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3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教育隨筆記錄《幼兒科學活動》,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好奇好問、愛探索愛活動,幾乎科學領域的有關現象和事物,諸如天上飛的小鳥、地上爬的螞蟻、電視上出現的圖象,甚至幼兒自己身上的一顆黑痣或小小的肚臍眼,都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幼兒對于科學活動常常樂此不倦。作為教師,如何組織、引導幼兒科學活動,如何讓幼兒科學活動發揮最大功效,一直是我們思考、探索的問題。
新《綱要》告訴我們,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我們應讓孩子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新《綱要》指出兒童是主動學習者,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兒童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要讓兒童真正地“做科學”。教師要引導幼兒在做的過程中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孩子們首先要通過感知、熟悉、提問、回憶來明晰自己的研究對象,提出自己真正關心的或有疑問的問題;然后分析自己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在帶著問題通過親自動手做來驗證自己的想法;依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在同伴間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案例描述與分析思考
一、讓科學與生活更加貼近
案例:在“認識電”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為每組幼兒提供一個線路板,讓幼兒把兩節電池的正負極連接起來,使小燈泡發亮。結果,幼兒很快獲得了成功,并且操作得很熟練。
分析思考: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心理學教授特芬尼.桑頓引用許多人的研究成果證明,幼兒是否能成功地解決遇到的問題,更多地取決于他們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為幼兒設置問題情境,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能有效地幫助幼兒把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
在以上科學活動中教師注意到了為幼兒提供豐富多采的操作材料,但很多時候,只是要求幼兒按照老師設置的程序去操作。但這符合幼兒的生活需要嗎?如今,幼兒的生活中充滿了數不勝數的使用電池的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如電子游戲機、電動玩具、鬧鐘、錄音機、手電筒等,而這些物品的電池型號不同、安裝方法也有差異。如果幼兒只學會熟練單一地操作實驗中的線路板,對他們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只有向他們提供一系列常見的生活用品,讓他們通過探索、嘗試,在反復的拆裝中學會正確地給不同物品安裝不同的電池,才是幼兒真正需要的!
我們應注重讓幼兒置身于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去學習,這樣,他們的眼界將更加開闊,他們對于現代科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也將理解得更深。如在進行“火”的科學主題活動時,我們就把幼兒帶到消防隊,讓他們觀看消防員叔叔的消防演習,邊看邊聽消防員叔叔介紹消防車的構造、介紹先進的消防器材、介紹在生活中如何注意用火安全......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比在課堂上干巴巴地講解消防車的結構要有價值得多。
二、猜想、探索與交流是幼兒科學活動的重要環節
案例:一次,我倒了一大杯水,可水太燙喝不了。細心的威威看見了,說:“老師,我有辦法讓這杯水快快變冷!”威威的話引起了小朋友們的興趣,很多孩子好奇地圍了上來,于是,“讓熱水快點變冷”的科學探索活動應運而生了——
① 猜想讓熱水變冷的辦法:圍繞著“有什么辦法讓熱水變冷”,我讓孩子們充分猜想、討論,然后發表自己的想法,并對不同意見提出質疑。孩子們的辦法可多了,“把熱水杯放在冰箱里”、“拿筷子在水里攪拌”、“把熱水放在窗上,讓風吹冷”、“用扇子扇風”、“往杯里加冷水”等等。我鼓勵他們用繪畫的形式把猜想的辦法記錄下來,以便進行實驗。
② 怎樣證明熱水變冷了:實驗開始前,孩子們對自己的辦法和別人的辦法能否讓熱水變冷充滿疑問,急于動手實驗。這時,我提問:“怎樣證明你的辦法使熱水變冷了呢?”有的幼兒說用手摸,有的說用嘴嘗,也有的說看杯子上是不是有熱氣,用溫度計插到水里測量......
