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班故事教案大全10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篇、大班語言故事三只小豬教案反思
在一個遙遠的山村里,住著一位豬媽媽和她的三可愛的小豬。媽媽每天很辛苦,小豬們一天天長大了,可還是什么事都不做。
一天晚上,吃過晚飯,豬媽媽把孩子們叫到面前鄭重其事地說:"你們已經長大了,應該獨立生活了,等你們蓋好自己的房后就搬出去住吧。" 三只小豬誰也不想搬出去住,更不想自己動手蓋房子,又不能不聽媽媽的話。于是,他們開始琢磨什么樣的房子。老大先動手了。
他首先扛來許多稻草,選擇了一片空地,在中間搭了一座簡易的稻草屋,然后用草繩捆了捆。"哈哈!我有自己的房子了!"老大樂得歡蹦亂跳。
第二天老大搬進了自己的新家,老二和老三好奇地前來參觀。老二說:"老三,你看大哥的房子,也太簡陋了,我要蓋一座又漂亮、又舒適的房子!" 老二跑到山上砍下許多木頭回來,鋸成木板、木條,叮叮當當地敲個不停。不久,老二也蓋好了自己的木房子。顯然這比老大的要漂亮、結實得多。 老二很快搬到自己的新家住了,老大和老三也過來參觀。老大贊不絕口,深感自己的房子過于簡陋;老三看后說:"我蓋的房子還會更好的。"
老三回到家左思右想,終于決定建造一棟用磚石砌成的房子,因為這種房子非常堅固,不怕風吹雨打,可這需要付出許多努力啊!
老三每天起早貪黑,一趟一趟地搬回一塊一塊的石頭,堆在一旁,再一塊一塊地砌成一面面墻。哥哥們在一旁取笑道:"只有傻瓜才會這么做!"
小弟毫不理會,仍夜以繼日地工作。哥哥們休息了,他還在不停地干。這樣整整過了三個月,老三的新房子也蓋好了!他好高興啊!
有一天來了一只大野狼。老大驚慌地躲進了他的稻草屋。野狼"嘿嘿"地冷笑了兩聲,狠狠吹了口氣就把稻草屋吹倒了。老大只好撒腿就跑。老大徑直跑到二弟家,邊跑邊喊:"二弟!快開門!救命啊!"二弟打開門一看,一只大野狼追了過來,趕緊讓大哥進了屋,關好門。
大野狼追到門前停了下來,心想:"你們以為木頭房子就能難住我嗎?"他一下一下地向大門撞去。"嘩啦"一聲,木頭房子被撞倒了。 兄弟倆又拼命逃到老三家,氣喘吁吁地告訴老三所發生的一切。老三先關緊了門窗,然后胸有成竹地說:"別怕!沒問題了!" 大野狼站在大門前,他知道房子里有三只小豬,可不知怎么才能進去。他只能對著房門呼呼吹氣,結果無濟于事。 野狼有點兒急了,他又用力去撞。"當"的一聲,野狼只覺得兩眼直冒金星,再看房子,紋絲不動。野狼真的急了,轉身去找了一把錘子, 野狼憋足勁,揮起大鐵錘敲了下去,沒想到錘子把兒斷了,錘子反彈回來,正砸在野狼的頭上。"疼死我了!"野狼大叫。他真的無技可施了。
野狼只好滿臉堆笑地請三只小豬一起去郊游。三只小豬很聰明,也很團結。他們提前到郊外摘了許多蘋果。不久,野狼來了。
三只小豬按計劃迅速爬到蘋果樹上。野狼迷惑不解地問:"你們到樹上去干什么?"老三回答說:"我們在吃蘋果呢!你要不要來一個?"野狼饞得直流口水,便滿口答應了。老三摘了一個大蘋果丟下去,蘋果順著山坡滾下好遠,野狼在后面追,結果越跑越遠。三只小豬趁機跑回了家。 野狼氣急敗壞地返回來,他繞著房子轉了一圈,最后爬上房頂,他想從煙囪溜進去。老三從窗口發現后,馬上點起了火。 野狼掉進火爐里,熏得夠嗆,整條尾巴都燒焦了。他嚎叫著夾著尾巴逃走了,再也不敢來找三只小豬的麻煩了。
活動目的:
1、養成在活動中認真聽,仔細看的習慣。
2、通過看和聽這則故事,能懂得其中蘊涵的道理。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1、導入
今天我帶來了《三只小豬》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
2、完整播放《三只小豬》的多媒體課件
請幼兒說說故事中講了什么事情?
