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5
這是季氏將伐顓臾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了解大意, 積累文言詞語“是、疾、止、見、過”;掌握文言句式 “無乃……與”“何以……為”;背誦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強教化的政治主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
3學習孔子以理服人的辯駁藝術。
教學重點:
背誦全文,掌握“無乃……與”“何以……為”兩個句式。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辯駁藝術。
教學方法:
這篇課文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遠,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學方法之一是誦讀法。
“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會學生自學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學的歸宿。在本節課中,力圖教會學生質疑難點字句、背誦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辯駁藝術。即教會質疑,在師生互動探究的氛圍中完成教學工作。教學方法之二是質疑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上有這樣一則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尋找智慧。”這則宣言,出自一個外國人之口,一個外國人為什么如此崇拜中國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問題的答案全在一個字——“仁”,即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板書: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季氏將伐顓臾》這篇課文,讓我們借助這篇課文進一步理解孔子的“仁”這一思想(板書:《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二 老師范讀
聽老師范讀課文,注意語音和句讀。
(范讀后)請同學們認讀下列字音、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顓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費bì(古音異讀)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有人建議聽磁帶范讀,我以為那樣疏遠了學生跟范讀者之間的距離,不如老師范讀來得親切。文言文的朗讀有三條標準,即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出感情。聽老師范讀,達成朗讀標準中的前兩條,第三條標準高于前兩條,必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驟中完成。
三 一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得連貫順暢。
2 指名朗讀 請三個同學分別朗讀課文的三個段落,其他同學仔細聽,聽字音、 聽句讀,聽是否連貫順暢。
3讀后點評(點評這一環節不能少,通過點評,讓大家讀準每一個字的讀音,讀準每一句的停頓,如此,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內容)。
四 二讀課文
1同坐互動,讀一節翻譯一節,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進行翻譯。同坐互為讀者和聽眾,圈畫出解決不了的字詞。
2字句質疑
有沒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請大家提出來。教會學生質疑,告知學生要質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較重要的字句。學生提出的問題,凡是學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學生問、學生答的方式,促進生生互動;學生答不出來時教師點撥。
學生可能提出的主要問題有:
①“無乃而是過與”如何理解?“無乃而是過與”“且爾言過矣”兩句中的“過”意思是否相同?“無乃而是過與”與“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樣?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怎樣對譯,這兩句分別是什么句式?
③ “既來之,則安之”與現代漢語中的“既來之,則安之”意思一樣嗎?
④ 第三段中“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中的“蓋”,字典上有八個解釋,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應該選哪個?
⑤如果學生沒有問題了。老師可以補充講一下另外三個詞語“疾、止、見”,并且由本課聯系到以前所學的句子,如“寡人無疾”“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等,積累相關文言實詞。
3指名翻譯
指名三個同學分別翻譯課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學生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修改訂正翻譯中出現的錯誤。
4總結整理
請同學們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整理后交流、補充。
五 三讀課文
1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達到文言文朗讀的第三條標準——讀出感情。
2 評議同學朗讀的情況,體會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問題展開思考,準確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稟告了一則怎樣的消息?(“有事于顓臾”)兩位弟子的神情態度如何?該怎樣讀?
