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3
這是孔雀東南飛并序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講授《孔雀東南飛》一課時,我用了四課時,對這一首內容極為豐富的長詩,我采取了講授法,從開頭分析到結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說是無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個故事的發(fā)展,小到劉蘭芝“指如削蔥根”的手是什么樣兒的。學生聽得很過癮,我自己當時也認為講解比較到位。但上過幾天后,我卻覺得這種上課方法很笨。
一,我只顧自己過嘴癮,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沒有注意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沒有達到啟發(fā)的目的。
二、沒有發(fā)動學生搜集相關資料。當然這也可能有點兒不現(xiàn)實,因為學生除了圖書館,無處可去,就算能去,也僅是那么一點兒時間。然而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提前思考著,比如:劉蘭芝和焦母為什么合不到一起?劉蘭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拋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嚼著,是能嚼出點什么東西來的。而我上這節(jié)課時,只是一味的喂。
三、給學生讀的時間不長。詩歌教學,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首長詩,最好分分角色,找?guī)锥巫寣W生讀一讀,比一比,看誰對人物把握得準,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務,讓學生課下練一練,這樣學生就會熟悉課文。
四、一些與原有評價不同的觀點沒讓學生展開討論。如劉蘭芝的“自請遣歸”是真的嗎?焦仲卿在婆媳之間充當了什么角色? 劉蘭芝跳水之前為什么要脫鞋? 這三個問題,如果學生細心的再讀課本,進行深入思考,會得出一個全新的結論,即:一個頗有心計的劉蘭芝,一個屢屢把事情搞壞的仲卿。
通過以上反思,我覺得如果再講這首長詩,我應作如下調整:
1、課前布置任務,事先找?guī)捉M學生,分好角色,課前練習,課上誦讀。
2、課上抓幾處地方重點講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讓學生從詩中找證據(jù),自行研究幾個問題,展開討論。可讓學生圍繞“劉蘭芝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嗎?”展開討論。還可讓學生把焦仲卿和劉兄做一比較,把焦母和劉母做一比較。讓學生明白:此詩中的沖突重點是性格沖突。
《孔雀東南飛》340多句、1700多字,諸多人物、諸多難點,短短的40分鐘,怎樣設計才更有效?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必須抓住一個點,以點帶面,讓教學突出實效。教學這堂課,我有很多感悟,于是寫下這篇教學反思。
第一,以有效教學為前提,充分體現(xiàn)人文性的教學設計。 首先依據(jù)學情、文本特點、文本難、重點,我確定教學目標是 “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可是人物如此眾多龐雜,分析了人物再去挖掘根源,既缺少章法,又容易讓學生在繁瑣的過程中失去興趣。怎樣讓課堂既簡潔有效,又能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呢?魯迅說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美好”與“撕毀”兩個關鍵詞,恰好切合了“鑒賞”與“挖掘”這兩個目標,于是我設置了兩個問題:這一悲劇中美好的東西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撕毀的?以此為切入點,帶動學生走進整首詩。 怎樣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同時,實現(xiàn)“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的學習目標?首先結合“美好”,引導學生概括得出: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人”與“美好的愛情”,進而探討美好在什么地方,在探討的過程中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然后結合“撕毀”引導學生思考得
卿為犧牲品的封建禮教,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焦母、劉兄、焦仲卿三個人物形象也隨之被活畫出來。學生們興致盎然,由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膮⑴c者,他們時而沉浸于對蘭芝由衷的贊美,時而澎湃于對封建家長封建禮教的譴責,在愛與恨的交織里,不知不覺便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鑒賞和對悲劇根源的挖掘。
第二,適當啟發(fā),適時點撥,教師成為課堂真正的引導者。 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例如:在探討蘭芝“美好的人”時,很多同學都以第九節(jié)為例,“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都認為蘭芝長得很美。這時我提示學生,這段文字僅僅是為了表現(xiàn)蘭芝長得很美嗎?學生一聽,馬上進一步思考,通過探討得出了蘭芝“自尊高貴”的結論。應該說這是本詩的難點,而教師適時的點撥便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深入探求,而不僅僅是局限在表面。
