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隨筆:我們一起來洗手,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我們一起來洗手
“卷起袖,淋濕手,抹上肥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搓搓,手上泡泡沖干凈,小手甩三下。”這是從我身邊的孩子們的嘴邊唱出歌聲。他們邊唱邊認真的洗著手,小心翼翼的決不把水弄到自己的衣服上和地磚上,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正確洗手,把手洗干凈,不把水弄開來才是老師喜歡的乖寶寶。
回想起幾天前這些孩子在廁所玩水的情景,真是歷歷在目。每當飯前便后,或者小手臟了,他們都要去洗手,偷偷的在角落玩水,每次洗手出來不是這個衣服袖口濕了,就是那個衣服濕了,有的還會把褲子也弄濕,。可是自己的手呢卻還是臟的,不是沒洗干凈,就是手上還有肥皂泡泡。面對這個問題,想到平時領導要求老師有責任教會幼兒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于是我在幼兒洗手的環節中,放下其他的工作,在孩子邊上督促他們,洗手時要注意什么,水龍頭開得小一點,洗完手把小手在水池里甩甩,把水甩掉。為了跟上老師的要求,我先了解了正確的洗手方法,學會了洗手兒歌,然后再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教,告訴孩子要節約用水,千萬不可以玩水,那是浪費水資源。
通過幾天的努力,大部分孩子都不再玩水,用正確方法的洗手。剛想對孩子的洗手松口氣,可是幾天后地上的水又多了,有的孩子衣服又開始濕了,尤其是宋瑞陽和姜家源,他們是2個很聰明的孩子,早就學會了正確的洗手方法,為什么這幾天他們的衣服會濕掉呢?還有地上的水是不是也是他們兩個弄出來的呢?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倆還是再玩打水仗的游戲。姜家源總是先去洗手,而且他會把水龍頭開得很大,而宋瑞陽呢,看見姜家源去了,也馬上跟著,兩個人在洗手間里,開心的邊說笑邊潑水,由著那水濺到衣服上,濺到地上。于是我就過去告訴他們,“我們小朋友洗手的時候應該把水龍頭開得小一點,洗手的時候不要光顧著講話玩耍。洗好了也可以到教室里玩呀!”孩子們聽了我的話,乖乖的點點頭。
對于圓小朋友已經是有一定的經驗的,當我出示圓形寶寶時小朋友們都能說出來是圓的。還能說出自己知道的蘋果是圓的、餅干是圓的、湯圓是圓的……當我出現兒歌圖片時小朋友馬上就能說出皮球是圓的,為了讓幼兒學會兒歌句式,我就引導幼兒說皮球圓圓。當我出示鈴鼓時小朋友沒有馬上就說出了,你們看鈴鼓是什么形狀?小朋友沒有聲音,我就隨手拿了鈴鼓把反面給幼兒看,邱紫嫻馬上就說:“鈴鼓是圓的”。原來正面的鈴鼓看不出來,反過來幼兒就能看出啦。那我們就說:“什么圓圓”,小朋友就知道:“鈴鼓圓圓”。當我出示第三個掛鐘時,我問道:“掛鐘怎么形狀?”小朋友已經有了前兩次的經驗,幾個能力強的幼兒能說“掛鐘圓圓”。出示盤子時,我還沒問,程葉魏就說:盤子圓圓圓。出示橘子時小朋友一起說:“橘子圓圓”。通過自制的圖片幼兒能形象的直觀到兒歌的整個內容,他們學習起來就比較的容易。整個活動幼兒都能很好的學會兒歌,活動效果較好。
教育隨筆:我們一起來洗手
“卷起袖,淋濕手,抹上肥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搓搓,手上泡泡沖干凈,小手甩三下。”這是從我身邊的孩子們的嘴邊唱出歌聲。他們邊唱邊認真的洗著手,小心翼翼的決不把水弄到自己的衣服上和地磚上,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正確洗手,把手洗干凈,不把水弄開來才是老師喜歡的乖寶寶。
回想起幾天前這些孩子在廁所玩水的情景,真是歷歷在目。每當飯前便后,或者小手臟了,他們都要去洗手,偷偷的在角落玩水,每次洗手出來不是這個衣服袖口濕了,就是那個衣服濕了,有的還會把褲子也弄濕,。可是自己的手呢卻還是臟的,不是沒洗干凈,就是手上還有肥皂泡泡。面對這個問題,想到平時領導要求老師有責任教會幼兒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于是我在幼兒洗手的環節中,放下其他的工作,在孩子邊上督促他們,洗手時要注意什么,水龍頭開得小一點,洗完手把小手在水池里甩甩,把水甩掉。為了跟上老師的要求,我先了解了正確的洗手方法,學會了洗手兒歌,然后再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教,告訴孩子要節約用水,千萬不可以玩水,那是浪費水資源。
