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小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托班孩子會“分享”嗎?》,是優秀的小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交往范圍小,人物關系少,擯除年齡特點不談,在入園前,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家里玩具隨意玩,孩子是個“小霸王”。而到了幼兒園里,玩具數量有限,任何教玩具都需要輪流分享。因此,入園初期,在托班教室里時不時的發現許多玩具殘骸或是發生兩個小家伙你爭我奪的情景也不足為奇了。
那么托班的孩子到底會不會分享?如何讓他們學會分享?帶著這樣的問題,在托班下學期孩子們已經適應集體生活后我做了這樣的嘗試:
一、圖書、講故事的魅力。
以故事、兒歌的形式讓孩子感受分享,他們很容易接受。通過故事和兒歌,讓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意味著失去。如在故事《玩具一起玩》中,“大家一起玩,你玩一會,我玩一會。”讓孩子明白了怎樣分享,孩子通過故事情景感受一起玩的快樂。
二、游戲的樂趣。
對托班孩子來說,游戲是學習分享的主要途徑。在托班下學期可鼓勵孩子進行結伴游戲,如,搭積木時你放一個我放一個,讓孩子親身體驗一起玩的快樂。
三、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隨機教育幼兒,如:好吃的好玩的和同伴一起分享。或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
四、大方的家長早就大方的孩子。
在家長會和離園時,向家長宣傳“分享”帶給孩子的“財富”。請家長配合,經常與孩子玩分享游戲,或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熏陶環境。
五.鼓勵表揚很重要
托班孩子需要得到成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表揚,得到鼓勵后,孩子會更加投入。因此,在孩子有分享表現時,要多多進行肯定和鼓勵。
從開學初接過這個小班,已近兩個月的時間了。兩個月的時間,不過須臾,孩子們卻在性格、生活、學習上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那個不愛吭聲的昆坤每天扮演“奧特曼”;那個害羞的康康如今儼然一個“小管家婆”,誰表現不好她馬上告訴老師… 記得第一次早上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因為第一次接觸這批孩子和家長,孩子們在屋里哭成一團,家長們也舍不得走,擔心的詢問:“老師,就你一個人嗎?”“不!其他老師一會就來。”我肯定的回答,似乎我的“肯定”能帶來些許的安慰。一邊抱著哇哇大哭要掙脫我懷抱的孩子,一邊安慰著同樣看著孩子哭心急如焚的家長。看來,分離焦慮不僅在孩子身上得到體現,與家長亦無大異啊。 這種狀況,以我的經驗,一般要到十一以后,一切才能步入正軌。每天,家長接的時候,告訴他們:“孩子今天在幼兒園沒有哭,還和小朋友玩。不要著急,慢慢會好的,都有個過程。”以后,話題逐漸從“哭”上轉移,告訴他們孩子今天完成的功課。有哪些進步。 一直頑固地哭了一個月的楊皓鈺,雖然,開始的哭并沒有影響她自己吃飯睡覺,卻讓別的小朋友不能安靜上課。在我經常與她聊天后,不但不哭了,而且還能專心上課,迅速完成老師的指令。這是一個行動迅速的孩子,無論吃飯,做作業,還有生活自理方面。每次,我都會語言鼓勵。無疑,不著邊際的聊天,拉近了老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在關注她。“鈺鈺,這件衣服真漂亮,誰買的?”“鈺鈺,媽媽做什么好吃的了?給我吃好不好?”… 那段時間,下班回到家,好像耳朵里還是“老師,我媽媽什么時候來?”“老師,我不哭了”。孩子那焦慮的表情似乎并沒有從我眼前散去。趕快給自己換個耳朵,放放舒緩的音樂,小心輕度焦慮癥。 還是學學我的楊皓鈺小朋友,干脆利索,吃飯就吃飯,入廁就入廁,回家就回家,哭就是哭,我該吃吃,該睡睡,不苦了自己。大家不知道吧?哭中也有樂! 那,下班后的馮老師,也堅決做一個不哭的,“苦中作樂”的好大人。比如現在,聽聽自己喜歡的歌,學會它,下次和朋友去K歌時,該“新歌發布會”了,一定不唱以前唱過的歌!蓋了他們~~ 請允許女人一點點小小的虛榮心吧!呵呵~~
