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隨筆《告別謊言邁向誠信》,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告別謊言邁向誠信
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人道德意識、道德觀念的啟蒙時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要培養幼兒“誠實、守信”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這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但說謊卻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現象,困擾著許多老師和家長。
案例一:周一晨間自由談話時,馮玉琪對我說:“老師,昨天爸爸帶我去公園了,我看見了老虎、獅子、大象、孔雀……我還用手摸了老虎,老虎的毛可軟了……”中午離園時,我和玉琪的媽媽說起此事,她媽媽說:“昨天玉琪在家呆了一天,哪也沒去呀,這孩子怎么撒謊呀?”我聽了,對玉琪媽媽說:“那你們是不是對孩子許諾過,要帶她去公園呀?”玉琪的媽媽想了想說:“是呀,孩子他爸好久以前說過,周日沒事時帶玉琪去公園看老虎、獅子……,可最近孩子他爸一直很忙…..”聽完她媽媽的話,我明白了……
分析:說謊分為無意識說謊和有意識說謊兩種類型。案例中的幼兒屬于因某種愿望的存在而無意說謊的現象。她將自己的愿望當成了現實講給人聽,這實質上是一種幻想的口語表達,具有夸大其詞、自我陶醉的特點,可使幼兒的愿望獲得象征性、代表性的滿足。因為幼兒的思維正處于運算階段,難以分辨想象和現象。
案例二:海鈺哭著告訴我:“老師,我的新盒子不見了?”我聽了一愣,剛才孩子們還圍著海鈺看她的新盒子,怎么說不見就不見了?我掃視了一周,問:“誰看見海鈺的盒子了?”孩子們都搖搖頭說:“沒看見。”這就怪了!這時我發現馮浩斌的神情有些緊張,就走到他身邊說:“你看見海鈺的盒子了嗎?”“沒……沒有。”馮浩斌緊張地說。“那老師能看看你的盒子嗎?”我對馮浩斌說。“我媽媽……也給我買了一個和她……一樣的盒子。”馮浩斌支支唔唔地說。我說:“是嗎,那老師看看可以嗎?”“嗯” 馮浩斌極不情愿的從書包里拿出盒子遞到我手中。我仔細翻看盒子,見盒子的背面寫著“海鈺”兩個字,這不正是海鈺的盒子嗎?我問馮浩斌:“這盒子是誰的?”馮浩斌卻說:“盒子是媽媽買給我的,我沒拿她的盒子。”經我再三教育,馮浩斌才承認:自己很喜歡海鈺的盒子,所以偷偷地放到了自己的書包里。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雖然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但由于年齡小,知識經驗缺乏,對行為準則的認識還不十分清楚,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不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無法抵御他喜歡的東西對他的誘惑。所以,只要是喜歡的東西就拿,并悄悄藏起。
案例三:“我爸爸給我買了一輛小車子。”浩然自豪地對小伙伴說。佳浩聽了說:“我爸爸給我買了一輛遙控車,一按鈕它就跑,可好玩了。”馮高磊接著說:“這算什么呀!我爸爸不僅給我買了小車,還給買了一輛飛機呢。”小朋友聽了,極羨慕的問:“飛機能飛上天嗎?”馮高磊夸張地說:“當然能了,還能把我帶上天呢。”……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屬于因虛榮心而說謊的現象。幼兒間相互比較與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幼兒相互吹噓自己有這有那,為了使自己在比較中處于優勢,幼兒不顧一切的夸大事實,甚至編造事實。
案例四:“老師,我撿到了一角錢。”唐亞琪手拿一角錢,跑來對我說。我問:“在哪撿到的?”亞琪支支唔唔地說:“我在…..去廁所的路上撿的。”我問全班的孩子:“今天你們誰帶錢來了?”孩子們都說沒有。這時李良超站起來說:“唐亞琪今早上和我說,她從家里拿錢來了。”聽李良超這么一說,唐亞琪的臉唰的紅了……
分析:平時在幼兒園,孩子們撿到東西交給老師時,老師總會對這些孩子表揚一番。所以,案例中的幼兒出現了為獲取老師的表揚、取悅大人而說謊的現象。
案例五:“老師,小魚死了。”馮亮過來說。我走到自然角一看,可不是嗎,昨天集市上我剛買的三條小金魚并排放在魚缸邊的桌子上,一動不動。我氣極了,對著孩子們喊:“誰干的?”屋內一片寂靜,孩子們面面相覷,驚恐的望著我,搖搖頭……我只好強壓住心頭的怒火,說:“是誰做的,只要告訴老師,老師就原諒他。”孩子們默默無聲。我就講了故事《誠實的列寧》,并結合故事又說了一些“做錯了事并不可恨,可恨的是不承認錯誤”的道理。馮超這才慢慢的站起,承認是自己把小魚撈出來的……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由于不小心做錯了事,產生了恐懼心理。為了避免老師的懲罰、攝于老師的威嚴而說了謊。
教育措施:
