“要再找一個大一點的籃子。”不一會兒,他便找來了一個圓形塑料籃,繼續跟在晨晨身后接黃瓜。很快,塑料籃也裝滿了。
晨晨和森森開心地對我說:“老師!你看,好多黃瓜呀!”我笑著說:“今天班上來了多少位小朋友?”晨晨說:“來了38個小朋友。”“那我們一起看看黃瓜夠不夠每人一根吧。”大伙兒將黃瓜搬到農場的一角,澤澤和晨晨蹲下身你一根我一根地數著,并把數過的黃瓜放在桌子上,桌上的是數過的,籃子里的是沒有數過的。
由于兩個人各數各的,還沒數到20,大家就發現這樣根本數不清楚。于是,他們把黃瓜放回籃中重新數。只見晨畏拿起一根黃瓜放在桌上說:“1。”澤澤緊跟著拿起一根黃瓜放在桌上說:“2。”晨晨繼續拿一根黃瓜說:“3。”澤澤隨后拿一根黃瓜說:“4。”就這樣交替著數。數到30多根時,一旁的陽陽忍不住了,拿起一根黃瓜放在桌上說:“35。”由于突然增加了一個人,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孩子們數得有點不太順利,但最終還是把黃瓜數完了。我默默地清點了桌上的黃瓜,笑著對孩子們說:“你們數的和我數的不一樣哦。”
于是,孩子們又開始第三次數黃瓜。這一次,孩子們用了三個人輪流數數的方法,數完之后,他們開心地對我說:“老師,是不是42根黃瓜?”我搖搖頭:“還是和我的數字不一樣。”到底是哪里不對呢?孩子們不得其解。最后涵涵提議:“還是一個人數吧。”
第四次數黃瓜開始了。這一次大家一起站著看晨晨數黃瓜。“1、2、3、4……”,數到“16”時,澤澤蹲下身拿好一根黃瓜放在桌上說“17”,晨晨拿著黃瓜愣了一下,繼續說:“18。”就這樣你單數,我雙數,他倆把黃瓜數完了。孩子們對我說:“老師,是不是41根?”我點點頭說:“終于和我數的一樣多了!”孩子們開心地喊道:“今天摘了41根黃瓜。”“我們可以吃黃瓜了!”……
大自然是孩子們成長的搖籃,在幼兒園的課程中緊密結合自然資源,不僅有利于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知識,更能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我們在陪伴幼兒探究自然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些許感悟:
1.做一個安靜的教師,給予幼兒充分探究的機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幼兒帶著問題擺弄物體、探索物體,試圖通過動手動腦的方式解決問題和尋找答案,正是“好探究”的表現。當我們看到孩子沉浸于探究的過程中時,我們要做到“管住嘴、管住手、睜大眼睛、豎起耳朵”,不打擾幼兒探究時的思路,不急于告訴幼兒科學的知識,而是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材料,讓幼兒通過實踐操作獲得直接經驗。
2.做一個會觀察的教師,支持幼兒的探究行為
教師觀察幼兒并不只是為了知道他們做了什么、做了多少,重要的是要了解他們是怎樣做的,在做的過程中用了什么方法,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最后是怎樣達到目的的。當幼兒專注地操作時,當幼兒相互交流時,當幼兒向教師提問時,教師可以傾聽、了解幼兒的想法,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正確地識別、回應幼兒的行為,支持、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
3.做一個寬容的教師,允許幼兒犯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當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探究時,出錯是在所難免的,教師應當尊重、接納幼兒的錯誤行為,支持幼兒不斷嘗試、積極探究,讓幼兒在失敗中吸取經驗,修正錯誤,獲得成功。
小農場的每一次活動對孩子們來說都是一種享受,他們在寬松、自由、平等的氛圍中形成了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實踐的品質。孩子們不斷地與自然互動,在體驗學習的快樂中保持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形成對他人、事物、生活的積極態度。