②冉有和孔子對這件事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孔子為什么反對攻伐?(明確:冉有贊成,孔子反對。應該讀出不同的語氣。孔子反對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樣的托詞?孔子引用誰的話、用了那些比喻來反駁冉有的?此時孔子的語氣如何?(冉有的托詞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獸、看護寶物的比喻進行反駁,孔子的語氣應該更嚴厲。)
④冉有道出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樣反駁的?(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詞,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滅人家,卻找借口說是因為人家對自己構成威脅。冉有的說法純粹是侵略者的強盜邏輯。正如20世紀初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卻說成是要搞“大東亞共榮圈”一樣,活脫脫的“偽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國安邦的原則,然后批評冉有違背了這些原則。最后,指出季氏之憂的實質,“吾恐季孫之憂……之內也” ,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雖然可以擴大地盤,發展實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終篡奪魯國的政權。孔子以他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語道破了季氏的陰謀,同時有力批駁了冉有的觀點。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
3 在理清師徒對季氏伐顓臾不同態度、不同情感的基礎上,自由大聲朗讀課文。
4齊讀全文,要求用合適的語氣、語調讀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辯駁藝術
孔子先責備,認為不能伐:為先王封國(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再批駁,提出應阻伐:引用周任的話,指出作為家臣應該“在其位,謀其政”,盡到臣子的職責,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伐顓臾,就好比虎兕從籠子里跑出來傷人;如果顓臾在魯國境內被季氏攻滅,就好比龜玉在匣子里被毀壞。這層比喻義,揭露了季氏的貪暴及其伐顓臾的非道義性。同時把作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龜玉的保管人。出現“虎兕出于押,龜玉毀于櫝中”的情況,其過錯既不在于虎兕和龜玉,也不在于柙和櫝,而在于它們的看管人和保管人。這層比喻義表現出孔子對學生的嚴厲批評。
最后是斥責,反對伐:對內——“均、安、和”,對外——“修文德”,表明了對內創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冉有的做法違背了以上原則,孔子大加斥責,體現孔子實行仁政、實行禮治、加強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
六 背誦課文
1 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孔子辯駁藝術的領會,嘗試背誦課文。
2 指名背與齊背交互進行。
3 交流背誦方法。
總結:背誦課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幾遍,自然上口,便久遠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讀背誦法,這對不少同學也是適用的;除此,還有意義背誦法,即在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背誦,這樣的背誦既可避免死記硬背,又能使背誦的內容長時間不忘;還有書寫背誦法,有人讀十遍、百遍都不能將一篇文章背下,可書寫一到兩遍卻能背住,就可采用這一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學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誦效率。
七 總結拓展
1孔子反對季氏討伐顓臾、強調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訓練。
翻譯下列句子,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難點。
①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譯文]①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②用政法來導引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導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這兩句告訴我們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報人,主張禮治,反對法治,反對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這一思想。
3你怎樣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讀質疑
1 再讀課文,質疑問難。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難,那是淺層次的,如果能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請同學們提出你想知道的問題。
同學們可能提出如下問題:冉有、季路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顓臾的消息告訴孔子?兩位弟子有沒有接受孔子的批評,有沒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國主張如今是否適用?他的均貧富思想跟我們提倡的共產主義思想本質上是否一致?
2 師生探究,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以明確必須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我們不能不患寡,不能滿足于“和”,在創造和諧社會,還應該促進生產發展,提高生活水平,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業
1 看“百家講壇”易中天《實話孔子》,豐富對孔子“仁”這一思想體系的認識。
2 看電影《孔子》,進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個性特征,同時了解顏回、子貢等人,感受孔子的師者風范。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熟練閱讀先秦經典文本的基本素養
2.理解孔子經世濟民的政治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3.學習有針對性并且藝術地闡明自己觀點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揣摩語言是學習的重點,論說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語言的力量傳遞的,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多種多樣的語言活動方式,品味語言,揣摩深意體會孔子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是學習的難點,要使學生“入得其里”,在對話推進過程中細細品味內涵,還要使學生“出得其外”,將孔子的思想精華放在整個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來讀解
三、教學策略
1.朗讀涵泳
2.辨詞積累
3.語感品析
4.活動感悟
四、教學流程
1.導入
《季氏將伐顓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璣,簡潔動人,好文不厭百回讀我想和同學們一起朗讀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內涵
【說明】本文充滿先秦散文獨特的氣韻和魅力,值得一讀再讀在朗讀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對句讀節律的處理
2.基礎的厘清
你覺得哪些字詞和句式,是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們重點去掌握的?