老大(老二、老三)造了什么材料的房子啊?
3、分段播放
不同材料房子的特點是什么?誰的房子最堅固?
4、再次完整地感受整個故事
小豬的房子蓋好了之后,發生了什么事情啊?
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樣的道理?
活動延伸
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合作演繹這個故事。
教學反思:
這節活動我通過故事的進展,圍繞三種材料來探討那種材質建房子更結實。大灰狼一撞草房子,二撞木房子,三撞磚房子,一次比一次費得力氣大,并讓幼兒觸摸三種不同材質來感受他們的不同這才是導致大灰狼的三次撞房子的結果,這三次不同的結果告訴幼兒做事不圖省事。也進一步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學習了人物間的對話,這是這節活動的成功之處。對于活動環節的安排設計做了以下修改反思:1、出示實物稻草、木頭、磚引入課題,然后通過一吹草房,二吹木房,三吹磚房進行提問來理解故事內容,再到分析房子所用材料,幫助幼兒尋找磚房結實的原因,這樣幼兒就會對故事理解的更深刻。2、準備幼兒人手一份的材料,讓幼兒觸摸三種不同材質來感受它們的不同,這才是導致大灰狼的三次吹房子的結果,而這三次不同的結果就直接可以告訴幼兒做事不圖省事。經典故事可以引起幼兒的共鳴,從而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寓意、學習人物間的對話,為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由淺至深的教學思路,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設計合理的提問及做出有效應答等,借助實物讓幼兒能更好地理解、感受故事,期間的種種疑問在自我操作實踐中迎刃而解,這是至關重要的。
第2篇、大班語言故事小烏龜找朋友教案反思
小烏龜沒有朋友,想找一個好朋友,它看到小鳥在天上飛,就問:"小鳥,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嗎?小鳥說:"不行,我在天上飛,你在水里游,我們沒有時間在一起玩。"小烏龜很失望,它走到了森林里,看到一直猴子在樹上爬,就問:"猴子,請問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嗎?"猴子說:"不行不行,我在樹上爬,你在地上走,我要摘果,沒有時間和你一起玩。" 小烏龜走累了,就靠著大樹休息。這時,一只蝸牛走過來,烏龜就問它:"小蝸牛,我們的殼就是我們家,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嗎?"小蝸牛高興地說:"可以啊。"小烏龜終于找到朋友了。
一、活動目標
1、愿意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和情節。
2、能體會小烏龜找不到朋友到找到朋友這一過程中的情緒變化。
3、嘗試分角色表演故事,體驗其中樂趣。
二、活動準備
1、自制圖片一張:悲傷的烏龜
2、相關視頻
3、幼兒用書
三、活動過程
1、教師設置情境,運用談話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你的好朋友是誰?
(2)和好朋友在一起時心情是什么樣的?
2、教師展示自制圖片,引出主題。
(1)下朋友們,看看圖片里面是誰?
(2)圖中的小烏龜怎么了?它為什么不高興了?
3、 教師出示相關圖片,進入故事屋環節,請幼兒整體欣賞故事。
4、引導幼兒回憶所聽故事內容,梳理故事情節。
(1)故事中的小烏龜為什么不高興?
(下一頁:活動延伸和活動總結)
(2)小烏龜都遇到了誰?
(3)小鳥和小烏龜做朋友了嗎?
(4)小猴子和小烏龜做朋友了嗎?
(5)最后小烏龜找到朋友了嗎?他的好朋友是誰?
5、幼兒結合幼兒用書,陰道幼兒深入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完整講述故事,請幼兒再次聽故事。
(2)小烏龜遇到了誰?小鳥為什么不和他做朋友?
(3)小烏龜又遇到了誰?小猴子為什么不和他做朋友?
6、教師引導幼兒感受小烏龜的情緒變化,沒有朋友的時候烏龜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找到朋友后,小朋友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四、活動延伸
教師角色扮演,表演故事。引導幼兒體會小烏龜的情緒變化,并且用夸張的'表情表演這兩種心情!