下課后,一群孩子圍在花園邊,我怕他們踩了花草,就讓他們走開。可是孩子們戀戀不舍的不肯離去,我問他們那里有什么,他們立刻說:有只小青蛙。
我立即走過去,組織孩子們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征,例如:它有幾條腿,是什么顏色的,眼睛是什么樣的等等,孩子們興趣很高。每當院子里有青蛙,我就帶領他們去觀察,教育他們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是保護莊稼的能手,要愛護它們,不要傷害它,也要愛護其它的小動物,做一個有愛心的好孩子。
又是樹葉飄落時,看到院子里的樹葉被秋風一吹,片片樹葉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于是我帶孩子們走到院子里,一面欣賞落葉飄落時的美麗情景來感受秋天的美麗,一面帶孩子撿拾樹葉。并教他們利用手中的樹葉做樹葉面具。讓他們知道落葉大人用它燒飯、做沼氣;小動物用它當船、當傘;我們小朋友用它做粘貼畫、面具等。
當看到孩子們戴上面具在樹下追逐嬉鬧,玩的如此開心時,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的真正含義。是啊,不但農民在秋天收獲豐厚,而且孩子們在秋天也收獲頗豐。
王小雪一直是班上比較能干的孩子,用通俗的話說,是一個有靈性的孩子,老師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她都能明白老師要干什么,因此老師們都喜歡請她幫忙做點事。比如:拿東西,到別班找人或是做老師之間的傳話筒等等。因為她在全班幼兒中的這種"威信",所以我經常請她當"小老師",負責在游戲活動時間帶領大家一起做游戲,在休息時間負責"整頓"紀律。
有一天,問題出來了,這天,我照例請出王小雪做"小老師",王小雪走到臺前,和大家玩起了"木偶人"的游戲,她一邊帶著大家玩,一邊不時的用眼神與不聽話的幼兒對視,像個老師樣的睜大眼睛盯著別人,不守規則的孩子也就不敢再動了。看到形勢被她控制得很好,我就到寢室去拿點東西。就這么一會兒的功夫,教室里卻傳來了整齊的"徐振宇加油,徐振宇加油"的叫聲。我趕快回到教室,想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只見王小雪就在徐振宇座位旁兩人劍拔弩張,互相怒視,都有點怒發沖冠了,誰也不讓誰。"發生了什么事?怎么啦?"我趕緊平息了大家的情緒,準備了解事情的經過。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說起來,王小雪更是大聲叫著:"老師他不守紀律,不聽我的話。"眼中充滿了讓我幫助她的目光。原來是王小雪發現劉英豪自己在下面講話,就叫他到臺前"罰跳",必須她說停的時候才能停下。劉英豪果真按照王小雪的要求不停地跳了起來,這時徐振宇發出了"不要聽她的話",引起了李文麗的極大不滿,她沒想到還有人敢不聽自己的話。她非常生氣,徑直去找徐振宇理論,誰知徐振宇不甘示弱:"哼!就是不聽你的",兩人就爭執起來,誰也不示弱,就出現了剛才的情況。
我趕緊平息事態,心想:徐振宇真煩,但是為了表示公平還是當著全班的面教育了王小雪,叫她對小朋友們要好,不能用懲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果碰到難題可以請老師幫忙并讓她給徐振宇道歉,小雪很委屈的樣子,眼淚直打轉,但她還是表示今后再也不對小朋友兇了。事情解決了,接下來到了洗手的時間,大家都在洗手洗臉,卻傳來了很大的哭聲。不時有幼兒告訴我"小雪哭了,是徐振宇把她推倒到了地上",看來事情還沒結束,我把小雪從地上扶起來,并詢問事情的原因。原來徐振宇看到小雪動手打別一個孩子,忍不住要打抱不平,一把把小雪推倒在地,小雪這次終于哭了。
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小老師"的選擇不應該是隨意的,不能以自己輕松為目的。應該讓每個孩子都有鍛煉的機會。在后面的日子里,我在選"小老師"時,不再是只選某一個人,而是注重發現誰有進步就選誰當"小老師"。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一切都要從小開始培養,這樣才能會讓他們更好的健康成長!