這正是培養自制力、忍耐力的時期。盡管如此,有的孩子依然會有許多要求,不合已意就會發生吵鬧。如孩子不聽話,該怎么辦呢?悄悄話 孩子不聽話時,就湊到他耳邊低低講幾句話,提醒提醒他。有時這種悄悄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講道理對于3歲多的孩子的要求,與其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拒絕,倒不如把理由、原因好好講給他聽,反而能使他安靜下來。轉移注意力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別處,如他高高興興地去了,就大大表揚一番。3歲兒好戴高帽子、愛奉承,剛剛還在又吵又鬧,只要一表揚,馬上就高興得笑起來,歡歡喜喜地去干其他事。斥責要有方人們常說,斥責孩子要有方;要有一致性。孩子做了同樣一件事,媽媽責備,而奶奶卻稱贊;或有時斥責一頓,有時卻聽之任之。這種沒有一致性的斥責法,會使孩子無法具有一定的價值觀,不僅缺少正確的行動準則,而且會學會察言觀色行事。 孩子淘氣并不一定就壞 但那些有可能發生危險的調皮行為或損害他人的做法則必須予以嚴厲責備、教訓。當媽媽的不是圣人,不可能保證一直冷靜地對待孩子,有時免不了要動怒。該斥責的時候,是冷靜地斥責,還是感情用事般的責罵。因事態及斥責的人的不同而有所異,感情用事般的責罵并不能說不好。但是,如沒有一致性,則事情就不好辦。3歲的孩子尚不知好歹、不明善惡,對于小孩子來講,區別善惡好歹的基準全在于媽媽罵不罵而這種基準是不能因媽媽自己的好惡而定的,必須依據社會的規律行事。
體罰對于1、2歲的孩子姑且不論,但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反而會導致產生攻擊心理。孩子滿3歲以后,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話,除特別情況外,一般不能遇事就打,實行體罰。特別是3歲兒最能模仿大人的行動,經常挨大人打以后,見到小朋友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出手打人,從而會變成一個愛打架的調皮鬼的
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交往范圍小,人物關系少,擯除年齡特點不談,在入園前,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家里玩具隨意玩,孩子是個“小霸王”。而到了幼兒園里,玩具數量有限,任何教玩具都需要輪流分享。因此,入園初期,在托班教室里時不時的發現許多玩具殘骸或是發生兩個小家伙你爭我奪的情景也不足為奇了。
那么托班的孩子到底會不會分享?如何讓他們學會分享?帶著這樣的問題,在托班下學期孩子們已經適應集體生活后我做了這樣的嘗試:
一、圖書、講故事的魅力。
以故事、兒歌的形式讓孩子感受分享,他們很容易接受。通過故事和兒歌,讓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意味著失去。如在故事《玩具一起玩》中,“大家一起玩,你玩一會,我玩一會。”讓孩子明白了怎樣分享,孩子通過故事情景感受一起玩的快樂。
二、游戲的樂趣。
對托班孩子來說,游戲是學習分享的主要途徑。在托班下學期可鼓勵孩子進行結伴游戲,如,搭積木時你放一個我放一個,讓孩子親身體驗一起玩的快樂。
三、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隨機教育幼兒,如:好吃的好玩的和同伴一起分享。或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
四、大方的家長早就大方的孩子。
在家長會和離園時,向家長宣傳“分享”帶給孩子的“財富”。請家長配合,經常與孩子玩分享游戲,或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熏陶環境。
五.鼓勵表揚很重要
托班孩子需要得到成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表揚,得到鼓勵后,孩子會更加投入。因此,在孩子有分享表現時,要多多進行肯定和鼓勵。
年輕爸媽很糾結很為難
如果你的孩子被同齡孩子打了一巴掌,你會不會讓你的孩子打回去?對于這個問題,家住下關的袁女士很糾結。袁女士的女兒瑤瑤馬上要上幼兒園了,因為擔心瑤瑤在學校被別人欺負,孩子的奶奶教給孩子的“第一課”是:不主動動手打人,但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袁女士在育兒群里,與年輕的媽媽們討論這個問題。“打人是不對,可看著孩子被欺負還打不還手,心里不是個滋味。我的孩子我自己都舍不得打,憑什么給別人打?”瑤瑤奶奶的觀點,在育兒群里,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不能先動手打人。但無故被別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媽媽的糾結:孩子被打了,是不是該打回去?
