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3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育隨筆《區角活動中適當時機的指導》,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幼兒園里,現在區角活動提倡的很多,但是在區角活動中,老師到底在何時介入指導比較好呢?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區角活動的時候,老師都會或多或少的介入指導。但是老師的介入是在何時的時候嗎?老師的指導真正對孩子們有幫助嗎?很多老師在孩子活動的時候會放不開手,就在孩子們玩得時候不停地問問題,這看似是在幫助孩子們,但是實質上呢?這些干預對孩子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大都是干涉了孩子的自由發揮時間,或者影響了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再者也會阻礙孩子想象力的發展,導致孩子們不知道應該做什么,不知道區角活動的意義到底是啥?還是一味的按照老師的具體要求或者具體提示去做,只是孩子代替了老師的手,老師代替了孩子的腦子,這樣還能發揮孩子的潛能嗎?還能體現區角活動的真正意義嗎?還有一部分老師,區角活動的時候簡單的理解為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玩,一點都不干預,這樣做無非就是讓孩子有問題了也不知道如何解決,或者只是按照以前的想法玩玩而已,久而久之孩子們只會產生厭倦的思想,感覺這些都太無聊了,那么這樣的區角活動和孩子們的戶外自由游戲時間沒什么區別了,也起不到真正的指導意義。可能在具體的實施區角活動的時候還有一些其他的做法,只是希望老師們能多加強自身的修養和專業素養。
作為幼兒園老師,無論是在區角活動還是在他活動中,都要學會把握時機,適時指導。當孩子們出現問題但是通過自身各方面努力和同伴合作也無法達到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就要選擇介入了,加以正確指導和引導,但是不要幫助孩子們直接解決問題,而是讓孩子們通過你的引導,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決問題。要想知道孩子在何時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時刻密切關注孩子活動的進展情況,但是不要一直站在孩子的身邊,這樣無形中會給孩子一種壓力感。既要給孩子創造款式自由的環境,又要知道在適當的時機介入指導,這樣才會讓不同水平的孩子得到不同水平的發展。
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兼顧幼兒的個體差異,個體愛好。每個幼兒都有他的特長他的興趣愛好,硬生生地把那么多的孩子圍坐在一起,接受相同的知識,達到相同的標準,其實是很不人道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于是幼兒園就開設了各種各樣的區域活動,目的就是讓每個孩子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區域,玩自己喜愛的游戲,甚至和自己喜歡的好朋友在一起玩。
可是在區域活動中,總是有那么幾個孩子不知道自己該玩什么,這里看看那里站站。一旦發現某個區域發生了好玩的事情,他就不講秩序地加入進去,這樣理所當然的就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反感,把他驅逐出去。于是他又會轉悠到別的區域,茫然的看著人家玩。在區域里玩的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角色,或者都有喜歡的事情做,所以孩子們玩得很專心,根本就不喜歡別人的打擾。這樣一來無所事事的孩子的瞎轉悠常常就會引起小糾紛。
這樣的孩子怎么了呢?沒有自己喜歡的區域的嗎、還是沒有孩子帶他一起玩?其實都不是,這樣的孩子往往做事就是沒有耐心,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是區域活動的最大的好處,因為區域活動對孩子沒有統一要求,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區域活動給了不同發展時期的孩子很大的空間,給這樣的孩子提供了時間地點材料,讓他們慢慢地去摸索,慢慢地進入角色。漸漸的,無所事事的孩子終于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區域,能夠投入地去玩了。
區域活動就是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孩子,讓他們在無憂無慮的游戲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區域活動的奇妙之處。所以,看見個別游蕩的孩子不要著急,給他時間,給他空間,他會健康成長的,因為他沒有壓力只有快樂。
導讀:我還深有感觸:在平時開展區角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必須依靠自己地智慧做出判斷,找出介入幼兒活動的最佳時機,避免出現皮亞杰常說的:“當我們教授幼兒某個東西時,我們正妨礙了幼兒的創造力的發揮。”
區角活動的開展已越來越受到老師的重視,它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動機會,其潛在的教育價值也不斷被挖掘出來。但教師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適時介入幼兒的活動,做到既不干預太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教授時機。以下是自己在帶領小班幼兒區角活動中的幾種適時介入幼兒活動的時機。
一、“認知結”出現時。