五、活動總結
小烏龜找朋友其實說的就是現在幼兒們正在面對的困難,交友是幼兒在幼兒園第一接觸的,教師在適當加以引導之后幼兒會發現交朋友也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通過感受小烏龜交朋友時的阻礙感受朋友的重要性。
家長也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模仿最親近的人的各種動作,從而提高幼兒的形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反思
在設計本活動時考慮到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用情景貫穿整個活動,激發了孩子的興趣。
由于是語言活動,所以在對孩子的語言要求上從頭貫穿,這樣孩子的語言才能得到發展,有意識的讓幼兒發散語言。
第3篇、大班兒童繪本故事我愛媽媽教案
活動目標:
1.感受媽媽養育孩子的辛苦以及對孩子的愛。
2.愛媽媽,會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
3.愿意與媽媽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故事:
“看我的,媽媽!”小熊叫道,“我要去抓魚。”“等等,”熊媽媽說,“有些事情要注意。”可是小熊已經跑向小河邊了。
熊媽媽也跟著跑向河邊。
她看到小熊跳到一塊石頭上。她看到小熊伸出爪子去抓魚。然后,小熊開始晃晃悠悠。
撲通!小熊一下掉到了水里。
“這下糟糕了。”小熊心想。
“不錯啊!”熊媽媽笑著說,“但是,你現在要看我是怎么做的。你要先學會游泳,再去抓魚。”
小熊看到媽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劃水。
“現在輪到你了,小家伙。”她說。
小熊學著媽媽的樣子劃水。
“太棒了,”小熊心里說,“我愛媽媽。”
“看我的,媽媽!”小熊叫道,“我要去摘果子。”
“等等,”熊媽媽說,“有些事情要注意。”
可是,小熊已經開始爬樹了.......
作品賞析:
這本圖畫書以“愛”為主題,旨在培養小朋友大膽表達自己感情的習慣,也讓家長在為小朋友講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說出“我愛你”。
這是一本精美的繪本,以可愛的小熊為形象,講述他與家人發生的溫馨故事,圖文間洋溢著融融的親情——小熊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他也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充滿疑問。幸運的是,無論是他的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總是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讓他學會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每一次獲得幫助之后,小熊都會對家人說“我愛你”,而小熊的家人也總是溫情地回應說“我也愛你”。
第4篇、大班故事小芽芽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多媒體教學,初步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2、激發幼兒主動復述故事的欲望,培養幼兒高自控性和高興奮性。
土里面冒出一棵小芽芽。小芽芽很弱,細脖細腰,蔫頭耷腦。 小烏龜殼殼從小芽芽旁邊走過,彎著腰的小芽芽碰了它的頭。小烏龜看也沒看,用頭使勁一碰,把小芽芽碰得更彎了。小老鼠鼠包包走過來了,小芽芽碰到了它的尾巴。 小鼠包包一甩尾巴,小芽芽又彎到了另一邊。小猴子過來用腳一踢,把小芽芽都快踢倒了。 小豬肥肥大大咧咧地走過來,往地上一坐,哇!不好了,把小芽芽坐到了屁股底下。可憐的小芽芽"哎呀,哎呀"一個勁兒地叫。 嘟嘟熊看見了,嘟嘟熊忙告訴小豬:"你坐著小芽芽了。"小豬肥肥趕忙起來,小芽芽都快被坐扁了。 嘟嘟熊把小芽芽扶起來,給它澆水施肥。小芽芽一點兒一點兒長大。 小烏龜殼殼、小老鼠包包、小豬肥肥、小猴淘淘,都提著小水桶來給小芽芽澆水了.小芽芽越長越大,開出了一朵很大的七色花。七色花真美麗。大家都來學嘟嘟熊,愛護花草,第二年,花園里開滿了七色花。