【說明】疏通字詞和句式是走進文本,進行學習性閱讀的第一步本文的語言表現形式多樣,值得細細推敲
3.任務型朗讀
再次朗讀全文,揣摩文體特征
【說明】《季氏將伐顓臾》屬于對話體文章,這在學生的學習認知中屬于一個空白點,教師需要在這里給力,填補知識空缺
4.梳理全文核心話題
全文話題概括起來只有一個字:伐《季氏將伐顓臾》就是以“伐”作為話題的對話體議論文
【說明】將本文的內容和形式統一在一句話之內
5.穿插孔門軼事
(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門生七十二人這七十二人之中,還有“四最”顏淵(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子貢是孔子最富有的學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戰的學生,子路是孔子最可愛的學生
(2)“伐”就是孔子和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討的一個話題
(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是百折不撓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誘的良師,是禮儀大師
【說明】將孔子及其學生的軼事作一次穿插,能讓學生明確和孔子在談論“伐”這個話題的是孔子的優秀學生他們在孔子心中有著一定的地位,可是他們的思想境界與孔子的還存在著這樣的落差,可見孔子思想在當時的困難、逼仄的境地結合孔子具體的生平事跡,對孔子形象進行補充介紹,能夠讓孔子走下圣壇,讓學生可以接住偉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6.再讀課文
分角色演讀課文引導學生用聲音來表現對孔子、冉有、子路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說明】這次朗讀帶有研讀性質在基本把握全文內容、文體特征、人物關系的基礎上將閱讀的重點放在對孔子(核心人物)的關注上,這是學習的關鍵。
7.問題探究
師生對話的三個回合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子?
(1)師徒過招第一回合
得知季氏將伐顓臾之后,孔子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學生補白:孔子當時的心理活動(挨批的應該是你們為什么挨批的應該是你們而不是季康子呢?你們接受我的教育,我希望你們在各國的政治舞臺上推行我的政治理想你們太令我失望了)
除了批評,孔子是怎么對學生講道理的?
明確:高明的老師以理服人孔子告訴學生:從歷史觀照,顓臾的國君是賢明高尚的;從現實來考察,顓臾是歸附魯國的;從關系上考慮,討伐社稷之臣,那就是自毀墻角(老爸和兒子打內戰,那成什么體統)
如果季氏堅持打這一仗,戰爭的性質是什么?
明確:師出無名:無道之戰那就是“不義”
那么,我們從這一回合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子?
明確:講原則用朱熹的話來評價:理之至當
這一回合師徒誰勝出?
明確:孔子
(2)師徒過招第二回合
當冉有推托是“夫子之欲”時,孔子為什么還要“咄咄逼人”地對自己的弟子說“是誰之過與”?
明確:冉有、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做“臣”要有“臣”的擔當啊
孔子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學生?
明確:引用名人名言(史官周任的話)講道理,比喻的方式(老虎逃、龜玉毀)講道理
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子?
明確:擁有豐富的歷史掌故和生活常識,用歷史人物的經歷和常識來說服學生,絕不是一個滿口“之乎者也”的說教者
這一回合又是孔子勝出了
(3)師徒過招第三回合
冉有真是個聰明的人,他在三個回合中,從沒有說過這是“我”的意愿,第一次陳述事實,第二次推托“夫子之欲”,第三次又將誰抬將出來了?
明確:子孫后代
孔子棋高一著,孔子說他最討厭怎樣的男人?
明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一個好男人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君子坦蕩蕩
有國有家者真正的“憂”應該是什么?
明確:不均、不安
孔子最大的擔憂是什么?
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孔子的擔憂有沒有變成現實?
明確:不久,季氏家臣陽虎內叛,完全印證了孔子的預見
在第三回合,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子?
明確:高度的政治覺解,仁愛的經世理想
【說明】將對話的整個過程分成三個回合,實際上是對整篇文章的內容進行梳理,讓孔子的形象在每一個回合中清晰飽滿地凸顯出來,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三個回合中所有探究的問題,都可以交付給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自行研討、解決
8.學習小結
學完《季氏將伐顓臾》之后,如果再要我們在孔子之前加一個定語進行修飾,你會加什么?