幼兒園的小農場里種著常見的山芋、南瓜、黃瓜、花菜、蘿卜、棉花等,水培著具有蘇州特色的“水八仙”(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菰、荸薺、莼菜、菱角)、水稻和睡蓮。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自主、自由、自發地開展各項活動,演繹一個個成長故事……
故事一:不放棄的小螞蟻
虎虎和方方對蘿卜地旁的螞蟻和西瓜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抓住以后放在手心里玩著。方方說:“我們把它們放在水里吧,看看它們會不會游泳。”這個提議得到了虎虎的支持,他倆將手中的螞蟻和西瓜蟲放進了養殖睡蓮的低矮水缸中。不一會兒,方方便大叫著:“快看,西瓜蟲沉下去了!我再去抓一只!”虎虎認真觀察著水缸中的螞蟻,只見螞蟻不停地用腿腳劃動水面,不久也沉入了水底。
過了一會兒,他倆再次將捉來的螞蟻、西瓜蟲放入水缸中。這一次,西瓜蟲和螞蟻仍快速地沉入水底。虎虎對方方說:“你抓螞蟻太用力了,螞蟻都被你捏死了。”
虎虎和方方第三次去花壇搜尋西瓜蟲和螞蟻,這一次,他們的動作非常輕,以免捏死西瓜蟲和螞蟻。他倆輕輕地將西瓜蟲和螞蟻放入水缸,只見西瓜蟲沉入了水底,螞蟻則拼命地用腿腳在水面上劃動,不時地打著圈兒,眼見就要被水淹沒了,螞蟻仍用力劃動腿腳,拼命向一片蓮葉劃去。在水面掙扎了半分鐘后,螞蟻終于劃到了一片睡蓮葉邊,并借助蓮葉離開了水面……
看到螞蟻安全了,方方和虎虎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虎虎一本正經地對我說:“我總結出了兩點:一是西瓜蟲和螞蟻是不會游泳的;二是只要不放棄,就一定能成功救活自己。”
故事二:會游泳的潮蟲
孩子們把剛抓到的西瓜蟲攤在手心里來到了管理農場的爺爺面前:“爺爺你看,這是我們抓到的西瓜蟲。”爺爺看了看說:“它像西瓜蟲,但不叫西瓜蟲,它叫潮蟲。那邊的磚頭下有很多。”孩子們順著爺爺手指的方向來到了花壇邊。方方立刻開心地搬開花壇邊的磚頭,用相機拍攝磚頭下的潮蟲。其他幼兒見了也紛紛用放大鏡或相機對準潮蟲。我問:“潮蟲都在哪里?”逸逸說:“潮蟲都在磚頭下。哇!好多呀!”我又問:“磚頭下的泥土看上去都是怎樣的?”“有點濕濕的。”方方說。逸逸說:“原來潮蟲喜歡濕濕的地方呀。”
方方抓起一只潮蟲,丟進了種植睡蓮的水缸里,潮蟲快速沉入水底。他低頭看了看,自言自語:“看不見了!”我走近一看,原來,水缸里有黑黑的淤泥,由于光線原因,當潮蟲沉到水底時,身影很難被發現。
方方捉來第二只潮蟲想丟入水缸,遭到了小宇的反對。小宇生氣地說:“方方,你不愛護小動物!”方方笑著說:“我想看看潮蟲會不會游泳。”小宇大聲說:“你要愛護它們,它們是小動物!”方方噘著嘴,轉身離開了。不一會兒,他跑到農場入口處一只里面只有清清雨水的水缸邊,把潮蟲丟了進去。只見潮蟲快速沉入水底,并不停地用腿腳在水底滑行。方方像發現新大陸似地急切地跑來告訴我:“老師,它沒有死,它會游泳,會在水底走路。你快來看!”他拉著我的手,跑向水缸邊,并用相機對準游動的潮蟲拍照。
看著他認真觀察的模樣,我想起小宇的話,便提議:“既然你已經知道潮蟲會游泳了,我們把它撈出來。好嗎?”方方點點頭,準備伸手撈潮蟲,卻發現水的深度超過了手臂的長度。他轉身低頭尋找工具,先找了一根手掌長的樹枝,比劃了一番,發現有點短,便扔掉樹枝,從不遠處找來一根差不多有手臂長的樹枝。他將長樹枝放進水缸,讓樹枝的一頭慢慢靠近潮蟲。當潮蟲碰到樹枝時,他抬起樹枝并放在草地上,讓潮蟲自己離開。
故事三:數了又數的黃瓜
秋季,農場里的小黃瓜成熟了。管理農場的爺爺對孩子們說:“黃瓜熟了,你們可以摘了,但是不能用力扯,否則,藤條斷了,就不會再生小黃瓜了。要用剪刀順著黃瓜的莖剪下來。”
晨晨拿著剪刀,就近剪了一根手指長的小黃瓜。爺爺連忙說:“這根黃瓜太小了,不要摘。要找像這樣的黃瓜。”爺爺指著一根又長又胖的水果黃瓜,示意晨晨剪下來。
晨晨彎著腰,剪下這根又長又胖的水果黃瓜。好朋友森森已經找來草編花籃等待晨晨手中的黃瓜了。晨晨開心地將黃瓜放人森森的花籃中,不一會兒,花籃里就裝滿了十來根黃瓜了。“老師,裝不下了。怎么辦?”森森捧著花籃問我。“哦,裝不下了,那可以怎么辦呢?”我重復著森森的話。森森說:“要再找一個大一點的籃子。”不一會兒,他便找來了一個圓形塑料籃,繼續跟在晨晨身后接黃瓜。很快,塑料籃也裝滿了。
晨晨和森森開心地對我說:“老師!你看,好多黃瓜呀!”我笑著說:“今天班上來了多少位小朋友?”晨晨說:“來了38個小朋友。”“那我們一起看看黃瓜夠不夠每人一根吧。”大伙兒將黃瓜搬到農場的一角,澤澤和晨晨蹲下身你一根我一根地數著,并把數過的黃瓜放在桌子上,桌上的是數過的,籃子里的是沒有數過的。