教學反思
春天到了,天氣變暖了,這兩天一直是晴好的天氣,鳥語花香,這么好的環境、天氣,不上這節課真浪費啊!班級里的自然角早已經布置好了,小朋友們從家里帶過來的各種植物種子都已經開始冒出小小的芽來,更為我上這節科學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參照。在觀察自然角的時候,小朋友們圍在邊上,用好奇、希冀又帶點驚喜的眼光看著從松翻的泥土中破“土”而出的小嫩芽,滿心歡喜。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春天”這個詞,已經隨著小芽而進入到孩子們的腦海中了。說得再多,也遠不如眼見為實來得貼切。所以我想:對于這群天真的孩子,用事實來說明問題更比用故事、圖片之類來得直觀、強烈得多。課程與實際相聯系、相結合,往往能獲得更出色的效果。
第5篇、大班故事最好吃的蛋糕教案反思
鼠老大說:"今天是媽媽的生日,我們給她買個蛋糕,讓她高興高興。" "好呀,好呀!"鼠老二和鼠老三齊聲說。 老大、老二、老三好不容易湊起了一小把硬幣。 來到商店,鼠老大說,"我們要買個最好吃的蛋糕。" 售貨員數了數硬幣,說:"錢不夠呀,不過可以賣給你們一張大餅。"好心的售貨員給了他們一張挺不錯的大餅。 老大、老二、老三垂頭喪氣地回了家。 鼠老三嘆了口氣說:"咳……" 鼠老二也嘆了口氣說:"咳……" 鼠老大拍拍腦袋說:"我們想辦法把大餅變成蛋糕!" "怎么變?怎么變?"鼠老二、鼠老三瞪圓了小眼睛。 鼠老大拿出自己一直舍不得吃的奶糖,融化開澆在大餅上。嗨,多好呀,一股香甜香甜的奶油味兒。 鼠老二想了想,拿來一大片紅腸,輕輕地放在大餅上,他不好意思地說:"嘿嘿,我只咬過一點點……" "媽媽看不出的!"鼠老大很肯定地說。 鼠老三采來一把五彩繽紛的野花,一朵朵擺在大餅上。 哎呀,好像看不出這是一張大餅啦!三只小老鼠非常滿意,越看心里越高興。 輕輕推開媽媽的門,三只小老鼠齊聲唱起來:"祝你生日快樂……" "喲,哪兒來的蛋糕呀?"媽媽驚奇地說。 "我們做的!"鼠老大說。 "快嘗嘗吧!快嘗嘗吧!"鼠老二、鼠老三一起說。 媽媽輕輕地咬了一口,她一下子就明白了:"喔,真好!真好!這是我吃過的最好的蛋糕!"媽媽開心地笑起來。 "是嗎?"三只小老鼠也開心地笑起來。
目標:
1.在觀察體驗中,了解三只小老鼠為幫媽媽過生日做蛋糕的整個情節。
2.體驗“媽媽愛我,我愛媽媽” 的情感。
重點:
在觀察體驗中,了解三只小老鼠為幫媽媽過生日做蛋糕的整個情節。
難點:
體驗“媽媽愛我,我愛媽媽” 的情感。
準備:
ppt,頭飾,蛋糕,糖果
過程:
1.手指游戲“這里就是我的家”導入
師: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家人,是誰的家呢?
2.出示一張小老鼠全家福的圖,著重認識鼠媽媽,鼠老大、老二、老三。
3.閱讀第一幅圖
師:今天呀,鼠媽媽過生日,鼠老大說:今天是媽媽的生日,我們給他買個蛋糕,讓她高興高興。鼠老二,鼠老三說:好呀,好呀。
師:唉,他們去哪買蛋糕?買到了嗎?我們一起看看。
4.連續閱讀第二幅至第三幅后提問
師:鼠老大拿著零花錢會對售貨員說什么呢?
師:售貨員說:你們的錢太少了,買不到蛋糕,只能買一張大餅。
師:鼠老二聽說只能買大餅時臉上是什么表情,會說什么?鼠老三……
師:小老鼠買不到蛋糕,只能捧著大餅回家了,他們開心嗎?我們來幫幫他們好嗎?怎么幫呢?
師:小老鼠是怎么做的呢?
5.幼兒看第四幅至第六幅
師:鼠老大想了個什么辦法?(播放錄音)
師:他們是怎么將大餅變成蛋糕?我們先來看鼠老大在干什么?鼠老二呢?(師和幼兒一起回答)
師:在來看看鼠老三在干什么?
6.快樂的生日party
(1)師:漂亮的蛋糕終于做好了,猜猜媽媽看到蛋糕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師:我們來聽聽他們是怎么說的?(播放錄音)
(2)師:你聽到了什么?