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下形成的,不良的教育影響,會導致幼兒不誠實行為的產生。對于幼兒出現的種種說謊行為,家園要互相配合,采取正確、有效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并糾正錯誤行為。為此,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
一:家長方面
1、榜樣示范
兒童的許多態度都是由模仿他人的行為習得的。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行為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行為多半是通過日常生活無意中習得的。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為環境所迫,說這樣那樣的謊言,孩子就容易受父母不健康的行為影響,學會說謊。所以,父母要時時、處處、事事,注意以身作則,誠實待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營造民主氛圍
很多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責備過多,懲罰過狠。很多時候,父母為了在孩子面前不失威嚴,常常恐嚇孩子。如: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讓警察把你抓去……這樣做,不僅給孩子帶來了精神壓力,客觀上也為孩子因避免責罵而說謊提供了前提。所以,父母要防止孩子說謊,必須做到愛而不溺、教而有方。
3、不輕易許諾
有些家長為了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習慣于向孩子空口許諾。但等孩子按大人的愿望做完了,家長卻忘記了自己對孩子的承諾。常此以往,孩子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大人的話根本不可信。
4、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申辯是孩子的一種權利。家長大多數都喜歡俯首帖耳“聽話”的孩子。家長怎么講,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出現偏差,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孩子不僅不會心悅誠服,還會產生抵觸情緒,為其說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所以,家長遇到問題,一定要允許孩子申辯,查找原因,絕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標準強治教育。
二、幼兒園方面:
1、深入調查
發現孩子的不誠實行為,教師一定要深入幼兒中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分析幼兒的行為動機,有的放失地進行教育。不要動輒給孩子戴上“騙人”、“小偷”的帽子,也不能按自己的成見處理問題,偏聽偏信。如:一次,孩子們在玩刺球。明明告訴我:“老師,馮志浩把刺球咬破了。”我一看志浩手里拿著一個泄了氣的刺球,就問志浩問什么咬刺球?志浩說:“不是我,是馮雪咬破后給我的。”明明和馮雪都說:“是志浩咬的。”我生氣的對志浩說:“弄壞了,還不承認,老師不喜歡你了。”志浩聽了,委屈地哭了…..我見狀,意識到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緩了緩口氣說:“老師喜歡誠實的孩子,是誰弄壞的,只要勇敢得承認錯誤,我就原諒他,他也還是個好孩子。”這是,我發現馮雪欲言又止,經我耐心說教,馮雪終于說出了經過:自己看到刺球,覺得很好玩,就咬著玩,沒想到把刺球咬破了,怕老師說自己,就給了志浩,并和明明說是志浩咬的。我真慶幸自己剛才沒有貿然行動,否則一定會在志浩和孩子們的心里留下陰影的。所以,教師在遇到這類問題時,一定要先調查,再做處理。
2、正面教育
幼兒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教師在對孩子進行誠實教育時,要堅持正面教育,并結合故事耐心說理、循循善誘,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行為并改正錯誤。如案例五:經老師誘導,馮超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己因為知識經驗缺乏,好心反而做了錯事。本來自己看見小魚游了一天,想小魚一定累了,所以把小魚撈出來,想讓小魚好好休息,沒想到把小魚害死了。馮超表示以后遇見這種事,一定要先請教大人,不再魯莽行事了。可見,正面教育比懲罰批評要好上百倍。
3、以身作則
要培養誠實的孩子,教師首先要誠實。在孩子面前無意做錯了事,說錯了話,都應及時向孩子道謙、說明;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長此以往,孩子會在言傳身教、耳聞目染中習得好品質。如:一次,我答應孩子下午做泥工螃蟹,可下午有事忘了。第二天,我一進教室,就聽見幾個孩子在說:“老師騙人。”這使我突然想起了許諾孩子的事,趕緊對孩子說:“老師昨天下午有點事,把教你們做螃蟹的事忘了。對不起,孩子們,現在我們就來做螃蟹好嗎?”孩子們聽了我的話,高興地歡跳起來,大聲喊:“耶!”
