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隨筆《孩子永遠就只是孩子》,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孩子永遠就只是孩子
《指南》中有這么一句話:積極主動好奇探究是幼兒在游戲中最鮮明的行為特質。幼兒在游戲的時候,其經驗往往是最綜合的。教師在游戲中對幼兒的支持和鼓勵,就是在順應幼兒天性的前提下,在幼兒內部動機的驅使下對學習品質的養成。
早晨來的時候,我看見很多小朋友在娃娃家玩。仔細一看他們在做起了“小生意”,孩子們的小腦瓜里裝滿了豐富多彩的點子。其中,彥翔小朋友就看著架子上的零食盒子之類的,自己開起了小超市。一邊叫著“買好吃的啦;便宜了快過看看啊”一邊用手搖著零食。孩子們都跑過去問價格我要這個她要那個的,看起來真有超市老板的感覺。其實,這種開放性材料的投放真的是大大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她們對玩具的玩法有著比我們都多的想象力,這也充分體現了她們的天性和潛力,隨便的一個瓶子就能自己創造出一個玩法,隨便帶有顏色的手工紙她們就會說老師我要葡萄味的就是紫色彩紙我要草莓味的就是紅色彩紙。如果是我們不就是這樣一種普通的紙嘛可在孩子眼里就會是另一種東西,真的是每一個孩子行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孩子永遠就只是孩子。在我們眼里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他們眼里就會出現另一種看法。多么天真活潑的一群孩子。
幼兒園是兒童的樂園,是現代人成長的必經之地,普遍認為兒童必須上幼兒園學習。幼兒園的學生是小孩,他們的內心世界與成人不同,不能強行他,只能引導他們,方法有四點。一,帶他玩幼兒園的游戲,他會玩了,他就樂意上幼兒園了;二,帶他交友,鄰居不是有小孩在幼兒園嗎,常帶他去玩,這樣他在幼兒園就有了玩伴,在幼兒園中就有了樂趣;三,培養他的學習興趣,買一些幼兒教材,指導他讀,他懂了,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四,多鼓勵,他在幼兒園表現好的時候,獲獎的時候,家長多表揚,讓他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期望方向。另外,多聽聽孩子講幼兒園的趣事,并表示很想聽,很關注,讓他感到上幼兒園是很光榮的事情。
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應該把自由還給孩子,把解決問題的權力還給孩子,為孩子納一雙“有為”所需的“自信之鞋”,讓他們穿在腳上,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更自信地邁出勇敢堅定踏實有力的腳步。
小班的孩子半年的時光匆匆走過,似乎還沒有來得及打個招呼,光陰便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孩子們一天天的長大了,看著他們美麗的笑容,活潑的身影,我從心里感覺暖暖地。還記得,孩子們9月1日來到這陌生的幼兒園時,哭著鬧著喊媽媽,不吃也不喝,似乎對整個社會都要排斥,沒有組織,也沒有紀律,我們說的話一點也不起作用,我們真的很無奈,也很頭疼,吃飯要喂,上廁所要陪……總之,一切的一切都很累,累歸累,但我們很高興,有這么一句話,形容當時的我們很貼切,累并快樂著。
在幼兒園里,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說:"我媽媽讓我這樣做。"這些孩子一遇到事情首先考慮的是他人的想法,而不能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平時和小朋友在一起,他們從不帶頭做事情,習慣追隨在能力強的孩子后邊,心甘情愿地聽從他人的安排。他們沒有主見做事。縮手縮腳,言行舉止時受他人的觀點和意愿所左右。好像被籠罩在別人的影子里,喪失了自我。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對他人產生依賴,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造成自卑心理,形成軟弱,懶惰等不良性格。
今天,他們一個一個的長高了,長胖了,不再是當時那個哭哭啼啼的小王子、小公主了,他們學到了很多,懂得了朋友間要友好相處,對老師要有禮貌,上課要有秩序等等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與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再讓爸爸媽媽抱,自己高高興興來幼兒園,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能大膽回答老師的問題,勇敢地表現自己……我真的為孩子們的進步感到驕傲與自豪!加油吧!親愛的孩子們,我們永遠會用欣賞的眼光稱贊你們的!
