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1
這是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時解決的策略,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9單元總復習
第3課時乘法和除法
【教學內容】:教材第110頁第2題,“練習二十一”第4~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以及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筆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2.運用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熟練地計算。
難點: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口算下面各題。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師出示卡片,學生口算練習。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選一題,讓學生說一說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頁第2題。
(1)討論:筆算乘、除法應注意些什么?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再指名說一說。
①計算乘法時注意對位和進位。
②計算除法時注意試商,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2)分析這幾道題的錯誤原因。
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3)把這幾道題在自己練習本上改正過來。
3.不計算,直接寫出下面兩題的積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說一說計算的依據:積的變化規律和商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5.解決實際問題。
投影出示教材“練習二十一”第6題。
(1)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2)小組討論:單價、數量和總價的數量關系是怎樣的?已知總價和單價,怎樣求數量?針對題中所求的問題分別說一說,再計算。
(3)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數量關系?
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
二、實踐應用
教材“練習二十一”第4、5、7、8題。
1.第4題。
(1)組織學生練習。
(2)在小組中交流檢查。
2.第5題。
(1)學生獨立練習。
(2)說一說驗算的方法。
3.第7題。
(1)不計算,直接寫出得數。
(2)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呢。
4.第8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匯報解答過程。
300÷4=75(元)75×12=900(元)
三、課堂小結
在計算過程中,要根據題目要求,認真仔細地計算,算完后還可以運用估算進行驗算。
第4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
第6課時速度、時間和路程
【教學內容】:教材第53頁例5。
【教學目標】:
1.理解時間、速度和路程的含義,掌握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
2.能運用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
難點:運用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交通工具有關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5。
(1)指名讀題。
像這樣的問題你會解答嗎?
寫出算式。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小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回答共同點。
(3)教師歸納后向學生說明:
①一共行了多長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時(或每分鐘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幾小時(或幾分鐘等),叫做時間。
②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就是汽車的速度,可以寫成70千米/時,讀作70千米每時。
(4)討論:你能發現速度、時間與所行的路程有什么關系嗎?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教師:知道了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就可以根據“速度×時間=路程”,求出行駛的路程。
2.鞏固練習:
教材第53頁“做一做”。
小組中互相交流,說一說,寫一寫,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九”第5題。
(1)小組中說一說,議一議。
(2)指名說一說,教師指正。
2.教材“練習九”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點名說一說你這樣判斷的理由。
3.教材“練習九”第9題。
(1)先指名讀題,說一說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學生獨立解答“從縣城到王莊鄉有多遠”。
(2)議一議:怎樣求“原路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JP3〗使學生明確:求原路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時的速度,根據“路程÷時間=速度”來解答。
120÷2=60(千米/時)
討論:如果知道行駛的路程和速度,怎樣計算行駛的時間呢?
引導學生得出:路程÷速度=時間。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什么新的本領?
【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學生上學使用的交通工具入手,貼近生活,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速度的概念,通過預習,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傳授新知時,讓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6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第1課時口算除法
【教學內容】:教材第71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和估算,培養計算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難點:理解除數是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口算。
20×3= 60÷3= 30×9= 270÷3=
39÷4≈ 84÷6=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教師用卡片出示口算題,分別指名口算。
2.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怎樣口算呢?
(板書課題: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給幾個班?
(1)弄清題意,分析條件和問題。要求可以分給幾個班,就是求80里面有幾個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書)
(3)你能口算出這道題嗎?你是怎樣想的呢?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算法:
A.8÷2=4 B.()個20是80…
80÷20=4 80÷20=()
教師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1)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匯報。
(2)以上這2個算式之間有什么聯系?
(都可以依據80÷20來計算)
3.教材第71頁“做一做”第1題。
注意觀察每組算式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在小組中交流檢查。
4.教學例2。
讓學生自己讀題,獨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頁“做一做”第2題。
學生練習,全班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十二”第1題。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2.教材“練習十二”第2題。
指名說一說解答的方法,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3.教材“練習十三”第3題和第5題。
要求先讀懂題意,再列式解答。
“限載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載客40人。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4.教材“練習十二”第4題和第6題。
指3名學生板演,余者練習,然后集體訂正。
5.教材“練習十二”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和估算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第6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第7課時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第78~80頁練習十四第3、8、9、12、13、17題。
【教學目標】:
進一步熟練掌握筆算除數接近整十數的除法中試商的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重點難點】:
重、難點:熟練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試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教師:之前我們一起學習了“四舍五入”試商,首先,一起來回顧一下試商的過程。
小組交流,教師指導匯報。
教師:今天我們就通過練習來鞏固一下上節課所學的知識。
二、指導練習
1.課件出示教材第79頁練習十四第8題。
教師點名提問,學生回答,集體訂正。
2.課件出示教材第78頁練習十四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小組交流訂正。
3.課件出示教材第79頁練習十四第9題。
(1)指名學生讀題,分析題意。
(2)根據“總價÷單價=數量”列式計算。
(3)教師講解,全班集體訂正。
讓學生分小組議一議如何列豎式計算,再獨立解答,再由教師進行抽查。
三、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第79頁練習十四第12題。
學生獨立完成試商,并歸納試商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2.完成教材第79頁練習十四第13題。
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做題,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80頁練習十四第17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獨立完成,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討論。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整堂練習課下來覺得是一帆風順,但是當我批改作業時才發現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不夠高。查看了錯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學生比較粗心。
2.學生數學基礎較差。
3.少數學生受到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固定思維。
針對以上出現的諸多問題,我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
1.幫助學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學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學生從小沒有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及學習習慣。要學生克服粗心的毛病與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應和家長多溝通交流,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平時要重視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給學生足夠的作業時間,使其能認真書寫。適當采取一些措施,如對書寫不整潔、不規范的學生讓其重寫。
2.重點進行口算訓練。
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堂數學課中,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把口算教學有機地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對不會計算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當然,要做到持之以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