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5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教師教育隨筆《責打孩子應講方法》,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認為:適當體罰孩子,讓他明白做錯事情應當承擔責任,并學會承受壓力,是有好處的。
現在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簇擁下的“小皇帝”,“小太陽”。往往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稼穡不分五谷。是在各種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長大的。大人們“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來不及,怎么舍得動一根指頭?孩子犯了錯誤即使媽媽有時氣不過想打孩子,也在爺爺奶奶疼愛下望而卻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變成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稍有不順心就不高興就和大人鬧,家長批評一句便不得了,養成飛揚跋扈唯我獨尊的壞習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現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務卻不僅僅在父親,母親也扮演著不可輕視的角色。在提倡賞識教育,快樂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成人成才,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樹,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在孩子犯了錯誤,批評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錯誤卻屢教不改時,也許會忍不住揚起你的巴掌,讓孩子改正錯誤,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應當承當責任。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朱家雄認為: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會絕對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極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問題的關鍵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應該怎樣打。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適度原則
體罰孩子,一定要 “適度”,俗話說,常罵不驚,常打不怕。經常打孩子,孩子就會習慣于挨打,逐漸養成一種即使挨打也滿不在乎地態度,結果使孩子成為一個具有頑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傾向的人。我原來的一個同事,他兒子成天逃學,整天沉溺于網吧,還會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毆。同事氣得沒有辦法,隔三差五就會痛打一頓。可是不僅不起作用,還使孩子變本加厲,據同事氣憤地說,孩子不僅在挨打時一動不動,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還會惡狠狠地看著他。后來我離開了那個單位,那孩子現在怎么樣了也不得而知,但我想他也許不會成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長如果真要教訓孩子,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幾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長期望完全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一味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決不能獲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隱蔽原則
“人前教子”的傳統教育方法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一定要注意打孩子的場所,對孩子進行懲罰應避免在公共場所和外人面前,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當眾不留情面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當眾頂撞,父母也會很沒有面子。胡適的母親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從不在人前打孩子。
另外,打完以后要愛撫,講道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打他是為他好;孩子受到懲罰改正錯誤以后,爸爸媽媽要適時地對孩子進行言語和行動上的肯定,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視了、被冷落了。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懲罰,并不是他因為他是個壞孩子,并不是爸爸媽媽不喜歡他,而是他這件事情做的不對。
第三:及時原則
盡可能在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時馬上加以懲罰,因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密切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過去幾天再懲罰,或幾件事加起來一起懲罰,孩子會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何受罰。所以懲罰應及時,即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之后,及時進行懲罰,指出其錯誤所在和應該承擔的后果。
交談,也就是說跟孩子們說說話,聊聊天。大班的孩子是一群六歲的孩子了,已經懂事了,他們完全可以象一個小大人似的與你交談,這種交談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的交談。
帶大班的老師應該多和孩子聊聊天。通過聊天可以拉近教師與幼兒的距離,走進幼兒的心靈。通過聊天,我們可以知道幼兒在想什么,他們的心理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通過聊天我們還可以幫助幼兒改掉平時不容易改掉的不良習慣。
張孫昊是一個懂事的小朋友,但是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咬指甲,平時經常提醒他,可他總改不掉這個習慣,自己一個人時就愛咬指甲,。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我說到了這個,并和他一起分析這樣咬指甲的壞處。這一次他好像聽懂了,不停的點著頭,并答應保證改掉這個壞習慣。在此后的幾天里,我仔細觀察,他真的沒有再咬指甲,現在他基本已經改掉了這個壞習慣。這使我領悟到,教師可以和幼兒進行有目的的聊天。
多與孩子聊聊天,還可以讓我們多一份童心,添一份童趣,永遠保持一種孩子般快樂的心境!
