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5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教育隨筆《面對孩子的”告狀“行為》,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老師,強強搶我的玩具”,“老師,明明不給我看書......”,相信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孩子的這種告狀行為,我們是經常能碰到的。由于受孩子年齡各方面的影響,幼兒之間的摩擦比較多。面對孩子的告狀行為,我們該如何來處理呢?分析孩子“告狀”的動機和目的,大致有這么幾種:一是受欺負想尋求老師的同情和保護;二是檢舉他人希望老師對他們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時使自己能被老師信任。我想,對于孩子們的“告狀”,作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氣和地認真聽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細致地調查孩子爭吵控告的原因,弄清爭吵的原委。因為如果對孩子的告狀不予理睬,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會使孩子產生壓抑感。但如果鼓勵、教唆和袒護孩子,久而久之他們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師那里,會逐步養成孩子喜歡窺視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態,缺乏責任感和羞恥心。其次,面對幼兒的告狀,我會公正而適當又適時地處理孩子間的糾紛。對故意欺負同伴的幼兒進行批評而友善的教育,不能遷就。因為,在工作中我始終覺得幫助幼兒分清是非,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提高評價是非的能力,會提高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行為標準,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老師,強強搶我的玩具”,“老師,明明不給我看書......”,相信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孩子的這種告狀行為,我們是經常能碰到的。由于受孩子年齡各方面的影響,幼兒之間的摩擦比較多。面對孩子的告狀行為,我們該如何來處理呢?分析孩子“告狀”的動機和目的,大致有這么幾種:一是受欺負想尋求老師的同情和保護;二是檢舉他人希望老師對他們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時使自己能被老師信任。我想,對于孩子們的“告狀”,作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氣和地認真聽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細致地調查孩子爭吵控告的原因,弄清爭吵的原委。因為如果對孩子的告狀不予理睬,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會使孩子產生壓抑感。但如果鼓勵、教唆和袒護孩子,久而久之他們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師那里,會逐步養成孩子喜歡窺視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態,缺乏責任感和羞恥心。其次,面對幼兒的告狀,我會公正而適當又適時地處理孩子間的糾紛。對故意欺負同伴的幼兒進行批評而友善的教育,不能遷就。因為,在工作中我始終覺得幫助幼兒分清是非,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提高評價是非的能力,會提高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行為標準,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今天我讓我們班的孩子自由活動,孩子們很高興,都玩得不亦樂乎。這時怡慧小朋友跑了過來,“老師!老師!何宇翔又弄壞我的水彩筆了。”我走近一看,水彩筆被拆得都散架了,我還沒來得及問明原因,就聽見圍觀的小朋友不停抱怨,諾一說:“是啊,何宇翔最壞了,他以前還把我的圖畫本給撕了!”逸晨說:“他以前還打過我!”孩子們唧唧喳喳地向我訴說他以前的“惡行”,這讓我頗為吃驚,因為他們對同伴缺乏應有的寬容。我也留意到,當請幼兒談談自己對同伴的認識時,很多幼兒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紀律、打人、不好好吃飯、被老師批評等等,對同伴的優點卻很少提及。我們不禁自問:當幼兒滿腦子都是同伴的缺點時,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在幼兒期尤顯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與成人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而與同伴相處的時間則逐漸增加。相對而言,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兒探索各種社會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兒缺乏對同伴的寬容心,則會影響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無法寬容他人的幼兒往往會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寬容的幼兒則可能會感到受到排擠,對一直指責自己的幼兒懷有怨恨之意。長此以往,會導致班級內同伴關系的緊張,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發展。
因此作為我們老師也應該反思,怎樣向幼兒展示正確的處理方式。也許我們應盡量不使用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的語言,如“你又這樣啦~你怎么老是這樣呢”等等,避免給幼兒消極的暗示。在幼兒對同伴產生無意傷害行為時,教師應盡量不表現出對過失方的嚴厲指責和批評,而是冷靜地引導幼兒復述事件的過程,找出引起傷害行為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日后應注意的事項。
推薦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大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大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因搶玩具引發的告狀行為,是幼兒一日中長見的行為之一,這一方面是由于幼兒交往技能缺乏,遇到矛盾沖突不能用協商、謙讓的方法來解決,只能向老師告狀;另一方面,幼兒的道德認識水平逐漸提高,他們懂得拿自己或別人的言行與一定的行為規則做比較,然后產生了相應的原道德體驗,當他們覺得其他孩子的行為與行為規則不相稱時,也會向老師告狀。
“娃娃家”中新添了一個洋娃娃,區域游戲時,其其和惠惠都想當“媽媽”。于是,她倆抱著娃娃互不相讓,一開始還僵持著,后來索性一個抱頭,一個拉腳爭奪起來。惠惠力氣大,把娃娃搶走了,其其氣呼呼地跑來告訴老師:“老師,惠惠把娃娃搶走了。”大型玩具時,滔滔和東東都想騎木馬,他們誰也不肯讓誰。滔滔剛坐上去,東東力氣大,一把把他推了下來,自己上去玩了。滔滔哭著告訴我:“他推我,不要我玩!”