“認知結”是指幼兒在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中,遇到可能會使其行為受到阻礙后產生停頓的某個問題,即所謂的認知失衡時刻。這些“結”的解決可能意味著在同化和順應基礎上的知識結構的重新建構,也可能意味著創造性智慧的產生。教師要注意到這些“結”,并適時介入幼兒的活動,使這些“結”成為幼兒注意的焦點,從而使幼兒對問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有一個幼兒扮演“交通警”站在馬路中間指揮,這時有位車輛駕駛員說:“警察怎么沒有紅綠燈?”這可難住了“交通警”,眼看這位交通警因沒有紅綠燈而要停止游戲,這時,教師以交警隊長的身份和這位交警共同想辦法,找了三塊紅、黃、綠積木代替了紅綠燈,使游戲順利地開展下去了。在這里,教師的適時介入解決了交警沒有紅綠燈而使游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的問題,用積木代替紅綠燈不但使幼兒能夠繼續游戲的探索過程,讓幼兒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而且還能點撥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使小班幼兒受到啟發后就會在以后游戲活動中尋找到其他的替代物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在這以后,我班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確實學會了尋找替代物來解決遇到的問題,樹立了這種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積極等待仍沒有結果時。
積極等待是指對消極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動中教師至始至終關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困難時,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幼兒的探索興趣無窮無盡,他們經常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教師這時要“學會等待”,只要當幼兒的探索興趣即將消失時,教師的干預才是積極的。教師如果不耐心等待,過早介入幼兒的活動,就可能導致幼兒原本富有創造性的想象活動因一個標準答案的出現而告終。如:在智力區幼兒探索排序的方法時,重點是要求幼兒自己尋找出物體間的規律,進行簡單地排序。好長一段時間的探索結果卻不外乎于AB.BA這幾種方法,幼兒的探索的熱情也慢慢地消退。這時,教師適時地介入幼兒的活動,指導幼兒嘗試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兒通過操作探索,發現可以根據物體的規律進行多種方法的排序。教師的適時介入拓寬了幼兒的探索途徑,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在這里,教師的適時介入促使了幼兒從發展的“功能水平”進入到“最適宜水平”,已經達到的實際發展水平為功能水平,在成人幫助下獲得的發展水平為最適宜水平。
三、當幼兒把球拋向教師時。
在區角活動中,教師要經常加入幼兒的探索過程,成為幼兒探索、發現過程的目擊者和共同參與者。因此,教師對幼兒要抱有具有彈性的可變的期望,教師不是一個教導者而是一個促進者。教師不要生硬地去搶幼兒的“球”,只在幼兒把“球”拋向自己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去接,并以適當方式把球拋回給幼兒。在接拋的過程中不露痕跡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起到介入的目的。顯然這種介入是支持的,而非干預性的。如:我在美工區中投入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廢舊紙盒,鼓勵幼兒制作玩具。幼兒擺弄著各式各樣的盒子思索著,拿起筆添畫上眼睛、鼻子、嘴巴成為了盒子娃娃后,高興地展示給老師看。我在肯定幼兒的同時,啟發幼兒將盒子組合創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兒在老師的啟發下制作出了手機、汽車、小轎車、卡車┄┄。在這里,教師時刻關注幼兒在活動中創意,對于幼兒只是單一的盒子繪畫造型給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幼兒而進一步嘗試空間思維的探索,激活了幼兒天性中的大膽想象,從而取得了豐富的和更有價值的創作成果,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發展。
以上是我在帶領小班幼兒開展區角活動實踐中地體會,在這同時我還深有感觸:在平時開展區角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必須依靠自己地智慧做出判斷,找出介入幼兒活動的最佳時機,避免出現皮亞杰常說的:“當我們教授幼兒某個東西時,我們正妨礙了幼兒的創造力的發揮。”
一年一度的體檢又要開始了,為了消除孩子們的恐懼心理,我決定從我班的區角“小醫院”進行教育。
“小醫院”是我班幼兒喜歡的游戲區,我讓孩子們都站到自己的崗位上去。看著他們穿戴整齊后,我便與他們交談了起來,劉志遠醫生,娃娃家的爸爸媽媽和孩子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檢查身體了,你們能幫幫他們嗎?好啊,我們去給他們檢查一下。劉志遠高興地答應著,你們要給他們做哪些檢查呢?聽了我的問題,劉志遠愣了一下,忙與崔建宇商量起來,很快決定為小朋友聽心臟,看牙齒,抽血。工作便開始了,抽血、摸頭、聽心臟、哄怕疼的孩子等等,孩子們忙碌起來,恐懼也在孩子們的心中慢慢消退。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怕打針、怕大夫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我利用了這次的區角活動讓幼兒打消了恐懼心理。
導讀:教師以極大的耐心和欣賞的態度來觀察幼兒的言行。當幼兒并沒有選擇篩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離混合物時,教師并沒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觀察等待,幼兒在滿足了一時的新鮮感后便通過觀察“工具”發現了篩子,并用它進行嘗試。
