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老師教育隨筆《書香伴我成長》,是優(yōu)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書香伴我成長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讀書月的活動中,我也了解到“書不離身”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通過讀書學習來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指導和反思自己的教學,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理念和家長交談,把新的育兒知識傳授給家長朋友們。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所以我們年輕的教師更要在書籍的滋養(yǎng)中不斷成長,在幼兒園這個大群體中一直給我們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正是這些正能量一直激勵著我們去學習,書能給我們自己樂趣,為此通過讀書月這個活動我自己也添加了一些專業(yè)書籍來補充自己。
從《和孩子劃清界限》、《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等書籍中,自己也吸取到了書里的很多營養(yǎng),平日里和班內老師也進行了交流和分析。通過閱讀及交流,我們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等理念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自己也是結合班級孩子的案例進行有效的分析和運用,通過向家長們宣傳育兒書籍,家長們也是積極的參與到讀書月活動中。不懂得教育,就不懂得孩子。如今的教育理念更新的太快,如果不學習新的育兒知識。我們就不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就會誤解孩子,有時候我們看到的現象并不代表說明孩子做錯了,而是我們沒有去觀察,了解分析。小巫的《和孩子劃清界限》感覺受益匪淺,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但是父母的愛對孩子來說是否是真正的愛,愛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是否給了孩子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是否真正了解到什么是真愛孩子的含義。我想一些父母的做法其實就是書中所批判的那些行為。其中里面訓育兒童自律的四原則就是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忠于真相和求得平衡。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沖動,以身作則,其實孩子身上的影子大部分是從父母身上折射出來的。再不能馬上滿足孩子要求時,需要讓孩子學會等待,不能哭著鬧著必須滿足于他,這樣的話孩子是無法承擔責任的。父母對孩子說話一定要說真話,對孩子永遠不要妄言,不要挾,不威脅以迎合自己的需要或者達到某種目的。我記得在前面小巫和他的兒子在超市的時候,他的兒子要買玩具,可是妹妹當時急著要喝奶,小巫就說:“快點挑好回家“。當時兒子看到那種情況的時候就和媽媽說不要了,等下次再買。超市里面的售貨員以及路人都驚呆了,以往的畫面就是還要玩具,媽媽不買,那結果必定會是在超市里面打滾。可他的兒子就沒有那樣做,說明媽媽給他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忠于真相意味著自己接受孩子的獨特性,也接受所有孩子的獨特性,不盲目比較兒童,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這樣孩子活的會比較自由,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其實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先要檢視自己,承認問題的根源在于做父母的,而不是推諉責任,指責他人,或者折磨孩子。文章中最后說訓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訓育家長的過程,對于孩子意志力的考驗,往往首先是對家長意志力的考驗,家長是自律的,孩子也能夠自律。看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明白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自己對兒童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承認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fā)展的探索行為。有的孩子為什么會蠻不講理,因為在執(zhí)拗敏感期的那段時間里,家長沒有耐心的疏導,認為是孩子任性,對孩子沒有很好的理解。看了敏感期以后,我才能根據我們班孩子身上的行為得到答案。之前我是一直不理解他的行為,就認為他是任性,根本沒必要那么去做。看了書之后我才明白她哪是屬于秩序敏感期。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huán)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huán)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huán)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huán)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 雖然敏感期這本書還沒有看完,但是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并充分認識孩子的敏感期。其實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于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不會像以前那樣敷衍著說點什么就行了。而且有的家長在這之前就看過這本書,都說不錯。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充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huán)境中成長。