再如,同學們在探討焦劉二人的美好愛情時,都以詩歌的第十二節(jié)為例,“新婦謂府吏:?感君區(qū)區(qū)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我順勢引導學生:這首詩歌對愛情的描寫有一些經典的段落,影響了后世的文人。大家看過《環(huán)珠格格》沒有?那么大家是否記得紫薇的母親讓她給父親帶的那句話是什么?“蒲草紉如絲,磐石是不是無轉移?”那一句臺詞曾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而今天我們在《孔雀東南飛》中看到了她的身影。下面我們一起誦讀這個經典語段,感受一下這份世間最美的真情。我的這番引導果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朗讀興趣,都群情激昂地誦讀這一文段。不過同學們的朗讀還存在一定問題,于
是我加以引導,“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學生答“依依不舍”。我說既然依依不舍,那么讀時應注意什么?生答語速放慢。于是重讀之后,學生便知道應該把感情融入到誦讀之中。之后,同學們在讀到焦母和劉兄的語言時,我適時加以引導,同學們都注意到朗讀的語氣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師的作用不是“教”會學生怎樣去讀,而是“引導”學生去正確地讀。
再如,探討“是什么撕毀了這些美好的東西”時,同學們都迅速找到了焦母、劉兄兩個封建家長,忽略了焦仲卿這一人物。于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以往的人教版《教師用書》中提到,“焦仲卿軟弱無能,不敢直接反抗”,對此你怎樣看?同學們發(fā)言很熱烈,有贊同的,有反對的,在激烈的爭辯后,大家慢慢達成了一致,焦仲卿不是不想反抗,他只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封建禮教下的犧牲品,進而發(fā)掘到悲劇的深層根源
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教師絕不應該僅僅是 “知識的化身”,更應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解決問題的合作者。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創(chuàng)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的前提。
熱鬧不是課堂的必需品,尤其當我們面對文化背景厚重、文化底蘊濃郁的作品時,教師應采用靈活適時的點評,對學生進行思維指導,引導學生睜開心靈的眼睛,去感受,去思索。蘇軾寫過這樣的一首詩:“若言弦上有琴聲,放在匣子何不鳴?若言琴聲在指頭,何不于君指上聽?”是啊,只有撥動心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只有引導學生用
心感受和思考文本,才能讓他們真正走進人物的的內心世界,這是思考的過程,也是提升的過程。 這節(jié)課活潑熱鬧、笑聲連連,課堂氣氛與原本哀婉悲傷、凄切動人的主題并不和諧。問題出在哪兒?
在師生交流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用現(xiàn)代的理念闡述自己對這一愛情悲劇的理解,因而引發(fā)了同學們及聽課老師的陣陣笑聲。如,在探討焦仲卿是否性格軟弱、缺乏反抗意識時,有位同學說:“媽媽養(yǎng)了我18年,而這個女人只跟了自己兩三年,所以不能為了這個女人而傷害自己的媽媽。”這番話引發(fā)了哄堂大笑,我也笑得直不起腰。應該說,這個時候我失態(tài)了。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我應該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正是這個在漢代社會至高無上的“孝”字禁錮了焦仲卿,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封建禮教對儒家子弟思想的禁錮。通過自己的點評適時將學生從自由的現(xiàn)代社會帶回陰霾密布的兩千年前,既讓學生在當時當?shù)馗惺鼙瘎〉姆諊沧寣W生真正理解文本的精髓。
教師的職責就是用我們的語言去激蕩學生思維的風暴,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究竟該有怎樣的模式?我們每個人都在嘗試、在探索、在完善。“去粉飾,無賣弄”,追求課堂實效,回歸本色教學,這才是我們探索的方向。
教學目標:
一、要理清故事線索,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二、加深理解賦、比、興和浪漫主義手法在抒情上的藝術效果。
三、落實實詞,側重于一詞多義、偏義復詞、古今異義。
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賞析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一:中國是一個充滿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起源,就拉開了中華詩歌的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中國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傳久遠、深入人心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且大多以愛情為主題,表現(xiàn)的是“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種最樸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結為夫婦,死后也要同墳臺。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如“白蛇傳”、“梁祝化蝶”、“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導語二:在標題下面寫了兩行字:一個斷人心腸的故事,一曲唱絕千古的悲歌。其實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劇“悲劇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動地的梁祝化蝶就是這種悲劇的延續(xù),而千年過去了,這樣的悲劇并沒有隨著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終結,勞燕分飛的《釵頭鳳》仍在上演著……