多與孩子聊聊天,只需抽出我們的一點點時間。
推薦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我班的孩子很愿意聽故事,今天又要求我給他們講故事,我突然想何不讓他們自編自講故事呢?于是,我讓孩子們自編自講故事。一位小朋友上來講:“一天,有一只小猴,它跑到樹林里去采蘑菇”剛講到這里,下面的小朋友就叫了起來:“不對 不對,是小白兔去采蘑菇,小猴怎么去采蘑菇呢?”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把這位講故事的小朋友搞的十分尷尬,一時不知怎么辦才好,只好用求助的目光望著我。這時,我便用手勢讓幼兒安靜下來,然后我說:“老師和你們一起想一想,為什么小猴就不能去采蘑菇,而只有小白兔才能去采蘑菇呢?”頓時,小朋友們又馬上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小猴不愛吃蘑菇,就不去采呀!”“小猴應該爬到果園里摘果子呀”聽了他們的話,我沒有否定他們的說法,而是要求小朋友們試著動一下腦筋,從另一角度去編這個故事。我提示:“現在小猴確實是去采蘑菇了,它會爬樹,會摘果子但它也會采蘑菇,請你們一起來編這個故事,看誰編的好。”小朋友們聽我這么一說,各個睜大眼睛,動起腦筋。 過了五分鐘,我請他們自由發言,有的說:“小候經常吃果子,吃膩了,想換換口味,就去采蘑菇了”有的說:“小猴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它知道小白兔生病了,就幫它去采蘑菇。”還有的說:“小白兔過生日,小猴想采些蘑菇送給小白兔做生日禮物。”聽了這些發言,我心底里感到高興,他們的發言不但內容豐富,詞語用的恰當,而且思想內容也很好。通過這次創編故事嘗試,我認識到在幼兒教育中,不能墨守成規,不能讓老框子把孩子們的思維束縛住,我們應讓幼兒在愉快的情景中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的語言能得到最佳開發。
我認為:適當體罰孩子,讓他明白做錯事情應當承擔責任,并學會承受壓力,是有好處的。
現在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簇擁下的“小皇帝”,“小太陽”。往往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稼穡不分五谷。是在各種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長大的。大人們“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來不及,怎么舍得動一根指頭?孩子犯了錯誤即使媽媽有時氣不過想打孩子,也在爺爺奶奶疼愛下望而卻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變成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稍有不順心就不高興就和大人鬧,家長批評一句便不得了,養成飛揚跋扈唯我獨尊的壞習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現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務卻不僅僅在父親,母親也扮演著不可輕視的角色。在提倡賞識教育,快樂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成人成才,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樹,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在孩子犯了錯誤,批評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錯誤卻屢教不改時,也許會忍不住揚起你的巴掌,讓孩子改正錯誤,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應當承當責任。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朱家雄認為: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會絕對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極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問題的關鍵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應該怎樣打。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適度原則
體罰孩子,一定要 “適度”,俗話說,常罵不驚,常打不怕。經常打孩子,孩子就會習慣于挨打,逐漸養成一種即使挨打也滿不在乎地態度,結果使孩子成為一個具有頑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傾向的人。我原來的一個同事,他兒子成天逃學,整天沉溺于網吧,還會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毆。同事氣得沒有辦法,隔三差五就會痛打一頓。可是不僅不起作用,還使孩子變本加厲,據同事氣憤地說,孩子不僅在挨打時一動不動,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還會惡狠狠地看著他。后來我離開了那個單位,那孩子現在怎么樣了也不得而知,但我想他也許不會成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長如果真要教訓孩子,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幾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長期望完全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一味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決不能獲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隱蔽原則
“人前教子”的傳統教育方法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一定要注意打孩子的場所,對孩子進行懲罰應避免在公共場所和外人面前,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當眾不留情面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當眾頂撞,父母也會很沒有面子。胡適的母親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從不在人前打孩子。
另外,打完以后要愛撫,講道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打他是為他好;孩子受到懲罰改正錯誤以后,爸爸媽媽要適時地對孩子進行言語和行動上的肯定,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視了、被冷落了。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懲罰,并不是他因為他是個壞孩子,并不是爸爸媽媽不喜歡他,而是他這件事情做的不對。
