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師教育隨筆《上課孩子不舉手》,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上課孩子不舉手怎么辦?
平日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每次我提問時,總有一些幼兒躍躍欲試,積極舉手發言。而另一些孩子與他們正相反,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我很苦惱,他們是真的不會還是不想回答?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不愛舉手的幼兒多半是性格內向的孩子,這種孩子需要關注和鼓勵。例如,我們班的臧冠樺小朋友平時話比較少,也不愛笑,總是皺著眉頭,特別是當老師注意到他的時候,他總是低著頭將目光移開,當老師請小朋友念兒歌唱歌時,他總是表現的十分靦腆害羞,聲音輕的像“蚊子”叫。而有一次,在圖書區臧冠樺和小朋友一起看一本關于恐龍的書,他和小朋友在說著書中內容。我悄悄走到他身邊,聽到他正在有聲有色的說著自己知道的恐龍知識,我感到非常吃驚,不由得豎起大拇指說:“你說得棒極了,以后請你把些知識將給小朋友聽好嗎?”臧冠樺聽了認真地點點頭。此后,當臧冠樺有一點兒進步時,我就在大家面前表揚他,每次他的眼睛都亮亮的看著我,有時候放學他走的晚,他還會主動拉我的手,現在他有了很大的變化,膽子變大了,聲音也響亮了,有時候還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在鼓勵每個孩子都舉手回答問題時,不急于找某個幼兒回答,而是留給幼兒充足的思考時間,這個時候,如果從不舉手的孩子舉起了手,一定馬上把機會給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壞,教師都應對他這種勇敢的嘗試給予肯定。相信有了這良好的開始,不愛舉手的孩子會慢慢勇敢、大方起來。
每個孩子都不盡相同,作為教師應善于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促使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調動起不愛舉手、不善于表現的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變得活潑、開朗起來,這樣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在父母和老師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寶貝,是不懂事的孩子,無論遇到什么事情,老師和父母總是搶在孩子的前面擋了、做了,孩子無需付出,只需心安理得的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然而一次偶然,讓我對孩子們刮目相看,發現寶寶長大了,可以放手讓他們去做了。一天中午起床后,我讓佳明小朋友去領點心,我和班里的另一個老師在整理床鋪。不一會兒,佳明跑過來說:“老師,剛才我領點心的時候,聽到咱們班的電話響了,我接了,電話是王老師打來的,我說你不在,她讓你給她回個電話。”聽到這兒,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我抱起佳明親了親,夸獎他能干,是老師的好幫手。佳明自豪的說:“老師,不要小看我,這些事情我都能干,只是媽媽什么也不讓我干。”聽了佳明的話,我陷入了沉思,孩子在一天天長大,也在一天天懂事,作為老師和父母,應該讓孩子去嘗試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擦桌子、扶椅子、疊被子等,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改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為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動手實踐的平臺,為我們在班里開展了值日生活動。每天安排兩個小朋友做值日生,負責幫老師干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個月下來,有些家長反映,自從開展活動以來,有些孩子回家后不再是“伸手族”了,能主動幫父母干點家務活,變得勤快起來,家長很欣慰,都說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我們只有讓孩子們放手去做,親自動手裝扮自己生活的空間,才能體會到勞動的快樂,生活的美好。
通常所說的“有個性”是指有主見,能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和合理行為。任性也表現為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卻是無理取鬧,即所堅持的不是合理的。怎樣才能使孩子既保持個性又不任性呢?關鍵在于家長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家長們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尊重孩子。如果不尊重孩子,不管孩子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沒有可能實現,都一味地給予否定,孩子因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而產生不滿情緒,進而產生對抗心理,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正當要求,一味順從大人,行為畏縮,膽小怕事。
不遷就孩子。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給予滿足,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孩子必然為所欲為,自私自利,不講道理,任性胡為。因此,只有得到尊重又不受遷就的孩子,心理才會健康發展。
與孩子平等對話。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別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才能區分任性與有個性的界限。
有條件地滿足孩子。讓孩子明白需要的滿足是有條件的,不能隨心所欲。很多家長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意識,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戲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見,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要注意一些條件限制,如讓孩子只能在幾套方案中選擇,超過了條件限制便不能滿足要求。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必須放棄不合理的要求。