③ 怎樣讓熱水冷得更快:熱水變冷實驗后,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怎樣讓水冷得更快?孩子們通過交流、探索,反復實驗,得到了多種方法。
今天剛走進活動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掉在地上的兩幅畫。通過我的仔細觀察,屬人為破壞。 “一定是玉海干的。”我心想。 玉海是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活潑聰明又調皮,類似的事件他干過不止一次,這次肯定也不例外。 玉海來園后,我把它摟在懷里說:“告訴老師,你昨天干了什么?”“我跟媽媽去姨媽家,跟妹妹玩了。”我這才記起玉海昨天沒來園。 “老師,這是西昌弄下來的。”欣欣大聲喊道。 怎么可能呢?西昌是個愛靜的孩子,說話聲音也很小,經常讓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來的嗎?”我問西昌。她笑瞇瞇的看著我沒有辯解。“是不是你看到畫太陳舊了,想換張新的?”“不是,我想讓老師叫我的名字。” 原來是這么回事,每天老師都會表揚很多優秀的孩子,鼓勵一些表現較差的孩子,而西昌既不優秀,也不頑皮,所以老師極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這種方法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件事給了我不小的啟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都能享受到老師的關懷和照顧,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每天的午餐后都是自由活動,對于這寶貴的自由活動,孩子們非常喜歡。他們可以玩自己帶來的各種玩具、書籍,或者與自己的好朋友圍在一起做喜歡的游戲。老師則是幼兒的支持、合作、引導者,仔細觀察每個孩子,適當地介入,確保活動的有序和安全。怎樣讓孩子們喜歡餐后活動,并且能保證幼兒安全、順利進行餐后活動,我們為此思索著,覺得可以遵循以下幾方面來組織幼兒的餐后活動。
1、組織活動時,首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餐后活動時,幼兒自由活動空間大了,但安全的責任也更大了,這就要求老師要保證每位幼兒在自己的視線內活動,既讓幼兒玩的開心,又能保證幼兒的安全。
2、尊重孩子的興趣。每天組織活動之前,老師要從幼兒喜歡參加的活動出發,尊重他們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組織起來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動要豐富,避免單調、乏味。孩子們的好奇心很強,喜歡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應該盡量讓餐后活動多樣化。比如帶孩子到戶外散步、讓孩子分享自己帶來的玩具、組織孩子到隔班教室講故事、欣賞有趣的動畫片等等。
4、選擇一些適宜的活動,但不要過于激烈,因為餐后不適宜進行激烈的活動,而且太激烈的活動會影響到孩子午睡。總之,我們要在實踐中加強反思、學習,認真組織深受幼兒喜愛的餐后活動,從而真正發揮自由活動的作用。
在活動中經常聽到孩子們說:“老師,我不會”、“老師,我干不好”、“老師,我不會畫”,我認真觀察這些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發現他們有共同的特點:1.上課很少舉手,發言不積極。2.注意力有時渙散,懼怕嘗試新任務。常常會說“我不會”,“老師,怎么弄呀?”“我學不好。”缺乏主動精神和創造勇氣。3.在自選活動中,總是挑選最容易的任務。4.情緒不太穩定,有時沉悶、冷淡,有時活潑愉快。5.喜歡獨自游戲,參加合作游戲時,不愿當領導者。6.極少提出意見建議,有分歧爭論時,較易退縮、讓步、放棄主見。喜歡順從與模仿別人。在作業或游戲中途,有時會旁觀和閑逛,忘卻目標。7.家庭中一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家庭中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總是竭盡全力為其解決困難,什么都包辦代替,又或者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味地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而孩子由于難以達到父母的要求,經常遭受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逐漸養成了遇事畏懼退縮,對自己缺乏信心。
孩子在幼兒時期往往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愿望,什么都要自己來,雖然常常自不量力,但這種“我自己干”的愿望卻體現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出一種原始的尋求自我肯定的需要,這時我就巧用妙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1. 心理暗示法
當孩子對某件事缺乏信心,有畏難情緒時,我總會對他講,你能做好這件事,只要用心去做,什么事都能做好。平時我也經常對他們進行肯定,在這種長期的積極暗示下,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增強,喜歡嘗試新鮮事物。
2. 獨立完成法
