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7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隨筆:由吃包子引發的,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由吃包子引發的
在小班就餐時,我發現幼兒不知為何,對吃包子沒什么興趣??傆猩贁岛⒆硬粣鄢裕饽弥媸O略S多。面對此現狀,我很著急,我過去問他們:“為何不愛吃?”他們說:“包子太大,想吃自己包的包子。”于是,我聯系了伙房工作人員,想讓幼兒自己動手來包包子。
又到了吃包子的時間了,我陪同孩子們來到伙房,先讓孩子們?;鸱綆煾祩兊闹v解,而后自己聯系這包,并且讓每個幼兒報的做上記號,孩子們的銷售各個都比較靈巧,經過不足一上午的時間,一個個五花式樣的包子呈現與我們面前。下一步等待著蒸包開龍,當開籠后,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去搶自己的勞動成果,看到他們個個吃的特別想,我心里好興奮。
由此我想:這樣做,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大大提高了孩子的食欲,何樂而不為呢?從此我吃包子的時間總是讓幼兒自己包。
孩子們所為的快樂其實很簡單,他們有自己的興趣和感受,也有選擇的自由。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進去做一個善于觀察的人,還會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想法,我清醒這次讀懂的孩子,理解了孩子,也讓我體會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
教育隨筆: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有效策略
通過近一年語言學科領域小組成員的教學活動實錄分析研討,大家對比各自與優秀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種類及問題,發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及孩子的水平直接影響教師提問的技巧,而教學中教師靈活的追問是提問有效性的關鍵。不同年齡階段,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也有所不同。
(一)深入分析教材,預設問題合理
1.教師提問應充分預設
有效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技能,從而達到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語言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語言教育目的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直接影響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明確提問的目的,使每一次提問都具有指向性。并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預設孩子的不同回答,預設不同的應答辦法。
2.教師有效提問的預設策略
年齡越小的孩子教師采用封閉式提問較多,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開放式問題逐步增多。開放式問題有利于幼兒思維的發展,對啟發智力大有好處。相對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方式也是以“一問一答”式為主,大班適當增加簡單問題的連問方式,促進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對于教師預設問題,教師的問題技能也應有所變化,適當的選擇性提問可以增加孩子參與應答的積極性;面對教師明知故問的反問式問答。目的是干擾幼兒知識經驗的獲得,形成準確的判斷。面對教學中膽小不愿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已思想的孩子,教師也可選擇點名讓他們選擇簡單的問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聆聽幼兒回應,靈活調整提問
1.尊重生成問題。
尊重生成問題,不是要求教師死背教案,而在于鼓勵教師隨時掌握課堂教學現狀,靈活應答幼兒的回應修改自己的提問已達到教學目的。教師的隨機性是教師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教師明確教學目的,尊重幼兒調整教學設計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提問不僅可以引起幼兒的注意,把孩子們聚集在一起,還能激發和調動幼兒的思維,吸引每一名幼兒參與學習活動,強化每個孩子參與應答的責任。實踐中我們發現,漠視幼兒應答會打擊孩子的表達意愿,妨礙孩子思維的發展;同樣,教師無效的應答又會干擾教學效果,產生與教學活動無關的問題,俗稱跑題。