【說明】這個教學環節是對第五個教學環節的回應,主要是考量經過第七個教學環節的集中、深入、具體學習之后,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是否可以到達一個新的維度,也是對文本主要探究的話題“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子”的總結提升
9.誦讀全文
提出朗讀的最高要求:化境入得文本,浸淫人物,走近偉人孔子,涵泳他卓爾不群的政治襟抱和人格力量
【說明】課堂教學起于朗讀,收于朗讀,如扇面打開,移步換景,雖不能“沂水春風”,師徒其樂融融,但也樂音錚,余味莞爾。
教學反思
為了達成“培養學生熟練閱讀先秦經典文本的基本素養”這個目標,我設計了多次的朗讀,有感受性、感悟性的朗讀,也有任務型的朗讀,有通讀,也有演讀通過朗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文言文嗅覺,反復暗示學生文本語言模式的特殊性這是我在教案設計時第一次的自覺追求。
文言文教學必定繞不開字詞、句式的話題,偏離了這個話題,實際上就隱沒了文言文最顯性的文體特征在設計教學時,我比較關注《季氏將伐顓臾》中獨特的語言現象,甚至還刻意地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使字詞、句式的學習不至于落于浮淺的表面這是我在設計教學時第二次的自覺追求。
文言為“體”,孔子的思想為“用”文言的樣式是承載孔子思想的載體教學的重點當然應該放在孔子的政治襟抱上怎么表現孔子的襟抱?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更多的考慮是貼著人物教、貼著學生教,所以就有了這樣的一個核心話題: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子?話題的答案藏在師徒三個回合的過招中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第三次的自覺追求。
這三個回合的學習是有側重的,不能均衡用力孔子的形象是漸入佳境,漸漸豐滿起來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第三回合是最表現孔子思想的,要講深講透,才能讓學生獲得全面認知。
這樣的`教學設計,最大的擔憂是教師牽引了學生,也限制了學生,學生缺少主動建構的空間教師容易成為問題話柄的持有者,決定著問題的走向甚至結果要彌散這種教學的危險,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改良的路徑:一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互為學習伙伴,合作探究二是讓教學的節奏慢下來,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暫緩評價,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之言與學生之言,言言相證相補,直至通向對人物的建構三是第七個教學環節讓學生來擔綱,由此檢驗、評估課堂學習水平,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作針對性、發展性補充。
教學目標
孔子鼓吹禮治,主張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張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張,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歷史散文不同,先秦諸子散文是議論說理的文章。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思想空前活躍的時期,誕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種流派,這些派別及其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各抒己見,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先秦諸子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政治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們學習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論語》中的一篇《季氏將伐顓臾》。
二、孔子生平及《論語》簡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首開私人辦學講學之風,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
《論語》就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補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經的結集
三、簡介背景
《季氏將伐顓臾》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場對話,這場對話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四、熟讀課文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朗讀條件好的教師范讀。(一遍)
①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沒聽清讀音的字畫出來。
②進一步明確讀音。
2.教師出示投影,以此檢查讀音掌握情況。
投影
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A 顓臾 (zhuān xū)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顓臾 (chuǎn yū)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顓臾 (zhuā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ng)矣
D 顓臾 (zhuā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學生分別朗讀,師生如發現讀音錯誤問題及時糾正。
4.分組朗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并進行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
一、教師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2.采用分段進行法,檢查學生結合注釋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況,一學生讀一遍,另一學生翻譯一遍,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分段進行,教師可稍作朗讀提示)
季氏將伐顓臾,孔子和兩位學生的對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
提問:當孔子從兩位學生那兒聽到這個消息時,他的態度是什么?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當聽到這個消息時,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一次對話。他責怪冉有:求!無乃爾是過與?理由是: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也就是說,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
反對 ①顓臾是先王所封之國 不可伐 義正詞嚴
討伐 ②顓臾在魯國境內 不必伐 不容置辯
理由 ③顓臾與季氏同為社稷之臣 無勸伐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由以上分析,我們讀這一段時注意季氏將伐顓臾是陳述語氣,應讀得平穩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責怪冉有的語氣和反對討伐的鮮明態度讀出來。重讀求!無乃爾是過與?中的求過,下文三條理由讀時應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為的反問語氣。
教師放本段錄音。
學生若干名朗讀并背誦。
全班同學背第一段。