通過幾天的努力,大部分孩子都不再玩水,用正確方法的洗手。剛想對孩子的洗手松口氣,可是幾天后地上的水又多了,有的孩子衣服又開始濕了,尤其是宋瑞陽和姜家源,他們是2個很聰明的孩子,早就學會了正確的洗手方法,為什么這幾天他們的衣服會濕掉呢?還有地上的水是不是也是他們兩個弄出來的呢?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倆還是再玩打水仗的游戲。姜家源總是先去洗手,而且他會把水龍頭開得很大,而宋瑞陽呢,看見姜家源去了,也馬上跟著,兩個人在洗手間里,開心的邊說笑邊潑水,由著那水濺到衣服上,濺到地上。于是我就過去告訴他們,“我們小朋友洗手的時候應該把水龍頭開得小一點,洗手的時候不要光顧著講話玩耍。洗好了也可以到教室里玩呀!”孩子們聽了我的話,乖乖的點點頭。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通常會遇見這樣的問題:老師費了很大功夫,精心準備了很多材料,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卻沒有真正利用起來。材料只成了一種形式,沒有達到預期的活動目標,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要想讓材料“活”起來,切實發揮材料的激發作用,真正為教學活動過程服務,形成有效的教學活動,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 緊緊圍繞活動目標有效組織適當材料
教師在選擇教學活動材料時,應緊緊圍繞活動的目標來進行,如果偏離了活動目標,整個活動方案再精彩也不是有效的。例如:在“好玩的彈性物體”這節觀摩課中,老師準備了好多材料,簡單介紹了什么是彈性物體后,老師就讓孩子輪流上臺到筐里摸一摸,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有的甚至在臺上追著拍起了皮球。然而將活動材料一股腦地拋給幼兒,沒有合理地組織它們最終使得這次集體教學活動草草結束。經過反思調整后,老師重新上了這節課,介紹了彈性物體后,老師讓孩子分組上臺到筐里挑出他們認為的彈性物體,并請幼兒說出理由或做出示范,這樣孩子們對“彈性”這個概念有了真正的體驗和了解。因此,只有把握住活動目標,才能真正發揮操作材料的作用。否則,材料只是一種擺設,活動的形式也是只追求新穎,華而不實。
二、 材料的呈現應具有層次性,物化探索目標
教師準備的材料越豐富越好,但對于幼兒來講,在活動中,一次呈現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應該根據活動的主題呈現相應的層次性。如果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腦地展現在幼兒面前,或者亂七八糟地全部堆放在桌子上,反而會使幼兒無所適從,甚至成為他們打鬧的玩具。例如,在“雞蛋浮起來”的實驗活動中,如果把水、杯子、雞蛋、食鹽、塑料棒等全部擺在桌子上,幼兒不知該做什么,直接把雞蛋扔進水里,玩起了水,還用塑料棒敲杯子。但如果讓幼兒觀察雞蛋在水里沉到杯子底,然后再呈現食鹽、塑料棒,引導幼兒往水里加食鹽,并用塑料棒不停攪拌,仔細觀察雞蛋的浮起來的神奇變化,這樣就形成了有意義的探索活動。依次呈現這幾樣材料,幼兒只須教師一點撥,就會探索怎樣讓雞蛋浮起來,這就是材料物化了探索目標。所以,材料的呈現應該整齊、有序,結合活動主題和目標循序漸進分層次呈現。
我們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材料的誘導作用,有層次地呈現材料,同時讓幼兒參與材料的準備,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材料“動”起來,以達到預期的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隨筆:我不喜歡上幼兒園
