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3
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板書,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1、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2、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體會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二、教學探究
如何將文言文教學的“實”與“活”結合起來。
一、導入新課:
有個俗語“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里面有個故事,你知道嗎?
宋朝有一個宰相趙普,別人說他讀書只讀《論語》,宋太宗就問他是不是這樣。他說,我平生所學到的本領,的確都是從論語中來的。以前用一半來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現在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墩撜Z》真有這樣的魅力嗎?我們今天來學習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論語》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國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們預習了這篇課文,在通解課文的基礎上同學們提出了一此問題。讓我們今天通過課堂的學習來解決這此問題。
二、課文分析
釋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長者坐,聊天。
問: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長里短,他們聊了一個什么話題?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志”“治國”都對。
志;孔子兩次說:“不過各言其志爾”。
治國:孔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解釋:如,如果?;?,有人。則,那么。如……則……假設語氣。)還有四人各自的談話也是在談治國。
不過,志是從發言角度說的,而“治國”則是從具體措施上說的。
問:那么這個話題是誰提出來的?如何引出來的呢?
明確: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話題。你能翻譯一下孔子的話嗎?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2、毋吾以也(賓語前置)——即:毋以吾(長于爾)(而不言)
3、則何以哉?(賓語前置)
4、以吾一日長乎爾(省略句式)
問:孔子的話包含了什么意思?
兩個意思:一是鼓勵學生敢于發言,(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不要有顧忌。二是拋出話題。(居則曰:不吾知也?。┘W生,要學生們暢所欲言。
問:那么,這四個弟子都有說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確: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動用法。)
公西華: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贊禮。他的志是從事禮儀活動,在祭祀中執行上下有序的禮儀活動)
總結:還有一個人,他在干什么?彈琴。我們暫不管他,讓他在一邊玩去,先看看這三個人是如何言志的?
問:他們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語言,體會三人的語氣,情感,也可以加上動作詞幫助體會三人不同語氣))
明確:子路:輕率、自信、自負。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層意思:謙虛。(方……如……,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非曰……愿……,他就更謙虛了。
問: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語氣?(為何這樣言志?)
明確: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后面說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可見,說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還與現場,語言環境有關。你說話如果不顧長幼尊卑,就是失禮了。
問:這三個人的發言,一個人被孔子哂笑,兩個沒有表態,還有一個人在彈琴一直沒發言,可是他一發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賞,孔子這種反應有無道理?孔子對這些弟子有沒有一個評價標準?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曾點的志是什么?
明確:(學生討論曾點的志)曾點的話給我們描述了一種生活方式,他的話沒有直接說我要怎么去治國。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一個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的人們其物質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豐富的,也必是有禮有序的。
學生可能會有的發言:
生:曾點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沒有被夫子表態,他另辟途徑。
生:他說異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與前三個人是不同的。
生:他說的不是具體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繪了一幅和樂的生活圖景。
生:云臺是祭祀的地方,他說在那里吹風,可能是生活比較好了,不用求雨。感覺求雨好象與災荒,貧窮等連在一起的,這里邊說明人們生活很富足安樂。
生:曾點的話給我們描述了一種生活方式,他的話沒有直接說我要怎么去治國。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一個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的人們其物質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豐富的,也必是有禮有序的。
生:曾點描繪了一種隱士的生活,十分恬淡。與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師總結:不論曾皙的志描繪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隱居也好,我們只看這幅圖景本身:里面的人與人的關系是和諧的,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人與自身(物質與精神)是和諧的。整個圖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這是一種無處不有禮有序的社會環境。
問:這幅畫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隱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會達到這樣一種大同的有禮有和諧)
問: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樣言志的?
明確:一整套合乎禮的動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動作,琴聲嘎然而止會怎樣?不和諧,不合“禮”。
問:那么,我們看看(結合最后一段)前三個人的發言是否合禮?
明確:子路無禮,其言不讓;冉有比較有禮,發言謙虛;公西華過份謙虛,不合禮。
曾點的志一說出來,孔子便贊賞:“吾與點也!”(與,贊同)而他對前面發言的三個一一個“哂”之,另兩個沒有直接表態,他心里有無一個標尺?
禮。為國以禮。我們看到為人處事要有禮,那么治國呢?也要以禮,請大家以“禮”這一標
準來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國之志,看看它們合不合“禮”?
