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7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老師教育隨筆《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背景:
最近,我們正在開展“動物大世界”的主題活動,我們通過高結構和低結構的活動,和孩子們一起探索著各種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孩子對動物的了解遠遠超過我們教師,我們在和孩子的互動中一同汲取經驗和養份。今天,我要講述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索“長頸鹿”的故事。
實錄一:
今天的集體活動主要是畫長頸鹿,由于前不久剛剛畫過斑馬,于是,活動開始時我就請孩子們一起比較斑馬和長頸鹿的不同之處,孩子們的興致很高,講出了許多不同之處:長頸鹿的脖子比斑馬長;長頸鹿有觸角;長頸鹿的花紋是一塊一塊的,斑馬的花紋是一條一條的;花紋的顏色也不一樣……
在孩子們盡情地討論后,我出示了我的范例——長頸鹿的一家,正當孩子們大叫:“好漂亮!”時,金天又一邊舉手一邊說:“我又發現不一樣了,斑馬有棕毛,長頸鹿沒有的!”
“哦,你又發現了……”
還沒等我講完,奔奔又叫起來:“長頸鹿有棕毛的!”
“沒有的!”孩子們都叫了起來。
“到底有沒有?你們仔細看過長頸鹿嗎?”
“沒有的!”“有的!”這時,孩子們出現了不同的觀點。
一時間,我自己也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但活動又沒有結束,所以,我就告訴孩子:“現在,我們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那我們先別畫棕毛,等活動結束了,我們再一起去找找資料,如果有,我們再添上去,好嗎?”
孩子們也同意我的提議,于是,活動就繼續進行下去,孩子們暫時畫的就是沒有棕毛的長頸鹿。
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兩者間存在著相互制約、自動調節的動態平衡關系。教師教的越多越滿,幼兒的學必然越被動,在這種狀態下,幼兒的學習空間從何而來?反之,如果教師退一步,被動一點,幼兒則進一步,主動一些。在“動物園里的動物”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特征有過初步的討論,所以在今天的活動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將長頸鹿的特征重復給幼兒聽,而是借助幼兒對斑馬和長頸鹿的已有經驗,先請孩子進行比較、討論,調動了幼兒主動發現、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比較和發現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基本特征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所以,我認為前面的環節,我和孩子的互動是成功的。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和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才可能在實際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展,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雖然,在出示范例時,我的意圖是讓孩子發現不同的動態以及畫面上事物之間的重疊,但是,金天小朋友卻從我的畫上看出了 “長頸鹿沒有棕毛”并引起了孩子的爭論。當時,我自己也覺得一愣,因為自己在畫范例時,根本沒有考慮長頸鹿有沒有棕毛,而是憑自己的印象畫了出來,所以,我本身對長頸鹿就缺乏足夠的了解。但是,我沒有急于把孩子拉回到我的預設中,因為我覺得孩子的爭論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我也沒有權威地要求孩子服從老師的范例,而是鼓勵孩子回去收集資料,留給孩子繼續探索的空間。
實錄二:
第二天早上,棋棋和小剛各自從家里帶來了長頸鹿的玩具,看到我,兩人都急著去拿自己的玩具來給我看。
棋棋一邊拿,一邊就已經說著:“長頸鹿是有棕毛的,不過是短的!”
可是,當小剛的玩具拿來時,他卻說:“沒有棕毛的!”
棋棋馬上急了:“肯定你的做錯了!”
“沒有”
兩人開始爭論,旁邊的小朋友也圍了很多,跟著一起爭論著!這時,奔奔也急匆匆地找到自己的動物書來了,“老師,你看,書上的長頸鹿是有棕毛的,這里還寫的‘長頸鹿的脖子上有棕毛……’”
現在是2比1,不過,小剛顯然還不服氣,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在等待我的答案。
“你們都比老師記性好,回家查了資料,老師倒忘記了,應該給老師批評!哎呀,你們玩具也有了,書也有了,我該到哪里查資料呢?”
“上網!”有位孩子叫了起來。
“好,那我們一起到科普網上查查資料!”