4、獎罰并行
對于孩子的說謊行為,處罰要合乎情理,要適度。如果是孩子的無意識說謊,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能主動承認錯誤,可免罰或適當獎勵;如果是孩子有意說謊,而又不愿承認,處罰可適當加重。
取得的效果:
經過一年的實踐,我園幼兒中說謊的現象已越來越少,“誠信意識”在我園每個幼兒大腦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現在我園幼兒普遍養成了“講真話、說實事”的優良誠信品質。
禮儀究其本意來講是禮節,禮貌。它折射出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兒童的可塑性強,禮儀從小培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國一著名幼教專家曾說過:教孩子禮儀,等于教孩子優雅地過一生。對社會的進步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響的啟蒙教育。因此,相對于學校、社會的教育,家庭禮儀教育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家長就是孩子禮儀的啟蒙老師。孩子們自小與家長接觸的時間最長,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認識到自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對象。我們的各種行為會深深的影響孩子。因此,在我們的現實家庭生活中,常常嚴于律己,養成良好的生活規范。譬如:無論是工作還是休息日都按時就寢,起床:講衛生,保持家中整潔等等。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互諒互讓,互相尊重。晚輩尊敬長輩,謙虛接受長輩的正確教導和意見;吃飯請長輩先就坐,給長輩盛飯,拿碗筷。親友來時熱情歡迎;親友告辭時應該起身相送,對老者要攙扶照顧乘車等。孩子現在還小,有些方面還不能理解,我倆常以講故事等多種方式正確引導,并力求他也這樣做。
我們在家庭中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近,在早上室內游戲過程中,總有幼兒報告說上廁所,一開始,我并沒太在意,可連續幾天都出現這種情況,這使我有點納悶,為什么幼兒在這種時間總喜歡上廁所,于是我決定親自查出事情的真相。今天早上,馬志毅小朋友報告說要上廁所,我點頭讓她去上廁所,這時趙心婷接著也說要上廁所,我說:“好的,快去快回啊。”可她們兩個去了好長一段時間仍沒有出來,于是我決定去探個究竟,剛走到廁所門口,就聽到他們兩個在廁所內談話,馬志毅哭著問:“我爸爸今天還來接我嗎?”趙心婷說:“只要你聽話,你爸爸放學就會來接你的。”馬志毅邊哭邊說:“我不哭了,我聽話??????”聽到孩子的話后,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是想趁這個時間出來放松一下自己。由于我班幼兒剛入園不久,早上來幼兒園后,難免會有想家的念頭,孩子雖然小,但自尊心都比較強,她不想當著全班孩子的面表現出自己的脆弱,于是便借口上廁所去發泄自己的情緒。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我們應理解他們善良謊言背后的故事。
在“秋天的水果”這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帶來了各種秋天的水果,有蘋果、香蕉、橘子······各種各樣的水果,堆了滿滿一籃子。其中我們班王瑞雪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山楂,我們把它視為了“珍寶”,并特意把它擺在了水果中間。
中午,我打掃衛生時,發現籃子里的山楂不見了,不知道是哪個小饞貓“消滅”了它。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我把中午的游戲課,臨時改為談話活動,我以考考孩子們為突破口,先問他們各種水果的顏色、形狀和味道,當我問山楂的顏色和味道時,孩子們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孩子們的回答都支支吾吾的,不是很肯定,唯獨馬建一小朋友說的有板有眼,說出了山楂是遠遠的、紅紅的,吃起來酸酸的。這時我心里全明白了,但怎么能讓他認錯呢?我想了又想,便以一種難過的口吻對孩子們說:“今天老師非常難過,因為籃子里的山楂被我們班的一個小朋友吃掉了,你們看見誰吃了嗎?”這時,鬼靈精怪的馬建一小朋友說他看見李繁國小朋友吃的,而李繁國滿臉委屈的為自己辯解,我靈機一動說:“吃了山楂并不是什么大事,老師也不會批評他,只是老師希望他做個誠實的孩子。”可孩子們還是無動于衷,“要是誰說實話,老師就再獎勵他一個蘋果娃娃。”話音剛落,馬建一小朋友站起來對我說山楂是他吃的,我接著說:“本來這個山楂是讓大家觀察的現在被你吃了,那么大家就觀察不到了,怎么辦呢?”他立即爽快的說:“老師,我明天再帶個來。”“那么這個蘋果娃娃老師先幫你保管好,等你明天帶來后老師再給你好不好?”