2.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有效性策略:
面向全體提出問題,激發全體幼兒回答的意愿;改變提問的語氣、語調激發幼兒對問題回應的興趣;采用集體、個人,一問多答等形式給全體幼兒參與應答的機會。
(三)課后不斷反思,提問技能提高
做一名反思型教師是教師成長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實踐后,總結教學中提問有效性問題,才能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反思其一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其次是教師預設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檢驗教師自身對教材的理解和幼兒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的了解,修改教學過程中預設問題的準確性。
在實踐中我們還發現,執教教師親歷教學過程,在反思中往往會忘記教學中幼兒對問題的應答內容。因此,教學過程實錄及課后分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幫助教師進行有效反思的關鍵。教師在整理教學實錄中,首先發現每位教師都有不同的習慣語言——“口頭禪”,其次是教師教學中語言表達的準確、優美富有感染力與教師自身文學修養息息相關。在關注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同時,倡導“閱讀伴我成長”的活動,宗旨在于通過教師閱讀大量優美文學作品,提升教師語言水平,促進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提問。
教育隨筆:這樣吃零食,孩子容易胖
許多孩子零食不離口,做作業時吃,走路時吃,聊天時吃,看電視時吃,休息時也吃……只要在不被禁止的場合,他們都吃零食。這樣的孩子,因為零食吃的過多、過于頻繁,影響了正餐的食欲,甚至用零代替了正餐。這樣吃零食,特別容易發胖。
我們知道,人體消化系統的工作是有規律的,當吃的食物達到一定量之后,就會感覺肚子飽,因此也就沒有了食欲。過一段時間以后。比如三四個小時,人又會感到有點餓,又想吃點東西。但對零食不離口的孩子,他們的胃不斷有食物進入,總不能被排空,到了吃正餐時就會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有的孩子根本就不再想吃。由于正餐吃得太少,很快又會餓,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體消化系統正常的工作節律被破壞,消化系統紊亂,必然會影響身體健康。特別是那些食欲旺盛的孩子,他們在三餐之外,又吃了大量的零食,必然會發胖。
專家們建議,離正餐兩個小時左右的時候,比如上午十點左右或下午四點左右,吃點零食比較好。因為孩子的新陳代謝比成人快,他們可能出現輕微饑餓感,此時如果能夠適量吃些零食,會起到防止饑餓和增加營養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隨筆:我不喜歡上幼兒園
每天我都會問孩子們“你們喜歡幼兒園嗎?”孩子們都會說喜歡,可總是有那么一個聲音“我不喜歡”,這個聲音來源于趙宸瑞。他為什么不喜歡幼兒園呢?因為他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不喜歡有搶他玩具,不喜歡小朋友動他…..,這些不喜歡全都可以歸類到他沒有自己的交往圈,總是獨自一個的玩耍,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允許。當他來到幼兒園后總是會有小朋友動動他,他想玩這些東西可是時間不允許了,他會產生一些情緒,導致了自己不喜歡上幼兒園。
到底怎么樣讓他喜歡上幼兒園呢?在所有活動開始之前,我都會對他再說一遍“這個東西只能玩一次”“馬上就要喝水,我們要趕緊收了”,這些話我都會對他多重復幾遍,讓他有規則,知道什么時候干什么事情。瑞瑞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就是聽話,雖然有時候特別任性,可是當和他把事情說清楚之后,他會明白知道這件事應不應該這樣做。
最近讓我發現瑞瑞他愿意去和小朋友玩耍,哭的次數一次比一次少,現在一天也不哭了,再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較真,學會了傾聽。這就是他的進步,他就像一塊小石頭,需要打磨才能變成一個發光的小寶石。
我們要孩子變成什么樣子的,我們首先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教育隨筆:老師,我吃不下
在平時孩子進餐當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有些孩子比較挑食,如果飯菜不合他的心意,他就開始鬧著不吃飯;有些孩子吃了一半或還沒怎么吃就感覺飽了,開始坐在位子上發呆……無論遇到哪種情況,我們老師會采取怎么樣的措施呢?