投影:陸游的《釵頭鳳》,師生齊讀,教師簡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
“一個叫沈園的地方,一個叫陸游的詩人,娶了一個叫唐婉的女子,伉儷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對神仙眷屬。然而,這一切,并不隨陸母之意,逼迫夫妻離異。幾年后的一個春日,陸游滿懷郁悶踽踽獨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陸游滿懷傷感,詞成《釵頭鳳》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有著各自不同的不幸,我們的文章演繹的是怎樣的一段愛情呢?讓我們隨著錄音走進課文——
(悲劇的魅力,在于它毀滅的美。)
二、釋題
1、最早的長篇敘事詩歌,與北朝的《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
原指漢武帝劉徹設立的“樂府”,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府。它的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和訓練樂工。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歌詞也稱“樂府”或“樂府詩”,就成了一種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了,其中屬于漢代的叫“漢樂府”。
漢樂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國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繼承、發(fā)展了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傳統(tǒng)、精神,哺育了后代詩壇。
3、詩歌發(fā)展脈絡
《詩經》→楚辭→樂府民歌
三、自讀全詩,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實字音、詞義,特別是一詞多義(“相”、“謝”、“適”)及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
2、理清情節(jié)線索,根據(jù)故事發(fā)展階段,擬定四字小標題。
3、鑒賞人物語言,體會人物性格特征。
四、學習、探究
(一)字、詞落實
1、一詞多義
謝家來貴門:辭別始適還家門:出嫁
謝阿母謝媒人:謝絕適處分適兄意:依照
多謝后世人:告訴適得府君書:剛才
相見常日稀:互相何乃太區(qū)區(qū):愚拙
及時相遣歸:我區(qū)區(qū)
兒已薄祿相:命相、相貌感君區(qū)區(qū)懷:真情摯意
相會不相從許:你君既若見錄:我
好自相扶將:她見(例:見笑、見諒)
登即相許和:他漸見愁煎迫:被
2、古今異義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可憐體無比:可愛不久當歸還:回來
本自無教訓:教養(yǎng)主薄通語言:話語處分適兄意:處理
郁郁登郡門:繁盛的樣子葉葉相交通:交疊相通
3、偏義復詞
公姥、作息、父兄、牛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簾:奩;紉:韌;丁寧:叮嚀;藏:臟
(二)把握情節(jié)
1、聽名家范讀,進入氛圍
2、由學生復述故事梗概(時間、人物、事件、結局)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3、概括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發(fā)展階段起訖小標題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至“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
發(fā)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再發(fā)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發(fā)展線索:全詩是按仲卿、蘭芝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線索來敘述的。
4、明確主題思想
詩歌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故事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蘭芝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被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據(jù):人物語言——個性化語言
2、兩類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劉蘭芝:富有教養(yǎng)、聰慧美麗、勤勞善良、柔順剛強、從容持重;
焦仲卿:守禮盡孝;幻想→絕望,軟弱→堅強
——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充滿抗爭精神。
焦母:專橫無理;
劉兄:見利忘義、趨炎附勢
——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封建禮教的化身。
3、劉、焦兩人的性格差異
①對未來的預想
劉:對命運、前途有清醒認識,有準確的預見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別后重逢時
焦:譏諷、責難,且無所作為
劉:通情達理
③殉情場面
劉:義無反顧、干凈果決
焦:遲疑徘徊、拖泥帶水
——劉:始終清醒、堅強;焦:期待、幻想且沒做一件事。
4、劉蘭芝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婦是何種形象?