孔子不僅反對討伐顓臾,而且認為冉有和季路對此事有責任。當即對冉有的辯解予以反駁,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二次對話。
提問:孔子在反駁時,引用了哪些話,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學生畫出來。
明確:引用: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提問:引用和比喻要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以前后桌為一組,選一代表發言)
明確:引用說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門下,卻不能對季氏伐顓臾進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個臣子不能盡自己的職責,寧可辭去職務。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顛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顛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對顓臾動武,龜玉喻顓臾將要被毀滅,這樣的話,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責任了嗎?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應認識到自己沒有盡職勁責。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是冉有的推托辭,語速不能過快;孔子的話中求是誰之過與?應加重語氣,口氣堅決而又委婉。
放本段錄音。學生若干名朗讀、背誦。
全班同學齊背第二段。
當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開脫責任時,又遭到孔子的駁斥,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三次對話,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提問:孔子的主張是什么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明確:孔子的正面主張也就是他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提問:這幾句話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的內容是什么?具體解釋一下。
學生討論。(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確:表明了對內創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但冉有和季路卻違背了這些原則。
提問:哪些話說明二人違背了這些原則。
明確: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動干戈于邦內。
提問:通過分析,孔子認為季氏當前之憂是什么?
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孔子在此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顓臾地實質,最終目的是要篡奪魯國的政權。此句后來衍變為成語禍起蕭墻,喻內部發生爭斗并產生嚴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樣應加重語氣,且要把孔子這句話的緊張嚴肅語氣讀出來。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張時的幾句,應讀得情緒激昂。
放本段錄音。學生若干名朗讀、背誦。
全班同學齊背第三段。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板書總結回顧本節課所講的內容,歸納出孔子是一個愛國愛民、目光深遠的政治家,并加強背誦。通過朗讀提示明確本文的語言特點:在言行的記錄中能繪聲繪色,刻畫人物的神態和氣質。
全班同學背誦全文。
三、布置作業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板書設計]
季氏 第一次對話:闡述反對討伐的三條理由
將伐 孔子
顓臾 第二次對話:指出兩位學生沒有盡職盡責 愛國愛民
[三次 目光深邃對話] 第三次對話: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的政治家
一、課題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季氏將伐顓臾》
二、課時
三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二、課型
新授課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層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訓練目標
思維的邏輯性
(三)德育滲透目標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和人生態度。教育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要樹立積極的姿態,作生活的強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
(二)難點對對話體議論文談話層次的理解
六、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師生共同討論分析過程中解決文章的重、難點。
七、學生活動設計
反復誦讀課文,通過討論,分析文章的結構和主旨。
八、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學生集體誦讀全文
3.結合課后練習題一,師生共同分析課文
(1)分析課文第一段
提問1:文章第一句“季氏將伐顓臾”交代了什么?
明確:文章第一句“季氏將伐顓臾”交代了談話的政治背景。
提問2: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持什么態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確: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理由有三:
一是顓臾乃先王封國,不可伐
二是顓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2)分析課文第二段
提問3:為什么孔子認為季氏的行為是冉有的過錯?對此,冉有是如何辯解的?孔子是怎樣反駁的?
明確:孔子認為作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義不容辭地應制止季氏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對此,冉有辯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話和以虎兕、龜玉等為比喻進行反駁,認為冉有、季路對季氏的行為應負有責任。引用周任“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話,對冉有的自我辯解給予反駁,認為他不是稱職之臣。孔子運用比喻論證法,“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顯然是看守人員的過錯,是一種失職。(3)分析課文第三段
提問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駁斥冉有時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請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可見,其政治主張是實行禮治,以德服人。
提問5:請找出一個表現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的語句。
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附:板書設計季氏將伐顓臾
先王封國不可伐
孔子反對討伐顓臾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當伐
孔子駁斥冉有引周任之言
比喻論證冉有非稱職之臣
孔子再駁冉有:實行禮治,以德服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