第三:及時原則
盡可能在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時馬上加以懲罰,因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密切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過去幾天再懲罰,或幾件事加起來一起懲罰,孩子會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何受罰。所以懲罰應及時,即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之后,及時進行懲罰,指出其錯誤所在和應該承擔的后果。
1、置之不理
孩子發脾氣時,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會受到鼓舞繼續鬧下去。這是最見效的方法。氣頭上的孩子,大人的說理、摟抱都不會太奏效。只要你沉住氣,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終放棄這個行為之前會加倍的哭鬧,你要堅持住。
也可以講幾句簡明扼要的話:“你不哭了咱們再一起玩。”不要多說。如果孩子哭鬧的更厲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時把這話重復一次。
孩子不再發脾氣時,若無其事地歡迎孩子回來就行了:“過來吧,咱們去街上玩。”不要說:“你剛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類話。
2、表揚和鼓勵
孩子不發脾氣時必須表揚他,但要注意說話方式。可以說:“你能安安靜靜地看畫書,我很高興,你真聽話。”不要說:“你沒有發脾氣,真是好孩子!”不要強調“發脾氣”這個詞。
孩子發起氣時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為此應教孩子用正確的方法獲得你的注意和表達他的沮喪情緒。示范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告訴他你碰到困難時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現時,更要關注他,給以表揚。
3、盡量避免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場合和情境
如果任務或玩具太復雜了,孩子會因完不成、不會玩而沮喪,你可以把任務定得簡單點,讓孩子能夠完成。
必要時提供幫助。當孩子變得急躁時,你可以給他一點提示,或說幾句鼓勵的話,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但不要包辦代替。
應避免孩子過分疲勞或興奮。要在他玩的筋疲力盡和極度興奮之前,結束活動,以免孩子控制不住情緒。
4、不要讓孩子發脾氣來逃避責任
應讓孩子明白,發脾氣不能幫助他逃避任務。向孩子講清楚:他的任務若不干會給他懲罰;隨他怎么發脾氣,任務必須完成。如果孩子就是不完成,就給他應得的懲罰。懲罰之前先給他一些警告。懲罰之后讓他繼續完成任務。
5、在來客人時和在公共場所等
孩子會察言觀色,當爸媽累了,有客人來訪或全家在公共場所時,他的哭鬧會更帶勁。如果孩子哭鬧打擾了周圍的人,你可以把孩子領到人少的地方。“跟孩子說,你影響了別人,如果你還哭鬧,咱們現在就回家。”為了證明你是說到做到,你可以中途離開。在公共場合不要后退,不要同情孩子的表情。絕不要讓步,要讓孩子看到你是說到做到的。
6、馬上就地解決
這是控制發脾氣行為的關鍵。不要事后再懲罰孩子的行為。
我認為:適當體罰孩子,讓他明白做錯事情應當承擔責任,并學會承受壓力,是有好處的。
現在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簇擁下的“小皇帝”,“小太陽”。往往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稼穡不分五谷。是在各種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長大的。大人們“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來不及,怎么舍得動一根指頭?孩子犯了錯誤即使媽媽有時氣不過想打孩子,也在爺爺奶奶疼愛下望而卻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變成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稍有不順心就不高興就和大人鬧,家長批評一句便不得了,養成飛揚跋扈唯我獨尊的壞習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現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務卻不僅僅在父親,母親也扮演著不可輕視的角色。在提倡賞識教育,快樂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成人成才,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樹,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在孩子犯了錯誤,批評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錯誤卻屢教不改時,也許會忍不住揚起你的巴掌,讓孩子改正錯誤,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應當承當責任。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朱家雄認為: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會絕對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極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問題的關鍵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應該怎樣打。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適度原則