“劉老師!王雨霏搶我積木,我不要和她一起玩。”“劉老師,王雨霏又搶我的玩具了。”一早上盈盈的告狀聲此起彼伏。很快,我就走向她們,了解爭吵的情況,我先問了告狀的孩子盈盈:“你們怎么了?”她皺著眉頭苦惱著說:“她搶我的積木。”而一旁的霏霏也不甘示弱:“她先搶我的。”
此時,我拿起她們手中爭吵的玩具問著其他的孩子:“這些玩具是誰的呀?”“幼兒園的。”盈盈說道,“我們不能搶的。”
“盈盈真懂事,這些玩具是我們幼兒園的,我們應該一起玩。搶玩具的小朋友不是個禮貌的孩子哦。你們看,琴琴和曉彤她們玩的真不錯,她們在一起玩跳蹦蹦的游戲呢!盈盈先看了看我,然后看了看菲菲。然后我問盈盈:“應該怎么辦呀?”她低著頭不情愿的說了句:“那一起玩吧。”“我們一起玩吧。”霏霏接受了這個建議。
之后,教室暫時沒有爭吵,大家互相一起玩了起來。
盈盈是一位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很強的孩子。媽媽在外打工,很少回來。爸爸也經常忙于工作,所以家里的爺爺奶奶非常寵愛她,總是順著她的意思滿足她的各種需求。有的時候,稍有不滿意,她還對奶奶發脾氣。在幼兒園里,她在玩區角游戲時常常會與同伴搶玩具。然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初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都是從自我出發,所以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去認識她所接觸的外界事物。因而,她們經常會出現“爭搶玩具”這樣的情況。
為了讓孩子更快地融入到同伴中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及時與她的家長溝通,把她的這些情況告訴了他的奶奶,通過家園共育,孩子在慢慢改善。
同時,我們也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孩子養成謙讓的美德。如通過講故事、兒歌等形式讓孩子學會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如果都要玩時,應該交換玩或輪換玩。
其次,在一日活動中,我們也盡可能的提供幼兒一切鍛煉的機會。比如:組織一次玩具總動員的活動,幼兒各自帶來了自己的一些玩具,讓幼兒學會和其他孩子交換玩等,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謙讓和分享。
教育隨筆:孩子永遠就只是孩子
《指南》中有這么一句話:積極主動好奇探究是幼兒在游戲中最鮮明的行為特質。幼兒在游戲的時候,其經驗往往是最綜合的。教師在游戲中對幼兒的支持和鼓勵,就是在順應幼兒天性的前提下,在幼兒內部動機的驅使下對學習品質的養成。
早晨來的時候,我看見很多小朋友在娃娃家玩。仔細一看他們在做起了“小生意”,孩子們的小腦瓜里裝滿了豐富多彩的點子。其中,彥翔小朋友就看著架子上的零食盒子之類的,自己開起了小超市。一邊叫著“買好吃的啦;便宜了快過看看啊”一邊用手搖著零食。孩子們都跑過去問價格我要這個她要那個的,看起來真有超市老板的感覺。其實,這種開放性材料的投放真的是大大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她們對玩具的玩法有著比我們都多的想象力,這也充分體現了她們的天性和潛力,隨便的一個瓶子就能自己創造出一個玩法,隨便帶有顏色的手工紙她們就會說老師我要葡萄味的就是紫色彩紙我要草莓味的就是紅色彩紙。如果是我們不就是這樣一種普通的紙嘛可在孩子眼里就會是另一種東西,真的是每一個孩子行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孩子永遠就只是孩子。在我們眼里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他們眼里就會出現另一種看法。多么天真活潑的一群孩子。
教育隨筆:不妨常讓孩子做回“瘋孩子”
今天由于大班老師外出學習,我去代課一天。因為是第二次給他們上課,孩子們對我已經沒有陌生感。隨著半天活動的結束,這些孩子精看來是摸到了我的脾氣,跟我有些隨意起來。在午間活動時,他們跟我提起了要求——玩大型玩具(這是我園新添的多功能組合玩具)。我知道他們的新鮮期還沒過,就答應了,排好隊領他們走向大型玩具。
