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上學期教育隨筆《對孩子多用善意的語言》,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每個人都喜歡被人夸獎,沒有人愿意被人批評。所以平時我們要少用一些惡意性的語言傷害孩子,尤其是作為父母。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晨晨的母親說:“你怎么這么笨,連幾塊積木都擺不好!”孩子雖然沒說什么,但他明顯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傷害。假如你說:“我相信你一定能擺好,加油!”或者“你應該用另一種擺法試一試。”等類似的語言鼓勵、引導孩子,效果會如何呢?我覺得肯定會令你意想不到,我們不妨試一試!
今天我讓我們班的孩子自由活動,孩子們很高興,都玩得不亦樂乎。這時怡慧小朋友跑了過來,“老師!老師!何宇翔又弄壞我的水彩筆了。”我走近一看,水彩筆被拆得都散架了,我還沒來得及問明原因,就聽見圍觀的小朋友不停抱怨,諾一說:“是啊,何宇翔最壞了,他以前還把我的圖畫本給撕了!”逸晨說:“他以前還打過我!”孩子們唧唧喳喳地向我訴說他以前的“惡行”,這讓我頗為吃驚,因為他們對同伴缺乏應有的寬容。我也留意到,當請幼兒談談自己對同伴的認識時,很多幼兒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紀律、打人、不好好吃飯、被老師批評等等,對同伴的優點卻很少提及。我們不禁自問:當幼兒滿腦子都是同伴的缺點時,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在幼兒期尤顯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與成人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而與同伴相處的時間則逐漸增加。相對而言,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兒探索各種社會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兒缺乏對同伴的寬容心,則會影響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無法寬容他人的幼兒往往會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寬容的幼兒則可能會感到受到排擠,對一直指責自己的幼兒懷有怨恨之意。長此以往,會導致班級內同伴關系的緊張,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發展。
因此作為我們老師也應該反思,怎樣向幼兒展示正確的處理方式。也許我們應盡量不使用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的語言,如“你又這樣啦~你怎么老是這樣呢”等等,避免給幼兒消極的暗示。在幼兒對同伴產生無意傷害行為時,教師應盡量不表現出對過失方的嚴厲指責和批評,而是冷靜地引導幼兒復述事件的過程,找出引起傷害行為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日后應注意的事項。
推薦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大班的孩子馬上就要參加入小學的面試了,而面試的第一個環節便是自我介紹。想起這個事情,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們嘗試一下怎么進行自我介紹。
我按學號,叫了小朋友一個個上來自我介紹。
結果先上來的那些小朋友都只能說,我叫XXX,我今年幾歲了。好像接下來就沒有什么話說了,我問他介紹完啦?他說介紹完了。
顯然這樣的介紹是不符合要求的,對自我介紹的基本方法也是不了解的。
想起以前應該也教過孩子自我介紹,但是大都是滲透在零星的活動中,也許是沒有系統地講過,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專門地提出來過。所以孩子才會需要自我介紹的時候不知道怎么介紹。也許我們還是需要像學習看圖講述一樣,對自我介紹的方法進行提煉,并且進行專門的練習。
所以,接下來,我對孩子進行自我介紹的練習。我告訴他們自我介紹先應該告訴別人自己的名字、年齡、自己的家庭情況(包括爸爸媽媽的姓名、單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等等),接下來告訴別人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特長、自己的朋友和自己地親人的感情等等。
這樣介紹下來之后,大致上的內容已經差不多了。
現在需要做到的是,自我介紹的時候的語言表達、儀態等。比如自我介紹的時候聲音要響亮、吐字要清楚,自我介紹的時候站姿要端正大方,不要有小動作,扭扭捏捏的、拉衣角、搓手指等不雅動作都不要做。
最后是自我介紹時的禮貌問題。如介紹之前,先要向老師問好,介紹完了,還要說:謝謝老師,我的介紹完了。
今天就這樣給孩子們做了一個訓練,今天晚上要求他們到家里去進行自我介紹練習,下次回來的時候,還要抽一、兩個小朋友再來表演一下,看看他們進步沒有。
希望孩子們去面試的時候有個好的表現。
一、教育孩子不能隨便“嚇唬”
有時候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家長被逼得實在沒辦法可能就會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實,哪個父母會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這不過是嚇唬孩子罷了。
