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孩子學習繪畫的最佳年齡》,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孩子學習一些才藝特長是一件好事,有的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的孩子反覺得是一件負擔,孩子如感到是負擔,就不太好了。再加上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得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家長在送兒童去學習的同時,還應尊重兒童自己的興趣。而且,家長還應根據兒童生理發展的特點,理智地選擇學習時間。下面給各位家長提供了一些建議性的資料,以供家長參考。
由于孩子在1歲或1歲多已會“涂鴉”,2-3歲開始對形狀、顏色產生興趣,4-5歲開始對實際事物、經驗過的事物有了認識并畫出,5-6歲時,不是畫看到的東西,而是畫認識的東西,此時的孩子觀察力、想象力、甚至表現欲都很高。因此,從2歲半到3歲孩子最純潔的時候開始,最為適宜。
眼看著班級牌變成了大二班,腦子里依稀記憶著他們剛入園時哭鬧不休的樣子,可眼前的孩子都長高了,長壯了,做事能力強了,速度快了,孩子嗓門也大起來,跑動的速度也快了,班級里總是熙熙攘攘的。上課前,我總是獅子半大吼一聲,他們才靜下來。一天一位老師幫我帶班,下午,她向我反映:孩子們太吵了,今天我來到這個班上,用了各種方法,喊破了嗓子,叫他們安靜,可總是安靜不下來。該怎么辦?怎么兇他們呢?我陷入了思考……平時也有老師說我不夠兇,可是我覺得除了兇還是應該用別的方法來吸引幼兒,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或運動欲望。一味地兇,什么都不能,什么都不許,就安靜地坐那兒,象木頭一樣,我認為從幼兒身心方面來考慮都是不合適的。于是我就會允許幼兒在活動中小聲地交流,或小范圍地活動。如音樂活動中自己找地方和同伴結伴跳舞做動作等。可是有時候,我的好心并沒有得到好報。有個別幼兒會自由地穿梭,或故意搗亂,推擠邊上小朋友,引起告狀。于是,接下來,我把跳舞的事情先放一邊,把他們先訓一通。接下來孩子們安靜多了,可是我和他們的心情已經沒有了剛才的輕松和愉悅,活動只好草草收場。面對這種情況我應該怎么辦?從同事那兒找到了一些方法:
1、加強培養幼兒的常規讓幼兒明白上課要安靜的聽老師,課余是孩子的時間可以自由玩.上課時間不能長,整頓好紀律,馬上講課。你的課要提前做好準備。要生動,擬人化,要把孩子吸引住。在講的過程中,要動用全身器官,聲音、表情,動作都要吸引孩子。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稍微有孩子要亂了,你要用手勢去制止,不要用聲音。不要因為一個小朋友不注意,而分散了大多數小朋友的注意力。
2、讓幼兒有事情可做孩子們都是一樣的,愛玩愛鬧。常規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們吵的原因是他們沒事情可做啊,你應該讓幼兒有可以做的或者是想的,這樣他們才不會去鬧啊,方法很多。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們的特性,你就會發現很多。根據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安排好他們的學習、游戲時間,孩子會配合老師的,常規自然就會好起來。
3、及時分析原因大班幼兒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對孩子的吵鬧現象,我們應該及時分析原因。如今天的活動內容是否合適,活動準備是否恰當,對幼兒的指導是否清晰等等。有時候往往是一個小的細節,影響了整個活動。有時當孩子做錯事了,如果是小事,我通常不先說什么,而是先沒有表情的望著他,他就會改正自己的行為。若是打人、瘋鬧,我也會先看他幾秒鐘,然后再問他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事,你覺得這件事做的對嗎?他說不出,就先問旁邊的孩子,再讓他自己說。孩子大了,都懂事了,可以讓他們自己判斷對錯,學習自己管自己。
4、選派一些小隊長和值日生大班的孩子喜歡幫助老師做事情,所以請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當我們的小手、小腳、小耳朵,來約束某個別幼兒的自由散漫,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另外,有時候也可以對個別幼兒實施換位思考。如,某幼兒比較吵鬧,就安排他來管大家,跟他交代清楚要求,讓他體會一下,大家一起吵鬧所帶來的無序和危害。提醒他自己自我約束,一起改善班級常規。
5、在孩子們的心里建立起威望讓孩子真心喜歡你,其實也不難。如注意自己說話的技巧:對全體孩子們說的,要聲音洪亮,節奏放慢些,眼睛要不時的掃向每一個孩子,根據語氣和說話的內容或微笑或皺眉。注意在提要求時,表揚某個孩子。(例如,“請小朋友們把椅子搬到教室里去。真能干,搬了兩把椅子!很能干,椅子擺的好整齊!對,排隊走真整齊”在幼兒搬時,看著他們微笑。。
寫了很多,看看好象都有用,可是在實際中可能又都成了紙上談兵。不管怎樣,個人認為堅持大方向,針對個別,給予修改和調整,在整齊劃一和個別對待的相輔相成中,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懂事,班級常規也會逐漸改觀。
推薦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忘記了第一次是從哪里看到的,讓我當時很是震撼了一下,今天重新看到,重溫一下。
一、 教育的最佳狀態在于一個"養"字,家庭教育重在養,而不在教。
二、正確解讀“母親”:首先,母親要“虛”,不能夠虛下來的母親,不能夠給孩子的情緒提供一個空間,孩子的情緒就在媽媽的情緒里面包圍著。其次,母親要“弱”,學會示弱。第三,母親要“柔”,學會使用溫柔的力量。