頻繁的告狀不僅會影響同伴間的友好關系,而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教師組織正常的教學活動。面對幼兒告狀,我們教師應該想到“可以利用這一情景和機會幫助幼兒學到什么?”“用什么途徑幫助他?”“怎樣幫助他?”
面對告狀行為,我們不能沖動地予以包辦僅僅,而應聯系實際,做出一些“臨床診斷”:“這個孩子最近特別喜歡告狀,可是以前不是這樣的”“最近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喜歡告訴老師,是不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等等。當我們對幼兒的告狀行為做出準確的判斷后,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
對幼兒的告狀行為,我們應該進行深層次的反思:“這類問題最近是不是常常出現?”“是環境和活動材料引發的沖突,還是人為引發的沖突?”“是否需要調整原有課時計劃?”如果是因為空間環境狹窄,玩具材料缺乏而引起的沖突,那么我們應盡快采取措施,做出合理的調整,以滿足幼兒活動的需求。如果確認是班中孩子大部分缺少交往技能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我們應根據實際調整原有課時計劃,設計一些相關內容,如“開開心心一起玩”、“我和大家做朋友”等,對幼兒實施教育,讓每個孩子在實際活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
“老師,他搶我的玩具”,“老師,他不給我看書......”,相信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孩子的這種告狀行為,我們是經常能碰到的。由于受孩子年齡各方面的影響,幼兒之間的摩擦比較多。面對孩子的告狀行為,我們該如何來處理呢?分析孩子“告狀”的動機和目的,大致有這么幾種:一是受欺負想尋求老師的同情和保護;二是檢舉他人希望老師對他們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時使自己能被老師信任。
我想,對于孩子們的“告狀”,作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氣和地認真聽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細致地調查孩子爭吵控告的原因,弄清爭吵的原委。因為如果對孩子的告狀不予理睬,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會使孩子產生壓抑感。但如果鼓勵、教唆和袒護孩子,久而久之他們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師那里,會逐步養成孩子喜歡窺視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態,缺乏責任感和羞恥心。其次,面對幼兒的告狀,我會公正而適當又適時地處理孩子間的糾紛。對故意欺負同伴的幼兒進行批評而友善的教育,不能遷就。
因為,在工作中我始終覺得幫助幼兒分清是非,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提高評價是非的能力,會提高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行為標準,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今天我讓我們班的孩子自由活動,孩子們很高興,都玩得不亦樂乎。這時怡慧小朋友跑了過來,“老師!老師!何宇翔又弄壞我的水彩筆了。”我走近一看,水彩筆被拆得都散架了,我還沒來得及問明原因,就聽見圍觀的小朋友不停抱怨,諾一說:“是啊,何宇翔最壞了,他以前還把我的圖畫本給撕了!”逸晨說:“他以前還打過我!”孩子們唧唧喳喳地向我訴說他以前的“惡行”,這讓我頗為吃驚,因為他們對同伴缺乏應有的寬容。我也留意到,當請幼兒談談自己對同伴的認識時,很多幼兒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紀律、打人、不好好吃飯、被老師批評等等,對同伴的優點卻很少提及。我們不禁自問:當幼兒滿腦子都是同伴的缺點時,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在幼兒期尤顯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與成人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而與同伴相處的時間則逐漸增加。相對而言,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兒探索各種社會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兒缺乏對同伴的寬容心,則會影響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無法寬容他人的幼兒往往會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寬容的幼兒則可能會感到受到排擠,對一直指責自己的幼兒懷有怨恨之意。長此以往,會導致班級內同伴關系的緊張,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發展。