有時,我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比如插圖、計算操作活動、穿鞋等等。如果孩子自己做了,無論結果怎樣,我都給予鼓勵,使他們感受到經過自己努力而取得成功的樂趣,并且逐步建立和增強獨自做事的信心,從而更加樂于自己獨立去做事。
3. 示范法
幼兒模仿性強,尤其愛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當有些事情孩子不會做或做不好時,不要責備他們。我就通過示范,讓他們感到這些事情并不難,從而使他們增強自信,敢于嘗試。
4. 讓孩子自己選擇法
允許孩子做出簡單的選擇,比如對他說:“今天你是到積塑區去還是到折紙區活動?”當沒有選擇余地的事情出現時,應該堅持正確的要求,只要你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也會對他必須做的事有信心。
幼兒好奇好問、愛探索愛活動,幾乎科學領域的有關現象和事物,諸如天上飛的小鳥、地上爬的螞蟻、電視上出現的圖象,甚至幼兒自己身上的一顆黑痣或小小的肚臍眼,都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幼兒對于科學活動常常樂此不倦。作為教師,如何組織、引導幼兒科學活動,如何讓幼兒科學活動發揮最大功效,一直是我們思考、探索的問題。
新《綱要》告訴我們,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我們應讓孩子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新《綱要》指出兒童是主動學習者,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兒童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要讓兒童真正地“做科學”。教師要引導幼兒在做的過程中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孩子們首先要通過感知、熟悉、提問、回憶來明晰自己的研究對象,提出自己真正關心的或有疑問的問題;然后分析自己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在帶著問題通過親自動手做來驗證自己的想法;依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在同伴間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案例描述與分析思考
一、讓科學與生活更加貼近
案例:在“認識電”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為每組幼兒提供一個線路板,讓幼兒把兩節電池的正負極連接起來,使小燈泡發亮。結果,幼兒很快獲得了成功,并且操作得很熟練。
分析思考: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心理學教授特芬尼.桑頓引用許多人的研究成果證明,幼兒是否能成功地解決遇到的問題,更多地取決于他們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為幼兒設置問題情境,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能有效地幫助幼兒把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
在以上科學活動中教師注意到了為幼兒提供豐富多采的操作材料,但很多時候,只是要求幼兒按照老師設置的程序去操作。但這符合幼兒的生活需要嗎?如今,幼兒的生活中充滿了數不勝數的使用電池的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如電子游戲機、電動玩具、鬧鐘、錄音機、手電筒等,而這些物品的電池型號不同、安裝方法也有差異。如果幼兒只學會熟練單一地操作實驗中的線路板,對他們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只有向他們提供一系列常見的生活用品,讓他們通過探索、嘗試,在反復的拆裝中學會正確地給不同物品安裝不同的電池,才是幼兒真正需要的!
我們應注重讓幼兒置身于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去學習,這樣,他們的眼界將更加開闊,他們對于現代科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也將理解得更深。如在進行“火”的科學主題活動時,我們就把幼兒帶到消防隊,讓他們觀看消防員叔叔的消防演習,邊看邊聽消防員叔叔介紹消防車的構造、介紹先進的消防器材、介紹在生活中如何注意用火安全......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比在課堂上干巴巴地講解消防車的結構要有價值得多。
二、猜想、探索與交流是幼兒科學活動的重要環節
案例:一次,我倒了一大杯水,可水太燙喝不了。細心的威威看見了,說:“老師,我有辦法讓這杯水快快變冷!”威威的話引起了小朋友們的興趣,很多孩子好奇地圍了上來,于是,“讓熱水快點變冷”的科學探索活動應運而生了——
① 猜想讓熱水變冷的辦法:圍繞著“有什么辦法讓熱水變冷”,我讓孩子們充分猜想、討論,然后發表自己的想法,并對不同意見提出質疑。孩子們的辦法可多了,“把熱水杯放在冰箱里”、“拿筷子在水里攪拌”、“把熱水放在窗上,讓風吹冷”、“用扇子扇風”、“往杯里加冷水”等等。我鼓勵他們用繪畫的形式把猜想的辦法記錄下來,以便進行實驗。
② 怎樣證明熱水變冷了:實驗開始前,孩子們對自己的辦法和別人的辦法能否讓熱水變冷充滿疑問,急于動手實驗。這時,我提問:“怎樣證明你的辦法使熱水變冷了呢?”有的幼兒說用手摸,有的說用嘴嘗,也有的說看杯子上是不是有熱氣,用溫度計插到水里測量......