人格尊嚴維護權威
(四)藝術特點
1、人物語言個性化
同中有異:劉與焦;焦母與劉兄
2、富有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戀情調和凄楚氣氛,與劉焦生離死別的神質想吻合,具有提攝全篇的作用。
②尾聲的理想化色彩
加強震撼力量,表達勞動人民美好愿望。
③鋪陳的酣暢淋漓
A、兩次羅列劉蘭芝的成長過程
a、縱向鋪陳,能讓人感受到蘭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養(yǎng),才藝、品德隨年歲而逐增。
b、印證“自訴”的真實性,強化其良好修養(yǎng);對焦母的蠻橫無理給予批判。
B、遣歸前的精心打扮
橫向鋪陳,突出其外表的美麗,表現(xiàn)她雖受屈辱、遭遇不幸卻鎮(zhèn)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強性格;同時,也是對扼殺“精妙世無雙”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有力譴責。
C、太守府的迎娶場面
既顯示了蘭芝高貴身價,又表現(xiàn)了蘭芝不慕富貴,忠于愛情的高貴品質;同時,又與“生人作死別”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加濃了故事的悲劇氣氛。
五、總結全文
六、課后背誦
七、板書
劉蘭芝:“請歸”: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順剛強
焦仲卿:“求情”:愛情堅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個性化語言“別母”:傷心絕望,痛切哀怨,以死抗爭
焦母:“逼遣”:惡語訓斥,專斷蠻橫,霸氣十足
“阻死”:軟語誘哄,聲淚俱下,苦苦哀求
劉兄:“逼嫁”:貪財慕勢,自私冷酷,市儈嘴臉
八、資料補充
1、《木蘭詩》中的鋪陳
①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②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關于封建禮法
①《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當時制度,“婚姻”是指兩個家族建立通婚的關系,作為當事人的男女雙方都只是家長、族長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占統(tǒng)治地位。到了東漢時期,“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動搖的道德原則。《孝經》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guī)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時還把封建道德規(guī)范與封建法律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禮記本命篇》:“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經典中規(guī)定的休棄婦女的七個條款。
結語:以上是小編推薦孔雀東南飛優(yōu)質課教案的內容。《孔雀東南飛》在藝術上標志著中國古代敘事詩已臻成熟,其主要表現(xiàn)有三:一、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等藝術形象。二、故事情節(jié)完整,矛盾沖突不斷。三、語言通俗化、個性化,明白如話而又神情畢肖。
《孔雀東南飛》是愛情的絕唱,是千古的詠嘆。它是一曲凄美動人的愛情悲歌,是一個蕩氣回腸的愛情悲劇。悲劇能“給人一種特殊的審美感情,既在審美愉悅中產生一種痛苦之感,并使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這就是悲劇中的崇高感。”(《美學原理》)這就是悲劇美的感染力,正如黑格爾說“悲劇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中國文學寶庫中這顆璀璨的明珠——《孔雀東南飛》是如何寫悲劇的,品味其悲劇美。
一、導入
課前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教師朗讀歌詞的前兩段(屏幕顯示),創(chuàng)設悲憫氣氛。
問1:預習過全詩,請問這是一首寫什么內容的詩歌?
問2: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卻更熟悉《孔雀東南飛》,為什么?
結合屏幕顯示,迅速說明比興手法,及其作用。
結合屏幕顯示“樂府”: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是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清代沈歸愚稱其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區(qū)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最長的敘事詩應該是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一百多萬行,兩千多萬字)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二、過程
1.由《孔雀東南飛》引發(fā)的爭議與探討,引出本堂課程的目標: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悲劇——“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抓住“有價值的”與“毀滅”兩個關鍵詞。
2.分析什么是有價值的東西:真、善、美
(1)劉蘭芝的美好品質;(2)焦劉之間真摯的情感。
有價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體現(xiàn)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賦的知識(鋪陳渲染)、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反襯、比喻等。
3.如何毀滅——社會、性格
(1)不該毀滅的被毀滅,才是悲劇
社會悲劇:a.焦母和蘭芝兄長的專制(焦仲卿對母親的妥協(xié);劉蘭芝對兄長的屈服。根源:漢代獨尊儒家后對禮教的推崇——孝。)b.女性的個人能力與社會世俗倫理的沖突。
焦仲卿兩次求見母親試圖挽回;劉蘭芝成功拒絕了第一次求親,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劇:劉蘭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內剛、率性倔強)與焦母性格(怪僻暴戾、專橫跋扈、獨斷專行)的沖突。
體現(xiàn)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細節(jié)描寫,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毀滅,才更可悲
性格悲劇: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純樸、懦弱內向、優(yōu)柔寡斷)。
體現(xiàn)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與評價
屏幕顯示:性格決定命運!
方法提示:從字詞句入手,從細微處讀書。品味藝術形象時,應就文段本身中的環(huán)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總結
我認為:《孔雀東南飛》通過東漢末年人物性格沖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劇,以及劉蘭芝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再現(xiàn)了個體命運的悲慘和維護自尊的悲壯。焦劉夫婦不是時代文化的先覺者,也不是自覺的反叛者,但他們用自身的行動作了一次對文化的超越。我們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劇的時候,不能再以他們的悲劇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劇的魅力:悲劇在無形中強調了造成悲劇的種種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惡和丑陋,因為深刻所以品味,因為品味獲得啟發(fā),悲劇啟發(fā)了人們對假惡丑的痛恨和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調動學生探尋不同悲劇藝術的積極性,如后續(xù)必修課本中的《竇娥冤》、《祝福》等,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