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4
這是數學廣角烙餅問題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112頁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難點:探究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教具準備:硬幣、若干張圓紙片(涂上正反不同顏色)、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學習新知
同學們早上你們的家人給你們做了什么好吃的?老師的家人給老師烙的餅。你們知道嗎廚房里也有數學問題。想知道是什么嗎?(課件出示例1圖)小華媽媽正在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絕活——烙餅。(板書課題:數學廣角——烙餅問題)
(一)師:從圖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學生觀察、理解圖中的內容。(目的讓學生了解一個鍋可以烙兩張,每面都需要烙。)
師:媽媽烙餅的一面需要幾分鐘?一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
生:3分鐘、6分鐘(學生對餅需要烙兩面有直接的了解)
師:“如果媽媽要烙2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怎樣烙?”
生:12分鐘、6分鐘(讓學生討論出6分鐘是對的)
讓學生用圓紙片在黑板演示。(其他學生用硬幣操作)
師:那么烙4張餅那?
生討論并讓同學黑板演示。(其他同學用硬幣操作)
師引導6張餅、8張餅、10張餅需要多少分鐘。(將上述張數和總用時對應板書黑板上)
師:同學們看黑板上的這些張數和總用時,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討論總結出雙張數×3=總用時
(二)師:爸爸、媽媽和小麗各吃一張餅,一共要烙3張餅呢,烙3張餅需要多少時間,看看誰用的時間最短,能最早讓他們吃上餅。(提示學生每次鍋里同時能烙兩張餅)
1、學生操作,探究烙3張餅的方法。(讓學生用發的硬幣烙一烙,同桌之間、小組之間說說用了幾分鐘,是怎樣烙的。)
2、學生演示烙餅法。
師:誰愿意把你烙餅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幾位不同意見的學生上黑板動手烙,邊烙邊解說)讓大家來比較:“這些烙法,哪一種能讓大家盡快地吃上餅?”
生得出結論:9分鐘是烙3張餅所用的時間最短的。
師:誰能再把如何9分鐘就能烙好餅的方法再和同學們分享一下。(學生黑板邊演示邊解說)
師:使用這種方法時,你發現了什么?(使用快速烙餅法,鍋里面必須同時放2張餅。)
讓學生用烙3張餅的快速烙餅法再烙一次,邊烙邊給同桌解說(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是解決烙餅問題的關鍵。我讓學生演示烙餅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嘗試,再進行比較,既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師引導:那么烙5張餅需要多少分鐘那?7張、9張那?
學生自己動手并同桌間討論,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張數與總用時。(生得出5張餅可以先烙2張,再烙3張。7張、9張同理)
師提問:同學們發現黑板上單數餅與總用時存在怎樣的關系?
生總結出單張數×3=總用時
引導出雙張數、單張數與總用時的關系都是一樣的進而總結出烙餅問題的一個規律:張數×3=總用時 (由3是單面時間)進一步總結出張數×單面時間=總用時。
二、實踐應用
課件出示114頁做一做第1題。
教師:“現在美味餐廳的廚師也遇到了難題,餐廳里來了三位客人,每人點了兩個菜,而餐廳里只有兩位廚師,假設兩個廚師做每個菜的時間都相等,怎樣安排炒菜的順序才比較合理呢?”