(3)師:媽媽看到這么漂亮的蛋糕,心里會怎么樣?
師:媽媽輕輕的咬了一口,說了什么(播放錄音)
(4)師:鼠媽媽為什么說這是最好吃的蛋糕?老師啟發幼兒回答: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的情感
總結:媽媽很愛小老鼠,小老鼠也很愛媽媽,為了做蛋糕,小老鼠拿出了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這讓媽媽很感動,很感動,所以媽媽說,
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蛋糕。
(5)借助頭飾,教師和幼兒一起表演送蛋糕給媽媽的吃的情節
師:我們一起來表演送蛋糕給媽媽吃,好嗎?
(6)播放《生日快樂》音樂,幼兒園一起為鼠媽媽慶祝生日
活動延伸:分享糖果,分享快樂,傳遞愛
師:今天小朋友和小老鼠一起為鼠媽媽慶祝了生日,鼠媽媽非常高興,他為小朋友帶來了好多好吃的糖果,請小朋友挑選自己喜歡的糖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形式新穎,能夠從繪本故事中,挖掘并生成為音樂活動。繪本一直是幼兒比較喜也比較能夠直觀感知的一種活動,而音樂也是幼兒喜歡而又感興趣的活動,將兩者結合為一,嶄新的形式很受幼兒歡迎。
活動的開始就讓幼兒觀看了PPT,畫面形象、豐富,立刻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幼兒對”蛋糕“也充滿了無限的展望和興趣。為下一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在聽音樂做蛋糕環節中,教師利用圖譜結合音樂,有利的推動了幼兒學做蛋糕的樂趣及積極性,然而在接下去的環節中,并未很好的利用這個圖譜,而且采用了其他音樂進行教學,所采用的音樂內容感覺過多,不利于幼兒的學習及鞏固,但整個環節中還是將繪本與音樂很好的進行了結合。
第6篇、大班語言故事小兔子找太陽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多媒體教學,初步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2、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有一只可愛的小兔子,聽說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便要去找太陽。
它來到屋子里,指著兩盞紅紅的、圓圓的燈籠問媽媽:“媽媽,這是太陽嗎?”媽媽說:“不,這是兩盞紅燈籠,太陽在屋子外呢!”
小兔子來到菜園里,看見三個紅紅的圓圓的蘿卜問:“媽媽,這是太陽嗎?”媽媽說:“不,這是三個紅蘿卜,太陽在天上呢!”
小兔子抬起頭,看見天上飄著紅紅的、圓圓的大氣球,問:“媽媽,這是太陽嗎?”媽媽說:“不,這是氣球……。”
真急人,太陽到底在哪呀?
媽媽說:“瞧,太陽只有一個,還會發光呢!”小兔子順著媽媽的手指處,仰起了頭,大聲叫:“媽媽,我找到了,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作品賞析:
這是一篇充滿喜趣的小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只活潑、可愛的小兔子,對生活、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愛探求,可又總是鬧錯。
作品不是簡單地將“太陽是什么樣的”答案直接告訴幼兒,而是通過小兔子的一次次出錯,自然地使小讀者理解這個開始便提出的問題。當小兔子焦急地喊出“太陽到底在哪兒呀?”時,作品將小兔子可愛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幼兒面前。
由于內容簡單,易于理解,可放在大班上學期進行教學。
活動反思:
孩子們經常能在天上看見太陽,但是太陽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對于大班孩子來說,受其語言能力發展的限制,還不能很好的描述出來。在本次活動中,我們借助于故事《小兔子找太陽》,讓孩子們用較形象完整的語言來描述太陽的特征。故事中小兔子是孩子們都熟悉的動物形象,而且班級孩子對三以內的數量、紅色、圓形及方位名稱都具有一定的感知經驗,再運用直觀的圖片進行輔助教學,更易于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通過本次活動,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豐富詞句,激發其關注周圍事物的色、形的興趣,還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識面。
第7篇、大班語言故事豬八戒吃西瓜教案反思
肥頭大耳的豬八戒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天氣很炎熱,豬八戒熱的滿頭大汗。經過一片瓜地時,豬八戒停下了腳步,對著大大的西瓜流下了口水。"哈哈"大西瓜圓又圓,吃進嘴里甜又甜。"啪嗒啪嗒"豬八戒只顧吃,把瓜皮扔得到處都是。沒一會兒,他就吃掉了地里大半的西瓜。"嘿嘿,吃飽了,抹抹嘴,扛起釘耙把家回。""哐當"他腳下一滑,摔了一個大跟頭。哈哈,原來豬八戒踩到了自己亂扔的西瓜皮。
教學目的:
1、觀賞故事知道遇事應想到別人,不克不及惠顧本身。
2、體驗與搭檔配合分享的快活。
3、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教學預備:
1、豬八戒木偶或圖片。
2、幼兒帶一樣本身喜好的工具。
教學歷程:
1、 出示豬八戒木偶或圖片,引起幼兒愛好。
2、 幼兒聽西席報告故事《豬八戒吃西瓜》,相識故事內容,知道遇事應想到別人,不克不及惠顧本身。
提問:
(1)豬八戒開端是奈何分西瓜的?末了有沒有如許做?