由于兩個人各數各的,還沒數到20,大家就發現這樣根本數不清楚。于是,他們把黃瓜放回籃中重新數。只見晨畏拿起一根黃瓜放在桌上說:“1。”澤澤緊跟著拿起一根黃瓜放在桌上說:“2。”晨晨繼續拿一根黃瓜說:“3。”澤澤隨后拿一根黃瓜說:“4。”就這樣交替著數。數到30多根時,一旁的陽陽忍不住了,拿起一根黃瓜放在桌上說:“35。”由于突然增加了一個人,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孩子們數得有點不太順利,但最終還是把黃瓜數完了。我默默地清點了桌上的黃瓜,笑著對孩子們說:“你們數的和我數的不一樣哦。”
于是,孩子們又開始第三次數黃瓜。這一次,孩子們用了三個人輪流數數的方法,數完之后,他們開心地對我說:“老師,是不是42根黃瓜?”我搖搖頭:“還是和我的數字不一樣。”到底是哪里不對呢?孩子們不得其解。最后涵涵提議:“還是一個人數吧。”
第四次數黃瓜開始了。這一次大家一起站著看晨晨數黃瓜。“1、2、3、4……”,數到“16”時,澤澤蹲下身拿好一根黃瓜放在桌上說“17”,晨晨拿著黃瓜愣了一下,繼續說:“18。”就這樣你單數,我雙數,他倆把黃瓜數完了。孩子們對我說:“老師,是不是41根?”我點點頭說:“終于和我數的一樣多了!”孩子們開心地喊道:“今天摘了41根黃瓜。”“我們可以吃黃瓜了!”……
大自然是孩子們成長的搖籃,在幼兒園的課程中緊密結合自然資源,不僅有利于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知識,更能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我們在陪伴幼兒探究自然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些許感悟:
1.做一個安靜的教師,給予幼兒充分探究的機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幼兒帶著問題擺弄物體、探索物體,試圖通過動手動腦的方式解決問題和尋找答案,正是“好探究”的表現。當我們看到孩子沉浸于探究的過程中時,我們要做到“管住嘴、管住手、睜大眼睛、豎起耳朵”,不打擾幼兒探究時的思路,不急于告訴幼兒科學的知識,而是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材料,讓幼兒通過實踐操作獲得直接經驗。
2.做一個會觀察的教師,支持幼兒的探究行為
教師觀察幼兒并不只是為了知道他們做了什么、做了多少,重要的是要了解他們是怎樣做的,在做的過程中用了什么方法,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最后是怎樣達到目的的。當幼兒專注地操作時,當幼兒相互交流時,當幼兒向教師提問時,教師可以傾聽、了解幼兒的想法,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正確地識別、回應幼兒的行為,支持、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
3.做一個寬容的教師,允許幼兒犯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當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探究時,出錯是在所難免的,教師應當尊重、接納幼兒的錯誤行為,支持幼兒不斷嘗試、積極探究,讓幼兒在失敗中吸取經驗,修正錯誤,獲得成功。
小農場的每一次活動對孩子們來說都是一種享受,他們在寬松、自由、平等的氛圍中形成了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實踐的品質。孩子們不斷地與自然互動,在體驗學習的快樂中保持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形成對他人、事物、生活的積極態度。
經過寒假,班級里的自然角因為缺少照顧慢慢缺少了生機,每到開學的時候我們都會繼續發動家長帶一些植物來幼兒園,因為老師們都覺得讓小班的孩子動手種一盆小植物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們的主觀意識往往會讓我們代替孩子做一些決定。近來天氣不錯,幼兒園里鮮花盛開,孩子們看著我們教室里那幾盆不太好看的植物有些不滿。“老師,我們去花園里吧,那里漂亮。”“老師,我們把花園里的花采一點到教室打扮一下吧。”“花園里的花又不是我們種的,不能采的,采掉了就不好看了。”“那怎么辦?我們的教室里的小花都不好看的。”這些都是孩子們的話語,從中我感受到孩子們迫切希望我們的自然角也能美起來。
“我們自己來種一盆小植物吧。”我的話音剛落,搭班的阿姨就覺得我在異想天開“他們能行嗎?”小家伙們聽到我的話都來了勁頭,呼聲一個比一個高。“我們行的。”“我們自己種。”“我們種什么呢?”“種在哪里啊?”……孩子們又開始了七嘴八舌的討論,對種植充滿了興趣。看到孩子們那么起勁,阿姨也加入我們的行列中:“我家里有一些花生,能種嗎?”“當然可以,我們就來種花生。”我定下了種植的內容,孩子們開始期待明天,盼望這明天快點來,回家的時候都不忘記提醒阿姨明天一定要帶花生來。