每天我都會問孩子們“你們喜歡幼兒園嗎?”孩子們都會說喜歡,可總是有那么一個聲音“我不喜歡”,這個聲音來源于趙宸瑞。他為什么不喜歡幼兒園呢?因為他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不喜歡有搶他玩具,不喜歡小朋友動他…..,這些不喜歡全都可以歸類到他沒有自己的交往圈,總是獨自一個的玩耍,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允許。當他來到幼兒園后總是會有小朋友動動他,他想玩這些東西可是時間不允許了,他會產生一些情緒,導致了自己不喜歡上幼兒園。
到底怎么樣讓他喜歡上幼兒園呢?在所有活動開始之前,我都會對他再說一遍“這個東西只能玩一次”“馬上就要喝水,我們要趕緊收了”,這些話我都會對他多重復幾遍,讓他有規則,知道什么時候干什么事情。瑞瑞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就是聽話,雖然有時候特別任性,可是當和他把事情說清楚之后,他會明白知道這件事應不應該這樣做。
最近讓我發現瑞瑞他愿意去和小朋友玩耍,哭的次數一次比一次少,現在一天也不哭了,再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較真,學會了傾聽。這就是他的進步,他就像一塊小石頭,需要打磨才能變成一個發光的小寶石。
我們要孩子變成什么樣子的,我們首先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教育隨筆:一起來跳《小蘋果》
今天課間操,看見小朋友們都在院子里玩耍,于是就拿出錄音機給小朋友們放了一首最近特別火的歌曲--《小蘋果》。起初,小朋友們都沒怎么注意,過了一會兒,我班的董曉通和張開瑞同學來到錄音機旁邊,跟著音樂一起唱了起來“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怎么愛你都不嫌多紅紅的小臉兒溫暖我的心窩點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而且時不時的加幾個動作,做的有模有樣的,不一會越來越多的小朋友湊了過來,看著他們的積極性特別高,我就問他們:“你們都會唱《小蘋果》嗎?”“會唱,會唱,老師,我不光會唱,我還會跳小蘋果呢!我跳給你看吧!”孩子們歡呼雀躍的說著。我跟幾個老師就給他們調整了一下隊形,給他們播放著《小蘋果》,他們邊唱邊跳,就連那些不會跳的小朋友也加入隊伍當中,跳的都非常棒,那些不跳的小朋友就在旁邊給他們鼓掌,看的非常入迷。
通過這個小活動,我發現小朋友們都非常愛唱愛跳,就連平常不愛說話的小朋友都加入到隊伍當中。作為老師我們要多給孩子們找樂趣,尤其在活動中更能增加他們之間的友誼,培養他們愛唱愛跳的興趣。
幼兒園教育隨筆:讓區域材料的投放“活”起來
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游戲材料來實現的。材料的不同,幼兒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知識經驗也就不同。在許多幼兒園里也不難發現,材料使用方法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如開展美食一條街的活動——面館。教師給孩子提供了一疊報紙,旁邊則放置著一碗已被教師撕好的“面條”。那么這無疑告訴大家“面”就是應該這樣做的,孩子在這個活動去的任務就是撕紙。孩子根本不必要去考慮什么,那么試問孩子在參加這個活動區獲得哪方面的發展呢?如果換一種方式,將許多材料放置在一起,有報紙、毛線、橡皮泥等等。由幼兒自己去制作面條,說不定他制作的面條還花樣多種,銷量不錯呢!那么又試問這兩種活動你又更喜歡哪種,哪種更能促進幼兒多種能力的發展呢,我想答案是無疑的。 因此教師應充分考慮材料的多用性、層次性和開發性,使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提高認識。
其一、多用性。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充分考慮材料的多種用途,使材料真正滿足孩子的需要并達到教師的目的。例如:在讓孩子通過操作將同一瓶身與瓶蓋子配對時,我們還考慮到可以根據瓶子的大小、高低、粗細進行排序。所以在收集和提供材料時,我們有意識的選擇不同特征的瓶子,來滿足他們不同的需要。在當孩子們以給瓶子配對為目的的游戲時,突然發現它還可以用來按不同特征排序,他們是那么的開心與驕傲,不停的與身邊的同伴介紹和交流。我想,這樣為游戲提供材料,才能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并達到教師的目標。