下午放學后,我與他家人就此事進行了交流,請家長配合做好買水果和有關教育工作。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早幼兒說謊言的時候,千萬不要冷嘲熱諷地挖苦孩子。我相信沒有天生就會說謊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只要我們正確對待他們的說謊行為,適時教育,相信孩子們在我們的關愛下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現在天氣漸漸的開始暖和起來了,早晨起來沐浴著一縷縷的陽光,閉起雙眼,不禁感慨頗多,回想自己來幼兒園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了,在幼兒園里使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懂得了不知疲倦,懂得了謙讓,懂得了溫和,懂得了如何和小孩子們相處。。。
記得我剛踏進五井鎮中心園的校門時,我還懷有抵觸的心里,心里非常的不樂意,因為我是一名音樂生,一直在教初中,自己從來就沒有接觸過幼兒,一點也不了解,一想起孩子們那吵鬧的聲音就會很反感,可是當我踏進校門我便感到了空氣的清新,當第一次見到了整潔美麗的校園,第一次碰到和藹可親的領導,碰到友好微笑的老師,第一次聆聽活潑稚嫩的笑聲,我便開始對這所幼兒園有了好感。
其實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幼教這個行業,整天有寫不完的案頭工作,什么教育筆記、教學案例、觀察筆記、幼兒成長故事、專題論文、活動記錄等等,并不斷地與時俱進!別人都以為是很輕松的工作,其實不然!工作強度大,永遠有干不完的活,兩個字形容----忙碌,這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里,可是所有的幼兒園里老師都沒有抱怨過,他們總是腳踏實地的工作,因為他們愛孩子,愛這份工作,他們總會說看著那些“小調皮”開心的笑臉就不覺得累了。。。
您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感謝您,感謝孩子們。
也許因為一些前段時間一些活動的原因,我們班的紀律跟以前有了很大的區別,上課跟下課沒什么兩樣,以前吃飯之前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分下飯去沒讓碰之前從來不亂碰,可是現在,剛分下去就用手去亂碰,并且吃飯時也亂講話,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把湯或牛奶灑在桌子上,接著就有好幾個小朋友接二連三的灑湯,經過跟蔡老師的交流觀察,我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就是在近段時間,孩子們比較松懈,還處于前段時間活動的興奮中沒有出來,于是我跟蔡老師開始進行常規教育,經過一周的教導、紀律管理、常規訓練等我們班的紀律有了起色,相信再過不久我們班紀律跟常規會有更大的進步!
教育隨筆:告別謊言邁向誠信
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人道德意識、道德觀念的啟蒙時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要培養幼兒“誠實、守信”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這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但說謊卻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現象,困擾著許多老師和家長。
案例一:周一晨間自由談話時,馮玉琪對我說:“老師,昨天爸爸帶我去公園了,我看見了老虎、獅子、大象、孔雀……我還用手摸了老虎,老虎的毛可軟了……”中午離園時,我和玉琪的媽媽說起此事,她媽媽說:“昨天玉琪在家呆了一天,哪也沒去呀,這孩子怎么撒謊呀?”我聽了,對玉琪媽媽說:“那你們是不是對孩子許諾過,要帶她去公園呀?”玉琪的媽媽想了想說:“是呀,孩子他爸好久以前說過,周日沒事時帶玉琪去公園看老虎、獅子……,可最近孩子他爸一直很忙…..”聽完她媽媽的話,我明白了……
分析:說謊分為無意識說謊和有意識說謊兩種類型。案例中的幼兒屬于因某種愿望的存在而無意說謊的現象。她將自己的愿望當成了現實講給人聽,這實質上是一種幻想的口語表達,具有夸大其詞、自我陶醉的特點,可使幼兒的愿望獲得象征性、代表性的滿足。因為幼兒的思維正處于運算階段,難以分辨想象和現象。
