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育隨筆《孩子應該從童話故事里走出來》,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孩子應該從童話故事里走出來
我班的小朋友最愛聽話故事了。如果故事里的小動物遇到困難或危險時,他們最著急了,都踴躍發言,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小動物們想辦法解決問題。
有一天我給小朋友講“誰的本領大”這個故事,孩子們想出了很多過河的辦法,最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圖,這幅圖是這節課的延伸活動,畫面上畫得是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到河里了,孩子們觀看圖后,我提問說:“小朋友掉河里,如果被你看見了,你會怎樣呢?”孩子們的回答大致是這樣的:
請大象幫忙把這個小朋友卷起來,放到岸上;用竹竿拉他上來;用救生圈把他救起來;去請孫悟空幫忙……
當我再三提示這一切都不能做到,你應該怎么辦時,孩子們都犯難了,討論了好久,也沒人想出應該立刻大聲呼救,或請大人幫忙。孩子們的思維還停留在故事里的那一套。
由次我想到,老師和家長在用童話故事教育幼兒時,要適當,適時地引導幼兒去思考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怎樣保護自己,同伴之間有困難怎樣辦等。這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積累一些保護自己、保護同伴的辦法,在實踐中增長才干,使自己變得更聰明。
在父母和老師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寶貝,是不懂事的孩子,無論遇到什么事情,老師和父母總是搶在孩子的前面擋了、做了,孩子無需付出,只需心安理得的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然而一次偶然,讓我對孩子們刮目相看,發現寶寶長大了,可以放手讓他們去做了。一天中午起床后,我讓佳明小朋友去領點心,我和班里的另一個老師在整理床鋪。不一會兒,佳明跑過來說:“老師,剛才我領點心的時候,聽到咱們班的電話響了,我接了,電話是王老師打來的,我說你不在,她讓你給她回個電話。”聽到這兒,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我抱起佳明親了親,夸獎他能干,是老師的好幫手。佳明自豪的說:“老師,不要小看我,這些事情我都能干,只是媽媽什么也不讓我干。”聽了佳明的話,我陷入了沉思,孩子在一天天長大,也在一天天懂事,作為老師和父母,應該讓孩子去嘗試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擦桌子、扶椅子、疊被子等,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改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為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動手實踐的平臺,為我們在班里開展了值日生活動。每天安排兩個小朋友做值日生,負責幫老師干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個月下來,有些家長反映,自從開展活動以來,有些孩子回家后不再是“伸手族”了,能主動幫父母干點家務活,變得勤快起來,家長很欣慰,都說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我們只有讓孩子們放手去做,親自動手裝扮自己生活的空間,才能體會到勞動的快樂,生活的美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典型的農民的寫照,但對于教師來說,尤其是幼兒園教師來說,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在剛參加工作的一年里,使我深深的體會到這一點。有時想過要放棄,可是當看到孩子取得進步時我會很欣慰;即使他們做了錯事,只要他們認識到錯誤,及時改正我也會非常高興。我發現我離不開他們、、、、 記得有一天放學,有幾個孩子還沒有接走,我就讓他們玩橡皮泥。我發現晨晨在媽媽來接時,悄悄地把一塊橡皮泥放進自己的口袋。當時我真想上前去制止,可是又一想,當著這么多人的面“揭穿”他,會傷害他的自尊心。 第二天我特意去商場買了一盒橡皮泥,并送給晨晨開始和他交談,“喜歡橡皮泥嗎?”“喜歡。”“自己家里有沒有啊”“沒有”回答完好象又想起了什么說:“我家有,是我在幼兒園里拿的。”“你拿時告訴老師了嗎”“沒有。”“這些橡皮泥是幼兒園的,是給所有的小朋友玩的,如果你拿走了,別人怎么玩啊?”他好象明白了什么了,低下了頭。“老師知道你喜歡所以老師送你一盒橡皮泥,讓你在家了玩,好嗎?”“謝謝老師,明天我把那塊橡皮泥拿來給小朋友玩,以后不會再這樣了。” 面對孩子的過失,我認為首先應該理解孩子。孩子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把喜歡的東西悄悄拿走,這并非是品質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粗暴的給孩子扣上“偷”的帽子。 其次,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幫助孩子樹立是非觀念。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畢竟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如果我們不去引導,孩子這種“占有欲”就會膨脹起來,日久天長就可能形成不好的習慣,甚至導致不良品德的養成。所以,必須幫助孩子分析這種行為的后果,讓孩子懂得是與非。 再又面對孩子的過失,我們要選擇適宜的方式來解決,千萬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時避免空洞的說教。當孩子出現過失時,您的理解往往比責備更有利孩子接受教育。應當明白,孩子今后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過失,我們如何處理是需要細心琢磨。