(2)豬八戒是奈何獨自一人吃失一個大西瓜的?
(3)孫悟空是奈何教導他的?
(4)豬八戒做對了嗎?為什么?
3、勉勵幼兒與他人分享本身的物品。
(1)幼兒相互先容本身帶來的物品名稱、弄法、服法。
(2)開導幼兒與別人配合分享,體驗快活。
西席:你有悅目的書、好玩的玩具、好吃的工具,本身一人享用,故意思嗎?怎么辦?(與別人一塊玩、一塊吃)
(3)幼兒配合分享。
西席:你以為各人一路玩、一路吃高興嗎?為什么?
教學反思:
孩子們非常地感興趣,通過本次活動,我們也知道了只要幼兒感興趣地東西,他們就會給你意想不到地驚喜,所以,在以后的活動中,我們應該從幼兒地興趣出發,來提高活動地質量,因為興趣是幼兒最好地老師。
第8篇、大班故事不肯洗澡的小豬教案
活動目標
1、喜歡洗澡,知道從上到下的洗澡順序。
2、體驗洗澡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故事 PPT ;一只臟的豬寶寶;沐浴露;洗發水;
2、浴巾等洗澡用品;我愛洗澡音樂。
故事:
小豬從外面回來了,媽媽說:"瞧你多臟呀,趕快去洗澡吧!" 小豬最怕洗澡了,趁媽媽不注意,他從家里逃了出來。 小豬找到小貓,想和她一起玩兒。小貓說:"你臟兮兮的,我才不跟你玩呢!" 小豬找到小狗,想和他一起玩兒。 小狗說:"你臟兮兮的,我才不跟你玩呢!" 誰都不愿意和自己玩,小豬坐在垃圾箱旁邊生氣了……,坐著坐著,他睡著了。 這時候,來了一個撿破爛的狐貍。狐貍看了看小豬,說:"這個布豬是臟了點兒!不過……拿回去洗干凈了,還能玩兒。" 狐貍的手剛碰到小豬,小豬就急了…… 小豬跑回家,對媽媽說:"我要做個講衛生、愛干凈的好寶寶。"
第9篇、大班語言故事奇奇孵蛋教案反思
一、說教材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思維、豐富詞匯的最佳時期,通過學習各種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提高幼兒對語言的感受力,培養他們對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奇奇孵蛋》這個故事語言自然優美,對話簡潔、生動,語言節奏感強,富有音樂美。
該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并喜歡的小雞和大灰狼為角色,講述了一個小雞助人為樂的故事,特別是七只小雞們做任何事都疊在一起這個情節既讓人覺得有趣又很符合學前班小朋友的年齡特點,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幾個小朋友會成為特別要好的朋友,一起來做游戲。但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友愛互助的品質,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并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說目標(一)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為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在游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疊”的含義。
2、能力上:學會看圖講述故事內容。
3、情感上:體驗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4、愿意欣賞散文,感知散文語言的優美,風趣。
5、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中提到:在游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體驗友愛互助帶來的快樂。因此,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為教學重點。
學前班的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說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說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具的準備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出現在故事情節中的小動物道具,這是為了讓幼兒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進入到游戲情節中。
根據故事,我布置了與故事情節相符的背景圖,這能使幼兒更快加深對故事的理解而準備的;2、音樂,是為了進一步營造游戲的氣氛而準備的。準備音樂磁帶《小小蛋兒把門開》。
三、說教法與學法1〉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哥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提問法等。
(1)、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幼兒就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聯想也就豐富了。如小雞出殼時,可讓幼兒認識前后順序。小雞捉蟲子時各有各的辦法,讓幼兒深刻認識到從低到高的感念。