還有幾天,袁女士兩歲半的女兒瑤瑤就要上幼兒園了,可女兒“懦弱”的性格卻讓袁女士不放心,擔心女兒在幼兒園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袁女士說,她和老公一直教育女兒要謙讓,跟小朋友玩耍時,不能動手打人。可就在前兩天,瑤瑤在小區里玩耍,被一個同齡的小孩無故打了一巴掌。“當時瑤瑤剛下樓,那個小孩正好走過來,抬手就給了瑤瑤一個耳光。”袁女士說她和老公當時就驚呆了,雖然打人的小孩也很小,力氣不大,但估計指甲沒剪,在瑤瑤的臉上刮出了一條細細的血痕。
瑤瑤被打愣了,站在原地張嘴就哭起來。“我當時心疼得不得了,可看那個打人的小孩年齡也小,對方家長又不停道歉,只好把瑤瑤抱起來慢慢哄,可心里憋屈得不得了。”袁女士說。
回到家里,瑤瑤的奶奶看到孫女臉上的傷,問清楚狀況后,把兒子兒媳“臭罵”一頓。“說我和老公不會教孩子,只會讓瑤瑤吃虧。還告訴瑤瑤,上了幼兒園,如果有人再打她,一定要打回去。”袁女士說,瑤瑤奶奶主張的觀點很簡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讓袁女士很糾結,如果這樣教孩子吧,怕孩子太具攻擊性;不這樣教吧,又怕孩子吃虧,老被人欺負。
記者調查:還手還是不還手,家長很為難
在袁女士所在的媽咪寶貝群里,面對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后,“打要還手”成了多數家長的共識。在天涯論壇上,網友“我回到了過去”的發帖也引起了家長們的熱議。
“閨女語寶兒前幾天從幼兒園回來,說有個小朋友(男孩兒)用手故意打了她臉一下,我問她還手沒有,她說沒有還手。我說那你別跟我說,以后記住在外面受了欺負要知道還手,打不打和打不贏是兩回事兒。打輸了回來,我向你檢討,是爸爸我授藝不精,咱以后繼續練;打贏了回來我給你慶功,別干那告狀打小報告的事兒,閨女也不知道聽沒聽明白,反正特認真地對我說好!”
這個帖子引起了家長的共鳴。南湖的程女士說,有次她帶著兒子在小區玩,結果看到一位爸爸在“教訓”自己的兒子,“你這個沒用的東西,被人打了只知道哭。不是跟你說了,別人打了你,你就打回去。”程女士說,當時覺得這話不對味,可又覺得應該這么做。
不過也有家長表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讓孩子有了一點虧都不能吃的意識,將來會害了孩子。更多的家長仍然糾結于孩子被打了,到底該不該讓孩子還手。
專家解讀 別“摻和”孩子的游戲規則
孩子被同齡的小朋友欺負了,家長到底應該怎么辦?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南林君表示,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他們世界的游戲規則,成人不要用自己的規則去“摻和”孩子的世界。在談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南林君先講了自己幾年前遇到的一件事。
讓孩子自己學會成長
幾年前,南林君的女兒還在中學讀書。有一天,老師把南林君請到了學校,并小心翼翼地表示,因為班上有男孩打架,不小心殃及了南林君的女兒。“額頭上被砸出血了。老師說,這個男孩當時就嚇哭了,并向我的女兒賠禮道歉。”南林君說,老師轉達了男孩家長的想法,愿意親自向南林君和她的女兒賠禮道歉。
“我了解到女兒的傷勢已經處理過了,并且女兒也接受了‘肇事’男生的道歉,原諒了他。”南林君認為,既然孩子已經用自己的方式把這個問題處理好了,那么她沒有必要再追究什么。南林君說,她想女兒會從這件事情中學到,看人打架要走遠些;而那個男生也懂得了打架應該要有尺度,不能傷及無辜。“孩子要在他們的游戲中學會合作、忍耐和協調,沒有這些東西,怎么學得會規則?”
教孩子目的別教過程
南林君說,在孩子上幼兒園的這個年齡,打打鬧鬧沒有錯,孩子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學會成長,不要把成人的道德觀強加給孩子。
“說是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負,如果不還手,將來就會變懦弱。被別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南林君說,家長這種做法很危險。孩子會在家長的強勢參與下,失去自我成長的機會。
那么,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到底應該怎么辦?南林君表示,首先要保護孩子安全,其次要教會孩子“制止暴力”。至于如何制止暴力,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想。“不要忽視孩子的智慧,他們很聰明。”南林君說,如果孩子自己打了回去,那么他會懂得憑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制止別人的暴力。這時,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回擊時要注意分寸,不要攻擊、傷害”;如果孩子是告訴了家長或老師,則會懂得可以借助外界力量解決問題。
孩子被同齡孩子打了,你會怎么辦?