1、耐心地聽一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做錯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實際上可能與老師提供的游戲時間、游戲材料有關。時間短,孩子沒盡興,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過來,自然擺一地。如果僅僅歸為是孩子執行游戲規則的問題,那就太冤枉孩子了。在批評之前,聽一聽孩子的解釋,他的話會幫助你處理好這件事。
2、重視孩子的辯解:批評孩子時,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認真聽,不插話,不辯解,認為這樣就是承認錯誤、接受批評的好態度。我們不妨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說一說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氣,了解他對錯誤的認識程度。“你為什么搶小明的玩具?”“小剛先搶的,我后搶的。”“今天老師說你把金魚缸的水弄灑了。”“不是的,我想給金魚換水,麗麗碰了我一下,就灑了。”原來,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這么簡單,他們更注重過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別人在這里面的作用。如果不聽聽孩子的抱怨,我們也許會忽略許多真實的東西。
3、給孩子思考的時間:批評孩子是為了減少類似事情的發生,盡可能少地再次批評,讓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不要把你的建議馬上告訴孩子,讓他想一想,錯在哪兒,該怎么辦,類似事件如何預防,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
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應該把自由還給孩子,把解決問題的權力還給孩子,為孩子納一雙“有為”所需的“自信之鞋”,讓他們穿在腳上,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更自信地邁出勇敢堅定踏實有力的腳步。
小班的孩子半年的時光匆匆走過,似乎還沒有來得及打個招呼,光陰便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孩子們一天天的長大了,看著他們美麗的笑容,活潑的身影,我從心里感覺暖暖地。還記得,孩子們9月1日來到這陌生的幼兒園時,哭著鬧著喊媽媽,不吃也不喝,似乎對整個社會都要排斥,沒有組織,也沒有紀律,我們說的話一點也不起作用,我們真的很無奈,也很頭疼,吃飯要喂,上廁所要陪……總之,一切的一切都很累,累歸累,但我們很高興,有這么一句話,形容當時的我們很貼切,累并快樂著。
在幼兒園里,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說:"我媽媽讓我這樣做。"這些孩子一遇到事情首先考慮的是他人的想法,而不能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平時和小朋友在一起,他們從不帶頭做事情,習慣追隨在能力強的孩子后邊,心甘情愿地聽從他人的安排。他們沒有主見做事。縮手縮腳,言行舉止時受他人的觀點和意愿所左右。好像被籠罩在別人的影子里,喪失了自我。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對他人產生依賴,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造成自卑心理,形成軟弱,懶惰等不良性格。
今天,他們一個一個的長高了,長胖了,不再是當時那個哭哭啼啼的小王子、小公主了,他們學到了很多,懂得了朋友間要友好相處,對老師要有禮貌,上課要有秩序等等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與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再讓爸爸媽媽抱,自己高高興興來幼兒園,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能大膽回答老師的問題,勇敢地表現自己……我真的為孩子們的進步感到驕傲與自豪!加油吧!親愛的孩子們,我們永遠會用欣賞的眼光稱贊你們的!
教育隨筆:孩子應該從童話故事里走出來
我班的小朋友最愛聽話故事了。如果故事里的小動物遇到困難或危險時,他們最著急了,都踴躍發言,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小動物們想辦法解決問題。
有一天我給小朋友講“誰的本領大”這個故事,孩子們想出了很多過河的辦法,最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圖,這幅圖是這節課的延伸活動,畫面上畫得是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到河里了,孩子們觀看圖后,我提問說:“小朋友掉河里,如果被你看見了,你會怎樣呢?”孩子們的回答大致是這樣的:
請大象幫忙把這個小朋友卷起來,放到岸上;用竹竿拉他上來;用救生圈把他救起來;去請孫悟空幫忙……
當我再三提示這一切都不能做到,你應該怎么辦時,孩子們都犯難了,討論了好久,也沒人想出應該立刻大聲呼救,或請大人幫忙。孩子們的思維還停留在故事里的那一套。
由次我想到,老師和家長在用童話故事教育幼兒時,要適當,適時地引導幼兒去思考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怎樣保護自己,同伴之間有困難怎樣辦等。這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積累一些保護自己、保護同伴的辦法,在實踐中增長才干,使自己變得更聰明。
《大班保育隨筆3篇》:大班保育隨筆第1篇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人類奠基的教育,教師要運用智慧教育,合理的制訂內容和方式、方法,及時的給幼兒進行一定的鼓勵,讓孩子們樹立自信心,要讓孩子們持之
《保育隨筆大班春季篇》:保育隨筆大班春季篇第1篇 今年春天,北大園一班的王睿小朋友調班到了清華園四班,小家伙還念念不忘以前的活動室、老師和小朋友們。課間,她作為新班級老師的得力助手,負責幫老
《大班教育隨筆200篇長篇》:大班教育隨筆200篇長篇第1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1): 蹲下來,做孩子的朋友 和幼兒朝夕相處,我們每一天都要講很多話,而我們用的最多的一個詞,那就是小朋友。說多了似乎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