“神奇的篩子”是我在科學區指導幼兒探索的系列案例。在這一個活動中我選取了幾個階段的指導片斷,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記錄。這則案例體現了我在指導區角活動時的一些觀點與做法,同時,在記錄與反思的過程中,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活動背景:
最近幾次區角活動由于缺乏新材料的投入,幼兒對科學區的興趣逐漸減退。正在我努力思索、尋找新的探索點時,一個偶然的事件給我們的活動注入了新的“血液”:幼兒在搬運自然角物品時不小心將一些種子和干果混在了一起,大家紛紛討論、嘗試分離的方法:“呀,怎么辦?”“快撿起來。”“用掃帚掃一掃要快。”“老師,怎么樣才好呢?”……于是“篩子”的活動就這樣產生了。
二、片斷描述與簡析
片斷:
區角活動的時間到了,在巡視一圈后我將注意力轉到今天活動的重點——科學區。南南和涵琦已發現了今天的新材料:黃豆和沙的混合物、篩子、勺子、筷子等,他們正饒有興趣的在研究,但又不知所措。于是我輕輕的進入,告訴他們:我不小心把黃豆和沙混在了一起,你們想辦法把它們分開好嗎?他們一聽來了勁,開始有目的的想辦法,涵琦用勺子,城城用筷子一粒粒夾。這樣速度很慢,但他們卻很投入。我幾次想上去提醒他們可以用篩子試試,但都忍住了。
過了一會兒,南南開始去翻看其它的工具。他發現了篩子,端詳了好一會兒,然后用篩子去舀黃豆和沙,沙從篩子的孔中漏了出來,南南對這個發現很驚喜,馬上告訴涵琦,于是涵琦也開始用篩子操作。
我靜靜的看著他們,由于第一次操作,他們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幾次下來,沙撒了一地。我還是靜靜的觀察著,連續多次后,涵琦可能從“分”的新鮮感中慢慢轉移到尋找合適的方法中,開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篩子中,但在移動篩子時還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真想去幫助他,但最終還是忍住了。就在這時,涵琦找到了好辦法:他用一個小臉盆接在篩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篩子中,這一次總算沒把沙弄到桌上。涵琦繼續在全神貫注的操作,南南看到他的好方法后也開始模仿。我微笑著走開了。
簡析:教師以極大的耐心和欣賞的態度來觀察幼兒的言行。當幼兒并沒有選擇篩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離混合物時,教師并沒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觀察等待,幼兒在滿足了一時的新鮮感后便通過觀察“工具”發現了篩子,并用它進行嘗試。這是幼兒自己的發現,對于他的影響是不同一般的,更重要的是能養成他良好的、積極的探索習慣。
在幼兒園里,現在區角活動提倡的很多,但是在區角活動中,老師到底在何時介入指導比較好呢?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區角活動的時候,老師都會或多或少的介入指導。但是老師的介入是在何時的時候嗎?老師的指導真正對孩子們有幫助嗎?很多老師在孩子活動的時候會放不開手,就在孩子們玩得時候不停地問問題,這看似是在幫助孩子們,但是實質上呢?這些干預對孩子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大都是干涉了孩子的自由發揮時間,或者影響了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再者也會阻礙孩子想象力的發展,導致孩子們不知道應該做什么,不知道區角活動的意義到底是啥?還是一味的按照老師的具體要求或者具體提示去做,只是孩子代替了老師的手,老師代替了孩子的腦子,這樣還能發揮孩子的潛能嗎?還能體現區角活動的真正意義嗎?還有一部分老師,區角活動的時候簡單的理解為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玩,一點都不干預,這樣做無非就是讓孩子有問題了也不知道如何解決,或者只是按照以前的想法玩玩而已,久而久之孩子們只會產生厭倦的思想,感覺這些都太無聊了,那么這樣的區角活動和孩子們的戶外自由游戲時間沒什么區別了,也起不到真正的指導意義。可能在具體的實施區角活動的時候還有一些其他的做法,只是希望老師們能多加強自身的修養和專業素養。
作為幼兒園老師,無論是在區角活動還是在他活動中,都要學會把握時機,適時指導。當孩子們出現問題但是通過自身各方面努力和同伴合作也無法達到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就要選擇介入了,加以正確指導和引導,但是不要幫助孩子們直接解決問題,而是讓孩子們通過你的引導,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決問題。要想知道孩子在何時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時刻密切關注孩子活動的進展情況,但是不要一直站在孩子的身邊,這樣無形中會給孩子一種壓力感。既要給孩子創造款式自由的環境,又要知道在適當的時機介入指導,這樣才會讓不同水平的孩子得到不同水平的發展。
《大班教學隨筆3篇》:大班教學隨筆第1篇 在一次吃午飯的時候,老師分給每個小朋友一個煮好得雞蛋,要求小朋友自己剝皮,小朋友們自己動手剝了起來,唯獨小新小朋友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肯動手急的臉都紅
《大班保育員隨筆100篇》:大班保育員隨筆第1篇 保育員隨筆(一): 在幼兒園,調皮的孩子會經常做出一些不貼合規則的事情,會經常犯一些小錯誤。經過班上老師的教育,孩子經常是當面說得很好,轉身卻又忘了
《大班教育隨筆簡短30篇》:大班教育隨筆簡短第1篇 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1 命令的口氣 當今社會,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當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說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