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5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小班教師教育隨筆《幫助幼兒改掉含手指的習慣》,是優秀的小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年我帶的是小班,是一群剛入園的小寶貝們,這些寶貝們非常可愛,個個都招人喜歡,我可喜歡他們了,跟他們在一起,我每天都過得很幸福快樂,可最近,我發現他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含手指,班里也有幾個家長跟我反映他們在家里也有含手指的習慣,孩子父母想盡了各種辦法也沒有管用,希望我們在幼兒園里幫孩子們改掉這個壞習慣。
可用什么辦法幫孩子們改掉這個壞習慣呢?真巧,今天下午有一節課是《認識手指》的活動,我給每個孩子的手指上畫上五官,并起上名字,讓他們和手指娃娃做好朋友,要愛護它們,不能咬或含它們,那樣手指娃娃會不舒服的,接著我又告訴孩子們手指娃娃都有哪些本領,孩子們聽得可認真,借此機會,我又問孩子們一個問題:“手指娃娃做了那么多事情,那么它們的身體臟嗎?”孩子們積極的回答起來,我又請孩子們看了看自己的小手臟不臟,并讓孩子們在顯微鏡下觀察,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手指里藏了許多用肉眼看不到的細菌,我告訴他們:“如果這些細菌吃到我們嘴里就會生病。”還講了一些含手指帶來的危害,希望孩子們不要把手指含在嘴里。
從那以后,孩子們含手指的習慣明顯減少了,對于那些不再含手指的孩子們及時給予鼓勵,一周下來,我班孩子們含手指的習慣慢慢改掉了,我真替他們高興。
手指游戲作為午餐前的一種放松活動,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愛,孩子們為啥對小小的手指游戲這么感興趣呢?我覺得原因很簡單:
一、手指游戲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小班幼兒對自己的身體各部位都很感興趣,做手指游戲時,每個孩子的小手在老師的帶領下都能活動起來,既沒有某些游戲的等待時間,又符合小班幼兒喜歡獨立游戲的年齡特點,所以孩子們都能夠積極、主動、自愿地參與手指游戲。
二、手指游戲利于幼兒愉悅情緒的培養 手指游戲往往都配有瑯瑯上口、簡單易懂的兒歌,趣味性極強,孩子在玩手指游戲時嘴里說著,手上玩著,始終都處于愉悅的情緒當中,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三、手指游戲使孩子變得心靈手巧 小班幼兒的手部小肌肉群由于生理特點,動作不夠靈活,需要不斷的鍛煉促進手部肌肉的發育。而手指游戲恰恰是孩子喜歡的一種手部鍛煉活動,經常玩手指游戲,會使孩子反應敏捷,變得更加聰明、能干。
推薦閱讀:
小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幼兒園教師小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小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小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在剛入園的孩子中,往往會發現有少數幼兒時不時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吮指,咬指甲,這種不良習慣有礙身心健康,必須糾正。
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差,空洞地說教和消極地訓斥不會奏效的,想讓孩子不吮手指,最重要的一條是別讓他的小手閑著,因為幼兒吮手,是在孤獨和不愉快時更愛吮手指,為了減少幼兒吮手指的機會,老師要嚴格注意和關心吮手指習慣的幼兒,讓他們有事可做,有玩具可玩,像這樣的孩子,老師要多引導他們,關注他們,在可能的條件下,選擇玩具時應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玩具,當他們對這些玩具表現出厭倦情緒時,要根據他的興趣、愛好及時更換,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玩具和游戲活動上,也就無暇吮手指了。
在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可以多與孩子接觸,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這時再適當地用靈活的方式,給他們講一些淺顯的衛生常識,孩子更容易接受。
針對這些情況,老師必須和家長密切配合,雙方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則,教師的努力也會前功盡棄。
推薦閱讀:
小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小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小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小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小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小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小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此話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此話又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從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開始,從老師用人格的魅力潛移默化影響孩子開始。
小班幼兒從各個不同的家庭來到幼兒園,最棘手的是生活常規較差。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必要的禮貌,不懂得遵守集體規則,生活衛生習慣還沒有養成。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穩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點,針對幼兒目前的需要,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是小班學期中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面,許多家長與我們老師的意見是一致的,但談到具體的情況,卻是眾說紛紜。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關注小班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綱要》提出:“根據幼兒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里逐漸形成的,它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小班幼兒年齡小、能力差,但卻是培養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單憑呆板的說教,會使他們無所適從,只有采取適合他們心理特點的方法、措施,才能使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漸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順利達到目標。