三、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
四、家庭教育的空間一定要留給孩子,一流的家長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長靠管。
五、父母的情緒孕育著孩子學習的情緒與氣質。
六、啟動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啟動家長和孩子內心流通的天然情感。
七、教育做到最高點就是文化,文而化之,
八、不用說話,孩子內心就被感化,同時產生
在上午的整合活動后,我有時會讓幼兒從圖書角拿一本書到自己的座位上去看,孩子們一聽到看書都很高興,但我提前也提好要求就是不能吵鬧,孩子們也干脆地答應了。但這點安靜并不能保持多久,很快,教室就像個“菜場”鬧哄哄的。之前幾次我都是大聲吼著安靜,但在我一次觀察之后,卻發現了原因,原來幼兒在看書時喜歡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看,一起交流,一起走走迷宮,講故事,能力弱的孩子喜歡聽人家講,能力好的喜歡幫助別人理解分析...... 雖然這樣吵鬧是影響了紀律,但孩子們能在其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比如人際交流,自身語言的提高,動腦筋走迷宮。這樣能提高幼兒自身的發展何嘗不是一種學習呢?所以我個人認為適當可以給幼兒一些放松的空間,比如一周開展一次看書互動的活動讓幼兒也不受管制的情況下自由學習。
孩子學習一些才藝特長是一件好事,有的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的孩子反覺得是一件負擔,孩子如感到是負擔,就不太好了。再加上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得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家長在送兒童去學習的同時,還應尊重兒童自己的興趣。而且,家長還應根據兒童生理發展的特點,理智地選擇學習時間。下面給各位家長提供了一些建議性的資料,以供家長參考。
由于孩子在1歲或1歲多已會“涂鴉”,2-3歲開始對形狀、顏色產生興趣,4-5歲開始對實際事物、經驗過的事物有了認識并畫出,5-6歲時,不是畫看到的東西,而是畫認識的東西,此時的孩子觀察力、想象力、甚至表現欲都很高。因此,從2歲半到3歲孩子最純潔的時候開始,最為適宜。
剛開學幾周,幼兒園的雙高課就搞得紅紅火火,3月6日,輪到我做公開活動。常聽老師們說:“有了一份優秀的教案,可以說就是成功了一半,”于是,在一本教育雜志上,找到了一篇優秀教案——“小動物住哪里”,非常適合中班幼兒,而且數學領域的內容也是我喜歡上的。
我認真按著教案準備教具,制定出活動目標的重難點。第一個環節,游戲:小動物坐火車。 第二環節,游戲:小動物住哪里。第三環節,圖卡操作。3—4歲的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其直覺運動性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事物系統化的概念比較模糊,幼兒的生活本身就是以游戲為重點,游戲化與教學情景化是激發幼兒數學興起的有效方法。幼兒對生活中的火車、高層樓房、小動物等都有一定的認識經驗,讓幼兒能按火車的車廂節數、有幾層樓房進行數數、數字的排序的基礎上,讓幼兒進一步理解小動物排隊可以變化,和操作前聽清楚老師的要求等良好習慣的培養。這些都是本節課基本要求。
這次活動雖然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但作為數學活動,我也考慮到數學歸納到科學領域中,讓幼兒應多探索,(如在數數火車有幾節車廂時,可以從左邊數還可以從右邊數,最后通過大家討論按數字順序規律,從左邊開始排列等)。這次活動我把“正確”的方法教給幼兒,幼兒按照教師的方法似乎都正確完成操作任務。但思維結構并沒有得到發展,幼兒需要的并不是教給他們某種知識或技能,而是要在充分的操作和嘗試中有所領悟。教師講解——提問——幼兒動手操作練習。操作往往是在講解知識之后出現,作為練習知識的手段,我這次恰恰顛倒了操作法的順序,正確的教學程序應是:幼兒動手發現問題——教師啟發幼兒尋找正確的答案——形成概念。這些在以后數學教學活動中會更加把握好。
觀摩課為我們組織一次教師、觀摩教師、幼兒共同參與的促進幼兒發展的活動,最好的目的是在以后的教育實際中更好地引導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希望領導和姐妹們提出寶貴見意,謝謝大家!
《大班幼師隨筆3篇》:大班幼師隨筆第1篇 九月二日是我們幼兒園新生入園的第一天,盡管我們幼兒園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讓家長帶孩子們早一天熟悉環境,和老師們交流情感;增派教師到小班照顧孩子,可還
《大班老師隨筆3篇》:大班老師隨筆第1篇 孩子們到了大班后,語言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交往能力也逐漸增強。無論在講故事和繪畫、計算、創造、表演等能力中,都能按自己的想法大膽發揮和想
《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3篇》: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第1篇 教育幼兒不撒謊 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發展想象力的時期,常常把想象力與現實相混淆,幼兒園的教師和父母應幫忙孩子渡過這一真假難辨的年齡階段,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