有些父母看到這招管用后就經常使用。但是專家提醒,在適當時候說反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影響孩子正常的是非觀念,因此建議家長和孩子交流時,最好是正面引導、直面交流和坦誠相待。
二、家長說反話孩子很聽話
歡歡今年5歲,她性格開朗,天性好強,在同伴中,總是扮演著“大姐大”的角色。“歡歡很聽話,也很懂事,有一次,歡歡小伙伴的玩具壞了,她主動把自己的玩具給小伙伴玩。”歡歡媽說,可是最近她發現歡歡變得很調皮、貪玩,叫她去寫作業,她卻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臟了讓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沒辦法。
有一次,歡歡又不愿意寫作業,可把歡歡媽惹急了,歡歡媽瞎嚇唬說:“你再不去寫作業,晚上就不讓你上床睡覺”。沒想到歡歡乖乖地寫作業去了。看發脾氣這招挺管用的,歡歡媽也越用越多,歡歡不吃飯時,她說,“歡歡不用吃飯了哦,這樣媽媽就省糧食了”,歡歡貪玩不去學習時,她說,“歡歡下次語文考試肯定只拿50分,絕對不會上60分”。歡歡媽發現,每次這樣刺激歡歡時,她總會乖乖地去吃飯或寫作業。
專家分析:正話反說可成教育“偏方”
4~7歲的孩子已經進入了“競爭期”,此時,孩子在心理上表現為好勝、好強,同時還特別叛逆。這時,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話反說,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寫作業慢時,家長可說,“我看你是你班上寫作業最慢的吧,明天交作業肯定比某某還要晚”,在“競爭期”的孩子肯定會說,“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寫作業了。而當孩子不愿意去上學時,家長說,“不去就不去吧,媽媽還省了一筆學費呢”,此時孩子會說,“我就要去上學,我才不讓你省學費呢”。
正話反說,主要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競爭的氛圍,故意挑起孩子的好勝心,正話反說也屬于一種溝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三、說反話要注意年齡、性格
但是這種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適合每個孩子,也不能隨時使用,要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和孩子的性格來決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數。由于5歲的歡歡正處于4~7歲這個“競爭期”,她常表現出較強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歡和家長對著干,此時正話反說可能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另外,還有些孩子天性好強,這時家長如果還是發揮一貫的嘮叨本色,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的話,是根本行不通的。請將不如激將,如果家長適時改變方法,正話反說,孩子反而會‘順著’家長的意思。
專家提醒:常說“反話”容易影響是非觀念
歡歡媽抓住歡歡的年齡和性格特點,有根據地進行教育,發揮了正話反說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飯,偶爾給他吃點酸辣粉一樣,孩子可能更愛吃。不過如果經常給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反話說多了,會影響孩子是非觀念規范的形成。
3~5歲是孩子發展自我意識和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他們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所以這個時期,孩子本身就喜歡惡作劇,唱反調。如果再從成人身上接觸到特殊的語言形式,比如歡歡媽就習慣性地正話反說,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跟著學,到處用,并從中感到很大的快樂。
有的家長喜歡逗孩子,比如說“你吃飯吃的好快啊,一碗飯1個小時就吃完了”“我不喜歡你,不要你了”等。這樣長期下去,會導致孩子形成錯誤的行為規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與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會認為話就得反著說。
建議:從孩子行為規范的建立,是非觀念的形成或是個性的培養上考慮,家長都要盡量正常話正常說,多與孩子進行正向引導、直面交流做到坦誠相待。
四、“反話”說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長適當正話反說,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現,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話反說是一種壓力,但是這種壓力不應該把孩子壓垮,應該把這種壓力變成學習前進的動力。