讀書月活動雖然已經接近尾聲,但是我們還是要每天的堅持下去,時間長了,我們的知識也就會日積月累的增多,書籍中有我們汲取不盡的知識源泉,讀書是一個終身的學習過程,我們將帶著收獲繼續(xù)和孩子共同學習,在書的海洋里遨游。
導讀: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錯誤”作為養(yǎng)料來促進成長,他們只有在“錯誤”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確”。這就像糧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長非得靠糞便給養(yǎng)一樣。
課堂上,老師不允許孩子出錯;在家里,父母不允許孩子出錯。結果,孩子也就只能盡力不出錯了。為了不致出錯,他們只好收斂幻想,自我綁束,縮手縮腳。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錯的同時,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確、通向成功的機會。當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會說哎呀,你看你看,你怎么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一點探索精神都沒有?為什么膽子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卻毫無道理地責怪孩子。他們費了好大勁把孩子終于折磨成了膽小如鼠的人,現在,為了讓他們膽大,又開始新一輪折磨。
關于錯誤,還有一個兒童心理成長機制與成人對錯誤的看法是否正確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成人認為的錯誤在孩子的精神成長機制中是不是也是錯誤?有時候,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在孩子來說是成長中的一種形態(tài)。孩子不是一個沒有長大的人,而是一個內在機制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錯了,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先剝奪他“錯”的機會,而讓他親身感覺到自己的錯誤,這要比你直接告訴他不能這樣做效果要好。當然,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我們可以告訴他哪是正確哪是錯誤,給孩子建立一個關于正確和錯誤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錯誤”作為養(yǎng)料來促進成長,他們只有在“錯誤”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確”。這就像糧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長非得靠糞便給養(yǎng)一樣。
所以,在我們中心,我們的口號是:在錯誤中成長。不光對孩子,對老師,對管理人員,連對我都是這樣要求的。新來的孩子不敢下筆,我們的老師就會說:某某同學,往錯畫,給老師犯個錯誤看看!畫成狗屎蛋都行!聽了這句話,孩子便一下子輕松起來,對技術的恐懼就煙消云散。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正確的結果,而在于走向正確的那個過程。這個過程最有價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推薦閱讀: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天氣越來越熱了,孩子們對水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大,以前都是老師督促孩子們喝水,現在孩子們能主動要求喝水讓我感到很欣慰,可是最近這樣一件事讓我很傷腦筋。近幾天,班里的孩子都能夠主動要求喝水,唯有楊雯均小朋友一到喝水時間就在發(fā)呆,每次都是我去喊她她才會動而且喝得也不多,幾天里,每次喝水我都會叫我,鼓勵她多喝點,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為此,我也和她媽媽談過,她媽媽也不知該怎么辦,剛好今天有“種植小蒜苗”的活動。我決定讓每個小朋友種植一盆小蒜苗展開“我和小蒜苗一起成長”的活動又到喝水的時間了,楊雯均小朋友又在那坐著不動,我便走過去,“楊雯均,為什么不去喝水呀?”“老師,我不渴。”“那你的小蒜苗呢?別的小朋友每次和完水都會去給小蒜苗澆水,你的小蒜苗好久每喝水了”“它不喝水也會長大”最后我們決定來個比賽,看看到底誰的小蒜苗長的壯。 比賽開始了,其他小朋友每次喝水都會給小蒜苗澆水,只有楊雯均的小蒜苗不會澆水。幾天后,其他小朋友的小蒜苗都長得又高又綠,只有楊雯均小朋友的小蒜苗不但沒有長高還變黃了。這時,楊雯均因為自己的小蒜苗沒有長高而傷心,這時,我便對她進行教育小蒜苗和人一樣都是需要喝水的,你看,其它小蒜苗因為喝了水而茁壯成長。人也是一樣,如果你不喜歡喝水也會像小蒜苗一樣生病的。所以,我們要和小蒜苗一起喝水一起成長。楊雯均會意地點點頭。接下來的幾天時間,楊雯均自己知道主動喝水了,并且每次喝完水還會給小蒜苗澆水,幾天后,小蒜苗和其他的一樣變得又高又綠了。這時的楊雯均高興地說“我的小蒜苗活過來了。從那起,楊雯均小朋友知道了水的重要性,自己知道主動要水喝了,小嘴巴不再是干干的了,我的顧慮解決了,喝水事件圓滿解決,心里很是欣慰。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美國孩子動手或研究能力往往比中國孩子強。
1.美國孩子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
孩子小的時候功課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為主,到了該上大學之時,也不必像國內高中生那樣必須走那道高考獨木橋,美國孩子要想上大學只需憑學校的積點、老師的推薦以及社會活動的表現,就可申請大學。錄不錄取,全憑大學對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著為上大學而擔心,因為這所大學不錄取,那所大學也能錄取。
美國孩子的成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事實是美國父母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開發(fā)方面獨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無論在公園里,還是在街頭抑或是飛機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2.美國父母十分注意與孩子的交流