對子路:治國當以禮,自己發言的行為不謙讓,而且子路卻以勇作為治國之策,——重
勇輕禮。
對冉有:?從對公西華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冉有的態度:所言是國家大事,經濟是大事,禮樂更是大事。他知道禮樂也是國家大事,卻把他讓出去了。如果有君子來可以治禮,如果沒有君子來呢?難道就不做禮?!——知禮不做。
公西華:“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禮是國家大事。“赤也為之小,其孰能為之大?”也婉轉的批評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禮,卻放棄不做。——行小禮,棄大禮。
曾皙:天下大同,禮無處不在
▲總結:禮是儒家學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無所不包,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婚、喪、祭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子路所說的軍事,冉有說的經濟,以及公西華說的外交禮儀,是不是實現“禮治”的手段或途徑?是的。軍事是禮治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基本保障,試想民眾沒有安全感,國家民族處在生死存亡之際,談何安心禮治?同樣,經濟不富足也談不上禮,古人說“倉廩足而知禮儀”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沒有一個平等和平的外交環境,國家之間恃強凌弱,也不可能有“禮”。如美伊戰爭的造成的動蕩,以及恐怖事件層出不究,又談何禮治?!這三個方面都是禮實現的途徑或保障。三弟子在實現“禮治”上各有偏重,在態度上對禮也有一定的輕視。這是同一層次問題不同方面的體現,也表現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態度。
只有曾點的禮治社會,表現了一種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物質與精神的和諧,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個“和諧社會”嗎?
我們今天再讀《論語》,是不是也獲得了治國的啟示?最后讓我們看看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這真是至理名言啊!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語言及簡單動作描寫展示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語言、動作與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學難點:
1、文字疏通、詞類活用現象。
2、對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學要點:
反復誦讀,從體會作品語言著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學新課前,先來檢查一下昨天字詞的學習情況。
以吾一日長乎爾 你們
率爾而對 助詞,……的樣子
鏗爾,舍瑟而作 同上
求,爾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圓
且知方也 禮義
如或知爾 如果
如會同 或者
吾與點也 贊成
唯求則非邦也與 同“歟”,助詞。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內容
(1)這篇文章選自哪里?《論語》
?。?)《論語》是哪個學派的經典著作?儒家學派
(3)《論語》這部書是什么體裁?語錄體
(4)語錄體的特點是什么?文字精練、質樸含蓄、概括力強。
?。?)“精練”等于不等于“簡單”?不等于。“簡單”就是容易流于膚淺,而“精練”則不同。我們剛學過《簡筆與繁筆》這篇文章,從中知道,精練的文字同樣能夠描寫復雜的典型環境,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文章是《論語》里最具有文學色彩的一篇。我們就來看看本文是怎樣運用精練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齊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學生讀、說為主。
?。?)本文共提到了哪幾個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孔子。
?。?)按課文題目順序來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負。(夸耀、善于渲染氣氛、語氣果斷)
通過副詞“率爾”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說明他素懷大志。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子路的話,要把他自負的神情態度讀出來。
?。?)曾皙、孔子很贊賞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個出場。問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先說“異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說的一個片段,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懸念抑制法。在散文里,這種手法叫欲揚先抑。目的一樣,引起讀者的`興趣。
(5)他怎么談自己的志向的?請一位同學先讀一讀。試著把握一下人物的特點。
?。?)子路與曾皙做一下比較,性格上有何不同?(討論)
子路比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顯得文質彬彬,非常灑脫。
(7)找一下哪些動詞能體現曾皙的灑脫?
舍、作、浴、風、詠。
?。?)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幾位,沒有直接豁達自己有什么才能,勝任什么樣的工作,而是描繪了一幅春日郊游圖,非常形象。從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樣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閑自在。在這種生活圖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懷。
?。?)再來看看冉有和公西華。他們兩有個共同的特征:謙讓。
在孔子點名后才開口,且出言謹慎。冉有剛說“方六七十”,馬上覺得有些夸張了,可能會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為“如五六十”,而且說自己治理的話,僅能“足民”,至于禮樂,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華更為謙虛。我們知道他是個外交家。但他卻說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學習的機會。(此處可把中西文化進行比較,談謙讓)
由此可見,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懷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0)孔子這個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沒有談自己的志向?從他的問志、評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個怎么樣的人呢?