來到玩具前,我剛想把他們按玩具的不同出口進行小組分配,想不到有一個孩子提出建議:“老師,讓我們自己上去玩唄。”“好的好的,讓我們自己上去玩”孩子們即時應和,有的孩子競高興得跳起來。“不行”旁邊一個孩子接口說道:“老師說過的,不能自己上去玩的,要聽老師安排,玩完了一個再交換的。”“哎……”孩子們嘆了口氣安靜下來等候我的分配指令。看著孩子們哎嘆下來的表情,我看到了他們內心的強烈愿望。平時他們的老師每次帶他們來玩時出于安全考慮都是排著隊只玩一個項目,或者按不同的出口分組來玩的,有的孩子明明想玩這種卻被分配了去玩那種,等到可以交換的時候卻又因時間到了玩不到了,所以近幾天就出現了放學后孩子在被家長領出教室后就直奔大型玩具,玩了不肯回家,有的甚至是在家長動手打了的情況下被迫回家的。于是我腦子一轉,今天何不放膽讓他們瘋一回,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呢?于是,我提了提嗓門,故意高聲說道:“今天,老師要讓你們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但——是——,你們說說應該怎么玩?” “只有一個上去的的樓梯,所以上去時不要擠,要排好隊。”一個孩子高聲說道。“好,還要注意什么?”我不禁暗自為這個孩子的回答稱好。“上去時在自己想玩的地方不要和人搶,也要排好隊。”“還有什么?”“誰要是搶了或擠了就不讓他玩。”聽到這里,我完全放心了,活動的規則孩子們自己都定了出來。“好,上去開心地玩吧。”我沒再多話,放手讓他們去玩了。孩子們果不食言,一個隊伍排在上去的梯子前,誰也不推不擠,上去后孩子們各自去自己想玩的地方,有兩個人時自覺排隊。孩子們盡情地玩著,有的反反復復地玩著自己喜歡的項目,玩夠自己的最愛再換其他的項目。有的按不同的出口依次玩著,而有個孩子至始至終就玩了個彎轉滑梯,但他每次往下滑的姿勢各不相同,有一次競是頭往下手伸前向下的,盡管當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卻控制得很好,慢慢地安全地滑到了下面,我也在內心暗嘆他的活動能力。半個小時中,每個孩子都始終張著笑臉,哇哇的歡叫聲不時傳來,每個孩子都沒有中途停歇,有的滿頭大汗也不愿下來脫衣服,簡直都像“瘋孩子”,而整個過程競沒有一個孩子違反規則。在我發出收隊指令后,孩子們快速排隊到我跟前,嘰嘰喳喳地說:“老師,今天我們玩的好開心啊。”、“老師,明天我們還想這樣玩。”……聽著孩子們的話語,我不禁感慨,是啊,我們平時為了安全給了孩子太多的限制,導致孩子活動時放不開手腳,玩不盡興,動不開心。
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是兄弟或姐妹幾個,加上生活條件艱苦,父母忙于生計,以解決孩子們的肚皮問題,所以對于孩子往往沒有時間給予多少限制,放任孩子自己玩耍。春天采花、夏天粘知了、秋天偷果、冬天走冰河滾雪球,我們多數是大人嘴里的“瘋孩子”。小時瘋來的種種趣事,現在想來還讓人忍不住偷笑,真是讓人回味一生。對比現在的孩子,雖然他們享受了現代科技的先進,動畫、游戲、電動玩具……,但真正能讓孩子回味終身的趣事廖廖無幾。仔細想來,讓孩子失去童年快樂的不是孩子不會玩、不是沒有東西玩,而是我們大人給予了太多的限制。現在都是獨生寶寶,兩代六個大人照顧孩子,摔在地上怕臟了衣服、走在河邊怕掉進河里、孩子一不在眼前怕跑丟了……種種顧慮,讓大人對孩子寸步不離,不準這不準那,使孩子身體缺少了鍛煉,體質差了,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孩子的現狀真的讓人擔心。通過這次的放手,可以看出其實孩子的自律能力、活動能力是很強的,這讓我更深地理解了蒙臺梭利的一句話: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也同時讓我想起在書上看到過的這樣一段話:孩子是在不斷的活動中成長學習的。每個孩子的身體內,都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成長的動力,他們充滿好奇心,無法控制自己觸摸、攀爬和探索一切的沖動。孩子的每一個“動”都是一次學習的經歷,都在推動他的成長。對于孩子來說,“學習”并不意味著安安靜靜地坐在桌椅前看書,成長也不能夠在靜止不動中發生。所以相信孩子是我們老師應該確立的觀念,少一些束縛,多一些自由,解放孩子的手腳,從解放老師的思想開始,不妨常讓孩子做做“瘋孩子”,讓孩子真正動起來。
《大班隨筆20173篇》:大班隨筆2017第1篇 最近我發現班上的孩子有了一個壞毛病,那就是撒謊。今天上午戶外活動時,樂樂說:“老師,我要上廁所。”接著佳佳也說:“我也要去。”本
《托班教育隨筆17篇》:第1篇托班教育隨筆 教育隨筆: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樂樂是我班的一名男生,聰明活潑又可愛。喜歡交朋友,課堂上積極發言,空閑時忙于穿梭在小朋友中間。一會兒在寢室,一會兒在活動室,跑來跑去,每天總是這樣,有時不光自己跑,
《幼兒園保育隨筆19篇》:第1篇幼兒園保育隨筆 【案例描述】 一天中午進餐時,辛李想的奶奶急匆匆趕到幼兒園,告訴我:辛李想小朋友因身體不適,暫時不能吃雞蛋。我頓時著急起來,因為小朋友的菜正好有西紅柿炒蛋。當我們走到辛李想身邊時,我們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