1、引領理解題意。
2、全班交流(一般會從等待時間考慮,可以提示中間桌子是一位老伯伯。)
三、全課總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讓學生自己總結)
2、師:同學們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05頁例2。
教材分析
《烙餅問題》是數學廣角中“優化問題”的內容,主要通過討論烙餅時怎樣合理安排操作最節 省時間,引導學生體會在解決問題中優化思想的應用,滲透優化思想。這節課之前的《沏茶問題》 同樣滲透優化思想,考慮到理解難度并不大、以及市一小學生學情。則直接教授“烙餅問題”提升 思維難度,作為課例提供給團隊研討。“烙餅問題”知識的本身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的,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烙餅,但缺乏烙餅的實際經驗,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 圖形直觀、例舉驗證、觀察比較、合作討論等方法,由直觀到抽象、由難到易的分層次組織教學, 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情況下“怎樣烙餅才最省時間”的實踐策略,從而真正引導學生體悟優化思想, 并能進行簡單的實際應用,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烙餅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烙餅問題”數學模型,掌握不同張數“烙餅”最優化方案的基本規律,能解釋生活中 的相關現象、能進行相關的簡單實際應用。
2.通過觀察、操作、比較、討論等數學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滲 透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探索和合作的樂趣,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 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利用探究“烙餅問題”的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探索“烙餅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解決較復雜問題的數學研究方法,體會優化的 數學思想。
教學準備
課件、記錄表、餅模型。
教學過程
準備課前互動: 有一個字總是被人們念錯,猜猜是哪個字?(錯) 同一天出生的兩個小孩,長得一模一樣,是一個媽媽生的,不是雙胞胎,請問咋回事?(三胞胎)
設計意圖:舒緩緊張氣氛,活躍現場氛圍,幫助學生思維“熱身”。
一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自家廚房情境,交流吳老師做飯的興趣愛好。
2.煮一個雞蛋需要5分鐘,煮3個雞蛋需要多長時間?
3.烙兩張餅需要6分鐘,烙一張餅需要幾分鐘?
設計意圖:老師進行自我開放,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老師,拉進師生距離。從最簡單的優化案 例談起,給全體學生思考的時空,為探究課堂中的問題打基礎。通過逆向思維問題的直接對比,初 步引發沖突,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二 、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解讀信息,理解烙餅規則
1.學生自主閱讀,發現關鍵的數學信息。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鐘。
2.深入解讀數學信息。(1)每次只能烙兩張餅是什么意思?(2)兩面都要烙呢?設計意圖:發現并提出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根本。引導學生能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抽象成數學問 題來解決,這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重要意義之一。
(二)依次探究2張餅、1張餅、4張、6張、8張……張餅的最優烙法 1.研究2張餅的最優烙法。設問:如果要烙2張餅呢?需要幾分鐘?(1)想一想,你會怎樣烙?所用時間是多少?(2)指名學生匯報(借助手直觀演示),預設出現兩種情況。烙兩張餅需要6分鐘,烙一張餅需要3分鐘。可兩張餅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鐘,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鐘,共6分鐘。(3)原因分析。預設:鍋里面有空位,但是只烙一張餅,只有空著。2.探索4張餅的烙法。(1)同桌之間用手當餅,嘗試驗證。(2)交流匯報:用老師的餅模型在黑板上演示,得出公認的結果。
3.全班分4組,分別探究烙6張、8張、10張、12張餅的最優方案。(1)集體研討。(2)交流匯報,合情推理,得出結論。當要烙的餅的張數為雙數時,最優化方案所用時間是餅 的張數乘烙單面的時間。(板書)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要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會感覺到輕松得出結論。同時探索過程中的直觀方法、模型思想為后面探究更難的烙3張餅問 題打下基礎、埋下伏筆。
4.探究3張餅的最優烙法。(1)猜測烙3張餅所需時間。學生自主嘗試、合作交流。(2)展示烙法,尋求最優方案。(3)挑選至少兩個小組分別匯報,學生借助老師提供的餅模型在黑板演示,同時呈現記錄表。預設生成:第一種:12分鐘、第二種:9分鐘 (4)對比發現3張餅的最優烙法。
5.小結:3張餅的最優烙法的原理。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關鍵、是突破難點的核心環節。在前面探究較為簡單的烙餅張數的基礎上,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活動經驗,經歷了猜想、操作、驗證的學習過程,能更好的滲 透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6.探究5張、7張、9張、11張餅的最優烙法。(1)教師借助板書,引導學生利用前面烙餅的經驗推理出烙單數張餅(不含1張)的最優 烙法。(2)學生小結。設計意圖:當烙餅的張數是雙數時,就2張2張的烙,當烙餅的張數是單數 時,可以先2張2張的烙,最后3張按最佳方法烙,這樣最節省時間。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拓展,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真正做到舉一反 三,所形成的知識、技能、思想和經驗是推動學生后續學習數學最寶貴的財富。
三、練習鞏固,提升應用
1.(例題中情境)如果有16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需要幾分鐘?