其二、層次性。俗話說:十個手指有長短,同樣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中要注重層次性。所謂材料投放的層次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能夠預先作思考:將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與孩子通過操作該材料可能達到的目標之間,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出若干個能夠與幼兒的認知發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使材料“細化”。并在幼兒活動時,給予他們必要的提示和引導,使幼兒在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擺弄時,能夠按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較快地進入探索,向目標邁進。如小班幼兒有一個“剪薯條”的內容,我們提供的是學習使用剪刀的相關材料--吹塑紙,就預先為幼兒畫上較寬的直線、較窄的直線和曲線等幾種不同的線條,使幼兒在隨意的自由剪之后,能夠逐步增加動作的難度,提高操作水平。使同一種材料有不同的難度差異,能夠適應不同能力層面的幼兒的需要和幼兒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又如,大班幼兒有一個探索“斜面”的活動,教師為幼兒的材料,也是精心考慮并細化分解的。在幼兒操作之初,教師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勵幼兒發現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的運動方式,然后,提供幼兒可以自己變換角度的斜面,幼兒可能會發現斜面的角度不同時,球發生的不同運動變化,接著,提供長度不同的斜面,讓幼兒操作觀察,在此基礎上,提供表面有不同材料(摩擦系數不同)的斜面,引導幼兒比較發現它們的秘密,也可以為幼兒準備除了球體以外的其它立方體,讓幼兒嘗試比較它們在斜面上的運動方式。以上贅述,可以說明,材料投放的層次性,還體現在我們為幼兒準備的材料,應能夠隨著幼兒的操作、探索過程的發展而發展變化,材料能夠適應孩子不斷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挑戰、具有可發展性。能夠起到幫助幼兒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不斷積累各種經驗、提高各種能力,不斷地構建新的認識結構,在自身的發展上不斷有提高的作用。
其三:開發性。幼兒是不斷發展的個體,區域活動的材料也應根據幼兒的發展而變化。既要貼近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要有利于幼兒獲得知識經驗。如語言角,小班可從單幅圖片的短句講述到拼圖造句;中班可從看圖講述到排圖講述;大班則可續編故事到按自己的意愿組畫講述。這一活動融語言學習、繪畫、手工操作集于一體,幼兒在認認、玩玩、剪剪、拼拼、講講中發展了思維、想象、語言和繪畫能力。
《教育隨筆大班區域3篇》:教育隨筆大班區域第1篇 根據班級主題活動的開展和區域的更換,本周所設置的區域有——小醫院、探索區、建構區、圖書角、數學區、健康區。在每個區域中也相應地
《大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范文》:大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范文第1篇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隨筆1 膠水沒了所想到的 新學期剛開始,秋姑娘就踏著輕盈地腳步走來了,我告訴孩子們:“美麗的秋天來了,我們把活動
《大班幼師隨筆16篇》:第1篇大班幼師隨筆 一天在做操作冊的時候,我意外的發現子謙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并且正確的做出來,接下來在閱讀課中,他也能很快的掌握呢,真不錯。我看到后,表揚說:"子謙這么棒,都能讀出來了,并且學的速度非常快,進步這么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