于是,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圍到電腦旁邊,看我查資料,最后,孩子們從長頸鹿照片和文字介紹中找到了答案。
分析:
孩子收集資料以及爭論的過程說明他們對昨天出現的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這個活動是幼兒自己需要的活動,所探索的問題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所以他們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途徑都是各不相同的。當幼兒通過自己收集資料,問題還是無法得到解決,但他們又急需一個答案時,我又考驗孩子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收集資料,在這個小小的互動中,又拓展了孩子收集資料的途徑。
反思: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漸漸領悟到,教師要關注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容,與幼兒共同合作學習。教師應追隨幼兒,從他們的反應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蘊含的學習價值,給予及時適當的引導,《綱要》中也提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師幼只有在共同參與探索,共同提出設想,共同尋找材料,共同尋求答案的互動中,才能迸發出智慧火花,促進情感的交流。在這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是一種滋潤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傾瀉式的灌入。
由此可見,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能否達成,僅僅依靠教師的權威是難以實現的,和諧默契的師幼關系在其中起著橋梁作用。在與孩子們一起活動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幼兒的創造潛能而感動,它在平平淡淡的真實生活中自然地沉淀著、積累著。當然,在師幼互動中,不僅幼兒得到了積極的影響和發展,教師也同樣可以從師幼互動中汲取經驗和成長的養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這正是每一個教育者所期望的。
“老師,你喜歡我嗎?怎樣才能做到小組長呀?”這是一本成長檔案上“老師,我想對你說”里的一席話語。這短短的一席話給了我思考:在幼兒園里,“小組長”這個稱號對于孩子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平時,我們經常請那些表現好且乖巧的小朋友來當,對于那些平時“犯錯”幾率比較多的小朋友這樣的機會自然很少。怎樣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競爭中當上小組長?在擔任小組長中得到提高呢?
恰逢下雨,晨間鍛煉不舉行,于是我們進行了晨間的談話活動“說說怎樣才能當小組長?”。
蓉蓉說:“上課要認真聽,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
小宜說:“要聽老師的話,上課乖!”
浩浩說:“要有禮貌,上課好,吃飯好,幫老師做事情!”
致遠說:“做事要認真,仔細,上課舉手發言。”
……
“那小組長要做哪些事情呢?”我又問。
小旭說:“管好自己小組里的小朋友,給他們發書,發紙。”
小琪說:“發鉛筆、整理書本。”
洋洋說:“做小組長很神氣,可以管小朋友。”
……
“做小組長要,上課好、和同伴有好相處、樂意幫助小朋友,是個聽話的好寶寶,是嗎?那么,你們說說誰能夠做小組長呢?”我請孩子們推薦。
洋洋說:“我能做小組長,我能幫小朋友發書,蠟筆。”
小旭反駁了說:“他和濤濤打架,不能做小組長。”
浩浩說:“小宜能做小組長,她上課很認真,一直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
……
在這樣的同伴推薦與自我推薦中,我們的組長產生了。我們還約定,每周組長輪換,小組推薦。在爭做組長的過程中,讓每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心,懂得自我約束,產生向他人學習及競爭意識。
幼兒園作為孩子邁向社會的第一站,老師的作用直觀重要。我們老師要起到榜樣和正確引領的作用,用平等和尊重的眼光接納每一個孩子,扎實、有效地開展一系列的社會活動,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同伴,在實踐中邁好社會性發展的第一步!