另外,家長經常正話反說,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印象:父母經常欺騙自己,從而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的樹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議:教育孩子就像騎單車一樣,要隨時查看路況。在用反話激勵、“威脅”孩子的同時,要隨時觀察孩子,同時,一個孩子通過正話反說達到了較好的教育目的時,并不意味著另一個孩子也適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在和孩子交流中說反話時,如果孩子沒有反應或者反應過于激烈時,家長就應該停止。
今天早上,正是孩子們入園的時間,就聽見小剛媽媽拉著小剛往活動室走,邊說著:“別怕他,吵架打架不要吃虧,別人打你,咱不能怕他,你也打他,要不然,別人會老是欺負你。”聽到這些話,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家長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
孩子之間的爭吵打斗是經常的,有的是因為游戲中規則不合理,有的是在玩耍時為爭東西,還有的是因為對方妨礙自己游戲等,當孩子吵完打完后,即刻了事,很快又會興高采烈的一起玩,根本不像我們大人想象的那么復雜,那么不可理喻。
所以,家長不應該這樣袒護孩子,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家長這樣做會給孩子留下不良印象,這是害了孩子。
但是也有少數家長代替孩子道歉,這也有一定的弊端,使孩子養成嚴重的依賴性,有時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老師和家長應從正面來引導教育孩子,讓孩子從小養成不用爭吵打斗也能解決許多問題,家長也不能用不恰當的語言來誤導孩子,以便讓孩子的身心能夠健康成長。
戶外活動時,看見一群孩子們圍在一起不知唧唧咕咕說些什么,于是我走了過去,只見婭妮小朋友在神秘的跟其他孩子們說:“我聽我媽媽說老師的肚子是因為懷孕才會這么大的,他的肚子里有一個小寶寶,用不了多久她就會把肚子里的寶寶生出來。”我們也是這樣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而浩浩大聲的說:“不是!我媽媽說我是從河邊撿來的!”奇奇也在旁邊說;”對對對,我媽媽們也是這樣說的。”聽到孩子么這么說,我心里覺得婭妮的媽媽在孩子教育方面做的真的是很不錯。
孩子在長到一定年齡都會問我們這樣一個尷尬的問題,就是“我是從哪里來的”?在我們農村很大一部分家長都會給孩子這樣一個答案: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從河邊拾來的、從路上撿到的……等等。也許家長對這樣不負責任的話不以為然,但是早教學家表示:這樣的答案會讓孩子們的對家長產生距離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當孩子們犯了錯受到家長批評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覺得我是從河邊拾來的,爸爸媽媽一點也不愛我,這樣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讓他們產生自卑感,孩子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在遇到孩子問這樣的問題時,家長們大可不必編一些諸如此類的謊言,家長們可以委婉的告訴孩子實情,還可以搜集一些圖片,幫助孩子們科學全面的了解自己是從哪里來的,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心理健康的成長環境。
每個人都喜歡被人夸獎,沒有人愿意被人批評。所以平時我們要少用一些惡意性的語言傷害孩子,尤其是作為父母。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晨晨的母親說:“你怎么這么笨,連幾塊積木都擺不好!”孩子雖然沒說什么,但他明顯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傷害。假如你說:“我相信你一定能擺好,加油!”或者“你應該用另一種擺法試一試。”等類似的語言鼓勵、引導孩子,效果會如何呢?我覺得肯定會令你意想不到,我們不妨試一試!
《大班安全教育隨筆3篇》:大班安全教育隨筆第1篇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這首找朋友的歌曲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唱,可事實上,交朋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幼兒園大班的保育隨筆3篇》:幼兒園大班的保育隨筆第1篇 今天下午課外活動的時候,孩子們都在玩玩具,由于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獨占獨霸的習慣非常嚴重,再加上班內玩具數量不很充足,經常會出現兩個孩子搶玩
《大班教育隨筆200篇長篇》:大班教育隨筆200篇長篇第1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1): 蹲下來,做孩子的朋友 和幼兒朝夕相處,我們每一天都要講很多話,而我們用的最多的一個詞,那就是小朋友。說多了似乎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