一次午餐的過程中,我巡視著孩子們的就餐情況。這時,我發現坐在桌子邊的唐欣低著頭,手里拿著勺子也一動不動。我看到她的餐盤中還沒有動的飯。于是我摸摸她的頭鼓勵說:“唐欣,加油哦!我相信你能自己吃的,你很棒?!边^了沒多久唐欣抬起頭,眼淚汪汪地看著我,小聲地說:“老師,我吃飽了。我吃不下了?!蔽乙豢催€有將近一半少一點的飯沒吃完,原以為我想唐欣是不愛吃這些蔬菜所以想找借口倒掉。可是我看著她那可憐的樣子,我相信她是不會撒謊的,又不忍心讓她再吃下去。于是我對她說:“唐欣乖,那你再吃三口就把飯倒掉了吧?!碑斕菩莱酝晡蹇陲埡?,她慢吞吞地走到倒飯處,她邊倒時邊小心翼翼地看著我。我回應她的是一個安心的微笑。倒完飯后,她開心地拿了水果來到我身旁。
這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件,但從中我也能感悟出許多教育的價值。唐欣是一個性格溫和,又膽小的女孩子。她每次遇到什么事就用自己能聽見的聲音在那說,等著我們去發現。從這件事件中,我們能體會到:作為老師,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就要時刻觀察每一位孩子的一舉一動,去揣摩孩子內心世界的想法。
小班的孩子,他們逐漸地形成了自我的思維,有了許多自己的想法。他們應該知道自己能吃多少飯,當孩子不愿吃時,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意愿,不要再逼孩子超量地進食,否則,不但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影響其對教師和幼兒園生活的態度,甚至還會影響他們的人格健康發展。
美國的心理學家多拉德和米勒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饑餓需要得到滿足的條件會被泛化,進而影響細幼兒將來的人格。如果幼兒常處在主動狀態下進食,那么,他們的將來會有可能成為積極主動的人;如果幼兒常常在被動狀態下進食,那么,他們將來可能成為被動的人。
晨檢活動剛剛結束,李明瞳小朋友就告訴我:"老師,李文倩小朋友給我抓破了臉"。我走過去一看,李明瞳小朋友的臉上有兩道鮮紅的手指印。 我走到李明瞳的身邊調查事情的原因。"李明瞳,我們在幼兒園里的小朋友應該在一起玩,你怎么又打架了。沒想到李明瞳的回答讓我對現代的家長有了另一種認識?! ≡瓉?,昨天在區角活動時李明瞳和李文倩小朋友為爭玩具時,李明瞳把李文倩的手背抓破了。當時我還向家長作了解釋,家長還對我說:"都是些孩子,不要緊的"。我覺得事情已經過去了。同時李明瞳還向李文倩道了歉,兩個孩子還在一起做了找朋友的游戲。沒想到李文倩媽媽回家后總覺得文倩吃了虧,教導文倩第二天到園看到李明瞳時,先在李明瞳的臉上狠抓兩把。孩子聽了家長的話,結果前面的一幕就發生了?! 蹱僮o犢,人之常情。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有責任有義務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傷害,可是這里說的"傷害"是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嗎?作為一個4歲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正處在萌芽階段,而家長的一句話"他把你推倒,你為什么不把他推到;或者在他臉上抓兩把"很簡單的語言,卻把孩子引入了極端?! ?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先例告訴我們。"寬容,仁愛"化解了多少的恩怨。在剛剛停播的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中,鄭和帶領將士們準備與錫蘭山的國王建交時,錫蘭山的國王受海盜陳祖義的教唆,設計殺害了大明將士515人,而鄭和的冷靜永樂皇帝的仁愛、友善。能不讓我們感動先人的大愛嗎/ 試想。如果永樂皇帝沒有那樣博大的胸懷,以牙還牙把錫蘭山國王殺掉,又怎么能有歷史上的永樂盛世呢? 小孩像小狗"剛剛打完架"沒有三分鐘就好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家長們在問明白事情發生的原因后進行疏導,像上面發生的事件,李文倩的父母問清楚事情的原因后。告訴李文倩玩玩具時,幼兒園的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合作玩耍;你不給李明瞳玩,李明瞳也很想玩,所以他就去拿你的玩具,你如果和他一起玩,他就不會給你抓破手了。家長的一個"拿"字,一個"搶"字。一下子就對孩子進行了正面教育,讓孩子學會了與別人分享玩具?! √K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老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受到所謂的"委屈"后就挺身而出,教導孩子所謂的"反抗"。而不是在調查事情的原因后采取積極引導的方式。那么她的孩子在長大后會不變得自私,殘暴嗎? 親愛的家長,讓我們讀一讀歐美一些國家流傳的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兒歌》吧!相信你會受到啟發: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會學苛刻; 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斗;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 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 友愛中成長的孩子能感受關懷。
《6月隨筆大班3篇》:6月隨筆大班第1篇值日生隨著學期末的來臨,漸漸發現幼兒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自我服務能力,但大部分幼兒缺乏責任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意識,為了發揚幼兒的主人翁
《大班幼兒教師隨筆3篇》:大班幼兒教師隨筆第1篇 偶然間,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愛是最好的'老師》,感覺不錯,文章是這樣的: “許多年前,有一個叫約翰霍普金的教授給他的畢業生布置了這樣的
《幼兒園大班隨筆50篇》:幼兒園大班隨筆第1篇 【篇一】 《尊重幼兒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和孩子建立友好的平等關系,對于促進幼兒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尊重幼兒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