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做父母的就試著與呀呀學語的孩子交流,將父母的感情傳給孩子。美國報章,有鼓勵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文章,稱美國的父母已達成共識,想要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首先應學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面的意愿,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們交往。
媽媽是寶寶第一個和接觸時間最多的交流對象,母子間目光相互注視就是交往的開端。母親還可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如:喂奶、換尿布或抱寶寶之際都會和他說話,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說一些諸如“看看媽媽”“寶寶真乖”等親密的話語。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那些話,就會減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除了和寶寶“交談”,還可以和寶寶逗樂,比如摸摸寶寶的頭、輕輕撓寶寶的小肚皮,以引起寶寶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當嬰兒微笑時,要給予夸獎,更別忘了媽媽那輕輕一吻也是給寶寶的美好獎勵。
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別不同人的人聲、語境,認識不同人的臉、不同表情,維持愉快的情緒。平常注重與孩子進行交流,對孩子有問必答,同時母親也像一個循循誘導的教師一樣,與孩子促膝談心,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沒有凌駕于孩子頭上的架勢。筆者認為,美國孩子為何長大上大學后獨立性強、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塑性大,這與父母對幼兒的語言開發(fā)是分不開的。
3.美國父母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據介紹,美國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開住,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當然也會有孩子怕寂寞,這也好辦,就讓他從小與小狗為伍。無怪當小狗失蹤或去世時,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絕,因為孩子與狗的感情勝過了父母!孩子到了18歲時,就得自己掙錢解決生計,這倒不是父母沒錢,而是讓孩子自己掙錢早日獨立。美國孩子從小就經常聽到父母的口頭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的生活明天變得更美好”。美國父母是這樣看的,讓孩子自己掙錢,是讓孩子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掙錢的價值。
上大學后,孩子就可申領信用卡,這是學會理財的第一步,支付賬單,如果不及時付賬單,個人信譽就有污漬,以后就會遇到許多麻煩。在臨近大學畢業(yè)時,汽車銷售商就會到學校推銷汽車。孩子租車后,開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過這時孩子還沒有固定工作,買大件得有人給你擔保,讓你知道這錢不是白掙的。畢業(yè)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收入增長,就會買房子、汽車,以及進一步改善生活,這種體制可以讓孩子盡早地適應社會獨立的生活。
這種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體制,對中國父母培養(yǎng)孩子不妨是一個良好的借鑒。
幼兒園開展區(qū)域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兼顧幼兒的個體差異,個體愛好。每個幼兒都有他的特長他的興趣愛好,硬生生地把那么多的孩子圍坐在一起,接受相同的知識,達到相同的標準,其實是很不人道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于是幼兒園就開設了各種各樣的區(qū)域活動,目的就是讓每個孩子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區(qū)域,玩自己喜愛的游戲,甚至和自己喜歡的好朋友在一起玩。
可是在區(qū)域活動中,總是有那么幾個孩子不知道自己該玩什么,這里看看那里站站。一旦發(fā)現某個區(qū)域發(fā)生了好玩的事情,他就不講秩序地加入進去,這樣理所當然的就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反感,把他驅逐出去。于是他又會轉悠到別的區(qū)域,茫然的看著人家玩。在區(qū)域里玩的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角色,或者都有喜歡的事情做,所以孩子們玩得很專心,根本就不喜歡別人的打擾。這樣一來無所事事的孩子的瞎轉悠常常就會引起小糾紛。
這樣的孩子怎么了呢?沒有自己喜歡的區(qū)域的嗎、還是沒有孩子帶他一起玩?其實都不是,這樣的孩子往往做事就是沒有耐心,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是區(qū)域活動的最大的好處,因為區(qū)域活動對孩子沒有統(tǒng)一要求,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區(qū)域活動給了不同發(fā)展時期的孩子很大的空間,給這樣的孩子提供了時間地點材料,讓他們慢慢地去摸索,慢慢地進入角色。漸漸的,無所事事的孩子終于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區(qū)域,能夠投入地去玩了。
區(qū)域活動就是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孩子,讓他們在無憂無慮的游戲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區(qū)域活動的奇妙之處。所以,看見個別游蕩的孩子不要著急,給他時間,給他空間,他會健康成長的,因為他沒有壓力只有快樂。