(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于自己啟蒙老師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老師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幼兒。老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幼兒的表率,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老師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突顯了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比如:教師看到書架上掉下很多書,就可以對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們說:“你們看,書掉在地上了,你們是喜歡看干凈的書呢還是喜歡看不干凈的書呀?”然后當著小朋友們的面把書一本一本地撿起來放回書架上。此后有這種情況出現,小朋友們就會很自覺地爭著撿書。類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丟到垃圾桶里。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就逐漸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孩子學習的直接范例,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如排隊購物、讓座、不隨地吐痰等到細節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帶頭不做。
(二)寓教于樂的必然性
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游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游戲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的培養教育。如教育孩子講衛生、愛清潔,不亂丟果皮紙屑,設計了系列活動:“吃了東西為什么要漱口?”、“毛毛的袖口”、“果皮應該放哪里?”、“駝背的大拇指”等,運用直觀的教具、模具、木偶表演、講故事等方法引導幼兒對良好的生活衛生概念有較具體的理性認識。又如在教育幼兒飯后漱口、保護牙齒的教育活動中,準備了兩盤清水,讓幼兒吃完東西后漱口,把漱口水吐在其中的一盤水中,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兩盤水有什么不一樣。幼兒通過觀察,發現“這兩盤水不一樣,一盤很干凈,一盤有很多臟東西”,又通過討論和老師講解,幼兒知道了臟水是漱口的水,是人們吃了食物后粘在牙上、藏在舌頭底下和牙縫里的食物,要是吃了東西不漱口,時間長了口腔里的就會長細菌,細菌就會侵襲牙齒,使牙齒變成蟲牙。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對漱口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進一步加深認識,老師通過對有的幼兒牙齒潔白、有的幼兒牙齒霉爛等現象進行比較,讓幼兒在比較中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三)妙用兒歌的可行性
兒歌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極其短小精悍,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在對兒童進行生活常規教育時,我經常使用兒歌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掌握生活常規的要領。比如在洗手的時候,我邊教幼兒一邊洗一邊念兒歌:“小朋友,來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縫,洗手腕,看誰洗得最干凈。”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之中根據兒歌引導的步驟完成了洗手的動作。另外,老師可根據幼兒的情況和各環節的情況,隨機地編念一些兒歌,來幫助幼兒掌握常規環節,從而在愉快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個別教育的必要性
在常規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要研究影響遵守常規的原因和幼兒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異,而情緒、經驗、疲勞或環境則是構成破壞規則的因素。教師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教育。比如我們班上有一名幼兒叫皮皮睡覺時總有個習慣,就是手里要拽著被角才能入睡。到了幼兒園以后,她外婆要求老師幫著改掉她的壞習慣。開始時,老師不讓她拽被角,她中午簡直無法入睡,后來,有一天我對她說,被角太臟了,有細菌,你看小朋友都不拽的,漸漸地,她就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二、注重小班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助推器。有了興趣,再困難的學習活動幼兒也會樂此不疲。因此,能否激發幼兒的興趣,也是我們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點。尊重幼兒的天性,尊重幼兒的內在需要是愉快教育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教育思想的轉變,充分尊重幼兒,多一分童心,多一分愛心,寓教于動,寓教于樂,讓幼兒在游戲中接受教育、在愉快的情緒中認識并養成良好的行為。如運用情緒情感的感染性、激勵性和動力性的功能,滿足幼兒愛表揚心理,在各項活動中,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言語的組織極富童趣,形象生動。又如,運用貼切的比喻方式,教師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幼兒,用真情和激情在教師與幼兒之間搭起一座橋梁,產生互相感染的效應,幼兒就會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動中。
(二)強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鞏固