2.(例題中情境)如果有23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需要幾分鐘?
3.媽媽用一口平底鍋煎魚,每次只能放兩條魚,煎一條需要2分鐘(正、反兩面各需1分鐘), 煎7條魚至少需要幾分鐘?
4.一口鍋一次能同時烙3張餅,兩面需要各烙3分鐘,烙6張餅最少需要多長時間?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再次引發學生思考,同時完成鞏固和應用。
四、總結延伸,拓展思維
1.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
2.拓展延伸。設疑:假如媽媽的這口鍋再大一點,每次最多能烙3張餅,情況還跟兩張餅的一 樣嗎?附:用一口平底鍋烙餅,每次可以烙3張餅,每面要烙1分鐘。如果有4張餅,兩面都要烙,至少需要多分鐘?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一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更好的同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同時進行更為深 度的思考,為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考時空。
《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我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爸爸媽媽和我每人要吃一張餅”來導入,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充分地感受到數學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生活的需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烙餅這件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不斷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發現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探究開始,我先以“如果一面需1分鐘,兩面都要烙,那么烙一個餅要多少分鐘?如果烙兩個餅呢?”開始提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如果烙一面需要1分鐘的話,那么餅的張數乘1正好就是最節省時間。接著,提問若每面烙3分鐘,2張餅需要幾分鐘,3張餅,4張餅……以3張餅作為關鍵,讓學生用圓片代替餅擺一擺,用圖畫一畫,表格填一填,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體會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烙餅這件事,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不斷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發現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體會快速烙餅法的好處。
在討論出三張餅的問題后,我提出了四、五、六、七、八張餅最快需要多長時間,我讓學生分別用表格填一填該怎么烙餅最節省時間,在填出表格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單數、雙數的烙餅方法有什么不一樣。得出,要烙的餅數是單數的話就兩張兩張地烙,要烙的餅數是單數的話先兩張兩張地烙,后三張用快速烙餅法烙。同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需要烙餅的張數和時間有什么關系,同學們推理和猜測出:餅的張數乘3就是最節省時間,接著我追問3是什么,得出烙一面的時間×餅的張數=最節省時間。
總體來說,這節課上得挺順利,但我感覺我一直帶領學生一步步操作,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質,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朝這方面努力。
本節課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成功之處:
1、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發現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圓片進行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學生會出現如下幾種情況:
(1)每次烙完一張餅,6+6+6=18(分鐘)
(2)第一次烙1號和2號餅的正面,第二次烙1號和2號餅的反面,第三次烙3號餅的正面,第四次烙3號餅的反面,3+3+3+3=12(分鐘)
(3)第一次烙1號和2號餅的正面,第二次烙1號的反面和3號餅的正面,第三次烙2號和3號餅的反面,3+3+3=9(分鐘)
然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觀察,哪種方法可以盡快吃上餅呢,為什么?小組進行交流和討論,最后達成共識:每次總烙2張餅,別讓鍋空閑,這樣應該最省時間。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要烙4張餅、5張餅、6張餅……呢?你發現了什么?由此得出:餅的張數×每面烙的時間=所需最少時間。
2、延伸拓展,啟迪思維。在學生發現烙餅的規律后,教師提出當每次最多能烙3張餅,這個規律是否依然適用呢?你又會發現什么呢?學生經過思考發現只要把餅的張數×每面烙的時間=所需最少時間轉化為總面數÷每次可烙的面數×每面烙的時間=所需最少時間就可以得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總面數÷每次可烙的面數”實際上就等于餅的張數。
不足之處:
由于對烙餅問題進行了拓展,導致練習時間不充分,學生對于烙餅問題的規律掌握不夠熟練,出現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時學生對于每面烙的時間理解不到位,把每面烙的時間和烙一張餅所用的時間混淆,沒有注意到必須用餅的張數乘每面烙的時間。
再教設計:
對于烙餅問題的拓展可以留給學生課后進行思考,應該留有更多的時間對本節課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不留知識上的盲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