因此作為我們老師也應該反思,怎樣向幼兒展示正確的處理方式。也許我們應盡量不使用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的語言,如“你又這樣啦~你怎么老是這樣呢”等等,避免給幼兒消極的暗示。在幼兒對同伴產生無意傷害行為時,教師應盡量不表現出對過失方的嚴厲指責和批評,而是冷靜地引導幼兒復述事件的過程,找出引起傷害行為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日后應注意的事項。
因搶玩具引發的告狀行為,是幼兒一日中長見的行為之一,這一方面是由于幼兒交往技能缺乏,遇到矛盾沖突不能用協商、謙讓的方法來解決,只能向老師告狀;另一方面,幼兒的道德認識水平逐漸提高,他們懂得拿自己或別人的言行與一定的行為規則做比較,然后產生了相應的原道德體驗,當他們覺得其他孩子的行為與行為規則不相稱時,也會向老師告狀。
“娃娃家”中新添了一個洋娃娃,區域游戲時,其其和惠惠都想當“媽媽”。于是,她倆抱著娃娃互不相讓,一開始還僵持著,后來索性一個抱頭,一個拉腳爭奪起來。惠惠力氣大,把娃娃搶走了,其其氣呼呼地跑來告訴老師:“老師,惠惠把娃娃搶走了。”大型玩具時,滔滔和東東都想騎木馬,他們誰也不肯讓誰。滔滔剛坐上去,東東力氣大,一把把他推了下來,自己上去玩了。滔滔哭著告訴我:“他推我,不要我玩!”
頻繁的告狀不僅會影響同伴間的友好關系,而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教師組織正常的教學活動。面對幼兒告狀,我們教師應該想到“可以利用這一情景和機會幫助幼兒學到什么?”“用什么途徑幫助他?”“怎樣幫助他?”
面對告狀行為,我們不能沖動地予以包辦僅僅,而應聯系實際,做出一些“臨床診斷”:“這個孩子最近特別喜歡告狀,可是以前不是這樣的”“最近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喜歡告訴老師,是不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等等。當我們對幼兒的告狀行為做出準確的判斷后,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
對幼兒的告狀行為,我們應該進行深層次的反思:“這類問題最近是不是常常出現?”“是環境和活動材料引發的沖突,還是人為引發的沖突?”“是否需要調整原有課時計劃?”如果是因為空間環境狹窄,玩具材料缺乏而引起的沖突,那么我們應盡快采取措施,做出合理的調整,以滿足幼兒活動的需求。如果確認是班中孩子大部分缺少交往技能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我們應根據實際調整原有課時計劃,設計一些相關內容,如“開開心心一起玩”、“我和大家做朋友”等,對幼兒實施教育,讓每個孩子在實際活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
來到幼兒園,開始一天的工作,頭一件就是面對幼兒無休止的告狀。雞毛蒜皮,接連不斷,讓人感到既頭痛又可笑,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和家長不能簡單對待,更不能隨便喝斥,而是抓住這個機會,適時的對幼兒進行教育,大多數孩子都有告狀的毛病,這說明孩子有了控制自己能力的尋求,也暴露了孩子缺乏獨立處事的能力,依賴心里比較強,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在班里任命職務的辦法,用職務的職責去約束他們的行為,幾周下來告狀現象慢慢減少了。
《教育隨筆大班5篇》:第1部分 當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個人認為:當好一名幼兒教師,首先要有愛心,耐心、細心、信心、責任心。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技能外,還要具備一些好的素質,例如:愛孩子,不隨意去打罵孩子,
《大班科學教育隨筆》:第1部分不管在什么時候孩子對游戲總是很感興趣,游戲形式的多樣性也總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大班的孩子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也懂一點簡單的推理。因此我們班的孩子最近
《幼兒教學隨筆大班13篇》:第1篇幼兒教學隨筆大班 放學的時候,雯雯的媽媽帶著一只蝴蝶風箏來接雯雯,孩子們都向雯雯投去羨慕的目光。 可這時,發生了這樣的一幕:晴晴抱著媽媽的腿:媽媽我也要、我也要!、嘉惠一聽,也拽住奶奶的衣角:快給我爸爸打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