案例二:海鈺哭著告訴我:“老師,我的新盒子不見了?”我聽了一愣,剛才孩子們還圍著海鈺看她的新盒子,怎么說不見就不見了?我掃視了一周,問:“誰看見海鈺的盒子了?”孩子們都搖搖頭說:“沒看見。”這就怪了!這時我發現馮浩斌的神情有些緊張,就走到他身邊說:“你看見海鈺的盒子了嗎?”“沒……沒有。”馮浩斌緊張地說。“那老師能看看你的盒子嗎?”我對馮浩斌說。“我媽媽……也給我買了一個和她……一樣的盒子。”馮浩斌支支唔唔地說。我說:“是嗎,那老師看看可以嗎?”“嗯” 馮浩斌極不情愿的從書包里拿出盒子遞到我手中。我仔細翻看盒子,見盒子的背面寫著“海鈺”兩個字,這不正是海鈺的盒子嗎?我問馮浩斌:“這盒子是誰的?”馮浩斌卻說:“盒子是媽媽買給我的,我沒拿她的盒子。”經我再三教育,馮浩斌才承認:自己很喜歡海鈺的盒子,所以偷偷地放到了自己的書包里。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雖然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但由于年齡小,知識經驗缺乏,對行為準則的認識還不十分清楚,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不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無法抵御他喜歡的東西對他的誘惑。所以,只要是喜歡的東西就拿,并悄悄藏起。
案例三:“我爸爸給我買了一輛小車子。”浩然自豪地對小伙伴說。佳浩聽了說:“我爸爸給我買了一輛遙控車,一按鈕它就跑,可好玩了。”馮高磊接著說:“這算什么呀!我爸爸不僅給我買了小車,還給買了一輛飛機呢。”小朋友聽了,極羨慕的問:“飛機能飛上天嗎?”馮高磊夸張地說:“當然能了,還能把我帶上天呢。”……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屬于因虛榮心而說謊的現象。幼兒間相互比較與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幼兒相互吹噓自己有這有那,為了使自己在比較中處于優勢,幼兒不顧一切的夸大事實,甚至編造事實。
案例四:“老師,我撿到了一角錢。”唐亞琪手拿一角錢,跑來對我說。我問:“在哪撿到的?”亞琪支支唔唔地說:“我在…..去廁所的路上撿的。”我問全班的孩子:“今天你們誰帶錢來了?”孩子們都說沒有。這時李良超站起來說:“唐亞琪今早上和我說,她從家里拿錢來了。”聽李良超這么一說,唐亞琪的臉唰的紅了……
分析:平時在幼兒園,孩子們撿到東西交給老師時,老師總會對這些孩子表揚一番。所以,案例中的幼兒出現了為獲取老師的表揚、取悅大人而說謊的現象。
案例五:“老師,小魚死了。”馮亮過來說。我走到自然角一看,可不是嗎,昨天集市上我剛買的三條小金魚并排放在魚缸邊的桌子上,一動不動。我氣極了,對著孩子們喊:“誰干的?”屋內一片寂靜,孩子們面面相覷,驚恐的望著我,搖搖頭……我只好強壓住心頭的怒火,說:“是誰做的,只要告訴老師,老師就原諒他。”孩子們默默無聲。我就講了故事《誠實的列寧》,并結合故事又說了一些“做錯了事并不可恨,可恨的是不承認錯誤”的道理。馮超這才慢慢的站起,承認是自己把小魚撈出來的……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由于不小心做錯了事,產生了恐懼心理。為了避免老師的懲罰、攝于老師的威嚴而說了謊。
教育措施:
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下形成的,不良的教育影響,會導致幼兒不誠實行為的產生。對于幼兒出現的種種說謊行為,家園要互相配合,采取正確、有效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并糾正錯誤行為。為此,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
一:家長方面
1、榜樣示范
兒童的許多態度都是由模仿他人的行為習得的。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行為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行為多半是通過日常生活無意中習得的。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為環境所迫,說這樣那樣的謊言,孩子就容易受父母不健康的行為影響,學會說謊。所以,父母要時時、處處、事事,注意以身作則,誠實待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營造民主氛圍
很多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責備過多,懲罰過狠。很多時候,父母為了在孩子面前不失威嚴,常常恐嚇孩子。如: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讓警察把你抓去……這樣做,不僅給孩子帶來了精神壓力,客觀上也為孩子因避免責罵而說謊提供了前提。所以,父母要防止孩子說謊,必須做到愛而不溺、教而有方。
3、不輕易許諾
有些家長為了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習慣于向孩子空口許諾。但等孩子按大人的愿望做完了,家長卻忘記了自己對孩子的承諾。常此以往,孩子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大人的話根本不可信。