明天很快就到了,一些孩子早早來到幼兒園,大家看到阿姨為我們帶來的花生后都別提多興奮,不停催促我快點種,快點種。搭班的張老師為大家提供了回收來的大小一樣的塑料小杯子,并且都細心的在杯底鉆了小洞洞,有的孩子看著杯底的洞洞有些不滿:“老師,杯子是壞的。”“有洞洞才好,花盆地下都有洞洞的,水好流出去呀。”一個聲音出現在大家中,有的孩子跑去看自然角里的空花盆“真的,真的,真的都有洞洞的。”這下大家都放心的拿走小杯子。
“我們去放泥土。”我一聲令下,孩子們都爭前恐后的來到戶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用手抓著泥土放在小杯子里,但是好像不太方便。“我來幫幫你們吧。”我一邊說,一邊用小鐵鏟翻動泥土,把硬硬的泥土鏟松了,這些孩子們裝泥土方便了許多,有的孩子找來工具,用廢舊的小勺子來裝泥土,你用好了給我用,我來幫你加一點,一勺勺的泥土很快裝滿小杯子。大家都裝快裝滿一杯泥土的時候,有的孩子意識到花生還沒有放進去,于是大家立刻去找阿姨,每人從阿姨那里要來4、5顆花生,小心翼翼放在小杯子里。
“澆點水吧,沒有水,小種子不會發芽的。”阿姨在一邊建議著。張老師也為大家端來一盆水,拿來幾個小杯子。“我來幫你澆點水。”“我用好小杯子再給你啊。”孩子們輪流給自己的小種子澆著水。大家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小種子能快點喝水,但是用來澆水的小杯子數量卻不多。“排好隊,等一等。”“排好隊很快就能輪到的。”“我棒你澆水,把你的杯子給我吧。”孩子們互相幫助給小花生種子澆著水。“你的水澆太多了,倒掉一點吧。”“你澆點太少了,我再幫你加一點。”孩子們的幫助合作行為充分體現。
每人一盆,大家都種好了,張老師細心的為孩子們準備了頭像標記,在每個小花盆里插上孩子的照片,方便孩子辨認和照顧。這下自然角又熱鬧起來。每天早上早來園的孩子都會第一時間去看看小種子有沒有發芽,看看是不是需要澆水,澆完自己的還幫朋友的也澆點水……
“小班的孩子不會合作,他們都是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和同伴一起共同使用一樣材料”,這些話經常在我們的耳邊響起。也許小班上期,我們的孩子真的是這樣,不太會和同伴合作,一起游戲,共同使用材料,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我們日常教育過程中的慢慢引導,到了小班下期,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在無意中流露出和同伴合作的意識和行為。
在種植花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孩子漸漸發展起來的合作意識,也許那只是簡單的幫助的行為,但是關注到同伴,愿意幫助別人不也是我們對孩子培養的方向嗎?善于捕捉孩子的無意行為,進行大大的引導教育是我們老師需要做的,所以在種植過后,我對在活動中幫助他人、會和同伴一起使用工具的孩子們大大表揚,強化孩子們幫助他人的意識,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主動加入到幫助、合作的行列中,對自然角的關注也會更多。
小花生,給孩子帶來的收獲是大大的,在沒有收獲花生發芽的喜悅之前,我們的孩子已經收獲了和同伴一起種植的快樂,收獲了幫助同伴的快樂,收獲了種植的經驗,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在等待中體會收獲的快樂。
《幼兒園大班教學隨筆3篇》:幼兒園大班教學隨筆第1篇 從小培養幼兒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當前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大部分家庭一孩化,孩子們鋪張浪費的情況日益嚴重。我們的國家是一個
《教師隨筆幼兒園大班3篇》:教師隨筆幼兒園大班第1篇 大一班的音樂活動開始了,我正帶領小朋友一起學唱歌曲。這時,有兩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時,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這個活動單元結束后,我對他們的行為
《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3篇》: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第1篇 教育幼兒不撒謊 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發展想象力的時期,常常把想象力與現實相混淆,幼兒園的教師和父母應幫忙孩子渡過這一真假難辨的年齡階段,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