在幼兒園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平時伶牙俐齒、活潑好動的幼兒會把手舉得高高的,甚至著急的站起來等你發現他;而平時言語不多、性格較內向的孩子總是縮在一邊,充當旁觀者。在集體活動時,每到提問環節,我發現有一些幼兒躍躍欲試,積極舉手發言。而另一些孩子與他們正相反,很少舉手回答問題。今天,彭志剛沒舉手,我試著讓他回答,他答的挺好。再看王藝璇,最近上課時常常舉手,神情很專注。因為她平時不怎么發言,所以見到她舉手我會先請她回答,可一喊道她的名字,她立刻局促地將手放下了,并漲紅了臉搖搖頭。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發生過了。一般老師認為不舉手的孩子鍛煉的機會少,為了促進孩子的發展,偶爾也會請他們發言,而結果往往是:被叫的幼兒神情茫然,一聲不響。老師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是不舉手的幼兒產生被提問的緊張心理。像彭志剛這樣不舉手但知道答案的也有極少的比例。我們老師要根據情況區別對待。而王藝璇這種現象則與家長有關。王藝璇的姥姥常常這樣告誡王藝璇:“上課是要認真聽,要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有時,她也會對老師說:“老師,你要經常喊我們家王藝璇,就是她不舉手,你也可以讓她發言,多鍛煉鍛煉她。”王藝璇是知道舉手了,可她對于問題的答案卻不甚明了。我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是這樣做的:不愛舉手的幼兒多為膽子小、性格內向的孩子,我在平日里多注意他們,多找機會與他們交流,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當提出問題時,不急于找某個幼兒回答,而是留給幼兒充足的思考問題的時間,并用老師最具影響力的語言鼓勵幼兒勇敢的把手舉起來,而此時,如果從不舉手的孩子舉起了手,一定馬上把機會給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壞,我都對他這種勇敢的嘗試給與肯定;在集體活動中,給幼兒創設一個輕松的發言氣氛,常常用游戲貫穿。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了解每一個幼兒的性格特點,使每一個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讓不愛舉手、不善于表現的孩子,變得活潑、開朗起來,這樣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你了解你的孩子嗎?只要你針對他的特點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推薦常見的幾種類型孩子的表現及主要教育方法:
第一類:精力過剩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愛玩,愛鬧,愛打架,難以管教,但他們較聰明好動,反應快,接受能力強。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樣他們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導。 其次,要適當放手,管教適度。管教若太嚴,與他們性格不對勁,就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再次,耐心教導:即耐心教育與疏導,通過講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見”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會道德與規范,從而自愿放棄自己的“主見”,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長之路。 第二類: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上課多動、好玩、愛講話,甚至在家中學習也表現出心不在焉。 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說,“那是學校的事,不該我來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邊。”實際上,訓練孩子專心聽講,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因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關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訓練讓孩子聽一遍就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聽話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讓孩子看著你的臉聽.
第四,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聽講的小竅門
第五,家長應盡量要求孩子復述課堂內容,或談上課中印象最深的問題。
第三類;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講究吃穿,有的上學要坐摩托車、三輪車。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告訴他們自己孩子時代的生活經歷和故事.
其次,家長要把家庭收支計劃告訴孩子,并適當征求孩子的意見.
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計劃用錢,并用典型事例來教育孩子。
第四類,對長輩教育抱無所謂態度的孩子。
此類孩子對父母,師長的教育,充耳不聞,當耳邊風。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師長的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教育,消除他們的“敵意”,使他們愿意聽從教導.
第三要給孩子以說話的權利,讓他說原因,說理由,哪怕是不正確或不真實。
第四要多一點寬容,教育之后,還會做錯事,要給予改正的機會,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語氣要堅定,父母兩人說話口徑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經心,有的輕描淡寫,有的各唱各的調,這都不利于教育。
第五類,具有嚴重惰性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學習被動,作業不完成或抄襲,造成考試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以平時的家務事開始訓練,不要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其次是幫助孩子制定計劃,并加強督促檢查。