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復訓練,逐步強化。如有的幼兒在玩完玩具后,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習慣,老師就要有意識地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并多次重復訓練,使幼兒養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行為鞏固是指定期對幼兒的行為常規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的制約下自覺養成良好生活常規和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老師要注意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個別幫助。評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對評比中行為表現突出的兒童在墻報上掛上小紅花,使其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學習。由于幼兒年齡小,每天評比一次效果較好。如為了養成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可以根據班級幼兒的常規要求,在值日生活動中開展了“小小檢查員”的活動,每天安排一組幼兒擔任班級的“檢查員”,讓他們檢查和評價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規表現,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的養成作用很大,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培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貴在持之以恒
托爾斯泰說:“家長的責任是不能托付給任何人的,金錢買不到成功的孩子。”孩子們需要時間——家長的時間、大量的時間。教育的成敗貴在堅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可能一段時間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但好景不常,就半路夭折,結果全盤落空。所以,培育孩子良好的習慣,,需要時間,需要原則,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時松時緊的遷就結果只能是推波助瀾,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百害而無一利。在幼兒園日常的行為習慣教育中,老師就要責無旁貸的持之以恒,對幼兒及時進行提醒引導,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當今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都希望把幼兒培養成優秀的人,使幼兒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擁有健康的人格,擁有健康的人生、快樂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祖國才有希望,所以,我們應該從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開始,強化對幼兒思想道德教育,這是父母及社會留給幼兒最為寶貴、受用終生的財富。
三、重視家園結合的小班幼兒培育模式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的是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結果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況且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幼兒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
幼兒園和家庭之間可以制定家園聯系表、家園信箱,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家長圍繞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組織各種親子活動形式,使幼兒家長真正了解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究竟有哪些內容,指導家長用科學的育兒方法,循序漸進,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寓教育于游戲之中,讓家長和孩子在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從小萌發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最后,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幼兒時期,良好的行為習慣易于塑造,不良的行為易于糾正。行為日久成習慣,習慣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為幼教工作者,必須重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把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當成一件關系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振興民族的大事來抓。
在剛入園的孩子中,往往會發現有少數幼兒時不時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吮指,咬指甲,這種不良習慣有礙身心健康,必須糾正。
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差,空洞地說教和消極地訓斥不會奏效的,想讓孩子不吮手指,最重要的一條是別讓他的小手閑著,因為幼兒吮手,是在孤獨和不愉快時更愛吮手指,為了減少幼兒吮手指的機會,老師要嚴格注意和關心吮手指習慣的幼兒,讓他們有事可做,有玩具可玩,像這樣的孩子,老師要多引導他們,關注他們,在可能的條件下,選擇玩具時應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玩具,當他們對這些玩具表現出厭倦情緒時,要根據他的興趣、愛好及時更換,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玩具和游戲活動上,也就無暇吮手指了。
在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可以多與孩子接觸,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這時再適當地用靈活的方式,給他們講一些淺顯的衛生常識,孩子更容易接受。
針對這些情況,老師必須和家長密切配合,雙方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則,教師的努力也會前功盡棄。
小班和大班的孩子是很不一樣的,首先要明白這一點。小班的孩子年齡小,已有經驗及已儲備知識少,年齡特點呢,依賴性較強,喜歡唱唱跳跳,愛聽情節單一的形象的故事,對于抽象的事物、言談、概念等不感興趣,他們的思維方式正處在一個形象化的階段。因此,小班的老師最好活潑一些、語言溫柔一些,表情豐富一些,內心童趣化一些。
怎樣“籠絡”這幫小不點兒呢?
1、精神“誘惑”:小紅花啊、聰明豆啊、智慧星啊等鼓勵孩子,讓孩子感覺“在老師心中我是最棒的,老師喜歡我”,拉近師生之間的親近關系。
2、做好家園溝通工作:哪怕發現孩子一丁點兒進步,也要非常興奮的及時告訴家長,,家長回家一定會表揚孩子說:“xx老師說你怎么樣怎么樣了”,孩子一聽,奧,xx老師表揚我了,她真好,我喜歡她!家長呢,會覺得這老師不錯,真關心我家孩子。所以,這一招就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
3、會裝樣子:小班孩子的思維正處在形象化階段,基于這一特點,小班老師在上課時,要”裝貓像貓、裝虎像虎“。什么意思?也就是說,你的語言要抑揚頓挫、表情要豐富夸張、動作要形象可愛。
4、眼神:特別是講課的時候,眼神一定要始終與孩子交流,如果你的眼神飄忽不定,那么給孩子信號就是:我想干嘛就干嘛,所以課堂就很難控制,一定要學會善用眼神與孩子交流。你一個眼神過去,孩子就知道你要他干什么,如果達到這個效果,那么恭喜你,小不點兒們完全被你攻下了!