現在天氣漸漸的開始暖和起來了,早晨起來沐浴著一縷縷的陽光,閉起雙眼,不禁感慨頗多,回想自己來幼兒園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了,在幼兒園里使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懂得了不知疲倦,懂得了謙讓,懂得了溫和,懂得了如何和小孩子們相處。。。
記得我剛踏進五井鎮(zhèn)中心園的校門時,我還懷有抵觸的心里,心里非常的不樂意,因為我是一名音樂生,一直在教初中,自己從來就沒有接觸過幼兒,一點也不了解,一想起孩子們那吵鬧的聲音就會很反感,可是當我踏進校門我便感到了空氣的清新,當第一次見到了整潔美麗的校園,第一次碰到和藹可親的領導,碰到友好微笑的老師,第一次聆聽活潑稚嫩的笑聲,我便開始對這所幼兒園有了好感。
其實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幼教這個行業(yè),整天有寫不完的案頭工作,什么教育筆記、教學案例、觀察筆記、幼兒成長故事、專題論文、活動記錄等等,并不斷地與時俱進!別人都以為是很輕松的工作,其實不然!工作強度大,永遠有干不完的活,兩個字形容----忙碌,這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里,可是所有的幼兒園里老師都沒有抱怨過,他們總是腳踏實地的工作,因為他們愛孩子,愛這份工作,他們總會說看著那些“小調皮”開心的笑臉就不覺得累了。。。
您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感謝您,感謝孩子們。
教育隨筆: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在工作之余,我經常深思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yè)化能力,使幼兒能夠獲得更加專業(yè)的引導與教育。幼師水平良莠不齊,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適宜的幼兒園生活環(huán)境是家長所關心與思考的問題,也是老師思考的問題。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越高,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對于幼兒的心態(tài)或者說他更能夠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我覺得我們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一個嚴格的教育者,我們是一個不盲目,不溺愛,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對孩子的發(fā)展嚴格把關的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更加責任重大的家長。
幼兒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更加游刃有余的完成各項教學活動,也希望能夠把園本課程更加出色的做好。可是給予新教師成長的時間真的不長。如果你自己不積極主動進取,真的很難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跟進幼兒園的各項活動。特別是由于幼兒園特殊的教學內容招收了一些很有特長的教師,例如音樂與美術。這些教師原先接觸的都是單一方面的教學,對他所學領域非常擅長。可幼兒園課程卻不單單是一個領域,而是各個領域的滲透整合。于是對這些老師提出的要求也更高。我認識的一個美術老師,在前期的工作中因為工作環(huán)境與所學專業(yè)的差距,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壓力很大,磨難重重。但經過她自身的努力與上進,現在已經能夠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完成所有的園內工作。真的!出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擺正心態(tài),積極學習。在日常的工作中積極學習,積極適應。相信所有的老師都會成為一個專業(yè)的,積極為孩子著想的好老師。
那如何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我個人的一些想法或者說自己的一些做法是:多看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因為通過這些影片教師會更加明白教育的作用有好大,好的導向和壞的導向會造成哪些后果。電影的夸張表達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會更加明白自己責任重大。然后多看看一些教育大家的書,也許你不是很懂,也許比較枯燥,我也覺得。但是我覺得通過這個渠道,你會知道許多專業(yè)詞匯,專業(yè)素養(yǎng)也會有所提升。然后就是在班級繁雜的活動之余,抽出一點點時間,問問自己這段時間自己的教學能力有沒有退步,都為孩子的發(fā)展做了些什么?不需要急于告訴我答案,只需自己明了,然后做出調整。今天一個家長給了我建議,讓我去讀在職研究生,跨向自己專業(yè)道路的更高的一個臺階。我覺得這給了我一個思緒,一個靈感。也許我真的可以!學習的道路有很多,關鍵我們怎么走,怎么選擇。我一直覺得我們要選擇自己想要走的路,不要猶豫與后悔。因為你選擇的肯定是你內心最想要的。
教育隨筆:書香伴我成長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讀書月的活動中,我也了解到“書不離身”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通過讀書學習來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指導和反思自己的教學,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理念和家長交談,把新的育兒知識傳授給家長朋友們。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所以我們年輕的教師更要在書籍的滋養(yǎng)中不斷成長,在幼兒園這個大群體中一直給我們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正是這些正能量一直激勵著我們去學習,書能給我們自己樂趣,為此通過讀書月這個活動我自己也添加了一些專業(yè)書籍來補充自己。