4、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申辯是孩子的一種權利。家長大多數都喜歡俯首帖耳“聽話”的孩子。家長怎么講,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出現偏差,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孩子不僅不會心悅誠服,還會產生抵觸情緒,為其說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所以,家長遇到問題,一定要允許孩子申辯,查找原因,絕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標準強治教育。
二、幼兒園方面:
1、深入調查
發現孩子的不誠實行為,教師一定要深入幼兒中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分析幼兒的行為動機,有的放失地進行教育。不要動輒給孩子戴上“騙人”、“小偷”的帽子,也不能按自己的成見處理問題,偏聽偏信。如:一次,孩子們在玩刺球。明明告訴我:“老師,馮志浩把刺球咬破了。”我一看志浩手里拿著一個泄了氣的刺球,就問志浩問什么咬刺球?志浩說:“不是我,是馮雪咬破后給我的。”明明和馮雪都說:“是志浩咬的。”我生氣的對志浩說:“弄壞了,還不承認,老師不喜歡你了。”志浩聽了,委屈地哭了…..我見狀,意識到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緩了緩口氣說:“老師喜歡誠實的孩子,是誰弄壞的,只要勇敢得承認錯誤,我就原諒他,他也還是個好孩子。”這是,我發現馮雪欲言又止,經我耐心說教,馮雪終于說出了經過:自己看到刺球,覺得很好玩,就咬著玩,沒想到把刺球咬破了,怕老師說自己,就給了志浩,并和明明說是志浩咬的。我真慶幸自己剛才沒有貿然行動,否則一定會在志浩和孩子們的心里留下陰影的。所以,教師在遇到這類問題時,一定要先調查,再做處理。
2、正面教育
幼兒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教師在對孩子進行誠實教育時,要堅持正面教育,并結合故事耐心說理、循循善誘,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行為并改正錯誤。如案例五:經老師誘導,馮超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己因為知識經驗缺乏,好心反而做了錯事。本來自己看見小魚游了一天,想小魚一定累了,所以把小魚撈出來,想讓小魚好好休息,沒想到把小魚害死了。馮超表示以后遇見這種事,一定要先請教大人,不再魯莽行事了。可見,正面教育比懲罰批評要好上百倍。
3、以身作則
要培養誠實的孩子,教師首先要誠實。在孩子面前無意做錯了事,說錯了話,都應及時向孩子道謙、說明;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長此以往,孩子會在言傳身教、耳聞目染中習得好品質。如:一次,我答應孩子下午做泥工螃蟹,可下午有事忘了。第二天,我一進教室,就聽見幾個孩子在說:“老師騙人。”這使我突然想起了許諾孩子的事,趕緊對孩子說:“老師昨天下午有點事,把教你們做螃蟹的事忘了。對不起,孩子們,現在我們就來做螃蟹好嗎?”孩子們聽了我的話,高興地歡跳起來,大聲喊:“耶!”
4、獎罰并行
對于孩子的說謊行為,處罰要合乎情理,要適度。如果是孩子的無意識說謊,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能主動承認錯誤,可免罰或適當獎勵;如果是孩子有意說謊,而又不愿承認,處罰可適當加重。
取得的效果:
經過一年的實踐,我園幼兒中說謊的現象已越來越少,“誠信意識”在我園每個幼兒大腦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現在我園幼兒普遍養成了“講真話、說實事”的優良誠信品質。
《幼兒園教育隨筆大班3篇》:幼兒園教育隨筆大班第1篇 雖然是大班的孩子,但他們的語言表達潛力很差。所以我會經常和他們聊天,在聊天的時候我發現了孩子們不少的興趣及他們心里的想法。原本以為他們是
《幼兒園大班隨筆50篇》:幼兒園大班隨筆第1篇 【篇一】 《尊重幼兒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和孩子建立友好的平等關系,對于促進幼兒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尊重幼兒是
《教學隨筆幼兒園12篇》:第1篇教學隨筆幼兒園幼兒園教育隨筆:如何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如何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涪陵區幼兒園:況迎銀 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乃是激起學生對所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