問:我的孩子膽小、老實,我擔心他到小學后,在與同學交往中受別人欺負,我們現在該怎樣教育他呢? 專家: 確實有些孩子性格軟弱,家長要分析孩子性格軟弱的原因:是否經歷過交往挫折所帶來的不良體驗,一旦與別人沖突便出現害怕退縮行為;或是家庭中父母或祖輩過分關懷呵護。要改變孩子性格軟弱,除了消除上述造成孩子軟弱的原因之外,還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引導其自信、勇敢的教養環境,重在以下幾方面的培養:支持孩子大膽做事,支持孩子能獨立自主地作選擇,以及自行解決問題,對于孩子做事過程中的失敗和過錯持寬容的態度。
鼓勵孩子大膽說話,家長應多用"你看怎么辦""你的想法是什么"之類的話,為孩子提供獨立思考和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促進孩子的社會交往,培養孩子交往能力以及應具備的待人接物的態度。
一般孩子都是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的,但海琪媽媽的擔心中還包含了孩子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對新同伴感到陌生,缺乏主動交往,或從自我出發而不能接受別人的交往方式,造成同伴誤解等憂慮。家長不妨在入小學前對孩子進行這樣一些教育:
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報同一學校的伙伴交往,互相熟悉、互相關心,使孩子入學時不至于感到孤獨。
家長以身示范待人接物的態度,以及與不同的人相互交往的方式,并抓住時機,有的放矢引導孩子。
一旦孩子在小學遇到交往挫折,問清原因,多作解釋,穩定孩子情緒,如果對方確實無理蠻橫,家長一方面告訴孩子不要懼怕,支持孩子學會用嚴厲的語言告知對方這是錯誤行為,應該道歉,同時家長也要以平和、禮貌的方式與班主任老師以及對方孩子的家長溝通。切不可擴大糾紛,以免造成孩子的不安。
星期一中午吃完飯后,銘銘直著嗓子對我說:"李老師,你說今天給我們玩打擊樂器的,怎么還沒有啊?"頃刻間,孩子們議論開了,"是呀,老師星期五說的""老師怎么又忘記了""老師會騙人的......"議論聲雖小但是卻清晰地鉆進了我的耳朵里.望著孩子們天真,渴求的眼神,我紅著臉心虛地說:"李老師不會騙人的,李老師現在就去拿."頓時孩子們歡呼開了. 上星期五,我發現孩子們做操時,一點激情也沒有,于是,我就抓住孩子們愛玩打擊樂器的心理,對他們說:"誰做操做得最棒,我就請他玩打擊樂器."果然,話一說完,他們就來精神了.結束的時候,我答應下午給他們玩,結果那天下午是另外一個老師帶班,我就把這個承諾推到了星期一.可是到了星期一我已經把我的承諾拋到了九霄云外,要不是銘銘提醒,我還真的是一點都不記得了. 其實,有的時候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少老師經常會向孩子許諾.比如我就經常這樣,往往是孩子做到了,活動順利完成了,而老師的承諾卻沒有兌現.長此以往,孩子就覺得老師會騙人,而且影響到他們. 這件事情對我的感觸很深,它提醒了我要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負責,以后,我要理直氣壯地對我的孩子們說:"李老師不會騙人!"
背景:
最近,我們正在開展“動物大世界”的主題活動,我們通過高結構和低結構的活動,和孩子們一起探索著各種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孩子對動物的了解遠遠超過我們教師,我們在和孩子的互動中一同汲取經驗和養份。今天,我要講述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索“長頸鹿”的故事。
實錄一:
今天的集體活動主要是畫長頸鹿,由于前不久剛剛畫過斑馬,于是,活動開始時我就請孩子們一起比較斑馬和長頸鹿的不同之處,孩子們的興致很高,講出了許多不同之處:長頸鹿的脖子比斑馬長;長頸鹿有觸角;長頸鹿的花紋是一塊一塊的,斑馬的花紋是一條一條的;花紋的顏色也不一樣……
在孩子們盡情地討論后,我出示了我的范例——長頸鹿的一家,正當孩子們大叫:“好漂亮!”時,金天又一邊舉手一邊說:“我又發現不一樣了,斑馬有棕毛,長頸鹿沒有的!”
“哦,你又發現了……”
還沒等我講完,奔奔又叫起來:“長頸鹿有棕毛的!”
“沒有的!”孩子們都叫了起來。
“到底有沒有?你們仔細看過長頸鹿嗎?”
“沒有的!”“有的!”這時,孩子們出現了不同的觀點。
一時間,我自己也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但活動又沒有結束,所以,我就告訴孩子:“現在,我們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那我們先別畫棕毛,等活動結束了,我們再一起去找找資料,如果有,我們再添上去,好嗎?”