越老越吃香:2歲半到4歲孩子都喜歡打人,多教防守,別教進攻。
鮮果脆:我小外甥女,在幼兒園也是被打了,臉上都落下疤了,回家那叫一個委屈,再怎么做工作也不去上幼兒園了。家里人除了心疼真不知道該怎么說,是打還是不打,真不好辦,糾結中……
ID名就是ID:教她打人也不好,長大了該暴力了。
一跟斗摔進來:其實,兒子上幼兒園后,我觀察到,兒童之間爭搶玩具等原因都會引起出手,會出手打人的孩子在家可能都得到大人一定程度的教導。我也不知道該怎么教孩子,是受欺負,還是反抗,還是最后主動出手做霸王?小孩子還分辨不清是非和分寸。但閨女,我支持她厲害點兒,太柔弱的女子注定會吃虧,各方面。
@女精豆子:我媽媽教我在外打架,打得過打,打不過跑。寧可打了人家,讓人家找家里來,或者去人家家里道歉都成,就是不能被人家打。
張炳鈞: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覺得自己孩子一點兒虧不能吃的意識,也是要不得,這種觀念將來是要把孩子害了的。
開心傷心的擁抱:好斗的孩子贏了現在,以后呢?不知是福是禍。在寶寶還不會分辨是非的時候,還是不要教打吧?我是這樣認為的。
范文博,一個聰明可愛又好問為什么的孩子,十分惹人愛。可是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有些讓老師失望,他總是動手打小朋友,老師批評教育了還是沒有改變。究竟哪里出了問題?我同孩子奶奶交流了孩子近段時間的表現,孩子奶奶告訴我,他爸爸媽媽要出國去外地學習了,我也管不了他。我很驚訝,“孩子多想媽媽呀!”奶奶說:“他很懂事,我問他想爸爸媽媽嗎?他說不想。”他媽打電話問:“你想我嗎?”他反問媽媽:“你想我嗎?”。
一句“你想我嗎”,讓我感受到孩子對媽媽的渴望與思念,孩子難道真的不想媽媽嗎?近段時間孩子之所以行為反常,他一方面是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還有一方面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希望能被老師關注,而我對于孩子的表現只是一味的批評教育,卻沒有及時了解到孩子真實的內心,真是懊惱不已。了解情況后我和孩子奶奶再次進行了交流,讓奶奶知道孩子是想媽媽的,多用正面語言進行引導。并且與媽媽進行了電話溝通,讓媽媽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多給孩子打電話,進行感情交流,給孩子解開“被拋棄”的心結。在幼兒園,我運用故事,告訴孩子們不管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哪里,他們都是愛自己的寶寶的。并在一日活動中抓住每一個環節對他進行鼓勵表揚,同時每天都要摸摸他的頭、臉,有時還給個擁抱。在家長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減少了,臉上的微笑多了,因爸爸媽媽離開而受傷的心靈漸漸平復了。
看似簡單的攻擊性行為,卻隱藏著孩子內心深處的傷痛,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會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班教育隨筆大全3篇》:小班教育隨筆大全第1篇 其實我能行 博文小朋友的繪畫潛力和動手潛力相比較較弱,因此,在每次活動中,我對他的指導和關心多于其他小朋友。但是,一段時間下來,他的繪畫和動手
《教師隨筆小班幼兒園3篇》:教師隨筆小班幼兒園第1篇孩子是鏡子今天,在午睡室,小朋友起床時,大家都擠在小床的走廊里,幼兒有的在穿鞋,有的在聊天。我急著幫一些動作慢的小朋友,就從小朋友的身邊跨了過去。沒
《小班幼兒隨筆10篇》:第1篇小班幼兒隨筆 新學期開始,我們又迎來了一批新的小朋友。他們中大多數孩子沒有上過托班,乍然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和家人,進入幼兒園這么一個全新的環境,有多么的不適應。 看,幾個性格內向、膽怯的孩子從父母或爺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