體罰孩子,一定要 “適度”,俗話說,常罵不驚,常打不怕。經常打孩子,孩子就會習慣于挨打,逐漸養成一種即使挨打也滿不在乎地態度,結果使孩子成為一個具有頑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傾向的人。我原來的一個同事,他兒子成天逃學,整天沉溺于網吧,還會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毆。同事氣得沒有辦法,隔三差五就會痛打一頓。可是不僅不起作用,還使孩子變本加厲,據同事氣憤地說,孩子不僅在挨打時一動不動,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還會惡狠狠地看著他。后來我離開了那個單位,那孩子現在怎么樣了也不得而知,但我想他也許不會成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長如果真要教訓孩子,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幾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長期望完全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一味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決不能獲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隱蔽原則
“人前教子”的傳統教育方法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一定要注意打孩子的場所,對孩子進行懲罰應避免在公共場所和外人面前,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當眾不留情面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當眾頂撞,父母也會很沒有面子。胡適的母親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從不在人前打孩子。
另外,打完以后要愛撫,講道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打他是為他好;孩子受到懲罰改正錯誤以后,爸爸媽媽要適時地對孩子進行言語和行動上的肯定,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視了、被冷落了。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懲罰,并不是他因為他是個壞孩子,并不是爸爸媽媽不喜歡他,而是他這件事情做的不對。
第三:及時原則
盡可能在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時馬上加以懲罰,因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密切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過去幾天再懲罰,或幾件事加起來一起懲罰,孩子會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何受罰。所以懲罰應及時,即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之后,及時進行懲罰,指出其錯誤所在和應該承擔的后果。
上午一入園,梓涵就興沖沖的跑到我面前,拽著我的衣角,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老師,你先別忙,我告訴你件事”。還沒等我表態,她就急不可耐地趴在我耳朵上嘀咕開了:“老師,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里我和你在一起,我們都長著蟬羽似的美麗翅膀,共同在藍天上飛翔,我們飛過高山、飛過大海、飛過菜博會,我高興極了,最后竟笑醒了……”,不經意間,這時我的旁邊已經圍攏來許多小朋友,大家爭先恐后地說起了自己的夢:沒媽的孩子志翔說:“我夢到老師親我了,老師的吻好甜啊,在夢里我還喊媽媽了呢,說著說著,語速竟慢了下來,眼角似乎也有些許晶瑩閃爍”,活潑的紫薇說:“我夢到老師和我們在操場上盡情跳舞,媽媽說昨晚我睡覺很不老實,她給我蓋了好幾遍被子,早上起來見我時還是身子光光,睡在了被子外面”他的話把大家逗得開心大笑……
我認真地聽孩子們講著美麗的夢境,一股股暖流涌上心頭:每天和這些天真活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們帶給我太多的感動和驚喜,使我平凡的生活里多了許多的亮色,其實在我的心里,班里的每個孩子也早已融進我的生命,他們的喜怒哀樂時時牽動著我的心,今天,就在此時此刻,我真想大聲告訴孩子們:“親愛的孩子們,老師每個甜美的夢里也都有你們的幸福身影,因為你們是老師的驕傲,是老師的自豪,在我的心里,你們每一個孩子,都像一片片嬌嫩的樹葉,每一片葉子都晶瑩剔透,綠意盎然,每一天都盡情伸展著身姿,每時都帶給我快樂和驚喜”。
今天剛到園,徐鑫鵬小朋友就興高采烈的跑到我面前告訴我:“老師,今天我洗臉了。”我隨口回了一句:“你真是個講衛生的好孩子。”聽了我的夸獎,孩子滿心歡喜的跑開了。
鑫鵬小朋友不愛洗臉,每次洗臉又哭又鬧,有時為了洗臉,還和媽媽來個馬拉松式的賽跑。無奈之下,鑫鵬的媽媽找到我,讓我給想想辦法。我也曾苦口婆心的勸說過,但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孩子的意愿。每天,鑫鵬小朋友還是那張臟兮兮的臉入園。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一節有趣的活動課《小豬變干凈了》徹底改變了孩子的做法。
課堂上,我向孩子們展示兩只預先準備好的小豬。(一只干凈漂亮,一只又黑又臟)“小朋友們喜歡那只小豬?”“那只干凈的”,孩子們齊聲回答。你們為什么不喜歡令一只?小薇說:“它會弄臟我的新衣服”。浩然說:“它會弄臟我的小手,讓我無法吃東西”。怎樣才能讓小豬變干凈呢?我話音未落,孩子們齊聲回答“洗澡!”“是的,如果小朋友不洗澡,洗臉,全身臟亂不堪,其他的小朋友也不喜歡和你在一起玩”,我隨機說道。沒想到我無意中的一句話,卻讓孩子們受到很大教育作用。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對于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習慣,我們不能一味的采用強制性的手段讓孩子服從大人,要把握教育契機進行隨機教育,讓孩子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孩子們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大班隨筆3篇》:幼兒園大班隨筆第1篇 “小淘氣”的轉變 欣欣是咱們班有名的“小淘氣”活動課上不光自我有好多小動作,還總是去打擾別的小兄弟姐妹,孩子們常告他的
《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3篇》: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第1篇 教育幼兒不撒謊 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發展想象力的時期,常常把想象力與現實相混淆,幼兒園的教師和父母應幫忙孩子渡過這一真假難辨的年齡階段,但
《幼兒園大班體育課隨筆200篇》:幼兒園大班體育課隨筆第1篇 幼兒園體育教學隨筆篇一 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使幼兒獲得成功,增強自信 體育活動中要注重材料的投放,在幼兒的興趣點上不斷生成和改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