孩子們也同意我的提議,于是,活動就繼續進行下去,孩子們暫時畫的就是沒有棕毛的長頸鹿。
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兩者間存在著相互制約、自動調節的動態平衡關系。教師教的越多越滿,幼兒的學必然越被動,在這種狀態下,幼兒的學習空間從何而來?反之,如果教師退一步,被動一點,幼兒則進一步,主動一些。在“動物園里的動物”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特征有過初步的討論,所以在今天的活動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將長頸鹿的特征重復給幼兒聽,而是借助幼兒對斑馬和長頸鹿的已有經驗,先請孩子進行比較、討論,調動了幼兒主動發現、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比較和發現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基本特征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所以,我認為前面的環節,我和孩子的互動是成功的。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和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才可能在實際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展,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雖然,在出示范例時,我的意圖是讓孩子發現不同的動態以及畫面上事物之間的重疊,但是,金天小朋友卻從我的畫上看出了 “長頸鹿沒有棕毛”并引起了孩子的爭論。當時,我自己也覺得一愣,因為自己在畫范例時,根本沒有考慮長頸鹿有沒有棕毛,而是憑自己的印象畫了出來,所以,我本身對長頸鹿就缺乏足夠的了解。但是,我沒有急于把孩子拉回到我的預設中,因為我覺得孩子的爭論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我也沒有權威地要求孩子服從老師的范例,而是鼓勵孩子回去收集資料,留給孩子繼續探索的空間。
實錄二:
第二天早上,棋棋和小剛各自從家里帶來了長頸鹿的玩具,看到我,兩人都急著去拿自己的玩具來給我看。
棋棋一邊拿,一邊就已經說著:“長頸鹿是有棕毛的,不過是短的!”
可是,當小剛的玩具拿來時,他卻說:“沒有棕毛的!”
棋棋馬上急了:“肯定你的做錯了!”
“沒有”
兩人開始爭論,旁邊的小朋友也圍了很多,跟著一起爭論著!這時,奔奔也急匆匆地找到自己的動物書來了,“老師,你看,書上的長頸鹿是有棕毛的,這里還寫的‘長頸鹿的脖子上有棕毛……’”
現在是2比1,不過,小剛顯然還不服氣,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在等待我的答案。
“你們都比老師記性好,回家查了資料,老師倒忘記了,應該給老師批評!哎呀,你們玩具也有了,書也有了,我該到哪里查資料呢?”
“上網!”有位孩子叫了起來。
“好,那我們一起到科普網上查查資料!”
于是,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圍到電腦旁邊,看我查資料,最后,孩子們從長頸鹿照片和文字介紹中找到了答案。
分析:
孩子收集資料以及爭論的過程說明他們對昨天出現的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這個活動是幼兒自己需要的活動,所探索的問題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所以他們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途徑都是各不相同的。當幼兒通過自己收集資料,問題還是無法得到解決,但他們又急需一個答案時,我又考驗孩子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收集資料,在這個小小的互動中,又拓展了孩子收集資料的途徑。
反思: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漸漸領悟到,教師要關注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容,與幼兒共同合作學習。教師應追隨幼兒,從他們的反應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蘊含的學習價值,給予及時適當的引導,《綱要》中也提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師幼只有在共同參與探索,共同提出設想,共同尋找材料,共同尋求答案的互動中,才能迸發出智慧火花,促進情感的交流。在這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是一種滋潤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傾瀉式的灌入。
由此可見,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能否達成,僅僅依靠教師的權威是難以實現的,和諧默契的師幼關系在其中起著橋梁作用。在與孩子們一起活動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幼兒的創造潛能而感動,它在平平淡淡的真實生活中自然地沉淀著、積累著。當然,在師幼互動中,不僅幼兒得到了積極的影響和發展,教師也同樣可以從師幼互動中汲取經驗和成長的養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這正是每一個教育者所期望的。