他有句話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謙遜,其實他做到了這兩點。尤其是對學生循循善誘,善于用含蓄的語言點撥學生。
總結:我們寫文章要考慮,如果讓你來表現一個人物,能否三言兩語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點分角色讀。
四、布置作業:隨筆“難忘的教誨”寫作訓練,要求:通過語言描寫抓住人物特征。
教學目標
1、 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 體會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重點難點
1 、文言知識積累、學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一、 導入新課: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鬃幼鳛橐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段褰洝肥侵浮对姟贰稌贰抖Y》《易》《春秋》。
侍坐:陪從尊長而坐,課文中指陪從孔子坐著。
全文結構謹嚴,以“志”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
三. 重點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實詞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虛詞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難點解決過程。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字詞句,通過研討解決困惑。學生結合注釋閱讀課文,教師答疑,幫助學生疏通課文。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攝:課文注釋說“夾、迫近”,二者意義差別較大,不宜并選,選前一個義項即可。因之:之,指代師旅。亦:副詞,這里有“只是”、“不過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認為。這一句省略了成份,還原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們 。 如,如果?;?,有人。爾,你們
則何以哉——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要前置,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
加之以師旅——狀語后置句,即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以”,介詞, 用。
四、指名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點評,掌握重點知識:
(一)、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
1、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2、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4、何陋之有?(《陋室銘》)
5、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6、唯利是圖(成語)
尋找規律和方法 :
1、古代漢語的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以結構助詞“是”、“之”提前賓語。
(二)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的詞
1、吾一日長乎爾
2、乎大國之間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這四個句子中的“乎”都相當于“于”,可翻譯成比、在。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爾”的用法
1、子路率爾而對曰
2、鼓瑟希,鏗爾
這兩個句子中的“爾”是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后,相當于“然”
3、爾何如?爾:代詞,你
(四)、翻譯學過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
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
3、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
(五)、翻譯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準則
復習學過的知識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方形
2、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譯下面句子,注意“與”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 與:同意
2、唯求則非邦也與大利 與:語氣助詞
復習學過的知識:
1、失其所與,不知 與:結交、親附
2、遂與外人隔絕 與:和
3、生三人,公與之母 與:給予
(七)、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 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帽子。
2、鼓瑟希,鏗爾 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風:名詞作動詞,吹風
練習:指名學生口頭翻譯下面的句子,特別要注意關鍵詞。
1、居則曰:“不吾知也。”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6、何傷乎?
7、吾與點也。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五、學生討論:
1、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2、根據內容,課文可劃分為幾個段落?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1.“文意發現”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文意發現”的研究和實踐使我認識到:文言文教學不能只講文言現象。文言文這種言語形式與現代文的言語形式一樣,背后都是一種情感、一種思想,甚至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文言現象固然要學,它是一座橋梁,可以引領著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相識、溝通,從而促成視界的融合并獲得知識,鍛煉能力,提升智慧。我們的目標是彼岸,而不是橋梁本身。況且,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個自足體,有自己獨立而鮮活的生命,充滿了獨特而豐富的意味。止于文言現象的文言文教學其實始終只引領學生站在文本的外圍,而沒有走進文本的內部。文言文中實施文意發現教學,重現了文言文課堂的生氣,從另一個角度講,回歸了文言文教學的本原。
2.“文意發現”的途徑
學生如何通過閱讀發現文意、獲得文意?從理論上講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學生需要有與文本相適應的前理解,包括一定的知識背景、經驗積累、情緒準備、審美能力、欣賞傾向等;第二,學生與文本需要相互作用,學生訴諸想像,產生感知,喚起情感,進行審美判斷,對文本進行再創造;文本對學生也產生引導力、影響力。如果學生的前理解與文本產生較大的落差,無法與文本相適應,探尋不到文意,怎么辦?
通過以上課例的實驗和反思,我認為在課堂教學的形態下,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發現文意:
(1)為彌補學生背景知識的缺乏,教師可以適時講授一些相關知識或補充相關文本,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現文意。
(2)為彌補學生知識、經驗的不足,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充分交流探索、發現的結果,在交流中,引起共鳴和碰撞,共享知識和經驗,糾正偏差和錯誤,獲得發現和感悟,使文本逐漸與學生實際發生聯系,從而使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
(3)為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容易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學生通過對文本深層次的感受、理解、思考,能夠進一步發現文意,接受文意或者質疑文意。
附原文
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華(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長(zhǎng)乎爾,毋(wú)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g)之國,攝(shè)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yuè),以俟(sì)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fǔ),愿為小相(xiàng)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kēng)爾,舍(shě)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kuì)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yú)?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