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則,事事起表率作用。
四是要從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養勤勞的習慣,并持之以恒,堅持訓練。
總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則,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講究家教方法,就一定能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下一代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育隨筆:不能忽視膽小的孩子
班上總有一些膽小的孩子,他們性格內向、孤僻、懦弱,往往缺乏自信心。他們不愛說、不愛玩、不愛交往,只是靜靜地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著別人游戲、玩耍。盡管他們的智力并不比別人差,有時也躊躇滿志、躍躍一試地想做一些事,但常常因自我感覺較差,害怕失敗,怕被人取笑而情緒低落。有時,自己明明會的問題,看著別人搶著回答而不敢舉手。他們常常是被人遺忘的一個角落。
我們中班的劉浩楠就是這樣的孩子。他性格內向,很少說話,做什么事總愛鉆“牛角尖”。由于家庭過分寵愛,養成了他軟弱、膽小的性格。別的孩子都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了,而已是中班的他還時時哭著鼻子來幼兒園。為了能讓他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改變懦弱、膽小的性格,在活動中我時常鼓勵他,肯定他,多給他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他的自信心。
有一次,他來園遲到了,小朋友們已經在做操了,仙子責怪她說:“浩楠,你那么晚來,我們馬上要吃飯了。”浩南馬上傷心地抽泣起來,他連一句責怪的話都承受不了。我輕輕地走到他的面前,安慰她說:“浩楠,我知道你一定有事耽擱了是嗎?相信你下次一定不會遲到的。”浩南聽我的話止住了哭聲,但他的情緒仍然很低落。因為他自我感覺太差了,太在乎別人對他的態度了。針對他感情不易轉移的特點,我就請他做我的小幫手,為小朋友發發蠟筆,為小朋友分勺子,分加餐等等,以此來分散他的注意力,樹立成功感,增強他的自信心。而當他做完一件事后,我就笑著鼓勵他說:“謝謝你,浩南,你真能干。”終于,浩楠的臉上泛起了笑容,他慢慢的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其實,浩南很聰明,他知道許多事,有時很想告訴大家,但又怕講錯,別人笑話他。一次,我問小朋友:“正月十五是什么節日?”幾個孩子高高地舉起了手,我剛想請,突然發現浩楠的手在桌邊微微動了一下,但又看了看那些高舉的小手,又遲疑地放了下去。我立刻請他回答,他漲紅了臉,用很輕的聲音說:“是元宵節。”“什么,我們沒聽見。”小朋友嚷嚷起來。浩南有些不安了。我連忙笑著肯定他說:“浩南,你說得很對,小朋友沒聽清楚,你再響亮地說一遍,好嗎?”我請小朋友們靜靜地聽。浩南望了望我,終于鼓起勇氣響亮地重復了一遍,小朋友們為浩南的進步鼓起掌來。
浩南的成功機會多了,自信心也大了。現在他能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了,有時爺爺、奶奶來接他,他還不愿意回家,上課時也能大膽地舉手發言。看著他的點滴進步,我無比欣慰。是的,老師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膽小的孩子,將愛灑向“被人忽視的角落”,使他們在成功中獲得自信,在自信中獲得自尊,在自尊中獲得自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將對他們的一生非常有益。
教育隨筆:上課孩子不舉手怎么辦?
平日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每次我提問時,總有一些幼兒躍躍欲試,積極舉手發言。而另一些孩子與他們正相反,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我很苦惱,他們是真的不會還是不想回答?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不愛舉手的幼兒多半是性格內向的孩子,這種孩子需要關注和鼓勵。例如,我們班的臧冠樺小朋友平時話比較少,也不愛笑,總是皺著眉頭,特別是當老師注意到他的時候,他總是低著頭將目光移開,當老師請小朋友念兒歌唱歌時,他總是表現的十分靦腆害羞,聲音輕的像“蚊子”叫。而有一次,在圖書區臧冠樺和小朋友一起看一本關于恐龍的書,他和小朋友在說著書中內容。我悄悄走到他身邊,聽到他正在有聲有色的說著自己知道的恐龍知識,我感到非常吃驚,不由得豎起大拇指說:“你說得棒極了,以后請你把些知識將給小朋友聽好嗎?”臧冠樺聽了認真地點點頭。此后,當臧冠樺有一點兒進步時,我就在大家面前表揚他,每次他的眼睛都亮亮的看著我,有時候放學他走的晚,他還會主動拉我的手,現在他有了很大的變化,膽子變大了,聲音也響亮了,有時候還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在鼓勵每個孩子都舉手回答問題時,不急于找某個幼兒回答,而是留給幼兒充足的思考時間,這個時候,如果從不舉手的孩子舉起了手,一定馬上把機會給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壞,教師都應對他這種勇敢的嘗試給予肯定。相信有了這良好的開始,不愛舉手的孩子會慢慢勇敢、大方起來。
每個孩子都不盡相同,作為教師應善于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促使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調動起不愛舉手、不善于表現的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變得活潑、開朗起來,這樣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幼兒園教學隨筆大班3篇》:幼兒園教學隨筆大班第1篇 “對不起,沒有用,沒有用“ 孩子們在廁所里圍成一團,七嘴八舌地重復著這樣的語言。 “對不起”應該是和“沒關系&r
《大班10月份教學隨筆30篇短篇》:大班10月份教學隨筆短篇第1篇 1、有趣的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時,小朋友們自由分散活動,我剛走出活動室,就聽到一群小朋友圍在一起大聲地說:“哇塞!好漂亮呀!”&ldquo
《保育隨筆大班19篇》:第1篇保育隨筆大班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哥哥要保護妹妹 我們班上有一對兄妹。兩個人都十四歲左右。個子都不高,矮小小的,不過比起來哥哥比妹妹稍微矮一點。剛來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兩人非常害羞,都躲在奶奶身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