③ 怎樣讓熱水冷得更快:熱水變冷實驗后,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怎樣讓水冷得更快?孩子們通過交流、探索,反復實驗,得到了多種方法。
一、由消防演習引發的教育活動
今天幼兒園和消防隊聯合舉行演習活動,小班幼兒也要求進行疏導撤離演習活動。
早上一入園,我就給孩子們講解必要的消防知識,孩子們知道了用濕毛巾捂住鼻口可以避免被濃煙熏嗆,撤離時不慌不急、不推不擠。在等待演習開始的時間里,小班幼兒有點坐不住了,于是我開始教幼兒玩手絹。
開始,我教幼兒用手絹進行對折來學習折疊的基礎方法。我覺得用手絹進行簡單的折紙活動比用紙好的多,因為,小班幼兒年齡小,一不小心就會把紙弄撕、弄破,從而影響孩子折疊的興趣。
孩子慢慢折的有點煩了,我又用小手絹教幼兒進行歌表演。“小手絹四方方,天天帶在我身上,又擦鼻涕又擦汗,真是我的好伙伴。”用真實的物品做教具,既形象又貼進幼兒生活。特別是在表演最后一句“天天帶在我身上”時,我把手絹一下貼在胸前,對孩子們說:“看,小手絹是我的好伙伴了,它貼在我身上了,看看你的手絹是你的好伙伴嗎?”孩子們嘗試表演的興趣馬上被激發起來了。這兩個活動幼兒很感興趣,也不枯燥,我也沒有事先備課環節的限制,組織起來很輕松隨意。
由這次活動我深深感受到:有時隨機的教育活動可能比事先準備好的活動效果要好得多,同時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就看你是否能抓得住教育的機會,靈活機動的進行各項活動。
二、鼓勵—是克服孩子心情焦慮的好辦法
孩子初上幼兒園,對環境不熟悉,特別又離開父母,心情焦慮是難免的。今天有位家長說:“老師有什么好辦法嗎?孩子上幼兒園時從出家門一直哭到幼兒園。”看著家長著急又心疼的樣子,我也盼著孩子能高高興興的上幼兒園。然后,我對家長說:“多鼓勵孩子吧,你的孩子已經很棒了,在幼兒園一天表現的很不錯了。”于是我把孩子在園的表現告訴家長,家長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后就說:“好吧,讓我們一起試試。”我還和孩子約定好明天來幼兒園時不哭,要高高興興的。果然,第二天來園時,她的媽媽說:“這次好多了,沒怎么哭。”我也及時表揚了孩子,并給她點了一個小紅豆,夸她漂亮。
慢慢的,每天我都堅持這樣鼓勵,家長也配合工作,孩子能高高興興的上幼兒園了。鼓勵孩子、夸獎孩子是激勵孩子成長和進步的法寶。同時家園的統一,也是一副很好的潤滑劑。
有一次方便后,我經過男生廁所,里面傳來的說話聲把我吸引住了,于是我停住了腳步,靜靜地聽著里面的談話。:“老師,他很偏心,夢雪每天來幼兒園時,老師會抱她進來,還給她拿玩具玩。”聽了這些話,入園時的一些情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張夢雪小朋友在每天入園時,總是對媽媽戀戀不舍,有時會哭個不停。為了減輕她對入園的恐懼感,我便在她入園時,從她媽媽手中接過來,把她抱進屋,給她拿下很多玩具玩。時間長了,她便形成了這種習慣。我想只要她不哭就行了,并沒有在意周圍其他小朋友對玩具那種渴望的眼神。
這時,張皓程與張凱涵兩個小朋友從廁所里出來,打斷了我的思考,同時也驚醒了我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我應該關注每一個孩子,不能因為個別幼兒的特殊情況,就忽略其他幼兒的感受,因為他們也是孩子,需要老師的關愛,渴望老師能抱抱他。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也恰恰是我的這種不經意,才養成了夢雪的這種壞習慣。我的這種做法,不但沒改變夢雪這種愛哭的毛病,還助長了她對這種做法的優越感。因為,她認為只要我一哭,老師就會抱我,給我玩具玩,不給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看見了,也許會去效仿她這種做法,也許會對老師有意見,就像今天這兩位小朋友一樣認為老師很偏心。
從這件事上使我明白對夢雪,我應該從根本上去幫助她,教育她,使她從心里熱愛幼兒園,而不是利用哭來達到目的。對其他幼兒也要認真的去關注他們,關愛每一位幼兒。
《教育隨筆大班5篇》:第1部分 當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個人認為:當好一名幼兒教師,首先要有愛心,耐心、細心、信心、責任心。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技能外,還要具備一些好的素質,例如:愛孩子,不隨意去打罵孩子,
《幼兒園大班午餐隨筆》:第1部分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種幸福的時代一來伸手二來張口。每次在我的耳邊總是有家長在嘮叨著,老師孩子吃飯很挑食,在家里都是哄著他求著他才肯吃一點,可怎么辦
《大班教育隨筆簡短19篇》:第1篇大班教育隨筆簡短 人生中的一道道門坎,邁過了就是門,邁不過就是坎。有的事情讓我們很無奈,有的事情讓我們很無助,有的事情讓我們很無語——不管遇到怎樣的艱難,能否挺過去,取決于對自己的信心。換個角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