從《和孩子劃清界限》、《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等書籍中,自己也吸取到了書里的很多營養(yǎng),平日里和班內老師也進行了交流和分析。通過閱讀及交流,我們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等理念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自己也是結合班級孩子的案例進行有效的分析和運用,通過向家長們宣傳育兒書籍,家長們也是積極的參與到讀書月活動中。不懂得教育,就不懂得孩子。如今的教育理念更新的太快,如果不學習新的育兒知識。我們就不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就會誤解孩子,有時候我們看到的現象并不代表說明孩子做錯了,而是我們沒有去觀察,了解分析。小巫的《和孩子劃清界限》感覺受益匪淺,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但是父母的愛對孩子來說是否是真正的愛,愛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是否給了孩子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是否真正了解到什么是真愛孩子的含義。我想一些父母的做法其實就是書中所批判的那些行為。其中里面訓育兒童自律的四原則就是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忠于真相和求得平衡。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沖動,以身作則,其實孩子身上的影子大部分是從父母身上折射出來的。再不能馬上滿足孩子要求時,需要讓孩子學會等待,不能哭著鬧著必須滿足于他,這樣的話孩子是無法承擔責任的。父母對孩子說話一定要說真話,對孩子永遠不要妄言,不要挾,不威脅以迎合自己的需要或者達到某種目的。我記得在前面小巫和他的兒子在超市的時候,他的兒子要買玩具,可是妹妹當時急著要喝奶,小巫就說:“快點挑好回家“。當時兒子看到那種情況的時候就和媽媽說不要了,等下次再買。超市里面的售貨員以及路人都驚呆了,以往的畫面就是還要玩具,媽媽不買,那結果必定會是在超市里面打滾。可他的兒子就沒有那樣做,說明媽媽給他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忠于真相意味著自己接受孩子的獨特性,也接受所有孩子的獨特性,不盲目比較兒童,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這樣孩子活的會比較自由,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其實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先要檢視自己,承認問題的根源在于做父母的,而不是推諉責任,指責他人,或者折磨孩子。文章中最后說訓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訓育家長的過程,對于孩子意志力的考驗,往往首先是對家長意志力的考驗,家長是自律的,孩子也能夠自律。看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明白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自己對兒童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承認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fā)展的探索行為。有的孩子為什么會蠻不講理,因為在執(zhí)拗敏感期的那段時間里,家長沒有耐心的疏導,認為是孩子任性,對孩子沒有很好的理解。看了敏感期以后,我才能根據我們班孩子身上的行為得到答案。之前我是一直不理解他的行為,就認為他是任性,根本沒必要那么去做。看了書之后我才明白她哪是屬于秩序敏感期。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huán)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huán)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huán)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huán)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 雖然敏感期這本書還沒有看完,但是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并充分認識孩子的敏感期。其實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于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不會像以前那樣敷衍著說點什么就行了。而且有的家長在這之前就看過這本書,都說不錯。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充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huán)境中成長。
讀書月活動雖然已經接近尾聲,但是我們還是要每天的堅持下去,時間長了,我們的知識也就會日積月累的增多,書籍中有我們汲取不盡的知識源泉,讀書是一個終身的學習過程,我們將帶著收獲繼續(xù)和孩子共同學習,在書的海洋里遨游。
《大班常規(guī)教育隨筆3篇》:大班常規(guī)教育隨筆第1篇 午餐里的動漫故事 孩子挑食不僅讓家長頭疼,也會讓老師束手無策。怎樣讓孩子不挑食,喜歡吃各種食物,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永遠的必修課題。在這里,我的
《大班體育隨筆1篇》:大班體育隨筆第1篇 開展戶外活動,一般以體育游戲為主,根據天氣情況、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動靜交替原則,有時也在戶外穿插進行一些運動量較小的游戲,如角色游戲。這種游戲類型
《大班隨筆20篇簡短》:大班隨筆20篇簡短第1篇大班教育隨筆【1】特殊孩子特殊照顧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還有的跳繩……象一只只愉悅的小鳥活躍在院子里。可偉偉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