另外,一定多閱讀專業書籍,多參加一些專業培訓。要知道:給孩子一杯水我們首先要有一桶水!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幼兒園學會知識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好習慣的養成會伴隨著人一生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加強對他們的養成教育的培養,使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包括很多內容,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生活習慣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欣欣是家中的獨生女,家里大人都很寵愛她,生活上過度照顧,所以養成了一些嬌氣的性格。在幼兒園欣欣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但她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做每件事情都特別慢,尤其是吃飯,每次都是最后幾個吃完的。 有一天,欣欣又吃到最后幾個了。我不時地用眼神提醒她,她卻絲毫沒有反應,我給她講道理,但是沒有效果。怎么辦呢?我環視了一下四周,看見欣欣最感興趣的娃娃家里有幾個小朋友玩得正熱鬧。于是,我的主意來了。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對其中一位小朋友說了幾句話,然后快步走到她身邊,輕輕地對她說:“欣欣,涵涵在玩娃娃家,他剛才告訴我,還缺一個人來當媽媽。你快吃飯,跟他們一起玩,娃娃家的寶寶們還沒吃飯,你快給寶寶們做飯去好嗎?”欣欣往后看了看,連說“好”。終于欣欣開始大口大口地吃飯了。本來不多的飯,很快就被吃完了。最后欣欣來到了娃娃家,經過老師的幾次引導,欣欣吃飯越來越快了。 看來,老師的教育不能只依賴于說教,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進行引導,使其在適當的條件下轉變自己的行為。該案例中的老師善于抓住幼兒的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其感興趣的地方,從而改正了她吃飯慢的毛病。這種做法既不影響孩子的情緒,又讓孩子樂于接受,還滿足了她的游戲欲望。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加以反思,不斷嘗試用積極正面的方法鼓勵幼兒吃飯,從而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老師也能組織好幼兒的各項活動。
今年我帶的是小班,是一群剛入園的小寶貝們,這些寶貝們非常可愛,個個都招人喜歡,我可喜歡他們了,跟他們在一起,我每天都過得很幸福快樂,可最近,我發現他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含手指,班里也有幾個家長跟我反映他們在家里也有含手指的習慣,孩子父母想盡了各種辦法也沒有管用,希望我們在幼兒園里幫孩子們改掉這個壞習慣。
可用什么辦法幫孩子們改掉這個壞習慣呢?真巧,今天下午有一節課是《認識手指》的活動,我給每個孩子的手指上畫上五官,并起上名字,讓他們和手指娃娃做好朋友,要愛護它們,不能咬或含它們,那樣手指娃娃會不舒服的,接著我又告訴孩子們手指娃娃都有哪些本領,孩子們聽得可認真,借此機會,我又問孩子們一個問題:“手指娃娃做了那么多事情,那么它們的身體臟嗎?”孩子們積極的回答起來,我又請孩子們看了看自己的小手臟不臟,并讓孩子們在顯微鏡下觀察,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手指里藏了許多用肉眼看不到的細菌,我告訴他們:“如果這些細菌吃到我們嘴里就會生病。”還講了一些含手指帶來的危害,希望孩子們不要把手指含在嘴里。
從那以后,孩子們含手指的習慣明顯減少了,對于那些不再含手指的孩子們及時給予鼓勵,一周下來,我班孩子們含手指的習慣慢慢改掉了,我真替他們高興。
《教師隨筆幼兒園小班3篇》:教師隨筆幼兒園小班第1篇 由于我園是農村幼兒園,所以有大部分孩子是農村家庭剛入園的幼兒,九月剛入園時,家幼分離伊始,一切都還不適應,家長舍不得孩子,總害怕幼兒離開不適應受
《保育員小班隨筆3篇》:保育員小班隨筆第1篇 我們班里的新生浩浩,自理能力較差,特別是吃午飯更成了難題。還記得他來幼兒園的第一天,浩浩媽媽特別囑咐我:“他不太會自己吃飯,在家都是我喂的,麻煩
《幼兒園隨筆托班十篇》:幼兒園隨筆托班第1篇幼兒園托班隨筆篇1:兩歲小兒懂謙讓開學至今已有一個月了,多孩子經過這段時間集生活的學習,已漸漸喜歡上了幼兒園,老師感到很欣慰。別是活動中的一些懂事的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