饅頭里為什么有許多小洞? 羊口中心幼兒園 王偉小朋友,饅頭是用發過酵的濕面團蒸的,人們管這種面叫發面。發面里面有一種東西叫酵母,酵母在濕面團里生長繁殖,不斷地放出二氧化碳氣,二氧化碳氣越積越多,把面團給撐大了,里面存了好多氣泡。
把發面團做成饅頭,放到蒸籠里去蒸,饅頭里的二氧化碳氣遇熱膨脹起來,饅頭變大了,在饅頭里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小洞洞。饅頭蒸熟后,二氧化碳氣跑掉了,但是饅頭里卻留下了小洞洞。
要是蒸沒有發過酵的生面團,里面就不會有小洞洞。
越越小朋友是我們班調皮又聰明的孩子之一,每次晨間活動的時候總是有幾個小朋友來告狀,說他欺負他們。這天早上晨間活動輪到我們班玩大型玩具了,小朋友們很高興,很興奮。因為天氣的原因已經連續兩星期沒有玩玩具了,我也很高興因為終于放晴了,可以讓孩子們盡情的玩上一回了。于是我顧不上說紀律就讓孩子們玩開了。可是,沒過多久,就有小朋友跑過來跟我說:“老師,越越他來打我的。”一聽心里就不舒服了,好好的心情就被這小子給搞破壞了。于是我就把他叫過來說:“你為什么打他?”他看了看我說:“沒有啊,誰要他來搶我的位子的?”“那你也不能打他啊。小朋友之間不是應該相互幫忙,相互團結的嗎?大家一起玩的,知道嗎?去吧!”回頭一想不行他還會再犯的,一個早上不知道還會有多少個人來告狀呢。于是我想到利用他愛表現的心理就又把他叫回來:“越越,老師請你來做小老師,你來看著他們要他們有秩序的玩滑滑梯。要是他們不對的你就像老師一樣教他們讓他們改正,或者來告訴老師。等會你做的好老師給你獎五角星。” “恩,好的。”這招還真管不僅用告狀的人沒了,而且也不用我大聲叫排好隊玩還真省了我一大把力氣。就這樣晨間活動順利結束回教室了。可是我一直覺得身后有人跟著,發現越越一直跟著,我說:“越越,你一直跟著老師干嘛?”“你不是說要獎五角星給我的嗎?怎么沒有?”我只是為了讓他別惹事隨便說說的,沒想到他還記得真牢!于是,我便給了他一顆五角星貼在了他的腦袋上面,瞧他當時那高興勁。
在一次美術活動結束,看著孩子們陸陸續續把自己的作品展現在作品欄里。有很多孩子聚在一起介紹著自己的作品,有的孩子正在整理自己的作畫工具,還有的還在不停的創作著,看著孩子們井然有序的進行著,真讓給很賞心悅目。可剛一轉身就看到第五組座椅下面有一張小小的紙片靜靜地躺在地上,我不動神色的站在第五組的旁邊觀望著,希望孩子們能發現地上的紙片并幫忙撿起來。但是,只看見孩子們一個個從這里經過,就是沒人彎腰撿起。等了半天,終于看見瑩瑩蹲下來撿了起來。她看了看我,我給了瑩瑩一個滿意的微笑。正當我想要開口表揚瑩瑩時,就聽到她跑過來說:“老師,剛才我把這張小紙片撿了起來,我可以得到小紅花嗎?”聽了她的話,我瞬間有點忍住了。這樣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在我的教育過程中,一般都是鼓勵和獎勵為主。看了瑩瑩的表現,我開始重新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一直都認為我們的孩子他們無論在愛護環境和講衛生方面都做得不錯。每次吃完飯個人的餐具都是孩子個人自己整理的,小組的公共衛生都是由小組長幫忙完成,小組長都是以推選和平常的表現來決定。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但是看了今天的一幕,讓我對這件事情有可更多的想法。每次當孩子們取得小小的進步時都會用五角星或小紅花之類的進行獎勵,沒想到長期采用這類方法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導致有些孩子的做法會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完成,這也違背了最終的教育目的。
從這一件小小的事情讓我認識到我必須改變原來的教育方法,不能一味地用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們做事,有時候要讓孩子們認識到這些小事他們應該做。還可以利用實際生活情境讓孩子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特別是對于大班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要讓她們樹立一定的任務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這些對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是至關重要的。
《大班保育員隨筆3篇》:大班保育員隨筆第1篇又到年底12月份了,時間過的真快啊,工作3年,是應該好好的總結這一年來,我經過了孩子們從中班到大班,我們在全園始終是人數最多的班級,白托加全托共34個幼兒,全托
《五月份大班隨筆3篇》:五月份大班隨筆第1篇 顧此失彼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知秋天,我帶領幼兒在院子里揀落葉。正因園里種的都是常綠樹,因此落葉不多。到了一棵大樹下,我抬頭看了看,自言自語道:&ld
《大班隨筆二百篇范文》:大班隨筆第1篇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教育隨筆1 “小貓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小兔蹦蹦跳……”在一次小班音樂游戲的教學過程中,游戲情節發展到高潮的時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