(2)、提問法:這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母雞奇奇是怎樣孵蛋的呢?小雞是怎樣吃到蟲子的?小雞是如何趕走大灰狼的?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2〉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游戲聯系法等學習方法。
1、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2、游戲練習法:幼兒在游戲中,邊游戲邊聯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四、活動程序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出示道具,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2、在游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
3、完整講述故事。
4、表演歌曲《小小蛋兒把門開》。
a)出示道具,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先出示小動物道具,進行故事情節的講述,小朋友們最喜歡看情景表演了,所以,他們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b)在情境表演中討論出故事情節。
這個環節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幼兒討論:1、母雞奇奇是怎樣孵蛋的?2、奇奇給寶貝們是怎樣起名字的呢?(和小朋友一起討論后,是按照從下往上叫的)3、小雞是怎樣吃到蟲子的?4、小雞是如何趕走大灰狼的?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故事內容,從中體會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這一環節通過提問、游戲,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大膽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教學反思:
聽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為重要部分。我在講述故事時,適當的減慢了語速,這樣可以讓幼兒把字聽得更清楚,我在講的時候還適時的加上肢體語言幫助幼兒理解,作為教師,在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講一遍而要講多遍,這就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保證幼兒傾聽的積極性。
第10篇、大班故事熊寶寶的小芽芽 (mp3在線試聽)教案反思
大班《熊寶寶的小芽芽》
故事內容
天是藍藍的,云是白白的,草是綠綠的,花是紅紅的。熊寶寶種下了一粒種子,長出了小芽芽。熊寶寶高興呀,每天都來看看它。
長啊長,長大了!會不會長出蘋果呀?長啊長,長大了!會不會長出梨子呀?長啊長,長大了!會不會長出西瓜呀?長啊長,長大了!沒有果來沒有瓜。熊寶寶好傷心,想要拔起芽芽種瓜瓜。
嘿喲喲、嘿喲喲,怎么拔不動了呀?嘿喲喲、嘿喲喲,原來是個蘿卜呀! 哈哈,哈哈,熊寶寶高興地帶回家!哈哈,哈哈,熊寶寶高興地帶回家!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景。學說短句:“長啊長,長大了。”
2.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嘗試通過多種方式感受和理解散文意境。
3.愿意在集體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長大的快樂、自豪。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通過游戲,學習散文短句:“長啊長,長大了!”
1.教師:讓我們變成一棵小樹吧!
教師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身體變成小樹,大家邊說 “長啊長,長出小芽芽來了”,邊將自己的身體由蹲著的姿勢漸漸地變成站著的姿勢。
2.教師引導幼兒自己的感受成長。
教師:除了小樹可以長大,還有什么也能長大呢?
3.啟發幼兒用動作表現任何一種可以由小變大的植物或動物。邊做動作變說短句:長呀長,長出小芽芽來了。長呀長,長大啦!
4.鼓勵幼兒隨著教師一起說短句。
二、朗誦散文,感受散文中有趣的情景
1.閱讀幼兒用書,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教師朗誦散文一遍。感受藍藍的、白白的、綠綠的、紅紅的情景。
2.感知故事的名稱,學習詞匯:“小芽”、“長大”。
三、完整傾聽散文,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參與活動。
1.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教師引導幼兒邊看書邊朗誦散文。
2.當朗誦到“長啊長,長大了!會不會長出XXX?”時,教師故意拉長聲音,啟發幼兒參與朗誦。
3.教師朗誦時用夸張的動作表現重復部分,引導幼兒進行集體朗誦。
活動反思:
《熊寶寶的小芽芽》是一節大班的散文欣賞活動,取材于大班語言滲透領域下冊。當我閱讀到這篇簡單的散文時,被它有趣的情節所吸引。而我班幼兒是一群非常喜歡聽故事的孩子,他們喜歡聽,喜歡講,喜歡參與,我想這篇敘事散文會受到他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